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品格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

这些品格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中国社会和民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介绍:
1. 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格之一,它强调了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仁爱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之一,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

2. 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品格,它强调了人们应该忠实、正直、诚实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诚信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石,人们应该始终保持真诚和诚实的态度。

3. 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品格,它强调了人们应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和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4. 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品格,它强调了人们应该对祖国、对家庭、对朋友、对事业等有着忠诚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忠诚是很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人们应该始终保持忠诚的态度。

5. 孝顺: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品格之一,它强调了人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关心和帮助他们。

在中国文化中,孝顺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伦理,人们应该对父母始终保持尊敬和关爱的态度。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品格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不仅仅是道德准则,更是影响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典型性格特点有哪些

中国人的典型性格特点有哪些

中国人的典型性格特点有哪些
浪漫文学生
2019-07-20 Apple - iPhone 12
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大部分,那么中国人的典型性格特点是什么呢?
1、顺而不从
外国人说中国人性格很顺从,其实真正中国的性格是顺而不从,中国人害怕权威,却不服从权威。

2、中国人善和不善斗
中国文化很包容,就体现在一个和字上。

但是这种包容也引起混乱和条理不清的特征,这些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3、心灵淳朴
中国人虽然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但是内心依然像儿童一样鲜活年轻,即使到了70多岁依然如此,所以中国人很善解人意,很懂得站在别人立场思考,有同情心,但是他们的心智到了20多岁就已经固定下来,已经都已经基本定型了。

4、忍耐与节俭
中国人是世界最能忍耐的民族,对于恶劣政治的忍耐,对于灾难的忍耐,对于艰苦条件的忍耐,全世界都是独-无二,但同时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狂热的赌徒,这说明他们性格上的一个弱点,意志的衰弱,才害怕痛苦,因为害怕痛苦才选择忍耐,因为想逃避痛苦才想用赌博翻身!
5、积极乐观
中国人认为悲剧、消极都是不好的东西,人应该积极向上,即使遇到大灾难中国人也会认为未来会变好,这一点让中国人度过很多难关。

数千年中华文化形成的中国人性格——中庸,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数千年中华文化形成的中国人性格——中庸,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数千年中华文化形成的中国人性格——中庸,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数千年中华文化形成的中国人性格——中庸,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国人,你认识中国人吗?中国人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有什么样的差异?中国人在文化上是古老的,在种族上是年轻的,这是一个当代许多人类学家都主张的观点。

林语堂的《中国人》认为: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

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

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

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

他们是在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绘画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又遇到另一种中国人。

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

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国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在汉口的南北,所谓华中地区,是信誓旦旦却又喜欢搞点阴谋的湖北人,被其他省市的人称作“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因为他们从不服输,他们认为辣椒要放在油里炸一下,否则还不够辣不好吃。

而湖南人则以勇武和坚韧闻名,是古代楚国武士后裔中较为使人喜欢的一些人。

(1)稳健,(2)单纯,(3)酷爱自然,(4)忍耐,(5)消极避世,(6)超脱老猾,(7)多生多育,(8)勤劳,(9)节俭,(10)热爱家庭生活,(11)和平主义,(12)知足常乐,(13)幽默滑稽,(14)因循守旧,(15)耽于声色。

这些都是能让任何国家都增色不少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

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

中国文化七大特征,中华民族七大品格

中国文化七大特征,中华民族七大品格

中国文化七大特征,中华民族七大品格1、文化认同性善,国人真诚善良中国文化中关于人性论的观点虽有分歧,但性善论一直是我们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假设。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本善良,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荀子虽提出“性恶”,但他同样认为“恶人”经过教育便可向善,人的最终归路就是善良。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善”的人性论逐渐成为官方钦定的主流派观点。

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论,不但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也与中国固有哲学思想旨趣最为契合之点。

儒家学者虽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对佛教的心性论,则多持肯定的态度。

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与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之意;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与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

善良真诚,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一盏灯,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

善良无需强迫,它会传播。

以真诚和善良做人处世才能活得安稳宁静。

2、文化绵延坚韧,国人自强不息中国文化是绵延不绝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它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伴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国家政权虽有更迭,或间有盛衰,但民族间的融合从未中断。

在民族的迁徙、聚合和战争冲突中,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高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绵延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一次次分合兴衰中,中华民族也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语。

《论语》中也强调人要自强,“不怨天,不尤人”。

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获得尊严,一个国家如是,一个民族如是,一个人更是如此。

从百日维系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黄花岗,自强不息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执着努力。

人生当自强,吾辈当自强!3、文化讲究情义,国人有情有义中国文化是一个讲情的文化,乡土情,伦理情。

中国古代人物文化性格研究 第一讲

中国古代人物文化性格研究 第一讲

四、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异同
古希腊的理性:理论的理性与思辨的理性 西方文化史:静观的人生和行动的人生
希腊哲学家关注的是静观的人生而不是行动
的人生。 基督教与古希腊理性的关系 西方人视知识分子为近代文化的产品,而不 强调其古代的远源。
五、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六、文化传统的继承
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塑型过程:儒家文化的
影响 学君子之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 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 ·里仁》)无 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孟子 ·梁惠 王上》) 知其所来,用文化来武装自己,构筑美好精 神家园
七、学习方法
多读书(孔子的读书三境界,王国维的读书) 多反思
中国古代人物文化性格研究
第一讲:绪论
从我的博客说起
文人之行:大贤不拘细行说
既生瑜,何生亮:人性嫉妒说
君子好色辩:人的情感生活
敬而远之与君子绝交:交友之道
怕死与不怕:生死之道
参考书目
老子
论语 孟子 庄子 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元化:展卷方颂,血脉开张) 曹植: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 诸葛亮:出师表
三、20世纪的知识分子问题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长江》
“小资产阶级出身并在地主资产阶级教
导下成长的文艺工作者,在其走向与人 民群众结合的过程中,发生各种程度的 脱离群众并妨害群众斗争的偏向是有历 史必然性的,这些偏向,不经过深刻的 检讨反省与长期的实际斗争,不可能彻 底克服,也是有历史必然性的。”
五、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中国民族是一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庞大的民族,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也自然保留了一定的风格特征:
首先是仁爱之心,中国人崇尚“仁”的伦理核心,因此自古以来,民间传统文化思想也一直重视亲疏情仁等将感情联系和对他人以及社会贡献等。

此外,中国人也有诚实守信的传统,追求实实在在、诚实守信,追求真实、伦理和道德高尚;
其次是勤奋好学,中国古代诗文中,就经常提到"勤学苦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也重视知识,追求学习、求实、谦虚好学,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善;
另外,中国人有独具魅力的敬畏之心,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强调敬畏家长,尊师重道,同时也强调遵守公德,要让自己有责任感,作为自己行为背景和监督;
最后,中国人有团结互助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常充满着友情,感情深厚,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支持;此外,中国人也有礼让意识,常常会避免触及他人隐私,展现出谦虚有礼、敬老尊贤的传统礼仪。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以仁爱之心、勤奋好学、独具魅力的敬畏之心、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礼让意识等特征为主,是坚守传统、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

中国文化含蓄内敛例子

中国文化含蓄内敛例子

中国文化含蓄内敛例子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内敛的文化,它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语言、行为、礼仪等。

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来展示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

1. 谦逊的言辞:中国人在言辞中常常表现出谦逊的态度,不会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例如,当被问到自己的成就时,一个中国人可能会说“还行”,而不是直接夸耀自己。

2. 谨慎的行为:中国人在行为上也显得谨慎而内敛。

他们常常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见,而是通过微妙的手势、微笑或眼神来传达信息。

3. 忍耐与忍让:中国文化中强调忍耐和忍让的品质。

中国人常常面对困难或不愉快的情况时保持冷静和沉默,而不是表现出激动或冲动。

4. 尊重他人隐私:中国人非常尊重他人的隐私,他们不会过多地询问他人的私事,也不会过分打扰他人的生活。

这种含蓄的态度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5. 间接表达与暗示:中国人常常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要求。

他们往往会暗示或使用比喻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6. 避免与他人争论:中国人通常避免与他人发生争论或争执,他们更倾向于保持和谐和平衡的关系。

即使在有分歧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尽量避免直接对抗,而是通过妥协或寻找共同点来解决问题。

7. 尊重长辈和权威: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尊重长辈和权威。

人们会遵循传统的礼节和规矩,对长辈和上级表示敬意,不会过于直接或放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8. 面子文化:中国人非常在意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他们会尽量避免让自己或他人感到尴尬或难堪,而是通过婉转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保护彼此的面子。

9. 约束自己的情绪:中国人往往会约束自己的情绪,不会过于张扬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更倾向于保持内敛和冷静的态度,以避免给他人带来不适。

10. 保持平和的心态:中国文化中强调保持平和和稳定的心态。

人们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言辞、行为、礼仪等。

这种文化特点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和谐、尊重和关心他人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国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国文化的性格

中国文化的性格

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国文化的性格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它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也不可能像其他国家一样把文化简单地理解成一种思想。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以其独特而又迷人的性格吸引着外国人,在过去六千年里,这种影响只是一直延续着,而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性格和其特有的精神传统,尤其是在经历了社会变革的现代性社会中。

中国文化的性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坚定的,庄重的,谦逊的,和蔼的,而且不喜欢改变的性格。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是以这种性格组织自己的生活,而且从未改变。

他们崇尚艺术,崇尚习惯,崇尚礼仪,崇尚伦理,崇尚教义,崇尚思想。

中国的社会秩序一直受到这些因素的控制,因为他们和谐地相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形成这种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够使中国文化一直向前发展。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独特的,它源于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把和谐社会作为“天下之统一”的基础,从而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格。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民学会了体现出极大的尊重,无论是家庭中的传统礼仪,还是社会上的礼仪,都充满着极大的尊重和敬意。

这种尊重和敬意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中国文化的性格也源于中国人民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以谦逊的态度来表现自己,要求他们尊重长辈、获取知识、遵守法律,以及自律、平和等。

这也是中国文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的性格博大精深,受到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的重要原因。

它凝结着中国人民悠久而又神奇的文化,也打动了世界上许多人。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它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活力,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渭水河渭源人渭河水渭源人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

隶属于定西市,是定西市所辖七县区之一。

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

渭源县因地处黄河最大支流——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

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

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右,就是沿这条路段到达张掖的。

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

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总人口3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邮编:748200。

代码:621123。

区号:0932。

渭源县辖8个镇、8个乡:清源镇、会川镇、莲峰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

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

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且渭源县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渭源县简介人口状况县内汉、回、藏、满等多民族杂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01万人,其中各乡镇人口数:清源镇38943 会川镇30727 莲峰镇25951 五竹乡13683 锹峪乡15311 蒲川乡18901 路园乡20504 七圣乡8744 北寨乡18868 大安乡13065 秦祁乡10211 新寨乡13982 黎家湾乡7156 庆坪乡15275 祁家庙乡17443 上湾乡20849 麻家集乡16318 峡城乡8551 田家河乡11176 杨庄乡11324渭水源头----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南部。

县内地貌多样,宜农宜牧,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干旱缺雨,植被稀少;中部为浅山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南部为土石高山地带,高寒阴湿,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

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万亩。

总人口34.34万人。

渭源是个农业县,素有“蚕豆之乡”、“洋芋良种之乡”之称。

全县农作物以小麦、洋芋、蚕豆、玉米为主,年种植良种洋芋30万亩以上,是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洋芋供应中心。

渭源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主要种植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多种中药材,年种植各种优质中药材20万亩以上。

洋芋、中药材是全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境内野生动物有100多种,珍贵动物有麝、羚、马鹿、豹、雪鸡、褐马鸡及秦岭细鳞鱼、鲑鱼、娃娃鱼等。

渭源县是丝绸之路南段的必经之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优美的自然风景,构成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省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和石门夜月、天井幽谷、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鸟鼠同穴等30多处自然景观,为旅游避暑之胜地。

渭源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至3941米,县城海拔2080米。

共辖4镇16个乡,217个村,1509个社。

总人口34万人。

耕地面积80万亩。

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

全县从气候特点上,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域:北部为干旱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中部为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全县9万多亩的水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为高寒阴湿区域,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等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

渭源县自然资源主要有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岭土,陶瓷土,天然次生林40多万亩;南部山区生长有大量蕨菜。

这里风景秀丽,文物较多。

境内有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省级森林公园莲峰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16处旅游景点,为全省旅游之胜地。

近年来,全县建立了蚕豆、洋芋、油料、中药材、牛羊等一批依据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淀粉、畜牧、林果、水产、蔬菜、中药材六大支柱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全县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确切的说,故乡渭源应称家乡渭源。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的孩子,除上大学四年在外地外,从呱呱坠地到如今二十多年都是头顶渭源的天,脚踏渭源的土,对于故乡的定位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具体到一条河湾半壁苍苔;从春耕秋耘骡马牲畜具体到半亩小麦几分土豆,甚至是一缕炊烟,一声轻微的咳嗽。

总之无论自己身处怎样的境遇,遭受何等的不幸“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让多少游子闻声泣下的千古绝唱,从未对自己产生过什么怀想。

对于故乡的理解可以是漆黑的雨夜一盏为你亮着的灯,可以是疲惫时一盆汤脚的热水。

我走不远,眼里的故乡只有草木荣枯、花开花谢。

故乡就在身边,就是窜街的鸡犬,随处拉稀的老牛。

说得再遥远一些当属似有似无滋润渭源人木纳舌尖的神话传说。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的传说,后来读《尚书•禹贡》也找到了注脚,那些美妙绝伦的故事一直在我脑海里萦回,所以总想到渭河的源头看一看,年少时身单力簿未能成行,成年了有几次都是蠢蠢欲动,但也因谷子黄了豆子熟了的农事纠缠而望源止步。

真正的去了,去寻找我儿时魂牵梦绕的灵魂家园,到那里确是满目苍凉,荒山、秃岭、蜿蜒小道,一路之上甚至听不到一声鸟的鸣叫。

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河艰难的在谷底穿行,象一条气息奄奄的小蛇,有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微弱的光亮,有时没入杂草丛,砾石堆不见了踪影。

而传说中那三眼千年不涸,万年不枯的清泉,更是残不忍睹,两眼已是气断命绝,一眼之中一片污浊,看不到水的流动,只有几只青蛙在寻欢作乐。

不远处的禹王庙,年久失修,墙壁倾斜,房顶长满杂草,进得殿内抬头望去,一些木椽已经腐朽,房顶射进几束太阳的光线来,禹王的塑像,更是钻花洗尽,面目全非,泥塑的脑瓜上很有趣的长出一些纤细的青草来。

听当地人讲,只有天气大旱之时还有人来烧香祷告,平日里很少有人光顾,倒有一些斯文的男女,怕野地里偷情被太阳焦屁股,就粘粘禹王爷的光,在大殿里鬼哭狼嚎,翻云覆雨,让这位三过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无地自容,会说调皮话的老乡说,禹王爷也看三级片,与时俱进。

听着让人毛骨悚然。

我的父老乡亲走出了贫穷,却陷入另一种令人费解的蛮荒,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金钱的诱惑已让他们抛弃了心中仅存的一丁点敬畏,这也许是我们这条河流的悲哀,我们这个年代的悲哀。

晚风四起,残阳如血,望着纤细如缕的渭河,田野里刮来阵阵燥热的风,漂荡着浓浓的沙尘味,这是渭河的源头吗?这难道就是渭河的源头!我不知道怎样拖着疲惫的步履,踏着没过脚面的黄尘走出这片心中的圣土,走出我多年来那纯得不渗丁点杂念的梦幻。

到了渭源县城已是繁星满天的黑夜,扑面而来的浮华于嘈杂让我觉得自己是一尾窒息的鱼,那一刻眼前仿佛在晃动着一口口热气逼人的油锅,一碟碟香味四溢的佐料,一双飞来飞去的刀叉,一张张狰狞的面孔变换着时空。

是的故老的渭城已是今非昔比,在也不是王维笔下那细雨过后,柳色青青的小镇,虽谈不上蒸蒸日上,但也开始挪动自己的双脚,早已不在是母亲渭河怀抱中那张大嘴巴光会喊饿的婴儿。

几位文人朋友说,真正的渭河源头在五竹镇境内的骆驼巷,被鸟鼠山那个水源长出三十多华里,而且流量也大的多,并引经据典,拿出一篇为渭河正源的文章,让我看。

很认真的阅读了全文,文章的作者在本县是个文化人,能吹、能唱、会写会画爱好比较全面,按上学时老师的说法应该是全面发展,优秀可否另当别论。

他的理由很直观:发源于骆驼巷的清源河流程长流量大,按源远为源的规律应该是渭河的源头,出现误差的原因是当时交通不便捷,渭河源又被原始森林覆盖,空山寂静少人过,虎豹财狼常出没,故探源者选择了道路相对通畅的鸟鼠山。

读完全文,我产生了这样的怪念,原来大禹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你从那么远的地方历经艰难险阻,长途爬涉到了渭源,怎么就没有勇气到驼骆巷去看一眼?真是浪得虚名!不过天下大多数人还是把鸟鼠同穴山视为渭河的源头,似有执迷不悟之嫌。

例如某年渭河发大水,陕西渭南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当地名流以民间组织的方式自发到鸟鼠山下祭祀渭河,规模之大引来许多关注,渭源人也是粘粘自喜,以娘家人自居,言辞之中略带几份傲气,很久以前,我们渭源人到陕西如果要过渭河,船夫是不收渡钱的!要不然渭河龙王会发脾气的!是真是假,无从细考,过后又是一片宁静,一片木然,仿佛一个打着老娘的幌子,忽悠亲朋几个小钱的逆子。

渭水向东流、石山土盖头。

富汉只一代,忠良不到头渭河在县城东南于清源河相溶汇。

据说千年前也有相当的流量,但时下称它为一条治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每年春天,雪化冰开还有一定的气势,但夏的序幕刚刚拉开,便开始大面积的断流,河床裸满,长满杂草,远远望去,如一条长长的沼泽带,近年河边多了几家沙场,大量的开采,连这些最后的遮羞布也正被一块块撕去,千疮百孔,在烈日的暴晒下散发着腥臭,这就是渭河的源头,这就是渭源境内的渭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条河的命运也从一个侧面折射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封闭、保守,没有连续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渭源人的资金积累往往过于的谨慎,宁可针尖上削铁谋取一些小利,也不敢大气魂、大手笔的去干一番大事业,“隔夜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眼前的小利迷惑了许多人的眼睛、看不破、放不下、立不起!当原始资金象滚雪球一样滚到刚刚见到雏形时,就开始感到不可一世,财大气粗,要么守着一圪塔银子指手划脚,要么开始挥霍这来之不易的集累。

具说前年是渭源有史以来经济最好的一年,药材飞涨到令人玄晕的地步,光会川镇一夜之间成就了不下百人的百万富翁,几十万元利润的更是不计其数。

也是一夜间,光西关村就开进高档小车七、八十辆,小二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娱乐业、服务业一片歌舞升平,从外观上看一片繁荣景象,但从更深层次的挖掘无易是巨大的资金浪废,他们各自为营,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也就组织不成规模化的集团军,把市场这块面包做大做强,也就注定了地方经济裹足不前。

试想这样的机遇在人的一生能光顾几次呢?就像渭河,在渭源孕育了一条伟大的河流的生命,可在其源头并没有什么经天纬业的壮举,直到艰难的流出群山的挤压,流出平瘠的陇中大地,才那么大笔一挥,集天地之灵气,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