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

“愁云惨淡”是为饯别场面酝酿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
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
矛盾
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
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 动他的乡土之思
豪放的情怀和惆 怅的思绪是兼而 有之
冰天雪地惨淡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2
咏雪
送别
请有感情朗读第二部分——风雪送归图,并 尝试归纳作者写了哪些送别图景,表达了什么感 情?
《逢入京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碛中作》
故园东望路漫漫,
强欲登高去, 走马西来欲到天,
双袖龙钟泪不干。
无人送就来。 辞家见月两回圆。
马上相逢无纸笔, 遥怜故园菊, 今夜不知何处宿,
凭君传语报平安。
应傍战场开。 平沙万里绝人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再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可安史之 乱中,上司封常清因为不敌安禄山的骄兵悍将,被皇帝 下令诛杀,蛰伏西域的岑参闻此噩耗,再次感到前途茫 茫。这时,同任判官的武就被召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 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诗歌。
2 通过品读词句和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美、 画面美,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感悟诗人 乐观的态度和豪迈的气概。
3 了解边塞诗特点,积累边塞诗诗句。
导入
岑参 ? 边塞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 卷地 白草折,胡天 八月 即飞雪。 忽如 一夜 春风来,千树 万树 梨花开。 散入 珠帘 湿罗幕,狐裘 不暖 锦衾薄。 将军 角弓 不得控,都护 铁衣 冷难着。 瀚海 阑干 百丈冰,愁云 惨淡 万里凝。 中军 置酒 饮归客,胡琴 琵琶 与羌笛。 纷纷 暮雪 下辕门,风掣 红旗 冻不翻。 轮台 东门 送军去,去时 雪满 天山路。 山回 路转 不见君,雪上 空留 马行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41)

qiú
qīn báo zhuó
pí pa qiāng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读懂诗歌(质疑问难)
咏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约715-770),湖 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 著名诗人。 他的诗气势豪放, 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 适齐名,并称“高岑”。有 《岑嘉州集》。
zhé
sàn hàn
lán
yìn ch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诗意理解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词曲五首
乐府
古体诗(古风、
杂诗 二言
古诗)
三言
古代诗歌
四言
诗
五言
歌
……
的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案新人教版

-诗文情感:诗中情感丰富,既有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也有对个人遭遇的无奈,更有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②诗词鉴赏方法:
-意象分析: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过零丁洋”比喻诗人身处困境,“干戈寥落”象征国家的衰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2.诗文主题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过零丁洋》这首诗的主题。
答案:《过零丁洋》的主题是诗人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对国家破败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同时表达了他忠诚报国的决心。
3.诗歌意象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意象。
答案:这句诗中的意象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和“身世浮沉雨打萍”,前者比喻国家的破败,后者比喻个人命运的坎坷。
(3)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内涵:诗中的一些诗句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如“过零丁洋”比喻诗人身处困境,“干戈寥落”象征国家的衰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诗句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4.作业问题反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出他们在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5.作业进步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进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学习动力。
重点题型整理
1.诗句理解题
题目:请解释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文天祥在遭遇困难时,仍然坚持学习经典,表现出他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7.诗歌表现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词曲五首》赏析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古诗赏析一、《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注释:⑴征:一本作"行"。
⑵始:才。
归:回家。
⑶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⑷阿(ā)谁:古人口语,意即"谁"。
阿,发语词。
⑸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⑹松柏(b 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高坟。
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⑺狗窦(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⑻雉(zhì):野鸡。
⑼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⑽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⑾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飰(fàn):古同"饭"。
⑿羹(gēng):用菜叶做成的带浓汁的食物。
⒀一时:一会儿就。
⒁贻(yí):送,赠送。
一本作"饴"。
⒂看:一本作"望"。
⒃沾:渗入。
白话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优秀课件

接
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 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
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
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歌行体
文 起源
体
南朝宋鲍照所创。他模拟和学习乐府,经
知 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
识 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
人
听觉
怒 角度
形容潼关在重重 山峦的包围之中
形容黄河之水奔 腾澎湃
写出了潼关的 地势险要,暗 示它历来是兵 家必争之地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出了怎样的情况?反
映了怎样的历史场景?
昔日宫阙万间
今日做了土
今昔 对比
写出了朝代由盛到衰的变化,其间必有无数悲 戚的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何理解这几句?
词
中原大地呀,你沦落敌手! 悲
中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
三 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
问 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
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历史兴亡呀,你总不回头! 叹
的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
教学课件
十五从军征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历史源远流长、 浩若繁星,其中有无数优秀的作品。今天我 们学习的这一首诗歌是反映战争的,那么它 是从什么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怎么样的背 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九下语文24课诗词曲五首

九下语文24课诗词曲五首一、《游园不值》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梨花一枝春带雨,
独上西楼望眼欲穿。
水面初平云脚低,
波心深处藏鱼虾。
垆边人似月,
酒醒何处寻。
二、《武陵春》
桃花佳人短命配,
荆花流水更年华。
清歌燕脂一片血,
清歌燕脂红妆瘦。
青楼听客南山月,
牡丹盏酒芙蓉池。
海客来从何处来,
将醉春风再绿汀。
三、《终南别业》
终南阴山秋风起,竹石头角寒月深。
秋萤未央灯湿烛,落魄离乡心何绵。
昨日西苑无人到,今宵故人谁复来。
湖上孤叶空自舞,芦花凝处拆旧堆。
四、《初春》
初春玉枝先尽,桃红杏绿似去年。
楼上月似水,
尽日春风入楼开。
满江墨愁浓,
只有杜鹃一声啼。
今夜两岸几人睡,江天夜夜无好贫。
五、《别贤良》
昨日携手到今夜,去时如春未自归。
行行路已远,
同心心却落泪归。
香榭小窗月,
梧桐雨丝纷纷飞。
山外夜雨声,
那人应不知回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六单元 24 诗词曲五首

18.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自在飞花轻似梦”称为“奇喻”,请赏析这 个比喻“奇”在何处。
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 “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 当又新奇的比喻。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 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4.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诗句是:__十__五__从__军__征___, __八__十__始__得__归__。表现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是:_羹__饭__一__时__熟__,__不__知__饴__阿__谁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是:_北__风__卷__地__白__草__折__, __胡__天__八__月__即__飞__雪__。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__忽__如__一__夜__春__风__来___,_千__树__万__树__梨__花__开___。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山__回__路__转__不__见__君____,__雪__上__空__留__马__行__处______。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 见中原故土的句子是:__何__处__望__神__州___?__满__眼__风__光__北__固__楼____。看江水东流,抒发思古 幽情的句子是:___千__古__兴__亡__多__少__事_____?__悠__悠___。__不__尽__长__江__滚__滚__流_____。
24 诗词曲五首
◎考点链接 把握诗歌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问题]《过零丁洋》一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①看标题:诗词标题往往有提示内容,有点明诗歌题材、点明情思的作用。 ②联背景:要特别注意注释中提供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 及情感特征。 ③析词义:整体阅读诗词,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来把握句意。 ④抓词句:诗词中往往有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有些古诗词有“诗眼”, 抓住了“诗眼”,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就会一览无余。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瀚海/
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
门,风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疏通大意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掌握基本内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翻译:连将军和都护都冻得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
。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 世。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的战事不断,许多文人投 入军人幕府,体验了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领略了边塞新奇独特的自然 风光,由此形成了盛唐的边塞诗派。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 外建功立业的志向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可 安史之乱中,上司封常清因为不敌安禄山的骄兵悍将,被皇帝下令诛杀 ,蛰伏西域的岑参闻此噩耗,再次感到前途茫茫。这时,同任判官的武 就被召归京,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岑参
新课导入
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与军人有关的一首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不是单纯的叙事诗(表达 方式),而是写景叙事相结合的边塞诗(题材)。雪是这 首诗前面部分吟咏、描绘的对象,情感豪放。后半部分写 雪中送别,情感深沉真挚,充满了无限依恋和牵挂。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咏雪送别(内容)的边塞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整体感知
叙事 抒情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比喻 对偶
追忆抗元经历,表 现忧国之痛和以 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
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 现诗人忧国之痛和甘愿以死明志、为国 捐躯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
妙用修辞,浑然天成。 颔联、颈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
术性和感染力。在形式上巧用对偶,在内容上颔联以比 喻的手法描述国势与身世,颈联语带双关,巧用“惶恐 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地名来抒发对国家和身世的感 慨,形象贴切,浑然天成。
过零丁洋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 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 文学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其诗表现出崇高 的民族气节和昂扬的斗争精神,沉郁悲壮,深刻动 人。
背景材料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bǐnɡ)祥兴元年 (1278)被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 “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写了这首诗。元 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 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 志节。后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今北京),于1283 年初英勇就义。
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心”引出自己的感慨— —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巨大、百姓之艰苦。最后以警句 的形式揭示主旨,鞭辟入里,字里行间洋溢着历史的沧 桑感和时代感。
课堂小练
1.下列有关《过零丁洋》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 寒冷得无法披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 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 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问题探究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 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 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1.以第一人称叙述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尽情渲染了老翁的不
幸遭遇及其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2.注重环境描写。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葵”等环境描写,将老翁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出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曾任嘉州刺史, 世称“岑嘉州”。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 有深刻体验,岑参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代表作 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 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远;议论则赞扬建立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 2.善用典故,委婉含蓄。
这首词善用典故,自然贴切。例如,“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 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甫的诗是写个人流离之 悲,而这首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尾句“生子当如孙仲 谋”,借用曹操的话,含蓄地对南宋朝廷进行了讽刺。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兴 亡
百姓苦
人民疾苦
问题探究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 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 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 险要。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充满奇思妙想。 本诗紧扣“雪”字生发奇思妙想。诗中虽只有四处写到
“雪”字,但诗句中处处含“雪”。雪是写景的中心,雪景 衬托送别之情,送别的场面又体现了雪景,情景交融,匠心 独具。诗人笔下的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笔描绘。诗 人运用奇特的想象,营造了优美壮观的意境。全诗气势宏大, 风格奇特,想象丰富。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 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 放著称。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背景材料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 不再涉足官场,但听说朝廷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 灾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其间,他亲睹 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喟叹,满怀同情,遂散尽家 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度操劳而殉职。这首 小令就是张养浩在赴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关中旱灾 的途中写的。
2.理解性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表明封建社会兵役制度极度
不合理的诗句是: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
句是:
;运用了互文手法的诗句是:
。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借用曹操的
话从侧面赞美孙权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4)《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十五从军征
暴露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极端不合理的 建社会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封建兵役制度
不合理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望所见
的兵役 制度对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劳动人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看所见 凄 凉 破 败
民的残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酷奴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和迫害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背景材料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在西北战事不断,许 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 十三年(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此时, 他的同僚武判官要回京述职,诗人便在军帐中设宴 为武判官送行,于是有了这首咏雪送人的名作。这 首诗可以说是唐代中期边塞诗的代表作。
整体感知
第一层,描写边塞漫天大雪的奇丽景象。 第二层,写雪中送别武判官的情形。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 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 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 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问题探究
1.内容上写了哪两个方面? 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
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
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 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新课导入
千忽 树如 万一 树夜 梨春 花风 开来 。,
学习目标
1.识记《乐府诗集》、岑参、辛弃疾、文天祥等的 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鉴赏诗歌 的表达技巧。
3.体会作品的意蕴和艺术感染力,提高对古诗词的 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
乐府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 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 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
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吊古伤今,层层深入。 由写景而怀古,再到议论;由叙述潼关险要,引出
山坡羊
题目
曲牌名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
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
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元代散曲家
整体感知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 (视) 雄伟险要
忧
水:波涛如怒(听) 兵家必争
虑
国
望: 西都
计 民 生
怀古抒情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 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 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 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 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 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 感染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词 人之一。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多抒写力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 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进行揭露和批判。著 有《稼轩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