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实验-时间知觉(无反馈)

合集下载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引言:时间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时间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时间知觉的奥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探索时间感知与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给出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结果,并对实验的意义进行一些探讨。

背景:时间感知是人类认知体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常常被证明是有偏差的。

例如,当我们期待某件事情时,时间往往感觉变得缓慢,而在无聊或痛苦的情境中,时间则似乎过得更加漫长。

这种主观时间感知的偏差引发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他们试图探索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如何受到个体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影响的。

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时间知觉与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找出影响时间感知的主要因素。

通过研究时间感知的变化规律,我们希望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时间提供一些实践价值。

方法:实验采用了随机双刺激方法,参与者需要判断两个时间间隔的长短。

我们共招募了50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分布均匀。

实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基础时间感知的测试,第二部分是测试心理因素对时间感知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测试生理因素对时间感知的影响。

结果:在第一部分基础时间感知的测试中,结果显示参与者对于时间的知觉偏差较小,普遍能够准确判断时间间隔的长短。

然而,在第二部分测试心理因素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心理状态的不同会对时间感知产生显著影响。

当参与者处于舒适、放松的状态时,时间感知似乎变慢,反之,当他们受到压力或疲劳的影响时,时间则变得更快。

在第三部分测试生理因素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生理反应的不同也会对时间感知产生影响。

当参与者的心率加快时,他们倾向于感觉时间流逝得更慢,而当呼吸变得急促时,他们则倾向于感觉时间过得更快。

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时间感知的偏差是受到个体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影响的。

心理因素如情绪状态和压力,以及生理因素如心率和呼吸频率,都可能对时间感知产生显著影响。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但是辨识和感知时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的时间知觉是如何工作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参加了一个时间知觉实验,以下是我的报告。

实验流程实验中,我们被要求观看一个屏幕上的数字,并尽可能快地按下一个按钮,以反映出我们感受到数字持续的时间。

在每个试验中,数字的持续时间在1.5秒至4.5秒之间变化,并被随机地呈现。

总共有100个试验(包括练习)。

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后,我们将每个试验中我们感知到的数字持续时间与实际数字的持续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我们通常会高估较短时间的持续时间,低估较长时间的持续时间。

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符,我们的大脑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和处理变化快、紧急的信息。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其中有些试验中,我们会出现超长或超短的反应时间。

这可能与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有关,例如感到焦虑、疲倦等。

结果讨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我们的时间知觉并不准确,可能受到我们的感知和认知因素的影响。

基于这些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和脑区活动,找到更深层次的解释。

实验中的超短或超长反应时间也突显出我们的时间知觉可能会受到情绪和状态的干扰。

这意味着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尝试控制和调整我们的心态。

结论时间知觉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时间知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数字持续的实际时间、我们的感知和认知因素,以及我们的情绪和状态。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同时也需要意识到情绪和状态对我们时间感知的影响。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10教科1 第9小组余华、黄文静、吴芸、王红娥、钟建有摘要:本实验通过对上饶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第9小组的4名学生进行时间知觉测验,研究大学生对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并通过采用不同的闪光频率检验闪光频率对于时间知觉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知觉闪光频率1引言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分为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时序知觉是指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时间知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

相对于时序知觉而言,时距知觉的研究更多,主要围绕动物和人类被试展开。

研究时间知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范式:预期式研究和回溯式研究。

预期式研究是指被试在实验前就知道,刺激时距呈现后,要对该时距进行估计;回溯式研究则是指刺激时距呈现后才要求被试对已呈现的时距进行估计,而在实验前被试是不知道要进行时距估计的。

Block和Zakay(1997)对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元分析表明,对于同一时距的判断,预期式判断显著大于回溯式判断。

回溯式判断的被试间显著大于预期式判断的被试间变异。

而任务难度只影响预期式时距判断,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时距判断率(判断时距/标准时距)显著减小,而在回溯范式下,则没有影响。

刺激的时距长度和刺激的复杂性和时距判断率则只对回溯式判断产生影响。

刺激时距长度和时距判断率成反比关系,而刺激复杂度和时距判断率成正比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时距刺激(5-14.9秒)两种范式的时距判断率没有显著的差异。

然而不同实验范式涉及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预期式时距估计要求被试对正在流逝的时距进行时间信息的提取、编码和储存;而回溯式时距判断往往要求被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刺激时距间的非时间信息进行编码,通常是对事件编码的提取,因而更多地涉及记忆因素。

本实验采取预期式研究检查了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并检验了闪光频率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时间知觉(无反馈)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无反馈)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无反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的影响。

而本实验的主要实验方法是复制法。

结果表明: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复制时间的影响差异显著。

关键词:相同的刺激方式差异1、引言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

研究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时,可以用恒定刺激法测量估计时间的差别阈限,也可以用复制法测量对时间估计的误差。

复制法与恒定刺激法的不同之处是需要被试自己操作这样被试注意力较易集中。

复制法也称为平均差误法,它在操作时要求被试必须复制出在感觉上与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并区别被试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标准时间。

一般来说,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准确性较高,对光刺激的复制有可能低估,对声音刺激容易产生后效,可能高估。

K.Von.Vierodt等人在研究时间知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短的时间间隔容易被高估,产生正的常误;长的时间间隔容易被低估,产生负的常误。

在它们之间有一个从高估到低估的转折点,称之为无差别点。

这个点大约在 0.7秒处。

无差别点的个别差异很大。

有研究指出,对短的时间间隔估计偏高,对长的时间间隔估计偏低,是以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因为短时间作用的刺激不能引起抑制适应,反而有兴奋后作用,因而产生对时间估计过长的现象。

刺激物较长时间的作用容易导致抑制,由于抑制过程占优势,于是出现对时间估计不足的现象。

此外,人的知觉时间还受到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复制法来测量被试对时间估计的误差,讨论了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复制时间的影响。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学1001班10名被试,男生2名,女生8名2.2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光刺激(灯泡发光时变红),呈现方式有连续光和闪烁光。

时间知觉实验

时间知觉实验
时间知觉实验
一、 目的与仪器
目的:学会用复制法估计短暂的时间, 目的:学会用复制法估计短暂的时间,了 解不同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解不同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要求: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 要求: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 仪器: 仪器:时间知觉测试仪
二、 程序
1. 刺激信号的选择: 刺激信号的选择: 1)刺激时间: 0.125秒 16秒 档选择。 1)刺激时间:有0.125秒—16秒8档选择。 刺激时间 2)刺激方式:有连续、始末和2 2)刺激方式:有连续、始末和2、4、8hz三种频率共5种方 8hz三种频率共 三种频率共5 刺激方式 式选择。 式选择。 3)信号内容:有声和光两种刺激信号选择。 3)信号内容:有声和光两种刺激信号选择。 信号内容 需要哪一种刺激信号将开关拨到相应的标记中。 需要哪一种刺激信号将开关拨到相应的标记中。 2. 刺激信号的呈现: 刺激信号的呈现: 将“主被试”键拨到“主”标记中,主试口头提醒被试 主被试”键拨到“ 标记中, 开始注视,然后按“启动” 开始注视,然后按“启动”键,刺激信号便按选定的方式 呈现。 呈现。
二、 程序
3. 主试记录下刺激信号的呈现时间,然后将“主被试”键拨 主试记录下刺激信号的呈现时间,然后将“主被试” 到“被”标记中,再按计时控件下的“复位”或“清零” 标记中,再按计时控件下的“复位” 清零” 键,使计时清零。准备好后叫被试开始按键复制信号。 使计时清零。准备好后叫被试开始按键复制信号。 4.主试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间, 4.主试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主被试”键拨到“主” 主试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间 主被试”键拨到“ 标记中,再按计时控件下的“复位” 标记中,再按计时控件下的“复位”或“清零”,使计时 清零” 清零键,准备第二轮的实验。主试口头提醒被试开始注视, 清零键,准备第二轮的实验。主试口头提醒被试开始注视, 然后按“启动” 然后按“启动”键,刺激信号便按选定的方式呈现。 刺激信号便按选定的方式呈现。 5. 被试反应,记录下反应时间,依次循环。 被试反应,记录下反应时间,依次循环。

4、时间知觉实验

4、时间知觉实验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室名称:心理学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名称:时间知觉实验指导老师:
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日期:2014 年10 月14 日
出两声鸣响,被试判断后面一声与前面一声的长短,如果后面一声更长就按“>”,反之就按“<”,若相等则按“=”。

)做100次实验,主试记录实验数据。

再按照实验设计更改刺激方式,重复上述实验,得到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图1:
表1:
表2:
表3:
讨论:
由于时间问题,本组只做了一组半的实验,有效实验数据只有一组,所以采用了卡方分析,由上表的结果能看出,P=0.422,由于P大于0.05,所以差异性不显著。

但是这与实验的预期结果不符合,是实验的设计和被试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的。

本实验的预期实验结果应该是时间知觉受到感觉通道的影响时,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时间,是一种抽象而又神秘的存在,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时间的流逝,然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又是如何呢?时间知觉实验就是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而展开的一项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下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以期能够对时间知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被试者将被安排在不同的情境下,比如在等待的情境下、在忙碌的情境下、在放松的情境下等,被要求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时间的感知和评估。

其次,被试者将填写一份关于时间知觉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最后,研究者将对被试者的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得出关于时间知觉的结论。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首先被安排在一个等待的情境中,比如在医院候诊室等待就诊。

他们将被要求记录自己在等待过程中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比如觉得时间过得快还是慢,或者在等待过程中的焦虑和不耐烦程度等。

其次,被试者将被安排在一个忙碌的情境中,比如在工作中进行任务处理。

他们同样需要记录自己在忙碌中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比如觉得时间过得快还是慢,或者在忙碌中的效率和注意力集中程度等。

最后,被试者将被安排在一个放松的情境中,比如在休闲时光中阅读或聊天。

同样需要记录自己在放松中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比如觉得时间过得快还是慢,或者在放松中的愉悦程度和放松程度等。

实验结果:通过对被试者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在等待的情境中,被试者普遍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焦虑和不耐烦程度较高;在忙碌的情境中,被试者普遍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效率和注意力集中程度较高;在放松的情境中,被试者普遍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愉悦程度和放松程度较高。

这些结果表明,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下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存在明显的差异,时间知觉受到情境的影响较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时间知觉有了一定的认识。

时间知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情境和个体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心得(3篇)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心得(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时间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人们对时间流逝、事件持续时间以及时间间隔的感知和判断。

为了深入了解时间知觉的机制,我们进行了本次时间知觉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时间知觉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2. 掌握时间知觉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时间知觉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三、实验原理时间知觉实验基于时间估计任务,通过比较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下的反应时间,来研究时间知觉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观察一个时间间隔,然后通过按键来报告观察到的持续时间。

通过分析被试的反应时间,可以得出时间知觉的估计误差。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实验前,我们对实验环境进行了布置,确保光线充足、环境安静。

同时,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电脑、计时器、键盘等。

2. 实验步骤:(1)被试招募:招募了30名年龄在18-25岁的被试,均为我校本科生。

(2)实验指导:向被试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确保被试了解实验过程。

(3)实验实施:将被试分为三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进行5次实验,每次实验包括10个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分别为1秒、2秒、3秒、4秒和5秒。

(4)数据收集: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观察到的持续时间。

五、实验结果1. 个体差异: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被试的时间知觉存在个体差异。

部分被试对时间间隔的估计误差较大,而部分被试的估计误差较小。

2. 群体差异:通过对比三组被试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和学历的被试在时间知觉上存在一定差异。

六、实验总结1. 时间知觉的个体差异: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时间知觉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这可能与被试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关,如注意力、记忆力、认知能力等。

2. 时间知觉的群体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和学历的被试在时间知觉上存在一定差异。

这可能与被试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等因素有关。

3. 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时间间隔、被试注意力、情绪等因素对时间知觉有显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实验-时间知觉(无反馈)
一、实验目的
1.比较通过不同感觉道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学习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误差。

2.检验那个因素和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操作过程
每次实验看(听)到一个灯发光(一段声音),注意其发光(发声)时间,灯灭(声音停止)后再按键复制灯亮(声音响)的时间。

即从按下按键开始,一直按着不松开,直到操作者认为灯亮(声音响)的时间跟刚才看(听)到的灯亮(声音响)时间一样长再松开。

实验进行15次。

附1:每人做两组实验,其中一组均为2s连续光,另一组互不相同,作为对比组。

同时,4人互为对比,得出共性。

附2:表中加括号的数据为失真数据,加粗数字为更正数据。

四、实验讨论
1.分析讨论不同刺激方式(声或光)在相同呈现时间下被试复制时间是否存在
差异。

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

由数据得,差异性是显然存在的。

而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活动内容、操作者情绪、操作动机及态度(证明能力或是新鲜猎奇)、周边环境的干扰(光线、声音)等。

2.分析讨论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复制时间是否有高估
或低估现象发生,其规律如何?
在相同刺激方式下,由潘的数据可得,同为连续光的情况下,连续光(2s)时平均复制时间被低估了223ms,占2s的11.15%,而连续光(5s)时平均复制时间被高估了358ms,占5s的7.16%。

但由于数据组有限,不能得出规律或共性。

3.本实验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研究是否一致。

研究表明,对光刺激的复制有可能低估:实验中,除去潘连续光(5s)和李闪烁光(2s)的数据外,其他4组实验的确对光的复制有低估效应。

基本与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表明,对声音刺激容易产生后效,可能高估:但实验中的两组声音实验均被低估,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

K.Von.Vierodt研究表明,约大于0.7s的时间间隔容易被低估,产生负的常误:本实验中8组数据均大于0.7s,而其中只有2组实验产生正常误,基本符合研究结果。

本实验尚不能与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完全达成一致,有部分原因在于实验数据采样不够全面,数据量过少,但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试说明用复制法测量时间知觉准确性的优点。

复制法与恒定刺激法的不同之处是需要被试者自己操作,这样被试者的注意力较易集中。

潘林1100203035
王瑶11002030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