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
腧穴配伍原则

腧穴配伍原则小编导读在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穴位是很重要的一步,那么,腧穴如何配伍?简单来说,有单穴和多穴两种情况,具体如何应用呢?我们来看看王居易教授的总结吧——在针灸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选穴配穴的方法,有的称配穴原则,有的称配穴规律,还有配穴经验、特定穴配穴法等等。
归纳起来,大多是根据穴位配伍的形式总结的。
因此总离不开所谓“局部配穴”“临近配穴”“循经配穴”“远端配穴”,以及“单侧配穴”“双侧配穴”“前后配穴”“交叉配穴”“首尾配穴”等概念。
与疾病性质相关的腧穴配伍法,简单分类可归纳为单穴和多穴两种情况。
01简单病情取单穴如果病症简单,病情轻浅,病程短,或者仅限于筋脉肉皮骨某一组织结构的病变,使用单穴即可获得显效。
如风热咳嗽,单取经渠或鱼际;风寒感冒,单取大椎;颈椎、腰椎病变初期,单取后顶等。
02复杂病情取多穴如果病症复杂,病情重,病程长,多需要进行配穴。
临床大多数情况需要3~5个腧穴配伍,分主穴和配穴。
(1)主穴:针对病经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腧穴,可以是一个或两个腧穴。
(2)配穴:增加主穴的功效,或起平衡作用的腧穴。
如属于气血失调的病症,在调气的主穴基础上,配合调血的腧穴。
配穴与病经有可能属于同一经脉,也可能分属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开阖枢等具有协同增效等特定联系的经脉。
例如咳嗽,辨经在太阴经:①若有实象,有黄痰、咽痛,主穴选手太阴经合穴尺泽,配鱼际(本经)及商阳(表里经)放血清热解毒。
②若有虚象,久咳不愈、恶寒、气短无力,主穴尺泽、太渊,配其络穴列缺宣肺通络,或配肺俞,或配中府补益肺气。
③若伴有胸痛或咯血,主穴尺泽、孔最(郄穴)止痛止血,配膻中(任脉)宣发肺气。
综上所述,腧穴配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密围绕病机,选择最佳的配伍组合。
腧穴的选择一定要精炼,因此就形成了很多固定搭配的对穴,如尺泽、阴陵泉,尺泽、太渊等。
在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病症引起的经络状态变化进行加减。
腧穴特性具有两面性,用之恰当可以平衡经络气血,反之则会干扰经络正常的状态,所以临床不要滥用腧穴。
中医针灸的俞募配穴法及穴位诊断

中医针灸的俞募配穴法及穴位诊断中医腧穴中有很多特定穴位,比如俞穴和募穴,俞穴又称背俞穴,是中医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分布于背部膀胱经上左右各12穴。
且腧穴定位分别于脏腑位置相应,分别为: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背俞穴不单能够治疗本脏腑病症,而且也能治疗与该脏腑有关的五官及肢体疾病。
募穴与俞穴相对,是脏腑经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与募穴不同的是,募穴并不一定在其脏腑相对应的经脉上,而是分布位置大体与脏腑位置对应,即脏腑位置高的募穴的位置亦高,脏腑位置低的,募穴位置亦低。
募穴亦有12个,其中分布在任脉上的小肠的募穴关元,膀胱募穴中极,心包的募穴膻中,胃的募穴中脘,三焦的募穴石门皆为单穴,而分布在其他经脉上的为左右对称一名两穴。
与俞穴相比,募穴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腑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病治阴”即说明募穴对于六腑病症有特殊疗效,如胃病多取其募穴中脘,大肠病多取其募穴天枢,膀胱病多取其募穴中极等。
临床上多将俞穴与其相应的募穴配伍联用,称为俞募配穴,如: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四月,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此《十二募穴歌》就是经典的临床俞募配穴法。
此外,因为俞穴和募穴距离脏腑较近,所以不论病生于内,还是邪犯于外,皆能在其俞穴或募穴上出现异常反应,如压痛、酸胀、过敏等。
临床上根据这些反应能够辅助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
咱们平时也可以在这些俞穴和募穴上注意是否有结节或者感觉异常,或者在俞穴和募穴上用刮痧或者艾灸的方法做一些自我保健的工作,但不要把这些自我保健的行为当作一种疾病治疗的手段,一旦有感觉异常应该去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你平时用过俞募配穴吗,又有那些经验和心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常用特定穴的配穴规律

常用特定穴的配穴规律
特定穴在是一些具有特定名称、特别含义和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熟练掌握特定穴及其配穴规律有助于我们在临床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特定穴配穴规律。
1.原络配穴针灸临床常常将一条经的原穴与相表里经的络穴相配伍,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是谓'原络配穴'。
为表里经配穴的典型代表。
选原穴之经为主,配络穴之经为客,故又称'主客配穴'。
2.俞募配穴同一脏腑背俞与腹募配伍,广泛用于治疗本脏腑的急慢虚实证。
3.募合配穴六腑的相应募穴配其下合穴,加强通调腑气作用。
4.郄会配穴相关郄穴与八会穴相配,例如胃经郄穴梁丘配中脘(腑会)止急性胃痛;肺经郄穴孔最配膻中(气会)平哮喘发作等。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说明:1、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
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

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裴景春, 冯起国(辽宁中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2)关键词 古代针灸 针灸处方 配穴研究 针灸处方,是针灸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是历代医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从积累之丰富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针灸处方都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针灸处方向标准化、规范化、定性定量化发展,为全面掌握古代针灸处方理、法、方、穴的组成特点,本文就晋隋唐时期的针灸处方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探求古代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
1 针灸处方以单穴为主,多穴处方开始大量出现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中,记载针灸处方137首[4],其中摘自《伤寒论》的10首,摘自《黄帝内经》的34首,余下的93首针灸处方中,单穴处方占65首,占69.89%,配穴处方中的腧穴数量也不超过3个。
《脉经》的处方特点除以单方为主外,还有以脉定腧穴之说,以脉论证,先脉后证,以脉证来选定处方,如其经云:“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
苦心下急痹,小肠有热,小便黄赤。
刺手太阳经,治阳;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
葛洪所写的《肘后备急方》中收集针灸处方129首[4],单穴处方为77首,占59.68%。
东晋陈延之所著的《小品方》中载有针灸处方62首,单穴处方为47首,占75.81%。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载有针灸处方419首,其中单穴处方为349首,占83.29%,而配穴处方仅有70首。
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收录了多种已佚著作的针灸处方,除《千金方》、《肘后备急方》及《小品方》外,收录其他文献的有74方,单穴处方有52首,占70.27% 在此时期,用2个穴位以上的多穴处方也已经出现,如《针灸甲乙经》中有针灸处方55首,2个腧穴以上的针灸处方已达52个,处方用穴最多的有27个穴(五处、天池、风池、腰俞、长强、大杼、中膂俞、上、龈交、上关、关元、天牖、天容、合谷、阳溪、关冲、中渚、阳池、消泺、少泽、前谷、腕骨、阳谷、少海、然谷、至阴、昆仑),用于治疗伤寒病。
针灸配穴规律(4)

针灸配穴规律(4)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
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
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
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
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针灸处方】针灸配穴规律(3)针灸配穴规律(2)针灸配穴规律(1)针灸配穴规律(4)十九、肢末配穴法即取上下肢及其末梢部的腧穴相互配合使用。
此法适形于全身症状和脏腑疾病。
如:委中配曲泽(即四弯穴),主治高热、胸腹绞痛及四肢拘挛;合谷配太冲(即四关穴)主治身热头痛、手足疼痛;鱼际配照海,主治咽喉肿痛;曲池配阳陵泉,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酸痛;劳宮配涌泵,主治癫、狂、痫症;八邪配八风,主治四肢浮肿、手足麻木;手十二井配足十二井,主治五心烦热、高热昏迷;宣配气端,主治霍乱吐泻、烦躁欲死。
二十、本经配穴法凡是本经内脏发生病变可采用本经的腧穴治疗。
肺病:咳喘、咯血可取太渊、列缺、鱼际、尺泽、中府诸穴。
心病:心悸、怔忡、失眠、癫痫可取神门、通里、灵道诸穴。
脾病:泄泻、下痢、腹痛、腹胀可取公孙、大横、腹哀、三阴交诸穴。
肾病:遗精、遗尿、阳痿、水肿可取复溜、照海、太溪、然谷诸穴。
肝病:胁痛、黄疸、疝气可取太冲、行间、大敦、期门、章门诸穴。
心包病:心痛、心烦、吐血、癲痫可取劳宫、大陵、内关、间使诸穴。
胃病:疼痛、呕吐、胀闷、消化不良、呃逆、反胃、喳膈可取足三里、上巨虚、内庭、梁门诸穴。
膀胱病:遗尿、小便不通可取膀胱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诸穴。
胆病:肋胁痛、黄疸、胆结石可取日月、京门、渊腋、阳陵泉、丘虚诸穴。
三焦病:肋胁疼痛、瘿瘤可取外关、支沟天井诸穴。
大肠病:肠鸣、腹痛、小便不利可取曲池、温溜、下廉、合谷、上巨虚诸穴。
针灸配穴原则

针灸配穴原则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
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②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
③按时取穴。
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
包括:①近部取穴。
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②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
③对症选穴。
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
又称配穴法。
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
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配伍的方法。
②上下配穴法。
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③左右配穴法。
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
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
⑤远近配穴法。
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⑥子母补泻配穴法。
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腧穴配伍

中冲配少商、合谷,有开窍苏厥,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中冲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掌中热。
中冲配人中、廉泉,有清心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肿痛。
合谷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劳宫配曲泽、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鹅掌风。
内关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内关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内关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曲泽配大陵,有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
劳宫配太冲、内庭,有清心疏肝和胃的作用,主治口疮,口臭。
劳宫配人中、涌泉,有开窍泄热,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中暑及中风昏迷。
大陵配神门、列缺,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大陵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大陵配丰隆、太冲,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丰隆配肺俞、尺泽,有祛痰镇咳的作用,主治咳嗽,哮喘。
丰隆配照海、陶道,有涤痰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痫。
冲阳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冲阳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厉兑配条口、三阴交,有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不得卧。
温溜配仆参,有豁痰宁神作用,主治癫疾。
足三里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0・ Shanghai J Acu-mox, Apr 2012, V ol 31, No 4文章编号:1005-0957(2012)04-0280-03 ・综 述・ 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刘婧1,王凡1,杜小正1,东贵荣2(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437)【摘要】 分析总结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处方配伍的演化发展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将选穴配伍的关键归纳为辨证、循经和远近三条指导原则,提出建立在经脉脏腑辨证基础上的病变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特定穴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指导临证应用。
【关键词】 腧穴学;配穴法;发展;规律【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4.280腧穴处方配伍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针对具体病情,结合脏腑经络腧穴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进行选穴配伍,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选穴配伍的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以期更好地传承各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为临证取穴提供指导。
1 腧穴配伍溯源1.1 追本求源,始于《内经》纵观现存的中医典籍,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及其理论形成的萌芽时期[1-6]。
《黄帝内经》载有针灸处方240余个[7],远超方药(13方)以及其他治疗手段,此时针灸处方配穴虽以单穴为重,但腧穴配伍已始得雏形,配穴多以经络辨证为纲,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与远端选穴为原则,被后世广泛应用的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局远部配穴法在《内经》中已有显现。
1.1.1 配穴初现如《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则为表里经配穴法;局部选穴与循经远取五腧穴的局远相配伍也有体现,如《灵枢・四时气》“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即局部选“气海穴”配以远取“足三里”、“上巨虚”;“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也是此意(《灵枢・五乱》),以局部“天柱”、“大杼”配合膀胱经荥输穴。
1.1.2 辨证选穴《内经》中另一标志即辨证循经选穴,体现在虽为同一种病,依辨证不同有数个及数十个不同穴方,如腰痛证:“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针对不同经脉所致腰痛,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再循经远取进行治疗。
此时已经形成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的“辨证取穴”。
1.1.3 用穴精少,明析五腧《内经》中配伍多为二至四穴,这种用穴精少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今人承淡安先生[8]也有总以重点取穴,不必多用为宜之说。
同时《内经》明确了五腧穴、络穴、郄穴、俞募穴等特定穴的名称和位置意义,对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功能特点及主治功效亦有总结,为后世配穴发展奠定了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
”《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1.2 《难经》推子母,配穴添三焦《难经》在《内经》配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将五腧穴的主治特性与脏腑五行属性相配,演化而成子母配穴法[9-11]。
临证运用时既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又可根据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补泻,是对《内经》五腧穴应用的继承和发展。
《难经》还首次提出三焦配穴,《难经》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疾病,膻中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天枢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06DZ19733);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06L028A);“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 BAI12B02)作者简介:刘婧(1982 - ),女,2009级博士生,E-mail:liujing0113@ 通信作者:东贵荣(1950 - ),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经穴-脑髓-脏腑相关与针刺效应,E-mail:dongguirong@上海针灸杂志2012年4月第31卷第4期 ・281・穴是中焦气机升降枢纽,主治中焦脾胃肝胆疾病并妇科疾病等;阴交穴主治下焦妇科、泌尿系统疾病;气冲穴既是胃之气街,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调理三焦。
三焦配穴法即是在脏腑辨证基础上辨明三焦何部病证,以此选择相应的主穴如中焦病证治以主穴天枢辅以相应的配穴,是对脏腑疾患局部取穴的提练和总结。
1.3 针灸先诊脉,俞募合五腧《脉经》[12,13]提倡“五腧穴”与“俞募穴”的配伍应用。
如《脉经・卷六》记载:“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
季夏刺太冲,秋刺中都,皆泻之。
又当灸期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
”此法为刺五腧穴而灸背俞穴,其为脏腑俞募配合五腧穴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王叔和强调治病必先诊脉才能明阴阳、辨表里、识脏腑而后定腧穴。
1.4 《甲乙》明堂中流柱《针灸甲乙经》[14]由晋代皇甫谧整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而成,是集经络腧穴理论、脉诊、针道、病因病机及针灸治法于一体的针灸学专著[15,16]。
其中所载针方大多是建立在辨别病症所属脏腑和经脉的基础上的取穴配伍,同时其配穴亦不局限于选择本经穴位,扩大到表里经、同名经穴位,但总原则都是与病变脏腑或经脉相关,如卷十二第六“齿痛,颧髎及二间主之”,即取局部穴位手太阳小肠经颧髎穴合以远取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二间相配的远近配穴法。
配穴形式多为五输穴与五俞穴相配,及俞、募穴与五腧穴相配,如卷八第三“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
脾胀多由脾虚夹湿,气机阻滞引起脾胃功能障碍,病变在脾胃,关键在于健运脾胃、通调气机,配穴即以脏病取俞之意,以膀胱经脾俞穴主治脾之病;太白既是足太阴之脉的输土穴,又是原穴,起健气益气、理气化湿之功;配伍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疏理胃肠气机,共治脾区胀满。
《针灸甲乙经》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类配穴方法,遵古而又不泥古。
1.5 标幽明理,至道渊深金・窦汉卿著《标幽赋》,从中可以看出窦氏善用五腧穴,其“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即为对《内经》、《难经》五腧穴应用的继承,临证用穴多“求门海俞募之微”、“求原别交会之道”;“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则阐明了循经远取的作用,临证应用如“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注重标本根结理论,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根穴分布在四肢远端,结穴位于头胸腹部,“更穷四根三结”体现窦氏对局部与远道配穴的重视。
其著《针经指南》中亦强调此观念:“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
仍循扪导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
1.6 明清医聚英,针道显大成明清时期针灸配穴方法极大发展,医家辈出,配穴方法丰富,包括继承古人的局远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等,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十二原穴夫妇相合配穴法、担截配穴法、八脉交会穴配穴法、十二井穴交经配穴法、竹刻原络配穴法等[17],配穴理论体系已趋于成熟。
《百症赋》记录了近百种病证的选穴治疗,配穴方法有数十种,其“先穷其病源,后攻其穴道”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主导原则[18,19],如“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针对头痛的不同部位、病因,辨证选取不同经穴。
杨继洲著《针灸大成》涵盖了各科病证,针灸方约1000余个,针方取穴精简扼要[20,21],认为“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重视参脉论证、审证求因,临证“先审病者是何病?属何经?用何穴?审于我意”,再“求穴在乎按经”,循经论治,“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即体现了杨氏临证辨证循经选穴配伍的总体思想。
2 经脉脏腑辨证指导下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处方配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决定性因素,犹如对症下药,药不对症无以起疴,穴不对病无以疗疾,徒增痛楚。
当今针灸配穴方法繁多,犹令初学者无所适从。
纵观历代腧穴配伍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单穴处方到配穴处方的发展过程,东汉、魏晋时期是针灸配穴处方发展的基础阶段,多以经代穴、选穴精少;金元时期为其创新发展、承前启后的转折点,配穴方法流派纷呈;明清时期处方配穴渐趋成熟[22]。
细查腧穴配伍发展,不难发现无论其如何变化,其选穴配方关键不越三条,即辨证、循经和远近,基于此我们总结为在经脉脏腑辨证基础上的病变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特定穴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指导临证选穴配伍,再根据病情需要、结合腧穴主治特性,辅以随症选穴配合,灵活多变。
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证候表现虽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故临证选穴必先“望闻问切”诊察病情,继而辨证,将临床上不同证候表现分析归纳以明阴阳、知病所,即明确疾病在脏在腑,在表在里,在皮肤筋脉,在气在血,在经在络;识病情,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标本缓急。
再依据病位将临床疾患分为头面躯干四肢部病证和脏腑病证。
头面躯干四肢部以肌肉关节病证多,病位表浅,多为气血瘀滞于皮肉筋脉而致。
首先根据经脉辨证选取・282・ Shanghai J Acu-mox, Apr 2012, V ol 31, No 4病变所在经脉局部及邻近部的所属经穴为主治疗。
继而依据“经脉所在,主治所及”,配合循经远取,以气血阴阳为纲,辨证选取本经、表里经、子母经同侧或对侧四肢部五腧穴,或络穴、郄穴,既可针对病机加强治疗又可辅助治疗兼证。
脏腑病证则选取相关脏腑的俞募穴为局部选穴;再配合选取其病变脏腑所属经脉、表里经或子母经五腧穴,五脏病多取原穴以固本求原;六腑病多选下合穴调理脏腑,疏通气机;而脏腑兼证、表里经同病时,当取络穴或原络配穴;伴有血证或痛证时宜选取相应郄穴辅助治疗。
在此总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或相关兼证辅以随证经验配穴,进一步巩固疗效。
对某些急症或是病位不能确定、症状弥散的病症,临床仍以辨证为基础,明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针对病机随证选穴,如高热,随证选取大椎、曲池;昏迷随证选取水沟、素髎,皆是此意。
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经脉脏腑辨证为根本,通过辨病因、辨气血、辨脏腑、辨经络对疾病定位定性,诊察阴阳,明确经脉,确定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达到循经取穴有理有据;远近配合相得益彰;谨守病机,整体调节;主次相配,精而勿滥,实现用穴精少,效专力宏的目的,是对古人配穴方法的继承和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