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原文、风格
工整与细致--《峄山碑》欣赏

工整与细致--《峄山碑》欣赏工整与细致-- 《峄山碑》欣赏简介:书法虽抽象,但也因其精神、风格的不同而使欣赏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小篆《峄山碑》、《九成宫》、《胆巴碑》可为代表。
以《峄山碑》为例,用笔十分讲究,藏头护尾,起收呈圆融之态。
运笔稳行慢进,不轻不重, ...书法虽抽象,但也因其精神、风格的不同而使欣赏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小篆《峄山碑》、《九成宫》、《胆巴碑》可为代表。
以《峄山碑》为例,用笔十分讲究,藏头护尾,起收呈圆融之态。
运笔稳行慢进,不轻不重,不提不按,不像青铜器铭文和石鼓文行笔,或疾或徐、有提有按、粗细无常。
从线条形式上看,保持着当直则直、该挺则挺、当婉则婉、该曲则曲的状态,骨力内蕴,气息通畅,明丽清朗,干净利落。
但由于起收讲究藏头护尾,线条显示出一种含蓄、中庸的内涵。
从间架结构和章法布局上看,《峄山碑》既不像前朝的篆籀造型那样,长、扁、方、圆皆备;也不像后世的隶书那样,结体追求横势,用笔张放。
小篆字形,方势纵长、昂首垂尾、如洪钟稳立;结体上收下放,有“冠冕垂裳”之态;左右均衡对称,横如架梁、竖比立栋、布白匀称,守黑有度;章法布列,大小统一、井然有序、行气贯通。
单字如白描图案,整体像满幅精美的织锦。
此碑的工细之处,令人惊叹,令人仰观,令人有非人工可为之感。
欣赏《峄山碑》这类工整细致的碑刻书迹,能使欣赏者由字及人、由字及物地产生一系列的类比联想:如京剧舞台上精心描绘的脸谱、合宜得体的装束、字正腔圆的发声、招式入流的动作;如达芬奇用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和谐的色彩所创作的《蒙娜丽莎》;如罗中立以特写的形式构图、西洋的写实手法描绘出可亲可敬、可歌可颂的《父亲》;如常态生活中形象娇美、性情温和、心灵手巧的可人女子。
工整细致在书法审美范畴中,与西方美学中希腊文的“和谐”概念相通,尽管西方美学中的“和谐”不包括工整细致的全部含义,但其内涵却包含了严谨和细腻。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审美原则和标准。
字帖李斯《峄山碑》高清原石对照

字帖李斯《峄⼭碑》⾼清原⽯对照秦始皇在统⼀中国后的⼗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今⼭东邹县东南)时,登⾼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篆字,派⼈刻碑⽯于峄⼭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刻⽯》。
千古⼀帝秦始皇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可以⽤两个字概括,即“统⼀”。
其主要包括两点:⼀是国⼟统⼀,⼆是制度统⼀。
国⼟统⼀,顾名思义⼀统六国。
制度统⼀,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统⼀了⽂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实现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
⼈说秦始皇统⼀⽂字推⾏⼩纂,却不知⼩纂之祖—李斯。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被野⽕焚毁。
此⽯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宝根据原⽯拓本翻刻⽴⽯,碑阴有郑⽂宝题记。
《峄⼭刻⽯》摹刻都甚多,⽽⾸推由宋代⼈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
在秦的统⼀事业之中,⼀个重⼤的功绩就是统⼀了⽂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龟甲上的甲⾻⽂,和铸造在钟、⿍上的⾦⽂,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了六国后,李斯等⼈才⽤⼩篆统⼀了中国⽂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篆字体,⼴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次⽂字改⾰,对发展中国⽂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秦始皇在统⼀中国后的⼗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今⼭东邹县东南)时,登⾼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篆字,派⼈刻碑⽯于峄⼭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刻⽯》。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流的。
他还有⼀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笔的⽅法时说:写字,⽤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样。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碑》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碑》展开全文作者简介: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译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 今济宁邹城孟庙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
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峄山刻石》释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峄山刻石》的书法风格特点《峄山刻石》的内容是歌功颂德,有着政令教谕性质,不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文字的书写,都是极其理性的。
《峄山刻石》的文字是理性的产物。
理性书写,要求字形、章法中规中矩,一切尽在法度之内,不容有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参杂其中。
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
”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
” 从书写时的心态来看,李斯是精心谋划,谨严安排,按着法度的要求,小心下笔的,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
因此,《峄山刻石》的文字规整,有法度,摒弃了个人的情绪化色彩,具有对称之形、匀称之感、整齐之美;也因为不能任意所为,任笔成形,而缺乏神来之笔、奇崛之调、错综之美。
《峄山刻石》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
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
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
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
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
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碑》⾼清⼤字释⽂版
原⽂:
皇帝⽴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
戎⾂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登于绎⼭。
群⾂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作。
流⾎于野, ⾃泰古始。
世⽆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 乃今皇帝。
⼀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康定。
利泽长久,群⾂诵略。
刻此乐⽯,以著经纪。
皇帝⽇:“⾦⽯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斯、⾂去疾,御史⼤夫⾂德。
昧死⾔,⾂请具刻诏书,⾦⽯刻因明⽩矣。
⾂昧死请,制⽇可。
李斯
⽂化。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峄山碑》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峄山碑》临习要点
一、把握总体风格。
《峄山碑》笔画粗细相近,结体均平,人们称
之为“玉箸篆”。
其风格瘦劲挺健,形体方正,是小篆的典范。
二、用笔。
注意横平竖直,中锋用笔,接笔自然和谐,不露痕迹,
笔顺要正确,按笔顺写篆,才能首尾圆合。
三、结体。
注意篆字的对称均衡,及笔画之间的穿插避就,力求和
谐自然,小篆形体以正方或长方为好,应注意上紧下松,上收下展,
方觉瘦劲圆健,优美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