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合集下载

文学形象理想形态特征及表现

文学形象理想形态特征及表现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指典型人物身上给予读者的某 些本质意味的生活内容,人物所负载的人生态度、 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现实和历史关系的总和。
美国的威廉·莱伊尔:“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 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处都 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不少人身上都有反映。 我的太太有时就说我是阿Q……”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3)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典型人物应该是“这一个” 独创性与细节 教材中将“艺术魅力” 解释为“生命的魅力”
和“灵魂的深度” 典型是对社会人生的发现,是参照,是烛
照自我的心灵之光。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别林斯基
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二、意境
1.意境理论发展 (1)萌芽期: 《周易》的言、象、意 汉代《诗大序》的诗言志,赋、比、兴的表
现手法 (2)发展期:魏晋至唐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神用象通,情变所
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钟嵘《诗品序》 “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意境的审美特征
(3)韵味无穷。 “韵味”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
语言和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较为持久的美感 效果。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 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 创构。从直观感想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特定环境中体现出来的理想愿望、人生态度、思维方 式、行为准则、心理特点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 金圣叹评《水浒传》“《水浒》所叙,叙一百零八人,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 口。”同一类人物也“定是两个人,定不是一个人”,林 冲和武松的不同。 “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 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 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文学形象基本特征的理解

文学形象基本特征的理解

文学形象基本特征的理解
文学形象是一种以文学形式来表达思想或感受的形象,这种形象通常具有抽象性,强调象征的力量以及历史的视角,具有独特的力量,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诗化:文学形象对真实生活进行诗化,将这种美好的意象具体化,赋予人
们一种新的视觉审美体验。

二、想象:文学形象通过想象给阅读者赋予不同的感情和思维,使人们受到极
大的启发。

三、象征:文学形象通过在文字和视角上的运用,表达文字中隐含的象征意义,运用隐喻以及对比等文字等手法,使人们对作品的精神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历史:文学形象强调历史的视角,倡导以史观正气,根据古今来揭示人们
过去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社会状况和由此产生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文学形象具有诗化、想象、象征和历史等一系列特征,为高校以及
高等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一方面,可以借此对社会孵化出可在政策创新上有力作用的优秀人才,引领时代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文学形象引导学生们读懂古今历史,同时培育学生们审美情趣和情感思维,追求自身人文素养,从而为社会青年型人才提供可塑性更加优良的创造力和未来发展动力。

简述文学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简述文学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简述文学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独特的一种表现方式,它通过文字、语言和情感等元素,将事物和感觉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出来,带给读者视觉和感官的享受与体验。

文学艺术形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形象具有客观性文学艺术形象不是作者的私人感受或主观臆造,而是以客观的事物为素材进行塑造和表现。

这些事物既可以是自然物,如山水、花鸟、天空等,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场景、事件等。

这些客观事物被艺术家通过表现形式的转换和创造,在作品中变成了一个独立、具体、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虽然文学艺术形象具有客观事物的基础,但是艺术家在表现形象的过程中,会随着自己的视野和情感,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和创造,使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的形象虽然基于人物的客观事实,但作者在塑造上却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使之呈现出独特的气质和性格。

文学艺术形象不仅是一种具体的视觉形象,更是一种符号。

它在纸面上的形态并非一味地描述现实,更是意义的集合。

丰富的符号性,既可以隐藏在形象的细节之中,又可以自然地浸透到词语、语境之中。

如桃花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代表着爱情和纯洁;中秋月圆则是中国文化中代表团结和团圆的象征。

文学艺术形象是作家将客观事物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情感转化而成的,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更是作家对该事物内在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艺术家通过丰富的形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艺术形象不是单一的形态,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

它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和内部本质,还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创造性表现。

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往往采用组合、象征、象征等手法进行整体性的表现,使形象更加生动而综合。

总之,文学艺术形象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符号性、情感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它起到了丰富作品内涵和感染读者的作用,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1.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1.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1.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指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动物、事物等具体形象化的存在。

以下是文学形象的几个特征:
1. 具体性:文学形象通过描述细节和描写特征来使读者形象化地感知到。

通过精确的描绘方式,读者能够直观地想象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

2. 独特性:文学形象通过独特的特征和个性来区别于其他形象。

每一个文学形象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故事、情感体验和个人特点,使其在作品中成为独立的存在。

3. 意象化:文学形象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直接描写,更多的是通过象征、隐喻和比喻等手法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通过抽象、间接和多义的表达方式,读者可以在文学形象中找到更深层的含义。

4. 可塑性:文学形象既是作者心灵的产物,也是读者心灵的投射。

每个读者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因此形象的意义和形象的形态能够因读者的不同而产生多种可能性。

总之,文学形象通过具体性、独特性、意象化和可塑性等特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内涵。

阅读者可以通过文学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文学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启发。

文学形象浅析

文学形象浅析

文学形象浅谈摘要:欣赏文学形象能使人直接感受实际生活的感性形态,在审美观照中把握自然与社会,确证人自身的本性与本质,即同时把握现象和本质。

文学形象还是作品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是文学欣赏与批评的具体起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典型、文学意境、象征型文学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当然这仅仅是对文学形象总特征的一种模糊概述,在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有着它们不同的具体特征,而且还要结合着对其高级形态的讨论才能看的更清楚。

当我们了解了文学形象的概述后,我们可以根据文学形象的特征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讨论。

首先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

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其次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

其中艺术止境形态则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想构成,成为独立互补的三足鼎立的艺术止境结构。

文学形象作品典型在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

其作品中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

并且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真真实实描写,又可以通过其描写来升华作品典型。

在进行描写的时候不仅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能辩证典型性格的辩证。

在通过对文学形象典型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得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主要特征通常要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同时也要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

成功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丰满的、复杂的,应该呈现出多侧面、多方向、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特点

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特点

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特点
文学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具体人物和情节形象。

以下是文学形象的一些特点:
1. 个性化的特征:文学形象通常是由作家以其独特的方式刻画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外貌、性格、态度、思想等。

这些特征使得形象在读者心中具有深刻的印象。

2. 情感丰富的特征:文学形象通常具有丰富的情感描写,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

这些情感表现使得形象更加真实、生动,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形象的内心。

3. 虚拟性的特征:文学形象通常是一种虚拟的、想象出的形象,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这是因为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作家的想象中展开的,而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

4. 象征性的特征:文学形象通常具有象征意义,即通过形象的形象和特征来传递某种寓意和象征。

这种象征性使得形象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5. 复杂性的特征:文学形象通常具有复杂性,即在不同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和变化。

这种复杂性使得形象更加具有可塑性和可理解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人物形象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他们的个性、行为和命运都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多维度的,包括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既是一个聪明才华横溢的学者,又是一个情感丰富、容易受伤的人。

他的外貌并不出众,但他的言辞却充满了智慧和机智。

他的性格也是多面的,既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又有犹豫不决和内心挣扎。

通过对这样一个多维度的人物形象的描绘,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

其次,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与作品的主题和情节相互关联的。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更是为了传达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是一个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人物。

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意味着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贾宝玉这个形象的塑造,作品传达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此外,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常常涉及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人物的成长和变化是作品情节的推动力和发展线索,也是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立体的体现。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的小孤儿奥利弗,他从一个无助和被剥削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正义感和勇气的年轻人。

通过奥利弗的成长和变化,作品展示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善恶的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希望和正义的追求。

最后,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常常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观点相关联。

作家往往会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者借助人物形象来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孤独和迷茫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他自己在成长和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对作品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

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的特点:概括起来,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首先,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但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并不排斥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这是因为虽然文学形象却因为语言的中介而成为一种间接性的存在,但语言能唤起相应的表象,使人产生形象感,这是文学形象所以能获得具体可感性的心理基础。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虽说给文学接受带来了一些不便,它远不像视觉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对于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但是也正是这种间接性给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它不像其他艺术形象那样定型化,更能给人以主观的感受,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丰富它,具有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天地,使文学形象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意味。

其次,文学形象具有心象性。

文学形象需要依赖接受者的想象方可存在,说明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一种意象或心象。

文学形象的心象性,是指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

文学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感知的艺术形象,即心象性形象。

心象性不仅见于个别诗句,有时候整首诗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现代小说也由追求物象描写而趋向追求心象性形象。

不能把文学形象片面地理解为可以“目睹”的“图画”。

它既有“图画”的物象,又有作家的“意象”“心象”成分,或者没有“物象”,整体上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此外,文学形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

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我们理解的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如由少及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甲
李津 09523017一、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

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

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

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

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
的模糊性。

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

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

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

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但是如果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追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段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必要的位置,实际上是误解了文学形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方法论,认识论提供其存在的理由,是那些形式主义一再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其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通过文学理论堵死他们的出路。

文学形象不确定性重要,但这不是人为利用它的理由,它只是语言功能局限的客观产物,也不是诗歌蕴藉可以广泛使用的手段。

蕴藉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感审美的个性使然,蕴藉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蕴藉和语言陌生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对马
嘴。

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应该是自然而然地和确定性和谐统一起来,能够使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就文学形象进行顺畅的交流传递;不会因为过多人为的,刻意制造的语言阻力而屏障了交流;进而能以诗歌最主要的意,情感的真和善让作者和读者一起在文学话语活动中焕发出彼此心心相印的情感慰藉和照应的审美愉快。

二、直觉性:
艺术思维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调动创作主体多方面的心理因索。

除了形象思维的主导作用以及逻辑思维的参与,直觉、灵感和无意识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居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关注。

而且,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内容.尤其可以见出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活动的特殊性。

直觉,又称直观,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指人通过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把捏其内在意蕴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

直觉既不同于形象思维也有别于逻辑思维,既超感官又超理性,有人将其称之为“直觉思维”。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一般称它为“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特征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其一,突发性。

其二,迷狂性。

艺术灵感一旦光临,作家就陷入了一种迷狂状态。

其三,创造性。

果戈理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感觉到,我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锐。

嗅,这是多么快乐呀[我懒洋洋的保存在脑子里的材料,忽然如此雄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

于是我忘掉一切,突然进入我久违的那个世界。

”灵感与直觉都是文艺创作中重要的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神奇性,那么两者又有什
么区别呢?一般来说,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而灵感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

直觉作为一种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存在是可以选择的,如创作中的。

用事”还是“直寻”,而灵感却是不可选择、无法控制的,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直觉有具体的思维对象,而灵感则是对平常不经怠保存在脑子里的各种材料的充分调动、激活。

不一定要有具体的对象。

直觉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灵感则是随机的、突发的。

和其他的思维形式一样,直觉可能发生错误,但灵感则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状态,不存在对、错问题。

三、情感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

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

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

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

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
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

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

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