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格式
中外建筑史论文正稿

有机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赖特的有机建筑班级:09级景观1班姓名:张正学号:20092119027摘要:建筑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如何从各个方面对一座建筑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且以赖特的有机建筑代表作流水别墅为例做了分析。
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
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
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
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建筑评价;赖特;有机建筑;流水别墅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基本问题。
像吃饭、穿衣一样,找到一个安全的居所,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安居乐业的“居”指的就是房屋,它是人类的避难所,为人类遮风避雨,御寒抗暑,抵挡毒蛇猛兽,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界的各种侵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范围也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多样,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见证了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兴衰。
一、如何评价一座建筑评价一座建筑物,首先需要了解这座建筑建造时期多个方面的背景:1、社会历史文化,如当时社会所处的发展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形态会十分深刻而直接地影响建筑设计者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其作品设计,建筑是多姿多彩的,建筑的样式和风格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是一个时代经济和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体现出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2、当时人们的信仰及生死观,由于信仰及生死观的不同,人们往往对于建筑各种结构的需要也不尽相同,比如,古埃及人信奉法老死后会升到天上成为伟大的神,因此,为了让法老升天更方便,古埃及人将法老的陵墓——金字塔,造得十分高大宏伟,以便金字塔顶可以离天更近一些,还有,古人都信奉人死但灵魂永生,所以,为了让逝者在墓中得到安宁、不受到外界的打扰,人们通常用一道又一道厚重的石门将墓室层层封闭,既隔断了空气流通,有效减缓了遗体的腐坏,更阻挡了猖獗的盗墓者,使逝者在墓中得以安稳地长眠;3、建筑坐落处的地质与地理条件,因为地理情况往往决定了建筑需要怎么样的结构才能更稳固更安全,比如,日本是个地震发生频繁的国家,因此,日本的绝大部分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其强度较高,自重较轻,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浅析西方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院别:艺术设计学院专业:产品设计班级: 1644443学号: 2姓名: 555任课老师: 066时间:2015年12月浅析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河南城建学院艺术设计系学院产品设计李静 8摘要:理查德·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迈耶一些代表作品的解读,领悟迈耶的设计手法。
迈耶的这些设计手法对建筑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剥洋葱;白色;虚实?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是美国着名的第三代建筑师。
他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建筑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遍布美国各大城市。
迈耶的每一个建筑作品,无论建成与否,都是完整而且成熟的,同时又都是极其富于个性化的。
他的建筑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迈耶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说到“现代主义的某些形式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大有前途,具有差不多是无限的领域。
我的作品并不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我反对表现派,但信奉概括……我依然被现代主义的诗意、技术的美和效用所吸引”,以下是对其设计手法及作品的简要分析。
1、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剥洋葱”手法?作为美国第三代建筑大师,迈耶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层”视觉特征,在迈耶的一些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形式不同、纵横交错的面,使建筑形态产生了良好的层次感和虚实变化。
这种设计手法类似于“剥洋葱”,洋葱的内部由很多层面组成,未剥开的洋葱呈现出密实体的形态,而剥开的洋葱则有了强烈的层叠的相互关系,后者展现的面的组合形态较前者的实体形态更丰富,剥开部分的面层与中间未剥开部分的实体形成对比,并且产生层次感和方向感,有了虚实和阴影变化。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摘要】:日本传统建筑在与环境的融合,室内空间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装饰中体现的民族独特性。
关键词: 自然; 流动; 材料的自明; 建筑的精神与气质初次近距离的接触日本,在体验日本文化风情及建筑风貌的游历中,日本传统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建筑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1形体的自然性日本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岛国,日本人民热爱自然,这种感情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协调。
如果说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建筑物本身高大的形体,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形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日本传统建筑则不强调实体性,而是以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日本人的理想中,建筑应与自然成为一体,他们不喜欢对自然采取对抗姿态的高大厚重的建筑,即使是日本建筑中唯一的以庄严雄伟、气魄雄大取胜的建筑物———天守阁也将其体量分解为若干个小城楼,簇拥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层宇层叠的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景观,整体轮廓参差起伏,构图多变。
许多日本建筑群都避免沿纵轴对称布置,桂离宫、法隆寺都以不对称为特点的。
冈仓天心认为日本人对不完全的偏爱来自于禅的影响。
“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地让它保持不完全的状态。
“日本人追求的是不对称的美、均衡的美,采取不对称的形式是为了避免产生人工安排的感觉。
他们认为对称、稳定可以使建筑显得优美庄严厚重,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抽象概念的堆砌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的构想力。
从造型上看,以木结构为主的日本建筑,整体呈直接造型,如伊势神宫的构件线条平直、棱角分明,整体呈明确的几何形。
中国的建筑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建筑的屋檐也开始有了起翘,但起翘不如中国明显。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指导老师:赵月苑学生:邓威班级:建筑设计3班新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
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
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
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
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
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
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
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利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摘要: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受到地域、文化、历史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外国建筑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和外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历史,未来发展,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被广泛用于祭祀、住宅和宫殿等不同场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建筑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主要是用木材、泥土和竹子建造的。
这些建筑大多是用于祭祀和住宅等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建筑通常以天井和庭院为主要特点,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瓦片和石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对砖和瓦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砖和瓦代替木材和泥土来建造建筑物。
这种技术改进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牢固和耐久。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装饰更加精美。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开发了新的技术,如斗拱和飞檐,用于支撑大型屋顶。
同时,建筑物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以满足富人和贵族的需求。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1年):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装饰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使用了大量的青石、花岗岩和大理石等材料来建造建筑物,并注重建筑物的装饰性。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课程:中外建筑史学校: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专业:11建筑工程设计2班姓名:张xx学号:115601011248概论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外国建筑史主要以西方建筑为代表,本论文中主要论述西方建筑。
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色,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1、木架建筑特点: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2、群体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精品作文】中外建筑史

13.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10.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11. 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例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 ”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中外建筑史比

中外建筑比较谈摘要:本论文就中外建筑的不同展开叙述,以中西方两大建筑文化体做与对比,从建筑材料,结构,及风格等方面进行辨析,采用最能代表其本身特点的进行而论,比如我国以木质材料为主的建筑,采用斗拱结构这是我国建筑在世界上一大特色,而国外的建筑材料多以砖石为主并以几何形体为主要结构空间。
关键词:木材砖石斗拱拱券对称含蓄整齐建筑产生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宗教信仰,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因素不断赋予建筑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原始的洞穴,巢居到今天的城市综合体便是这一过程的缩影。
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与拓展。
世界上的文化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主体形成了古老的东方文化,而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主体形成了西方古典文化。
那么,中国与外国的建筑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呢?首先,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的建筑材料决定了我国建筑“横梁”的承载力很强这一特点而不同于国外建筑以砖石为主的建筑材料砖石的承载力强的这一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采用木材材料为主的建筑形式,而外国建筑以砖石材料为主。
我们的祖先对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而五行中土生木,所以,人民大众对木有着很浓的感情;石质建筑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如果全部修石质房屋的话,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可以去消耗;同时我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石质的建筑易受地震的影响,而木质建筑的主要受力点是横梁,而不是砖瓦,地震可以使砖瓦跨跌,但是主梁却是不会跨的,就好比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有些纯古代的建筑影响不是很大,主梁完好,而经过修复的现代砖瓦结构的建筑却深受破坏。
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他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民的监督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原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实现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性、高效性、有限性、责任性和科学性等特征。
它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自身完善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队伍建设者,在真正意义上确立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而推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民的监督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原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实现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性、高效性、有限性、责任性和科学性等特征。
它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自身完善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关键词:特征必要性必然性构建Abstract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ittl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the role that primary government act has not adapt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The role that primary government act has not adapt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 ittl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T 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ittle.Keywords:character necessity inevitability establish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绪论 (1)1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2)1.1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的政府 (2)1.1.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基础 (2)1.1.2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社会平等 (2)1.2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高效的政府 (2)1.2.1高效政府的法治基础 (2)1.2.2高效政府与社会和谐 (2)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2.1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2.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 (2)3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3)3.1转变观念 (3)3.2制度建设 (3)结束语 (4)参考文献 (5)致谢 (6)绪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升政府工作的整体运营功能和效率,加快城乡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
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的必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它更是一种全新的,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且不断追求着发展和进步的政府。
它突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服务公众为最终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相关机制。
它突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服务公众为最终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相关机制。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的必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它更是一种全新的,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且不断追求着发展和进步的政府。
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的必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它更是一种全新的,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且不断追求着发展和进步的政府。
它突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服务公众为最终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相关机制。
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行政改革成为了世界性大趋势,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政府再造的实践。
其主要的内容是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服务品质,它要求抛弃传统的“政府包办一切”的管制理念,建设以服务为导向、以公众为顾客的新的政府治理理念。
在这场政府改革的浪潮中,明确地树立了政府服务的理念,注重政府的服务作用,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
1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公共服务型政府之所以能够实现良治和善治,是因为这种政府治理模式建立在政治平等、法律平等、社会平等、机会平等、矫正平等(即确保弱者获得救助)等正义价值基之上的。
同时,也因为这种政府治理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1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的政府1.1.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基础1.1.2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社会平等公共服务型政府之所以能够实现良治和善治,是因为这种政府治理模式建立在政治平等、法律平等、社会平等、机会平等、矫正平等(即确保弱者获得救助)等正义价值基之上的。
1.2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高效的政府1.2.1高效政府的法治基础1.2.2高效政府与社会和谐公共服务型政府之所以能够实现良治和善治,是因为这种政府治理模式建立在政治平等、法律平等、社会平等、机会平等、矫正平等(即确保弱者获得救助)等正义价值基之上的。
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兴起,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
它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2.1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求政府从经济发展的控制者、审批者转变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执政党与时俱进,主动稳妥地实现政府转型和推进政治改革的重要举措。
当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还是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2.2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求政府从经济发展的控制者、审批者转变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是资源配置中心、生产调度中心、价格制定中心、消费配送中心,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求政府从经济发展的控制者、审批者转变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
3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的必然,在政府改革的洪流之中应当切实的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那么,“公共服务型政府”应当如何构建呢?3.1 转变观念责任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之一,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政府责任约束机制,政府行为就有可能偏离为民服务的轨道,而走向为己服务,引发权力腐败。
责任政府强调政府对其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并且不得拥有其义务范围之外的权力,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同时也是有限政府。
政府的服务定位还将导致特权的消失和特权意识的弱化。
失去了特权和特权意识,行政行为将会更加贴近其公共性,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不仅是行政道德问题,而且也不具有制度化的基础。
服务型政府的透明、参与、公民控制等理念及其实践将使腐败失去滋生的土壤。
3.2 制度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行政改革成为了世界性大趋势。
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政府再造的实践。
其主要的内容是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服务品质。
它要求抛弃传统的“政府决策主导公众理念”[1]的管制理念,建设以服务为导向、以公众为顾客的新的政府治理理念。
在这场政府改革的浪潮中,明确地树立了政府服务的理念,注重政府的服务作用,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
顾客的期望决定政府政策设计的蓝图,顾客的需求决定服务的供给内容,顾客的满意度决定政策执行的成效,顾客的评价决定着政策变迁的方向。
而且要求政府做到让公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服务,服务行政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21世纪的政府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