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PPT说课教学

情景导入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 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 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 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 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 还是香甜?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形象
男孩
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老人,好奇而 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 爱的天性。
精读课文
剧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为何不在农村?这反映了怎样 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抛弃旧家,在城里另成新家。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 到城里寻找新天地,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 的社会现实。
助学资料
知识链接·话剧
话剧指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其主要表现手段是对话。话剧艺 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舞台性。话剧演出要借助舞台完成。 (2)直观性。话剧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
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通过化装、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 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3)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借助所塑造的具体艺术形象,向观 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场景。 (4)对话性。话剧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初读课文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4个
男孩
老人
直接出场
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
未出场,但存在于老 人和男孩的对话中
精读课文
整体探究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
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
自主探究
讨论、明确
的味道
真实的“枣”是甜的
老人对往昔的回忆
男人对父亲的回忆
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老人和男孩对未来的希望
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孤独
现实生活中男孩寂寞的期盼
现代社会与人感情之间的冲突
香甜
苦涩
“枣儿”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是人物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
合作探究
B A
A
可删掉“学习态度和”。 删掉“通过”。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2.预习下一课。
再见
作者:孙鸿
枣儿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能关心、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1.选择(1)一 枣树上结了数不完 枣儿。( A.颗 B.棵)(2)老人将枣儿塞 进孩子嘴里。( A.
2.下列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特级教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男孩枣儿为了生活所迫,被迫离开家乡去城市谋生的故事。
通过枣儿的经历,课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我国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现在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当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同时,他们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课文中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枣儿》,使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枣儿》,使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枣儿》的故事情节,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揭示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枣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段生活经历为线索,通过描述一个枣儿引发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旨在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文中展现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情、友情和乡情的美好,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以及作者通过故事表达对这些情感的珍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阅读指导、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友情和乡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情感。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或乡情的作文。
6.总结: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9枣儿》(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9 枣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9 枣儿》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顽强生活、抵抗侵略者的故事。
通过描写枣儿树的兴衰,反映了民族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感情。
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题材的课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了解不多,对于课文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
2.原因: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了解不多,对于课文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回答问题。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所表现的民族精神的体会。
枣儿_说课稿

枣儿_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故事《枣儿》为教学内容,该故事出自小学语文课本,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枣儿的成长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农村生活的变迁,感受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故事的基本情节。
(2)学生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2)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传递温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故事的理解与复述。
(2)重要词语和短语的掌握。
2.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图片、学生课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利用图片、词语或故事情节为导入,引出课堂话题。
2.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Step 2 阅读与理解1.教师朗读故事《枣儿》,让学生跟读。
2.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理解和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合作分享,学生代表表演复述,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
Step 3 词语与短语学习1.教师呈现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解释意思,并示范正确的发音和用法。
2.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词语和短语的掌握。
Step 4 情感价值观引导1.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例如:“枣儿的爷爷奶奶对她的成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Step 5 创作小作文1.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就《枣儿》中的情节或角色进行自由创作。
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促进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六、巩固与拓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和拓展相关知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19枣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19 枣儿》一. 教材分析《19 枣儿》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生活中的艰辛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通过描述女孩与父亲为了生活而分离的遭遇,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的生活状况,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心态。
2.原因:这一时期的历史距离学生较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4.情景模拟:分组表演课文情节,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5.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演,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主题。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9 枣儿》抗日战争生活艰辛向往美好生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说课稿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
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
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
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
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
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
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