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苏轼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海棠苏轼阅读答案

海棠苏轼阅读答案

海棠苏轼阅读答案文本概述本文为对于《海棠》这篇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分析的答案。

该词作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海棠花即将凋谢的情景,以此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

词作背景《海棠》是苏轼晚年所作,写于南宋。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散文等多个文艺类别。

他以他丰富的情感和睿智的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富有感情和意味深长的隐喻。

词作分析《海棠》这首词作以描绘海棠花的凋谢为主题,通过描绘花朵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

首先,苏轼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几乎能够感受到花朵的凋谢过程。

他用词精准,句子简洁明快,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接着,苏轼通过海棠花的离别和凋谢,暗示了人生的无奈和无常。

他写道:“此花开尽归去也,吴宫花也。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让读者产生共鸣。

句子解析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句子:1.“胭脂泪,留人醉,只今夜,花自飘零水自流。

” 这句词将胭脂泪和花朵的凋谢相比,表达了离别和无常的主题。

无论是花朵还是人生,都有始有终,都有离别的时候。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光阴飞逝的思考。

人生是短暂的,时间不容追回,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个瞬间。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这句词描绘了作者愁思乡愁的情感。

东风吹起,带来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但现实的残酷使得回忆只能停留在遥远的月光之中。

词作主题解读《海棠》这首词主题明确,通过描绘海棠花的凋谢,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

作者以海棠花作为隐喻,将花的短暂和凋谢与人生的无常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珍惜瞬间的重要性。

词中的美丽描写和寓意深远的词句都使得这首词作成为苏轼晚年代表作之一。

总结《海棠》是苏轼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海棠花的凋谢,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

词中的描写手法生动而精准,富有诗意和美感。

词作中的句子运用巧妙的比喻和隐喻,增加了文学的魅力。

苏轼《海棠》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海棠》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海棠》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②。

只恐夜深花睡去③,故烧高烛照红妆④。

注释:
①袅袅:这里是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泛:透出。

崇:隆盛,华美。

光:光泽。

②香雾:飘散着花香的夜雾。

空蒙:迷迷茫茫的样子。

③夜深花睡去:唐玄宗曾将杨贵妃睡意朦胧的神态比作“海棠睡未足”,这里借用这个故事,形容海棠花在月下的闭合姿态。

④故:有意,特地。

红妆:古代年轻妇女的妆饰,指代女性,这里借指海棠花。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担心夜晚天色太黑花儿都会睡去,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情趣的咏花诗。

借点烛照花容盛赞海棠的美丽,表达了诗人赏花时的愉悦心情。

同时,也隐约流露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之感。

诗的前两句用“东风”、“月光”、“雾气”,衬托出海棠的光艳和芬芳、美丽和迷人。

她那婀娜、妩媚的姿容如同一位妙龄少女,诗人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把静物完全写活了。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凉风习习、月色融融的春夜,同诗人一起欣赏着海棠的艳丽,呼吸着海棠的芳香。

后两句诗人用借喻(红妆)、拟人(睡)的手法写出了“睡美人”(海棠)的神情
意态,以及自己爱花惜花的一往深情。

惟恐“花睡去”,而秉烛高悬,亲自照看:红红的烛光,红红的海棠,更清晰了,更娇美了,更妩媚了! 此刻惜花的惆怅已经消溶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了。

古诗文阅读《海棠》的答案(精选2篇)

古诗文阅读《海棠》的答案(精选2篇)

古诗文阅读《海棠》的答案(精选2篇)
古诗文阅读《海棠》的答案篇1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

姓卢,名莫愁,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8.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

”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5分)
9.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古诗文阅读《海棠》的答案篇2
8.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2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3分)(意思对即可)
9.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

(2分)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4分)(意思对即可)。

“海棠”阅读试题及答案

“海棠”阅读试题及答案

“海棠”阅读试题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8.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

”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5分)
9.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2分)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3分)(意思对即可)
9.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

(2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4分)(意思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苏轼《海棠》陈与义《春寒》阅读答案

苏轼《海棠》陈与义《春寒》阅读答案

苏轼《海棠》陈与义《春寒》阅读答案
苏轼《海棠》陈与义《春寒》阅读答案
海棠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

春寒②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③。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诗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东坡谪黄州,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

”(《王直方诗话》)
②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当时金兵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仓皇南迂,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③作者正避乱于岳州郡守王接后园君予亭,故自号“园公”。

14、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词派的代表人物。

15、两首诗中都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说说它在两诗的表达效果。

(2分)
甲诗:
乙诗:
16、两首诗都吟咏海棠花,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不超过80字)(4分)
【参考答案】
14、绝句(七绝) 豪放
15、甲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爱花惜花之情,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良辰易逝的感叹。

乙诗:形象地表现出海棠孤傲、顽强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清高、坚韧的性情。

16、甲诗:可从意境美、富有情趣等方面来谈;乙诗:可从托物言志、物我相融等角度来谈。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补遗)13.(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马戴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4.(福建省子江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答案一:“窥”。

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5篇)

《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5篇)

《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5篇)《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宋代]苏轼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译文及注释:译文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繁茂,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在山谷。

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

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我饭后无事可做,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煳的双眼仔细观看。

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只怕到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

注释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

海棠:在定惠院东小山上。

地瘴: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蕃(fán)草木:使草木繁茂。

苦:甚。

嫣(yān)然:形容笑容美好。

【优质】古诗文阅读理解:海棠 (含答案解析)-word范文 (1页)

【优质】古诗文阅读理解:海棠 (含答案解析)-word范文 (1页)

【优质】古诗文阅读理解:海棠(含答案解析)-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古诗文阅读理解:海棠(含答案解析)(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

姓卢,名莫愁,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8.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

”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5分)9.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8.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2分)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3分)(意思对即可)9.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

(2分)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4分)(意思对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

寄予。

.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

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