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艺术结课论文(老师给了100分。。)
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探讨

的学 生 由于家庭和专业 的双重特点 , 人文艺 术修养 的 培养 明显弱于综合类 院校 , 而现代社会不仅 需要学生 掌握扎 实的专业知识 和技 能 , 同时也要求 学生具备一 定 的人 文艺术素养 。因此 , 《 园林 艺术 》 在农 林类 院校 的开设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 农林 类院校 开设《 园林艺术》 课程 的意义 1 . 我 国是一 个具有 五千年 文明历史 的 国度 , 灿烂 的古代 文化衍生 了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的民族艺术 , 而 园林 艺术 就是 这众 多艺术形 式 宝库 中一 个璀 璨 的 明珠 。 它与人 的现实生活密切联 系, 其类型之 丰富、 内 容之 广泛 、 规模之 宏大 、 数量 之众 多涉及人 们生 产和 生活 的方方面 面。 丰富多彩 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 人 留给我们 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 。 通过对我 国园林 艺术特别是古 典园林 艺术 的学 习 , 可 以更好 的认 识和 理解我 国的传统文化 。 2 . 园林艺术是一 门综合性 的立体造 型艺 术形式 , 与文学 、 绘画、 雕塑、 工艺美术 、 建筑 等艺术关 系密切 。 我 国古典 园林 艺术 通过综合运用各 种艺术语 言( 空间 组合 、 比例 、 尺度 、 色彩 、 质感 、 体型 ) 造成鲜 明的艺术 形象, 引起人们的共 鸣和联想 。 诸如殿 的庄重 、 堂 的豁
园林 艺术是 人类 发展 到具有 足够 自觉 的 自我 意 识 之后 才 出现 的并 日益完 善起来 的一 种特 殊 的人类 文化现象 , 是一种 旨在 揭示人对 自然 既要征服 又必 须 保 持 和谐一致 的辩 证关 系 的社会 意识 形态 ,其形 象 性、 审美性和情感性 都围绕这一主 旨显现出来[ 1 ] 。这种 社会意识形态物化 的结果 便是 园林艺术作 品 , 或者 我 们 可 以简单 的理解 为园林 艺术就 是一 种依 照美 的规 律来 改造 、 改善或创造 园林 环境 , 使之更 加 自然 、 更加 美 丽 、更 加符合 时代 与社会 审美 要求 的艺术 创造 活 动, 是 一种 实用和审美 功能相结合 的艺术 1 2 ] 。 在 中国文 化 土壤上孕育 出来 的园林 艺术 , 同中国的文 学 、 绘 画、 雕塑、 工艺美术 、 建筑 等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农林类 院校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是一门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专科专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园林技术专业的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我国风景园林事业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研究背景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
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
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
园林史结课论文

园林史结课论文艺术与园林发展的关系学号11311022姓名陈健欣论文题目:艺术与园林发展的关系摘要:艺术的发展和园林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我试图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第一次大爆炸时期和20世纪艺术向极简主义发展两个时间点探究园林风格的发展和艺术的关系。
并最后加上我自己的心得。
关键词:文艺复兴,极简主义,意大利地台,凡尔赛宫正文:我认为园林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使相辅相成的,就像建筑风格流派会分为古建主义和现代主义一样。
园林一定在某个特定时期呈现某种风格,到现在呈现为多元化现代性园林。
艺术领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景观,音乐、文学等(前四项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细分的话园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园林史自然也是园林艺术发展史。
所以就要探索园林发展与艺术的关系,就要求我们从宏观出发,纵向的挑取几个重要的时间段来仔细研究。
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第一次从中世纪宗教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创造力。
这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同时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这样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早期到16世纪末的衰落,整整三个世纪中,欧洲园林迎来了理性美学造园的新时代。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兴起的,而我们研究文艺复兴园林也是从意大利地台开始。
地台的产生起初是为了适应山地、丘陵地形。
政治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加上文艺复兴的中心,使得地台这一造园元素迅速的发展起来。
同时,随着时期的不同,地台形式在文艺复兴初期、中期和后期有了一定的演变。
从早期的简洁到中期的丰富再到后期的装饰过分。
其代表作分别为卡斯特洛别墅园(Villa Castello)、爱斯特别墅园(Villa D‘Este)、和波波里花园(Bobole Garden).这三个作品在课上都有分析过造园元素:轴线、水景等,就不再细细分析,可以看出地台的在文艺复兴初期,台地园内的水池外形多以简洁的几何形为主,如矩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水流依地形变化形成瀑布、喷泉、阶梯水等常规水景。
园林艺术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

园林艺术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园林艺术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园林艺术是一门表达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综合艺术,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载体。
进行园林艺术赏析对于设计出更好的园林艺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园林艺术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园林艺术赏析论文篇1浅谈园林艺术的风格风格一词广泛使用与艺术领域,风格是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特征,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
园林艺术风格是指园林上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本体的意愿,利用山、水、林、路和建筑设施形成的整体风貌并给人一种总的感受。
园林艺术是以真实的自然材料来表现自然美的特征的,所以它的风格既有艺术风格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艺术作品的风格是多样的,同为民族风格,因作者的个人阅历、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差别,而风格各异。
如文学史上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豪放词人辛弃疾;因时代的不同又有所谓的时代的风格,如“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
园林艺术风格也是多样统一的,在统一的民族风格下,也有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及地方风格。
现代艺术风格作为一种美学理论,主张从艺术本身出发,研究艺术品确定的内在构成元素和类别以及独特属性。
从一定时期来看,风格有相对稳定的一面,然而从宏观上看,园林艺术风格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风格也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总体趋势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园林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园林雏形—囿,园林的形式极其简陋,内容也较单一。
早期的园林是由物质实践活动转化而来的,尽管还是原始的园林艺术,但素朴、粗犷、富有野趣的早期园林艺术风格已初见端倪。
在秦汉皇家苑囿中物质与精神、君权与神权、珍禽奇葩共处一体。
秦汉时期园林风格可谓“珍物罗生,焕若仙境”。
2、西汉时期是我国美学过渡时期,审美情趣已由外部及道德转向主体的力量为魏晋人性复苏打下了埋伏。
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与意境营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为例

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与意境营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为例张哲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省杨陵712000)摘要:就大学校园环境体现着校园的显性文化,是学校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
园林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和创造校园生态环境的作用,它还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念、缅怀历史,甚至对学生的内在素质教育起到无法预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论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园前区为切入点,对校园前景和校内一园进行实地调研、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突出显示了学校“农、林、水”,和“现代与古朴”并行的风格特点,以及其自然优美的游园风光。
并在对学校园林景观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小结。
关键词:校园景观;意境;内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图分类号:S7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096-021校园概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已经建设成为一个较完备的园林景观体系。
在未踏进校门开始,已经可以体会到其文化内涵的建设。
在进入校园门口之前,大门左右两侧,分别有两块大型浮雕,以“都江堰”和“三峡”为主景构建出“现代农业场景”与“古代农业场景”,体现着“农、林、水”的农业院校的主题思想,也意味着“继往”与“开来”的美好寓意。
随着逐渐进入校园内部,校园文化氛围更加突出和明显,通过微地形设计、植物围合、水体规划和景观雕塑小品等设计,校园内无不体现着文化与内涵,意在通过景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改善与提高师生的校园归属感。
2景观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为例,该校园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为主体。
步入校园,由近及远映入眼帘的景观有:方块状种植绿篱,圆形喷泉广场与雕塑和红色建筑物主体。
中轴线两侧即为喷泉水池、建筑小品和种植于微地形上面的乔灌草植物群落。
前景由9块方形植篱组成“田”,与其两侧的喷泉长池表现农耕文明。
同时在空间上起到拉长空间的作用。
中部为下沉式的同心圆喷泉广场,中心雕塑“希望的田野”是梯田和镰刀的造型,意味着学风“蒸蒸日上”,也是农业院校的象征。
有关园林艺术的研究论文

有关园林艺术的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园林艺术公共艺术依存关系人性化公众性论文内容摘要: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维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文章主要探讨了运用自然生态保护与公共艺术这两种手段进行的园林化城市建设,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所要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巧妙地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在一起,将成为缓和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优美环境的追求是人们无时无刻的努力目标。
所以,以自然美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园林艺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而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园林的产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什么是园林?我们首先从园林的含义入手。
一、园林与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关于园林的名称和内涵,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由于园林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是一个“动性”的概念;再有,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间对园林的含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以,从“园”字的结构组成方面可以将其解释为,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欣赏的、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
对于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当人类文明从产生到发展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人们发散性的思维将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则是人类生存的依托。
所以,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自然、技术、艺术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那么,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公共艺术”仿佛是一个新名词,对于公共艺术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围绕在艺术的公共性方面展开。
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共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
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虽然在定义上并未给人直接说明其具体形式,但有关在公共空间里公共艺术的使用,会给社会、人们带来巨大影响。
精选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最新)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长期在古代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由中国文学、绘画而来的中国园林所追求的境界和评价的标准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重视景象但更注重意象交融,意在手先、气韵生动。
反映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文化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眼中从来都是统一和谐的,这样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园林环境与天地自然必然有着天然亲和的关联, 是具有“ 高度自然精神” 的境域, 这体现在园林艺术中人们对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重视与表现,表现在组成园林的物质材料犹如真正的大自然一样包罗万象: 山、水、林木、花草、禽兽、洞壑溪涧。
在园林的建构中, 人们舍弃了自然山水大体量的特点, 将自然美在领悟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然后集中表现在园林环境中, 当人们徜徉在柳暗花明、小桥流水的园林胜景中, 生出有若自然的感受, 宛如正流连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 经历了五个阶段, 表现出四种主要类型。
五个阶段分别是:1. 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2.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
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
3.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4.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并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尺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
5.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 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
山、水与隐逸文化魏晋时期战乱蜂起、社会黑暗,士大夫阶层深感前途渺茫。
受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他们渴望在名山大川中寻求自身的解脱,于是自然山水成为他们隐居、观赏的理想之所。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今天小编心情好,带着园林论文范文给大家报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摘要:结合南方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与目前社会经济状况,将传统大树移植经验与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在移植前1~2年进行回根处理,移植时对树穴和根际周围喷洒生根粉、微生物菌肥、保水剂,地上部喷施防蒸腾剂、吊针输液等先进技术,可大幅度地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关键词:大树移植;夏季移植;技术要领1大树移植大树移植是指移植胸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4m以上(但对具体的树种来说,也可有不同的规格),且维持树木冠形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大乔木。
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大树移植的主要技术环节。
1.1移植前的准备1.1.1制定移植方案目前大树移植已成为城镇园林绿化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移植成活状况直接影响到绿化工程的效果和效益。
移植前必须精心策划制定出周密的移植方案。
1.1.2树种及规格选择根据园林绿化施工的要求,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好树种、品种规格。
规格包括胸径、树高、冠幅、树形、花色等。
树种不同移植难易程度不同,一般乡土树种、经过移植和人工培育比异地树种、野生树种容易成活,树龄越大成活越难,选择时不要盲目求新求大。
根据确定好的树种、品种和规格,通过多渠道联系和实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确定好树种的来源,并落实到具体树木。
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到树木植株枝叶的色彩、形态、风韵,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起到美化的作用,既要考虑到树木的抗污、抗毒、净化空气的特殊功能,又要考虑到树种是否适应土壤性质,栽培分布广;土壤瘠薄的可栽植白榆、松、柏、荆条、杜鹃类等;土层较肥厚的可栽植杨树、核桃揪、椴木等;盐碱地绿化起来困难重重,我们可以对其地下土壤进行改良换土,而地上栽种耐盐碱树种,如柽柳、沙棘、沙枣、榆树、家杨、小叶杨、旱柳、钻天杨、复叶槭、紫穗槐等均可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苗木必须健壮,无病虫害。
1.1.3对确定移植的树木进行“回根处理”树木回根属于大树预掘工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树木回根是提高树木移植成活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艺术结课论文:
从园林构成四要素及文化方面简单解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
指导老师:赵妮
姓名:王瑞
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12
学号:2011014444
摘要:据说在医学院学过几年的人看人和常人是不同的,他们看觉得人都不是看外貌,也不是看整体,而是把人看成一个一个器官、骨骼、组织。
学习园林艺术大半学期,有时候也会不由自主的将眼前景物从造园四要素方面剖开来看。
来西农北校区也呆了快两年了,老师在实习课上也带我们参观欣赏了南北校区,而学习一门课程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学会它所包含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
所以本文将从园林构成四大元素即地形处理、建筑、植物、水体以及文化方面来说一下这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园林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地形处理建筑植物水体文化
一、地形处理
地势需有高低起伏变化相对于一味平坦才会显得更美,而同时我国也早有因地制宜这一说法。
人说“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
在西农北校区的地形处理,主要有三个地方我觉得体现比较明显:一个是大门前的五台山西半山,这算是利用地势,依山挖湖造景吧(见图一);一个是西区八号食堂、北校绣山活动中心、篮球场中间的三角地带中的绿化区,中间微微隆起的山算一个微地形处理(见图二),其实仔细观察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很好,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一般很少人关注这个地方,我也是大一块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那块绿地里面还有小道供人游玩的,今年早春的一次在校园拍照寻春的时候才发现它很美;还有一个是我一点点看着它变化,也就是北校秀山活动中心南面的那个正在建设中的地带(见图三),最初那个地方是一片地势较低的荒地,在上学期期末的时候破土动工一段时间后它显示出赤裸的地面是相对于八号食堂那边低了大约四五米的样子,最近看它已经填平并且通过移植种了几较大棵树,且构造出了两个高处的地方,应该是到时候造景之用的,其实她现在已经显示出它的美感了。
有一点最妙的是在天气较为晴朗、能见度较高的时候,从北绣到西区宿舍这条路可以看见秦岭山的轮廓,真是让人浮想联翩。
南校有很多地形处理很好的地方,但是由于对南校不太熟悉,我只能略微描述一下南校有一个地形处理让我印象深刻之处,它的地面逐渐升高成为一个缓坡,加以植物搭配使那个地方成为一道非常好的天然
屏障,既是美丽的风景线,又为里面提供了一个相对隐秘的空间。
图一
图二
图三
二、建筑
建筑该是多个方面的,包括亭台楼阁、轩馆斋榭等,同时建筑也要做到功能、结构、艺术的高度统一,西农北校区建筑在很多地方在保证建筑体量、外型、色彩、之感相互协调的前提下,做到了简洁明朗又不失低调大气。
说建筑我肯定不敢在那些行家面前班门弄斧,我只能部分描述西农北校的建筑让我有特别感觉的地方。
我是南方人,习惯重庆的坡,习惯成都的拐(弯),而西农北校也对北方的方方正正一脉相承,最明显的体现该是理科大楼、八号楼、三号楼、松柏路、校门下去邰城路这一条中轴线。
在西农北校所有的建筑中,我觉得最让我喜欢的是图书馆前的喷泉广场以及周围的食品学院、四号楼、动医学院等这一大圈,细细想来,我觉得她让我喜欢是因为这一片儿的和谐。
从建筑高度上来说,图书馆不算高,四号楼也不算高,食品学院与动科学院以喷泉为轴心对称,遥相呼应。
作为中心的喷泉自身采用了底、平的形状,如盛开的花,又似托盘,巧妙的将周围建筑融合,使各各景物建筑相得益彰。
从颜色上来说,周围四栋教学楼都是采用低调的风格,图书馆灰色,四号楼与动科学院外墙颜色都偏暗,处于主路旁边的食品学院也只是白色,
所以喷泉采用了低调的颜色,没有处于中心的那种不可一世的高调,温婉、安静、
庄严,一切浑然天成(见图四)。
从道路设计上来说,这一片儿的人员分流也是十分巧妙地,在中间的方形广场的四个角上,都有分流小道,这既为这个小小的广场增添了几分情趣,也缓解这这块交通要道由于周围教学楼多在上下课人流高峰时人太多的问题。
但是有一点美中不足的如老师所提到的那样,主道路由于设计年月较久,当时没有考虑到现在私人汽车会这么普及所以现在显得比较窄。
这也警示我们设计或者做事时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不要只顾满足目前需要。
(图四)喷泉、图书馆、八号楼相映成趣
三、植物
园林的植物配置要注意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植物本身特征、气味、颜色,这个环境又怎样特殊的要求等。
西农是植物的王国,说植物估计是一天一夜也说不完,而我对各种植物名称及其特征的掌握比较有限,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说它好却很难讲清这个植物配置好在哪里。
这个学期老师讲了许多植物配置这一块,赵老师本身就是研究植物花卉,对植物配置这一部分很有研究。
我喜欢北校植物的地方是北绣、西八食堂、篮球场之间的三角地带,这部分为了交通方便又分成了三块。
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经地形处理而做出了两个植物园吧(见图五图六图七),仔细看才发现这里这么精巧。
说一下这块儿的功能吧,我觉得它最重要的功能隔
离功能,虽然北边和东边的两个绿地四周都点缀以较矮的观赏性植物,如石楠、牡丹,但是它们选用了较为高大的树种,这就使食堂与篮球场隔开了。
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可以安心的欣赏窗外的风景,而不再去想运动场上的拼搏。
同样,球场上的健儿们也可以抬头看见这如画的美景,心中又充满了力量。
图五
图六
四、水体
水是这几种元素中最活得元素,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都可以为园林添彩吧。
西农北校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因水而出色景点并不是很多,最美的在喷泉可是也只有在每年毕业季的时候才喷水。
新建的南校区倒是有很多叠山理水的设计,我在这儿不赘述。
说一下北校门口五台山的叠山理水设计,流动的水才是最优灵气的,五台山正好有这个优势。
通过地形处理,五台山西边部分巧妙的找出了两个假山水池,而我觉得下面(见图八)一个又优于上一个,原因一:下面一个水池中有人工小岛。
“一池三山”是中国的一种园林模式,源之于中国道家思想,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池中的小岛与这一思想吻合。
原因二便是这假山上流动的水了,叮叮咚咚、叮叮咚咚,如同一支乐曲,昼夜不停的欢唱。
原因三是这叠山理水造型自然,山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没有突兀的起伏,没有盛气凌人的威严,仿佛只是神来之笔。
第四个原因在于植物配置,下面的植物一层一层,排列有序,颜色搭配也比较合适。
而上面一个正如老师讲得,有一个败笔就是那个树,颇有喧宾夺主之感,挡住了后面的假山与植物,而且这颗树真的相对于后面的假山来说有一些太大了。
这个缺陷在图九中有较明显的体现。
图八
五、文化
文化该说是是一个地方精、气、神之所在,它可以说无形,却又是神出鬼没,无处不在的。
你看不见它,但是你的呼吸都可以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西农南校区由于是新校区,可能在文化方面的表现更加注重也更加直接一些。
而北校区由于历史已经较为久远,想来当时建校之时也没有想到这篇土地上会孕育出当年西农这颗璀璨的明珠,没有想到西农今日在小麦育种、遗传及园林方面取得这么多的硕果。
但是文化这东西有时候是在骨子里体现的,西农北校区也正是由于其悠久的历史而有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氛围。
插个题外话,犹记得我刚来西农大一的某个
下午,在进校门往西的那条路上,我听到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在边走边讨论关于学
术方面的问题,神情投入,两旁的梧桐树金黄色的树干高大威武,与这学术氛围一样安静,这应该是我爱上西农的第一个理由吧。
虽然现在也会发现这片土地上有些人对自己的大学不太自信,但是我相信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那样为学术而沉醉的人。
而在八号楼图书馆前喷泉广场东北和西北两侧各有一个塑像,一个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见图十);另一个是生物病理学家,中国小麦条锈病研究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岐教授(见图十一)。
能站在这儿我想这种殊荣可以鼓励着每位在西农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着。
这两个雕塑常让我想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给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一个停车位作为奖励,相对于金钱什么的,这种奖励才算是无上光荣吧。
我们学校的这种塑像我觉得也有此功能。
在八号楼每天清晨或晚饭后,你都会看到一群一群的学生或一个人,或三五成群的学习英语,或高声朗读,或低头默背,或相互练习口语。
有时候,在周围的凳子上,有些人默默独坐,思考着人生。
这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应该会让两位大学者为西农感到行为吧。
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与无形之间的文化,让西农整个校园氛围学风醇厚。
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这九个字一直在西农人的心中!
图十
图十一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有些诧异,原来对于西农我可以有这么多可以说的,而且还有由于六月一号商务英语考试的压力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说的,美是一种力量,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懒得去发现,园林艺术鉴赏这门课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发现美的门。
同时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很感谢赵妮老师,首先感谢老师的渊博知识,不是照着PPT念,而是由很多拓展与延伸让我们觉得课堂有趣。
其次感谢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我们不是园林专业,老师也让我们与兴趣结合,这门课主要欣赏,我也不记得是从那一节课开始喜欢这门课的,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感觉真的挺好。
最后感谢赵老师带我们两次南北校园实习,如果没有这两次实习,估计我大学四年都不会对学校的植物配置、园林有这么系统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老师的两次实习课给了我一个对学校了解的框架,让我以后自己也可以往这个框架里加东西,让我可以对这个美丽的学校有越来越系统的了解!
2013.5.28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