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50、60年代的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1)历史题材(民主革命)A.解放战争:长篇《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短篇《黎明的河边》峻青《百合花》茹志娟B.抗日战争及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至《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被称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C.抗美援朝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上甘岭》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生活A.土改后,农民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短篇《一架弹花机》马峰、《登记》赵树理、《新事新办》谷峪B.农业合作化短篇《不能走那条路》李淮、《农村散记》秦朝阳长篇《创业史》柳青、《三里湾》赵树理、《山乡巨变》周立波C.合作化后,农村妇女走向社会《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李双双小传》李淮D.60年代两部长篇《艳阳天》浩然、《风雷》陈登科E.工业建设长篇《铁水奔流》《春天到了鸭绿江》《百炼成钢》《上海的早晨》中篇《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二.作家及作品简介1.柳青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第二部《铜墙铁壁》、第三部《创业史》(1960年)中篇小说:《狠透铁》(1958)散文集:《黄埔村的三年》2.梁斌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高蠡暴动、保定二师学潮)、《夜之交流》中篇《父亲》长篇《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反映土改运动的《翻身记事》3.杨沫长篇《青春之歌》续集《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4.李淮(1)原名木华黎,蒙族,1982年出生于河南孟津(2)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两匹瘦马》、《芦花放白的时候》《夜走骆驼岭》、《车轮的辙印》中短篇《李双双小传》5.茹志娟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反映战争的《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春暖时节》、《如愿》、《静静的产院》进入新时期后《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6.王蒙长篇《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7.邓友梅《在悬崖上》8. 宗璞《红豆》80年代的小说1.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资料,以便您更好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几个重点方面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文学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了解各个运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代表作品与作者: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作者,如《红楼梦》(曹雪芹)、《围城》(钱钟书)、《茉莉花开》(冯骥才)等,以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主题。
3. 文学思潮:理解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思潮,如自然派、现实主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等,掌握各个思潮的代表作品和核心观点。
4. 文学理论: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如鲁迅的"文学不能不说话",胡适的"各自为政的独立性"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 作家群体: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群体,如"
雨花台四君子"、"大家庭文学"等,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6. 文学史事件: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鲁迅
参加"五卅"运动、胡风被打倒等,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
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还需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
进行综合复习。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您一定可以顺利完成
期末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摘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概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性2.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难度和备考方法3.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二、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1.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2.新诗的发展3.现代小说的发展4.现代散文的发展5.戏剧的发展三、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真题解析1.选择题考点2.简答题考点3.论述题考点正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为了顺利通过自考,考生需要制定清晰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认真复习教材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包括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新诗的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戏剧的发展等。
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内容。
文学革命是指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学进行革新和改革的过程。
文学社团则是推动文学革命的重要力量,如新月社、创造社等。
这些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
新诗的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内容。
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新诗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白话诗到新月派、创造社等社团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诗风格。
现代小说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小说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鲁迅、茅盾等一批优秀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现代小说体系。
现代散文的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内容。
现代散文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冰心、朱自清等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清新、自然的现代散文风格。
戏剧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最后一个重要内容。
戏剧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曹禺、夏衍等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现代戏剧体系。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包括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新诗的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戏剧的发展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下学期)一.40年代文学思潮1. 国统区文学分为三个阶段①抗战初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文学活动转向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轴心。
文学观念获得空前的统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不同程度在为抗战服务。
从文体上看,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其次,是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再次,是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此时,文学获得了战斗性与时代性,但多样化、个性化色彩有所淡化。
②抗战中期(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944年9月)1941年皖南事变后,民族情绪转为沉郁苦闷,作家开始了更加深刻的思索,文学的艺术表现也开始追求其应有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
新的文学风貌:冷峻苦涩的喜剧感文学品格: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采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③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文学的主题与题材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二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文学风格: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
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现代文学的喜剧品格得到长足发展。
2.沦陷区文学华北沦陷区以北平为中心,敌伪刊物作品中为小摆设。
40年代初出现了“新近作家”群。
另外新诗艺术的探索富有成效。
上海“孤岛”在抗战前,由于英法租借的特殊环境,进步文艺活动相当活跃,随着政治环境恶化,沦陷初期,爱国作家们保持沉默,稍后与通俗文学作家达成默契,并适当吸收通俗文学的特长,出现了个性风格的作家,如张爱玲、苏青等。
东北的新文学渐渐复苏,包括抗日反满文学在内。
另两派其一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另一派提倡乡土文学:坚持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
沦陷区文学的特色: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由绝对对立,到相互理解与接近的趋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

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一、概述我国现代文学历经百年发展,涌现出众多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为我国文学史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主要涵盖了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包括新文学运动、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二、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是我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其中,《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揭开了我国文学探索现代性的序幕,也为后续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包括了诗人徐志摩、艾青等的代表作品。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了对时代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为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了鲁迅、茅盾等一大批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内容包括了新文学运动、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文学精髓提供了重要帮助。
个人观点我国现代文学是文化传统与时代变革的交融,是文学巨匠们对时代的深刻把握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深入学习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这份文化遗产。
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的学习和总结,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文学的光辉。
自从我深入学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后,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深深感受到我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加珍惜这份文化遗产,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文学的光辉。
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历的报告;会议确定的?在XX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场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开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制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开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泼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开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三突出创作原那么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那么,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主题先行论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XX派,XX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
5.(名词)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文艺政策的调整:为冲破苏联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国提出“双百方针”,并在1956年第10期的《文艺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论,中国作协于11月召开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号召期刊正确贯彻“双百”方针。
但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以及对当时政策估计的严峻性使“双百”方针昙花一现。
而后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并于1961年6月召开“新侨会议”,1962年3月召开了广州会议”以及于1962年8月召开“大连会议”,这三次会议体现了对文艺政策的调整,扭转了文艺界“左倾”思想6.“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2.22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伊《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文革总纲领.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名词)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4.(名词)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5.(名词)“黑八论”:“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核心。
它首先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6..(名词)“主题先行论”: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构架,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
这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无论哪种体裁的创作,都要表现他们早已确定的“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要打倒”的主题.把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煽动造反派与走资派进行斗争。
7.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郭小川《秋歌》,《团泊洼的秋天》第二十四章50.60年代小说1.50年代中期以后,用长篇形式反映农业合作化的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2.小说特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革命英雄足以的情绪基调;民主化和大众化为作家的追求方向;突出工农兵正面人物的塑造原则。
不足:文艺政治化;题材单一化;手法简单化;作家非单一化创作模糊化3.柳青《创业史》反映了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梁生宝:"党的忠实儿子"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品质,反映了创业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
吸收白占魁入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厚、善良、真诚、淳朴性格。
梁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梁斌《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创业史》的艺术特色答:(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他动摇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之间:一方面自私,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梁生宝:典型人物的代表,具有进取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他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全部无私地献给了党。
(2)将宏大的结构,精细的心理描写,柳青式的议论结合在一起。
①宏伟的结构,高度的视角②对比手法:梁氏父子之间的矛盾;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与扶农、重农之间的矛盾。
(3)语言特色:人物语言口语化,叙述语言书面化主题思想: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朱老忠:起初表现为:勇于担当、坚韧、豪爽、讲义气、乐于助人,牢记仇恨;后来在他的性格中又融入了更多处事的谋略和方法,更加重视团结的力量,变得于是更加沉着。
这种性格的丰富性转变是以遇见贾湘农为分水岭的。
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
这种侠义心肠在朱老忠身上表现为: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
朱老忠对朋友赤胆忠心,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4.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是一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革命典型,激越青春,民族危难,革命战争,坎坷爱情,造就了坚强,隐忍,富有理想和追求的林道静。
5.李准揭示现实生活的基础《不能走那条路》强调走合作化道路;代表作《李双双小传》。
茹志娟《百合花》,反思小说重要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6.大胆干预生活: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麻木不仁。
林震是有理想有朝气,富有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
勇于冲决人为禁区,展示爱情生活: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第二十五章50.60年代新诗1.郭小川长篇《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
艺术特色: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民族化,群众化,政治抒情诗,楼梯体。
2.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
艺术特色:构思精巧,音律生动,中西结合。
3.雯婕《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第二十六章50.60年代戏剧1.(名词)第四种剧本:尊重生活真实形态、让思想服从于生活而不是代替生活、弘扬现实主义传统的剧本。
第四种剧本(1)1957年6月,黎弘(刘川)在当时《南京日报上》发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题目叫做《第四种剧本》。
(2)作者首先批判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三种公式化、概念化描写工农兵的剧本,然后提倡忠实的描写生活、真正写人的“第四种剧本”。
在《布》剧之后,有《洞箫横吹》(海默)、《还乡记》(赵寻)、《归来》(鲁彦周)、《葡萄烂了》(王少燕)等。
(3)“第四种剧本”最为突出并最值得肯定的成就:勇敢地突破当时许多作家都不敢、也难以逾越的“人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地描写“人”,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并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了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2.《茶馆》的艺术特色答:(1)《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
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
(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
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
(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8)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
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利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