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达标测试卷

合集下载

新课标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检测题(上)

新课标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检测题(上)

新课标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检测题(上)(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____学号____姓名______成绩____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案框中,每题3分,共45分)1.皮鞋擦上油后,还要用软布擦几下越擦越亮,这是由于:A.反复擦可以增加漫反射效果B.鞋油的颜色好,所以越擦越亮C.鞋油比皮革亮,所以越擦越亮D.反复擦可以使鞋油填充皮革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2.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诗句,在我们鉴赏这些优美诗句的同时.常常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对下列几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B.“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C.“风吹草低现牛羊“——光的直线传播D.“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形成的。

3.下图中画出了光线射到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的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A B C D图4-14.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④透过书桌上的玻璃板看玻璃板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字的虚像。

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②③正确,①④错误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D.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6.图4-2所示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图4-2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A.人在河边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B.人在河边看到水底的物体C.从汽车观后镜看到车后景物D.人在哈哈镜中看到自己奇怪的像8.在下列的一些生活场景中,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特点的是A.在树阴下“躲太阳”B.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C.对着平面镜梳妆 D.站在岸边观赏水中的游鱼9.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日食、月食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B.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C.“水中月”比天空的月亮离我们更近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变弯折是光的折射10.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白亮污染是最普遍的一类光污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HK)第四章测试卷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HK)第四章测试卷

第四章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金边日食”是壮观的天文现象,小明用自制小孔观看日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日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B.用小孔成像原理观看日食利用了光的折射C.日食通过小孔成正立、缩小的实像D.日食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有关2.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D )3.下图是一款智能梳妆镜,它是由平面镜、摄像头和智能电子系统组成。

平面镜可梳妆,摄像头可检测脸上的皱纹、黑眼圈,甚至还能检测皮肤的水分和黑色素含量,最后由智能系统提供合适的化妆和护肤建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智能梳妆镜的摄像头是凹透镜B.摄像头拍摄时,人可以在梳妆镜前任何位置处C.靠近梳妆镜时,人在梳妆镜中所成的像会变大D.要使人在摄像头中所成的像变小,人应该远离摄像头4.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配送机器人已被广泛使用,用户可通过人脸识别、输入扫描取货码等多种方式取货。

如图是某款机器人正在送货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A.机器人旁边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行人都能看见机器人,是由于阳光在它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C.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阳光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5.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D.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6.对下列光学相关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D )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虚像B.有经验的渔民会对准看到鱼的下方插,因为看到的鱼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C.电视色彩丰富的画面,其实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合成的D.医生给同学检查耳道,头上戴的额镜是凹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7.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达标测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5分,作图2分,共40分)1.下列是一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倒影;③小孔成像;④池底“变浅”;⑤黑板“反光”;⑥雨后彩虹;⑦海市蜃楼。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____________;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____________;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____________。

(均填序号)2.最近网络流传一幅“最丑”图片,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游泳者身子和腿都“变短”了,变“丑”的原因是光从______中斜射到______中时,折射角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的缘故。

3.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正常人眼在观察约25 cm远的物体时,感到既清楚又不易疲劳,通常把25 cm称为明视距离。

若你的视力正常,则当你对着镜子梳妆时,你和镜子间的最适宜距离约是________cm。

4.阳光下,微风吹拂着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________现象;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潢,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________反射。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距透镜20 cm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增大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应用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______。

6.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 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是医用笔形手电筒的小灯泡,它的玻璃泡前部中央厚,边缘薄,请你解释这样做的物理道理:玻璃泡前部的中央厚、边缘薄构成了一个玻璃________,灯丝位于该透镜的焦点上,发出的发散光线经过凸透镜后________于主光轴射出,能够射得远,光线集中强度大。

【最新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测试卷(含答案)

【最新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测试卷(含答案)

【最新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9~10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序12345678910答案1.随手丢弃的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是森林火灾频发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这些装有水的瓶子在阳光照射下可能会引燃茅草等物体,这些装有水的瓶子相当于()A.凸面镜B.凹透镜C.凸透镜D.平面镜2.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满烟雾,倒扣在桌上,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在烧杯底部放置的器材是()(第2题)A.平面镜B.凸透镜C.凹透镜D.凹面镜3.烛焰距离凸透镜20 cm,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

小明画出一条光线经过此透镜的传播光路,如图所示。

下列画法正确的是()A BC D 4.如图,透过手表表盘上光滑透明凸起部分,能清楚地读出日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4题)A.凸起部分相当于凸透镜,观察到的是日期数字实像B.凸起部分相当于凹透镜,观察到的是日期数字实像C.凸起部分相当于凸透镜,观察到的是日期数字虚像D.凸起部分相当于凹透镜,观察到的是日期数字虚像5.软质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眼睛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眼球的运动而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 mm。

如图是某人观察物体时成像示意图,请判断该人所患的眼病及配戴的隐形眼镜的边缘厚度()(第5题)A.近视眼,大于0.05 mm B.近视眼,小于0.05 mmC.远视眼,大于0.05 mm D.远视眼,小于0.05 mm 6.物体从距凸透镜18 cm移到距凸透镜24 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6 cm B.10 cmC.16 cm D.20 cm7.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

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第7题)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投影仪B.若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二维码不动,需要把手机靠近二维码C.二维码的黑色部分反射所有色光D.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8.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B.通过显微镜的目镜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C.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D.通过望远镜的目镜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未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9题)A.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仪B.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D.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刻度线40 cm处,移动光屏也一定能得到一个清晰像10.如图所示,现有一竖直放置的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有一条直轨道,一个发光的人偶从焦点处向右侧匀速走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第10题)A.像和人偶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减小B.像移动的脚步始终比人偶移动的脚步大C.像大时脚步大,像小时脚步小,即大像走大步,小像走小步D.像总朝靠近人偶的方向运动,好像在追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1.如图是小洛在游玩时用照相机拍摄的应天门局部夜景,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拍摄时,应天门通过镜头在底片上成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小洛要想拍摄应天门的全貌,他应该适当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应天门。

[初中物理]第四章+神奇的透镜素养基础测试卷课件++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上册

[初中物理]第四章+神奇的透镜素养基础测试卷课件++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上册

变”)。 对应目标编号:P8102002
初中试卷
解析 若将凸透镜对准窗外景物,此时物距远大于2f,在外壳内前后移动内纸筒,
在半透明膜上可以得到景物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题意知道,外壳的长度为1 6 cm,所以成实像时最大像距为16 cm,且满足16 cm>2f,由此可知f<8 cm。在同一 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若将凸透镜换为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则会发生小孔成 像,物体在半透明膜上成实像,形状不变。
于10 cm的是 丙 (选填“乙”或“丙”);凸透镜越厚,其焦距越 短
(选填“长”或“短”)。
解析 乙图中光线在距离水透镜更近的地方会聚,焦距小于10 cm,丙图中光线
在距离水透镜更远处会聚,焦距大于10 cm。根据甲、乙、丙三图可以发现,凸 透镜越厚,其聚光能力越强,焦距越短。
初中试卷
13. (2024海南琼中月考,15,★☆☆)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如图所 示,小明利用自拍杆进行自拍,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初中试卷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17. (2024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模拟,17,★☆☆)如图,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 合,请根据入射光线,画出经凸透镜和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答案 如图所示
初中试卷
解析 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再经过凹
透镜后会发散地射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
中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初中试卷
11. 课标 模型建构 (2024江苏盐城一模,17,★☆☆)如图甲是一种新型的眼 镜片,可通过在透明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不同的作用,镜片Ⅱ对光
有 会聚 作用;图乙是小明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他的视力缺陷是 远视 ,矫 正时应选择镜片 Ⅱ 。 对应目标编号:P8102002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神奇的透镜(单元测试卷)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神奇的透镜(单元测试卷)

第四章神奇的透镜满分100分时间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3=36分)1.在“生活中的光学仪器”跨学科实践活动收集资料中,有张照片展示了文物展中用到的光学元件,通过元件会看到正立、放大的文物,该光学元件是()A.凹透镜B.凸透镜C.平面镜D.凸面镜2. 图所示的各图中,正确的是()A B C D3. 利用一片远视眼镜的镜片作成像实验,不能得到()A.放大的实像B.放大的虚像C.倒立的实像D.倒立的虚像4.如图所示,甲是正常眼睛对光的作用情况,则乙()A.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C.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D.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5.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A.f<15cm B.f>15cm C.f>30cm D.15cm<f<30cm6.如图所示,小明妈妈用手机拍视频,下列关于手机镜头成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妈妈通过手机镜头成正立的虚像B.手机摄像镜头与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同一类透镜C.要拍面部特写,可以把手机靠近面部一些D.手机镜头的成像规律与眼睛的成像规律相同7.如图是一张初三毕业创意照片。

摄影师利用视觉错位技术拍摄而成,仿佛一只大手向上拉着一群同学。

在拍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B.照片中的手看起来比较模糊是因为手在底片上成虚像C.照片中人的影子比较长,是因为光的折射造成的D.拍照时同学到镜头和大手到镜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8.许多博物馆会在较为精巧的文物前放置凸透镜,如图所示。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异侧,成在凸透镜前面B.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同侧,成在凸透镜后面C.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异侧,成在凸透镜前面D.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同侧,成在凸透镜后面9.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图甲: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B.图乙: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C.图丙: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放大镜D.图丁: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放大镜.10. 如图所示,在水杯后放置一个小泥娃,透过水杯观察小泥娃的图像,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下面是关于我们所能看到的像的特点,其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高的像C.当泥娃离水杯一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D.只要是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一定是虚像11.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当物距u1=18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10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u3=6cm时,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测试题(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测试题(含答案)

1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测试题(含答案)(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D )A.天边彩虹B.镜中小狗C.镜下字迹D.地上影子2.当你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用右手写字,且正往右移动笔时,镜中的像正在( C )A .用右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B .用右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C .用左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D .用左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3.舞蹈教室内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一位同学先后站在镜前甲、乙、丙、丁的四个位置,如图所示。

关于他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特点,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D )A .在甲处所成的像是最小的像B .在乙处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C .在丙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D .在丁处所成的像离镜子最近第3题图 第4题图4.如图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被测者的像,则如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4 m ,当她靠近平面镜,像大小不变B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4 m ,当她靠近平面镜,像变小C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7 m ,当她靠近平面镜,像变小D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7 m ,当她靠近平面镜,像大小不变5.人眼在B 处观察到一个彩色玻璃球沉在水池底A 处,如图所示。

在B 处用激光射到玻璃球上,则激光( A )A.正对A点照射B.在A点偏上照射C.在A点偏下照射D.在A点偏左侧照射6.★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

从物理学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白纸能反射所有色光进入人眼,而黑字不反光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C.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D.黑字很显眼是因为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更强7.将蜡烛、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单元神奇的透镜》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单元神奇的透镜》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单元神奇的透镜》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在《墨经》中论述了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下列光现象中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海市蜃楼B.桥在水中的倒影C.用放大镜看报纸D.路灯下的影子2.“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关于“影”的形成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A.做游戏时的“手影”——光的反射B.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凸透镜成像C.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平面镜成像D.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光的折射3.新闻报道随手丢弃的带水的矿泉水瓶引起森林火灾事件,警醒我们勿随地乱扔矿泉水瓶。

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装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凹透镜B.装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平面镜C.装水的矿泉水瓶对光有会聚作用D.装水的矿泉水瓶对光有发散作用4.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腾空而起,它在地面摄像机中所成的像是()A.实像,像变大B.实像,像变小C.虚像,像变大D.虚像,像变小5.“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

如图所示,青草之上的小露珠中能映出春景缩小的倒影,下列光学仪器,与这个现象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照相机B.投影仪C.放大镜D.平面镜6.如图所示的新型智能笔,可以通过扫描方式查单词和识别文字图片,并能连接电脑显示屏同步显示及保存信息。

当用笔头扫描单词和图片时,前端的微型摄像头进行拍照,笔内的发射装备将所获取的信息无线传输到电脑显示屏上。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扫描拍照时,文字和图片的位置必须在微型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B.文字和图片通过摄像头成正立、放大的实像C.电脑显示屏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D.人眼的成像原理与微型摄像头的成像原理相同7.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为近视眼,可戴凹透镜矫正B.乙为近视眼,可戴凸透镜矫正C.甲为远视眼,可戴凸透镜矫正D.乙为远视眼,可戴凹透镜矫正8.如图为某书中的插图,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插图的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如图,大雁塔北广场上演了一场水舞光影秀。

巨型灯柱阵、多台超高清投影机和音乐喷泉交错配合,使大雁塔隐在光幕之中,美轮美奂。

这是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一次完美结合。

下列关于这场光影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发光的灯柱是光源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C.音乐喷泉形成的水幕对光只有反射作用D.演出过程中高清投影机可成逼真的实像2.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对其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甲图中,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B.乙图中,塔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实像C.丙图中,放大镜把字“放大”是由于放大镜具有发散作用D.丁图中,近视眼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需要用凸透镜矫正3.下列关于甲、乙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所示的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乙所示的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所造成的“光污染” 是由于发生了图甲所示的反射D.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桌椅、书本等物体是由于发生了图乙所示的反射4.如图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5.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时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所示,则()A.像是实像B.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像比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要小D.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45°6.如图所示,画中的人出现了错误的判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光路是()A B C D7.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缩小的像B.仅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可模拟近视眼的矫正C.将蜡烛移到30 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D.将蜡烛移到40 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8.烛焰通过焦距为10 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现用焦距为5 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A.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B.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C.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D.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第8题) (第9题)9.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

该像的性质是()A.缩小的虚像B.放大的虚像C.缩小的实像D.放大的实像10.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通过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B.折射成像的有①③⑤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1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的光(如图),此实验不仅表明了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而且表明了________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的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要小。

据此可以推断,红光在三棱镜中传播速度最________。

12.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一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使教室里每位同学都能看到画面;其二是白布能反射________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1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角为________度;某湿地公园因湖水清澈可鉴,有“镜湖”之称,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________(填“漫”或“镜面”)反射。

14.一些大厦的外部安装了平板玻璃幕墙,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自己的________(填“虚”或“实”)像,成像原理是光的________。

人逐渐靠近幕墙时,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我国已经对玻璃幕墙的安装制定了限制性法规,因为玻璃幕墙会发生________(填“镜面”或“漫”)反射,造成光污染。

15.岸边的渔民看到的水中的“鱼”,实际上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鱼的像;有经验的渔民知道,用鱼叉插鱼时要朝着比所看到的“鱼”更________(填“深”或“浅”)一些的位置插去,才能插到鱼。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

如图所示,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光具座上凸透镜两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____________;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不动,要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蜡烛应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应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现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___。

(第16题)(第17题)(第18题)17.如图,用铁丝围成一个内径约4 mm的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透镜,用这个水膜透镜贴近课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此像为______(填“实像”或“虚像”);透过水膜透镜看远处的楼房,楼房倒立缩小了,这种成像情况与_____(填“照相机”或“幻灯机”)成像原理相同。

18.人的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小丽的眼睛成像情况如图所示,为矫正视力应当配戴眼镜片为__________的眼镜。

(均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三、作图题(每题6分,共12分)19.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墙上的平面镜反射后,射入游泳池中。

请画出它经平面镜发生反射及进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光路。

(第19题) (第20题)20.图中S′为烛焰S的像,请通过作图画出透镜、标出一个焦点F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第21、22题8分,第23题12分,共28分)2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i∠r1 70°70°2 45°45°3 30°30°(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

A.向纸板喷烟或雾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___。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__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23.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器材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如图的光具座上,凸透镜应放在________(填“A”“B”或“C”)滑块上。

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选取若干个位置,调整光屏位置,寻找烛焰清晰的像。

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由数据可知:①该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②当物距逐渐变小时,像距逐渐变________,光屏上的像逐渐变________。

(均填“大”或“小”)(3)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变短,烛焰的像会向________(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

(4)摄像师用照相机给九年级同学拍摄毕业照时,想让被拍的同学成的像大一些,摄像师应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同学。

答案一、1.C2.A3.B4.B点拨:看到水中“树木”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成的是虚像,故选B。

5.D点拨:由题意可知,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且像与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等大,故A、B、C错误。

车辆显示器水平放置在驾驶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故D正确。

6.D点拨: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水池变浅了。

7.B点拨:当拿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15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该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焦距为15 cm。

从图上看出,物距u=50 cm-10 cm=40 cm,像距v=85 cm-50 cm=35 cm,凸透镜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光屏上不会得到清晰的像;由前面分析可知,需要延迟光线会聚,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可模拟近视眼的矫正;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将蜡烛移到30 cm刻度处,u=50 cm-30 cm=20 cm≠2f,故移动光屏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将蜡烛移到40 cm刻度处,u=50 cm-40 cm=10 cm,物距满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8.B9.D10.C二、11.红;大12.漫反射;所有13.60;镜面14.虚;反射;不变;镜面15.折射;深16.同一高度;右;右;照相机17.虚像;照相机点拨:这个水膜透镜为凸透镜,将其贴近课本上的字,字在这个水膜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透过水膜透镜看远处的楼房,此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