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

合集下载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巧[精彩]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巧[精彩]

实验十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术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染色体Giemsa的C带、G带分带技术和方法。

2. 学习染色体带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显带是借助于特殊的处理程序后,进行Giemsa染色,使染色体某些结构成分发生特异反应而出现深浅不同的带纹,从而使核型分析中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变异。

通过改变Giemsa分带处理程序可产生不同带型,因此有C带、G带、N带、Q带、T带等不同技术。

C带(组成异染色质带):C带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主要显示着丝粒、端粒、核仁组成区域或染色体臂上某些部位的组成异染色质而产生相应的着丝粒带、端粒带、核仁组成区带、中间带等,这些带可以在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带。

G带(Giemsa带):显示染色粒,G带分布于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

以深浅相间的横纹形式出现。

G带能清楚地反映染色体的纵向分化,能提供较多的鉴别标志。

因此,G带是分带技术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R带(反带):与G带相反的染色带.由于处理程序不同,染色体在同一部位染色效果相反。

N带:专一地显示出核仁组织区。

T带:专一地显示出端粒区域。

以上几种带型在植物上应用最多的为C带和G带,本次实验主要介绍这两种分带技术。

三、实验材料(一)材料大麦(Hordeum spp.2n=14)的种子、蚕豆(Vicia faba 2n=12)的种子、洋葱(Allium cepa 2n=16)的鳞茎。

以上材料可任选一种。

(二)器材培养箱、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小台秤(200g) 、量简(50ml、100ml、1000ml、10m1) 、烧杯(200m1) 、容量瓶(1000m1) 、棕色试剂瓶(200m1)、滴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显微照相及冲洗放大设备、剪刀、镊子、刀片、滤纸、玻璃板、牙签、切片盒。

(三)试剂Giemsa母液、磷酸缓冲液、氯化钠、柠檬酸钠、甲醇、乙醇、冰醋酸、氢氧化钡、秋水仙素或对二氯苯、α-溴萘、纤维素酶、果胶酶、胰蛋白酶、醋酸洋红、45% 醋酸等。

植物显微技术

植物显微技术

一、名词解释1.B-染色体:当细胞中多出一个或几个小形染色体时,应考虑是否是B染色体(或称超数染色体)。

2.分带: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分带类型(方法)包括Giemsa分带(包括C带、N带、G带等)和荧光分带(包括Q带、H带、D带、R带、AMD+DAPI带等)3.随体:次缢痕末端通常相连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每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型,即带型。

4.核型:一般指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5.NOR(核仁组成区):即细胞中某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上负责组织核仁的区域,它含有rDNA 基因,能合成Rrna。

6.联会复合体(SC):是减数分裂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主要由侧生组分、中间区和连接两者的SC纤维组成,它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

7.单价体:减数分裂时因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不能联会的单条染色体。

8.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结果是没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二价体9.多倍体:个体恒定的均含有多倍体细胞时,称为多倍体。

10.单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11.混倍体:不同个体和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较大,出现整倍和非整倍细胞的一系列变异,此为混倍体。

12.小染色体:是指其长度约在2微米以下而又不易分辨着丝点的染色体。

13.细胞周期:从上一次细胞分裂到下一次细胞分裂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4.变性:早期认为,染色体经碱(NaOH,Ba(OH)2)或酸HCL处理,可以使DNA分子的双拆开,叫做“变性”。

15.复性:变性后的DNA在SSC盐溶液中温育,使单链的DNA分子重新形成H键,恢复原来的双键结构,叫做“复性”。

16.染色体常规压片:是指显示染色体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的技术。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01
02
03
显微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 形态和排列顺序,是进行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础。
染色体测量
使用显微测微尺等工具对 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获 取染色体的长度、宽度等 数据。
核型分析
将染色体按照大小、形态 进行排列,形成核型图谱, 可以直观地了解染色体的 特点和变异情况。
03 实验步骤
染色体组型分析
通过对染色体进行显微观察和测 量,将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 和排列顺序进行描述和分类,从 而确定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特征的描述
染色体数目
每种生物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这 些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关键 作用。
形态特征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包括长度、着丝粒 位置、核型等,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染 色体的功能和进化历程。
实验结果提示,该植物可能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对于农业 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还表明,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如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核型对称性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如全染色体微列阵技术和高通量 测序技术等,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如改进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显微观察条件等,以提高实验效率 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应用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在遗传资源评价、物种分类和进化生物学 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径。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是物种形成和 进化的基础,可以导致物种间的生殖隔

植物显微技术大总结绝版

植物显微技术大总结绝版

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核型:指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2、染色体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

染色体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染色体带型。

3、核仁形成区(NOR):即核仁组成区或核仁组织者,是细胞中某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上负责组织核仁的区域,含有指导rRNA合成的基因。

4、染色体基数:在系统发育范畴内,在整倍多倍体系列的属中,包含染色体数目最少的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为该属的染色体基数。

5、细胞周期:增殖细胞的细胞周期是处于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到下一次再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之间的时期。

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

6、随体(SAT):指在染色体的一端由微细的纤维结构连接起来的球形或椭圆形的染色颗粒7、B染色体:B染色体又称副染色体、超数染色体或额外染色体。

在一组基本染色体外,所含的多余染色体或染色体断片称为B染色体,它们的数目和大小变化很多。

8、A染色体:指真核细胞染色体组的任何正常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它是相对于额外染色体—B染色体而言的。

A染色体在遗传上是重要的,对个体的正常生活和繁殖是必需的。

其数目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对机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9、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是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

10、Ag-NOR技术:银染法。

原理是由于转录的rDNA部分有丰富的酸性蛋白,它们具有S-H键和S-S键,容易将Ag+还原为Ag的颗粒,从而在活性的核仁形成区镀上银,呈现为黑色的区域。

分带技术:可以显示染色体内部结构分化的技术。

核型: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混倍体:不同个体和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较大,出现整倍和非整倍细胞的一系列变异,此为混倍体。

植物染色体C-带带型制作技术的改良

植物染色体C-带带型制作技术的改良
第 2 8卷
第 3期
石 河 子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V o . 8 NO. 12 3
21 0 0年 6月
J unl f h ei n esy N trl c ne o ra o i z U i ri ( aua S i c) Sh v t e
J n 2 1 u. 00
wa s d Ba e n c v n i n ls e i g m e h s u e . s d o on e to a he tn t od, s s o itn e lw a lh o m o i e ho i p ovng dia s c a i g c l l yp os tc m t d,m r i
t t d f r o e v to hr mo o n p a t Th e ul i h tt he me ho o bs r a i n ofc o s me i l n . e r s t s t a he mor la nd s a l hr mo e ce r a t b e c o —
文 章 编 号 : 0 77 8 ( 0 0 0 — 2 00 1 0 —3 3 2 1 ) 3 0 7 — 4
植 物 染 色 体 C 带 带 型 制 作 技 术 的 改 良 .
郭 红 梅 朱 伟 伟 陈福 龙 陈 , , , 芳 陈远 良 高 剑 峰 , ,
( 1石 河 子 大 学 生 命科 学 学 院 . 河 子 8 2 0 ; 石 3 0 3 2石 河 子蔬 菜 研 究 所 , 河 子 8 2 0 ) 石 3 00
摘 要 : 用 黄瓜 新 泰 密 刺 种 子根 尖 为 材 料 , 作 黄 瓜 中期 染 色体 C显 带 制 片 , 到 清 晰 稳 定 的 染 色 体 C显 带 带 纹 , 利 制 得 在 采用 常规 压 片 和 去 壁低 渗 的制 片 方 法 的基 础 , 植 物 染 色 体 显 带 的 制 片 方 法 进 行 了 改 进 。结 果 显 示 , 用 改 对 利 良后 的方 法 得 到 了较 多的 且 清 晰稳 定 的黄 瓜 中期 染 色 体 C显 带 带 纹 , 单倍 染 色 体 带 纹 总 数 为 3 。结 论 : 色体 其 o 染 制 片 中的 解 离 、 片 、 燥 等 多个 步 骤 对 染 色 {显 带 显 著 的 影 响 。 压 干 本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期对植物的分类往往是根据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等资料来进行的但由于每个人对植物形态认识的差异经常会将同一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特别是在研究形态相近的植物时常常会出现有的学者将某一植物划分为这个属或种而别的学者将其划分为其他属或种物界的研究带来一些不便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 1) : 98~ 102 Guizho u A g ricultur al Sciences
1. 5 材料的染色 对材料的染色是指用颜料对材料进行处理, 仅使
染色体染色, 而染色质不染色或染色很淡, 以便观察和 分析。可分为常规染色法和分带染色法。
1. 5. 1 常规染色法 常规染色法是指用颜料对材料 进行处理, 染色体被染成一致的颜色。主要方法如下:
( 1) 醋酸洋红溶液染色[ 2, 3, 32] : 此法简单易行, 较为 常用。先将材料置于载玻片上, 用不锈钢刀片切去根 冠和伸长区, 留下分生区, 然后加一滴醋酸洋红, 待根 尖被染至暗红色时, 进行常规压片。如果想使染色的 效果更好, 可以在压片后置于酒精灯上加热数秒, 但不 能使染液沸腾。如染色过深, 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 适量 45% 的醋酸, 另一侧用滤纸吸取染 液, 以达到褪 色的目的。
第1期
刘永安 等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99
速度较慢, 需处理较长的时间。进行预处理时所用的 化学药剂及主要方法如下:
( 1) 用低 浓度的 秋水仙 素溶液 对材 料进行 预处 理 。常用浓度 为 [ 4, 16, 20, 26, 30, 31, 84, 82, 85] 0. 01% ~ 0. 2% 。 秋水仙素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秋水仙素用量过大或处 理时间过长, 会引起染色体收缩过度或产生多倍体, 而 且秋水仙素的价格较贵。但由于用秋水仙素进行预处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植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

在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对植物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的遗传特性、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并为植物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实验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染色体制片是最基本的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它通过对植物组织进行处理和解离,将解离的细胞制作成染色体悬滴或薄片,再通过染色体标记技术进行染色和观察。

染色体制片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如固定-解离-染色法、醋酸不敏感-解离-染色法、花草植物花蕾组织研磨法等。

G-显带和C-显带染色技术是常用的染色体染色技术,可用于对植物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G-显带染色技术主要通过染色体在酸性条件下的显色性质差异来观察和比较染色体的组织型结构,得到染色体的G-带。

C-显带染色技术则通过对染色体进行DNA硫酸基蛋白酶酶解和碱处理,使DNA与染色体分离,再通过DNA染色剂进行染色,得到染色体的C-带。

染色体定位可通过显微术观察染色体位置和形态的变化,以及采用染色体标记和探针技术的方法,精确定位和描绘染色体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方法有细胞核型分析、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技术等。

染色体行为观察是研究染色体变化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可以揭示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染色体的遗传性状等。

常用的方法有染色体标记和染色体芯片技术。

基因组分析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揭示植物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进一步阐明基因功能和基因组演化规律。

常用的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FISH)、光学显微镜观察、超高分辨率的二次离子反射质谱成像技术等。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在植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植物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解决植物遗传问题、揭示植物遗传基础、鉴定染色体缺陷和异常等。

实验一 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实验一 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实验原理及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作业及思考题
实验原理及目的
实验原理: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在适当的 时间对其进行固定,经染色和压片,镜检,可看 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实验目的: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和根尖染 色体压片法,此法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方 法,也是研究染色体组型、染色体分带、染色体 畸变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基础。
卡诺固定液:3份无水酒精+1份冰醋酸。 酒精:有固定、硬化和脱水作用,可以固
定多种材料,但对核蛋白固定效果较差; 冰醋酸对材料有膨胀作用,对核蛋白的固
定效果好。 固定时间:3-24小时.
解离
使分生组织细胞间的果胶质分离,细胞壁 软化或部分分解,使细胞和染色体容易分 散压平。
酶解: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所需时间较长, 成本高,一般不用。
植物根尖的分区
flash
实验材料
蚕豆的种子 洋葱
蚕豆根尖的准备
吸胀24h
盖上双层纱布
铺上双层纱布
蚕豆根尖的准备
20-25℃培养
洋 葱 根 尖 的 准 备
实验步骤
材料准备
固定
水洗 制片
解离染色 镜检
作业及思考题
实验材料为什么要进行固定? 绘制你所观察到根尖染色体的分裂相。
固定
酸解:1份浓盐酸+1份无水酒精(解离 液),处理时间依不同材料而有差别。
水洗
水洗作用是什么?如果不水洗会有什么 后果?
水洗至少3次.
染色
将水洗后的根尖切去伸长区等,留下 分生区段染色.
染色液:改良石碳酸品红溶液. 染色时间:一般10-15min左右(但也
需依不同材料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植物染色体 Giemsa 分带技术
一、实验目的
( 1 )通过实验,掌握植物染色体 Giemsa 分带技术和方法。

( 2 )学习染色体带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植物染色体 Giemsa 分带技术是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项细胞技术,它已广泛用于植物细咆学、细胞遗传学、植物分类学、物种起源、染色体工程、植物育种等方面研究。

显带原理是借助于特殊的处理程序后,进行 Giemsa 染色。

使染色体某些结构成分发生特异反应而出现深浅不同的带纹;从而使核型分析中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变异。

通过改变 Giemsa 分带处理程序可产生不同带型,因此有 C 带、 G 带、 N 带、 Q 带、 T 带等不同技术。

C 带 ( 组成异染色质带 ) : C 带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主要显示着丝粒、端粒,核仁组成区域或染色体臂上某些部位的组成异染色质而产生相应的着丝粒带、端粒带,核仁组成区带,中间带等,这些带可以在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带。

G 带 (Giemsa 带 ) :显示染色粒, G 带分布干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以深浅相间的横纹形式出现。

也有入认为 G 带显示的是染色体本身固有的结构, G 带能清楚地反映染色体的纵向分化,能提供较多的鉴别标志,因此, G 带是分带技术中最有价值的一种,目前 G 带技术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R 带 ( 反带 ) :与 G 带相反的染色带。

由于处理程序不同,染色体在同一部位, G 带染色深处 R 带染色浅处,反之, G 带染色浅处 R 带染色深处。

N 带:专一地显示出核仁组织区。

T 带:专一地显示出端粒区域。

以上几种带型在植物上应用最多的为 C 带和 G 带.本次实验介绍 G 带分带技术
三、实验材料
(1) 大麦 ( Hordeum spp. 2n = 14) 的种子;
(2) 普通小麦 ( Triticum spp. 2n = 42) 的种子;
(3) 蚕豆 (V icia faba 2n = 12) 的种干;
(4) 洋葱 ( Allium cepa 2n = 16) 、大蒜 ( Allinmcepa fistulosum 2n = 16) 的鳞茎。

以上材料可任选一种。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 .器具培养箱、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小台称 ( 200g ) 、量筒 (50ml 、 100ml 、 1000ml 、 l0ml) 、烧杯 (200ml) 、容量瓶 ( 1000m 1) 、棕色试剂瓶 (200ml) 、滴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显微照相及冲洗放大设备、剪刀、镊子、刀片、滤纸、玻璃板、牙签、切片盒.
2 .药品 Giemsa 母液、磷酸缓冲液、氯化钠、柠檬酸钠、甲醇、乙醇、冰醋酸、氢氧化钡、秋水仙素 ( 或对二氯苯 ) 、α—溴萘、纤维素酶、胰蛋白酶、醋酸洋红、 45 %醋酸等。

五、实验步骤
G 带显示的是染色体自身固有结构,能否显示出来.与染色体的处理技术密切相关,因此, G 带技术要求比 C 带严格。

目前 G 带已在许多植物上成功显示,但其中稳定性、重复性高的是玉米 G 带技术。

G 带技术沉程较多,其中最为先进的是武汉大学生物系宋运淳等的 ASG 技术(醋酸— 2XSSC , Giemsa) ,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是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进行的。

其流程如下:
(1) 发根:将玉米材料在室温下 (25 —27 ℃ ) 发根,待根长到 0.5 -1.5cm 时,转入 6 -8 ℃ 左右低温下处理 20 — 40 小时。

(2) 预处理:切取根尖分生组织 0.2mm 用新配制的饱和α—溴萘28 ℃ 下预处理 3 小时。

(3) 低渗:用 0.075mol / LKCl 室温下处理 30 分钟。

(4) 固定:用新配制的甲醇-冰酷酸 (3 : 1) 固定液在室温下固定 30 分钟。

(5) 水洗:固定后的根尖用蒸馏水洗 30 分钟。

(6) 酶解:用 2 %纤维素酶和 2 %果胶酶混合溶液( 1:1 )室温下处理 3.5 小时。

(7) 固定:倒去酶液,再加入固定液置冰箱 (0 -4 ℃ )中过夜.
(8) 制片:取再固定后的根尖置于洁净的载片上,加上固定液用摄子捣碎涂布.并轻轻吹气,促使细胞迅速分散,然后在酒精的火苗上晃动 2 — 3 次烤片。

以利染色体分散、最后将制好的片在90 ℃ 的烘箱中烘烤 50 分钟。

(9)G 带处理:将干燥的片子放入60 ℃ 2XSSC(pH7.35) 盐液中处理 40 分钟,水洗后随即用 0.066mol / L 的磷酸缓冲液稀到
40-50:1 的 Gimesa 染色 40 分钟。

染完色的片子用蒸馏水淋洗掉染液,于室温下干燥。

3 .带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带型目前还未有统一的国际化际准,实验者可根据目的需要对记录分析的站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材料间带型区别,在染色体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类型和生物的遗传结构,从而比较不同材料之间在遗传上的异同。

一般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核型分析:选择染色体数目完整,长度度合适,分带清晰的材料制片进行显微摄影:冲洗放大、核型分析。

(2) 描述带型:对各条染色体的带纹位置、宽窄、深浅、形状进行描述。

(3) 绘制模式图,在各条染色体模式图上标出各条带纹的位置、宽窄、深浅、形状等线条。

七、实验作业
(1) 制备一张质量较高的 G 带制片。

(2) 对实验材料进行带型分析
(3) 实验未能得到预期结果者,分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