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哲学补充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矛盾十分尖锐.(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贪污成风,巧取豪夺。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地租剥削等加重。
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1825年,英国经历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割香港(1842年)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58年《天津条约》、60年《北京条约》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95年《马关条约》,赔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赔4.5亿两。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派袁世凯镇压。
经济掠夺: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为通商口岸。
1862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845年,丽如银行(东方银行)是英国在中国开办的第一个银行。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

哲学创新的三大标志:核心话题的转变,人文语境的转变,诠释文本的转换。
中国哲学的精神:1)张立文: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笃行精神。
2)宋志明:自强不息,辩证思维,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3)向世陵(传统):辩证思维(物生有二和一分为二和合与中庸,整体与有序,变化和发展),浓郁的社会情节(论道经邦,人道伦理本为,内圣外王,发现寓于解释和温故而知新,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天范畴的含义,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天人分和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的阶段:1)张立文:先秦百家哲学,汉唐三教哲学,宋元明清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2)向世陵:先秦诸子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代新学。
先秦百家哲学一.天道自然老子1.道之为物老子认为,天地之上更有其所至,其所至者,既是所谓道。
1)道是万物之本源,本根,道为万物之宗,天地根,不是谁之子。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道只是一种在,一种纯粹的存有,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抽象。
说他无,是指他无名,不是任何具体的存在,说他有,是指他不虚无,是实实在在的,确然不虚的在。
3)道不断运动变化,周行而不殆4)道是万物的存在根据,是事物的共同本质,同时又是事物的主宰。
2.道法自然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完全无意作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自然只不过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之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叫自然。
2)道成就万物,完全自然而然,自然无为3)道之本性就是自然无为4)无为而无不为3.辩证思想1)世间万物相互依存2)道所生万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3)物极必反,事物由小到大,到一定程度,必然向相反方向发展4)反者道之动,老子倡导贵柔庄子1.自然之性1)人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在自然状态,人的本性获得最充分的体现2)圣人降世,制礼作乐,标榜仁义,人的自然本性遭到破坏,仁义实际就是残害道德之工具3)丧失自然本性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好恶之心。
中国哲学史笔记

第一讲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特点一、立足现实的态度二、非实体性的思维三、内圣外王的追求四、不拘一格的表达一、立足现实的态度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自己哲学史的开端,也曾出现过天命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状况。
但与其他民族不同之点,就在于早在殷周之际,天命神权思想即开始动摇,发生了“天的人文化”过程;而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中国人文精神(包括儒家的入世的人文精神和道家的超越的人文精神),自身又具有消解宗教因素的作用,这就使得春秋末期以来的中国哲学家发展,都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
即使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最终所追求的也往往不是彼岸世界。
土生土长的道教讲长生久视,希望人们永远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中国化的禅宗讲顿悟成佛,反对追求辽远的天国。
道教讲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禅宗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实反映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
正是这样,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普遍存在着把本体界与现象界割裂开来、对置起来的情况。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主张“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世间而出世间”,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即便是主张超越的人文精神的道家,也是如此。
如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而在西方哲学中,自巴门尼德以来就明确地将世界二分,认为只有本体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现象界则不是真实的存在;至于“上帝”的概念,更是在从中世纪至近代的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到尼采喊出“上帝死了”,才真正使西方哲学出现大转向。
二、非实体性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不是追求决定这种关系的最终实体,而是探讨这种关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这一特点,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联系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是悠久而不衰的农业文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昌盛走向衰落1.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族(1)中国是最早跨入奴隶社会的国家;(2)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了灿烂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3)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了上下几千年从未中断。
2.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较有影响的观点)(1)“重农抑商论”(2)“蓝黄文明论”(3)“世界文明中心转移论”(4)“地理环境决定论”(5)“大一统论”(6)“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论”*问题探讨:为什么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会延续两千多年?原因:(1)“游牧民族入侵论”;(2)“东方国家治水论”。
3.十九世纪前的中国与世界(1)康雍乾盛世及其失误①内部迅速膨胀的人口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②世界一体化及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近代世界历史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的潮流:a.从前互不联系或者联系较少的各地区被整合为西方支配下的一体化的世界,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空前加强;b.世界被整合为一体的同时又分化为二:一是中心的、殖民的、侵略和掠夺的、日益富裕的资本主义列强,另一是边缘的、被殖民的、被侵略和被掠夺的、日益贫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2)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①政治腐败;②土地与财富高度集中;③军备废弛;④文化专制主义;⑤闭关锁国;⑥阶级矛盾尖锐。
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①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和屠杀中国人民;②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性;③勒索巨额赔款,劫掠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2)政治控制①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②培植和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①通过不平等贸易进行掠夺;②资本输出,攫取超额利润;(4)文化渗透①通过创办大学及各种教会学校,宣传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②传播宗教;③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④宣扬“种族优劣论”,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十力一、体用不二熊十力说,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就是本体与现象。
体者,具云本体。
用者,作用或功用之省称。
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假立种种名。
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
就是说,现象就是本体现起的作用,不可以把两者(体与用)割裂开来,“不可妄计体用为二”。
也就是说不可以于用之外去寻找本体,本体不是超脱于用之外的独立存在的东西,离开变动不居的现象便无本体,生生不已的本体全体呈现为变动不居的功用,故称体用不二。
但是,熊十力说,许多哲学家往往误认为本体是脱超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的背后而为现象作根源。
佛家在体用问题上,就是持相互割裂的观点,是“求体费用”其体也只能是个“死体”。
熊十力的本体虽然是绝对、超时空、无限、大全,但它不是像临驾于世界之上的上帝一样,也不是像西方哲学家所认为的“立于现象的背后,而为现象的根源”的那种终极实体,而是一种体与用的统一的终极实体。
对于体用关系,熊十力用许多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关系,如“即用即体”、“即用显体”、“全体成用,全用即体”、“用外无体,体外无用”、“体用可分而不可分”等等。
我们把体用不二的思想稍加概括,大致上可以包含下面几层含义。
第一,体用之间、形上形下之间,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时间上的。
“一言乎用,则是其本体全成为用,而不可于用外觅体;一言乎体,则是无穷妙用,法尔皆备,岂其顽空死物,而可忽然成用。
”第二,本体不是万有的始因,不是超脱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背后的作为宇宙创造者和主宰者的终极实体,它不在功用之外,而是“即体即用,即流行即主宰,即现象即真实,即变即不变,即动即不动,即生灭即不生灭,是故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
为了使他的体用不二思想变得更为浅易明白,他反复举大海水与众沤的比喻。
他说:“大海水全体现作众沤,不可于众沤外别觅大海水。
又众沤各各以大海水为其体,非离大海水而各有自体。
”因此,我们既不能执着此大用流行为真实,以为别无有体,也不能在大用流行之外去求体。
第三,体用虽然不二,但并不表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其间终究是有分别的。
这表现在:“体无差别,用乃万殊。
于万殊中,而指出其无差别之体,故洪建皇极,而万化皆由真宰,万理皆有统宗。
本无差别之体,而显现为万殊之用。
”用是多,体是一。
现象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而本体就尽存在于现象之中作为主宰的具有统一性的东西。
因此,只要我们能够除去物质的贪欲、小我的束缚或知见的遮蔽,就能于千变万化的大用流行中洞见这个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宇宙本体。
二、翕辟成变说熊十力先是通过“扫相”彰显了本体,接着,为了不使这种具有“空寂、清净、绝对、超越”的本体神化,他又提出了“翕辟成变”的宇宙生成论。
他的本体是一种恒转。
正是本体的这种恒转,使宇宙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
那么本体是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个变的呢?这种生生不息就是通过翕辟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
本体自身具有两种功能或“势用”,一为翕,一为辟。
翕是指“一种摄聚的势用”,“这个摄聚的势用,是积极的收凝,因此,不期然而然的,成为无量的形向。
形向者,形质之初凝而至微细者也。
以其本非具有形质的东西,但有成为形质的倾向而已,故以形向名之。
物质宇宙,由此建立。
这由摄聚而成形向的动势,就名之为翕”。
他认为本体必须有翕这种势用,因为“本体是无形相的,是无质碍的,是绝对的,是全的,是清净的,是刚健的。
但是,本体之显现为万殊的功用,即不能不有所谓翕。
这一翕,便有成为形质的趋势。
易言之,即由翕而形成一一实物了”。
他把翕“假说为物”,这就取消了物的实在性。
因此,他说:“实则物并不实在,亦决没有旧师所妄想的物质的因素。
物者,只是我所谓收凝的势用而所诈现之迹象而已。
收凝的势用,名为翕,翕即成物。
”然而当翕的势用起时,却别有一种势用俱起,这种势用,“是能健以自胜,而不肯化于翕的。
申言之,即此势用,是能运于翕之中而自为主宰,于以显其至健,而使翕随己转的。
这种刚健而不物化的势用,就名之为辟”。
他把辟“假说为心”,又说:“所谓辟者,亦名为宇宙的心,我们又不妨把辟名为宇宙精神。
”他强调翕辟二者既相互矛盾而又相反相成,两者是浑一而不可分的整体。
“翕以显辟,辟以运翕”。
没有物化的翕,物质宇宙就无从建立,宇宙精神也无所凭藉以显发;而没有守其本性不可物化的辟,整个宇宙就会“完全物化”而成为“顽固坚凝的死物”,从而不具有任何形上的意义。
一翕一辟,就是宇宙变化的普遍法则。
三、“性智”与“量智”1、性智是发自本心的认识能力,是对于“体”的认识。
他关于性智的说法,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A一方面,从本体论上讲,性智就是本心即宇宙本体,从量论上讲名为性智。
从存有角度上说的,性智是客观的存在;(但这存在不是既成之物,而是在生活中自知自己为主宰,自知流行不已)本心靠因其明觉而在生活中呈现自己,离开性智,便没有本心。
B另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讲,性智又是一种觉悟,一种自明了或自我体认的认识能力,它与佛家的“证会”“般若智”“止观”、道家的“玄览”、儒家的“静观”“默识”的直觉认识有相通之处。
因而,○1性智无对象义,它不在主客、内外、能所等对待关系中发生,在性智之知中,无所谓知者,被知者。
“所言见心,即心自见故,非别以一心见一心也”。
所说的反己内求、反观(这种自见,应理解为呈现)。
○2“明觉义,非知识之知”,它所成就的是心灵的境界,而非关于某个存在实体的知识。
从认识方法上讲,是默识,默识处于内证和无执,在无执中呈现本心。
它们都不借助于概念的分析与逻辑的推演,而是要超越理智,离一切虚妄分别相,直接与实体冥为一如,臻入一种即智即如,主客体统一的圆融境地。
○3性智的证会结果是本心的呈露。
所以性智对天道的证会不是实际知识的增加,而是人心境界的转变。
他认为西方所谓的体认和中国的不同,是对某一义理思之久久,“而反诸默喻,其所谓默喻,尤是最极微细的观想,非即本体呈露也”,所得仍是外在之理。
C此外,在熊十力看来,性智是人类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认识能力,只有它才能彻悟宇宙真实的本体。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在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在心性人格的修养。
只有下了道德实践的功夫,才能当下体悟真理(本体)。
2、什么是量智?习心即是量智,所谓量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智,是科学认知客观宇宙的能力与方法,或者说是对于“用”的认识。
他说:“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物之理则。
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等等的作用故,故说名量智,亦名理智。
此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
易言之,官能可假性智作用以成为官能之作用,迷以逐物,而妄见有外,由此成习。
”○1量智的主要功能是思辨与推理,“只是一种向外求理的工具”,因而是科学所凭借的工具。
○2量智虽是性智的发用,熊十力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本体“诈现的迹象”,而理智作用就是从执境为离心外在的这种虚妄的惯习里发展来的。
○3量智的效用是有限的。
这个工具,若仅用在日常生活的宇宙即物理的世界之内,当然不能谓之不当,而且某种意义上言是必须的,但若不慎用之,而欲解决形而上的问题时,也用他作工具,而把本体当做外在的境物以推求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换言之,在熊十力看来,本体是不可思议的,穷理到极至的地方,是要超脱思议,而归趣证会。
证会、默然自喻,才是学问的极诣,而理性思辨毕竟是肤浅不实的。
○4熊十力并不主张废绝思议,而且并未完全否认理智在哲学思维中的意义。
他指出虽然修养是悟入本体的途径,理智的思辨不得正见,但在哲学本体的探究中,却不应废弃理智思辨,他说:“吾意,西哲思辨,须于东圣修养冶于一炉,始可得本体。
”分殊的事物有其特殊的理则,万殊必须用理智思辨使之明晰化,思与修分对用与体两个层面运作。
从证悟本体的过程讲,首先,为证体时,于宇宙人生上有所感触而寻求,“必不能不极用思辨,思辨之极,而终感与道为二”乃反求诸己。
其次,证体之后仍不废思,此时之思又不同于证体前之思,此时之思以本心做主宰。
简言之,“资于理智思辨,而必本之于修养以达于智体呈露,即超过理智思辨境界,而终亦不遗理智思辨。
”由此看来,哲学性质乃是“思辨与修养交尽之学”。
四、心性论熊十力的心性学包括“本心与习心”的区分,“功能与习气”的分别,以及发明“本心”的方法。
(一)本心与习心(从体上说)1.何谓“本心”?一言以蔽之,“本心”就是“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
熊十力说过,本心有两层含义:“一、此心是虚寂的。
无形无象,故说为虚。
性离扰乱,故说为寂。
寂故,其化也神……虚故,其生也不测。
……二、此心是明觉的。
离暗之谓明。
无惑之谓觉。
明觉者,无知而无不知。
无虚妄分别,故云无知。
照体独立,为一切知之源,故云无不知。
”本心由于是虚,无形无象,所以能成一切形,成一切象,故能生化不测;本心由于是寂,清净无为,所以能化生如神,无所不为。
因为本心是明觉的,清澈透明,泯灭了一切的虚妄分别,所以也就丧失了一切关于物的知识。
明觉是智慧的智,而不是知识的知。
本心之明觉,也就是本心之迥然内证,是对宇宙真实本体的一种彻悟。
它是一切知识的根源。
2.何谓“习心”?习心是指与物对待的心。
熊十力说:“习心者,原于形气之灵。
由本心之发用,不能不凭官能以显,……故习心,物化者也,与凡物皆相待相需,非能超物而为御物之主也,此后起之妄也。
”在熊十力这里,习心是指凭借感官本能地追逐外在利益、事物、满足感性欲望的习惯,是习气之现起者。
此心相当于宋明理学中的“人心”。
3.熊十力认为,由于世人迷于小己,只信虚妄分别之“习心”,而不见或不知我之本心即是万物之本体。
○1本心无对,习心有对;○2本心先形气,先者,谓其超越乎形气也,非时间义,习心形而后有;○3本心自存,自存者,非依他而存故,习心由本心之发用,与物相待相需。
○4本心至无而妙有也,则常遍现为一切物,而遂凭物以显。
由本无形相,说为至无。
其成用也,即遍现为一切物,而遂凭之以显,是谓至无而妙有。
习心似有实幻。
○5体物而不物于物者也。
体物者,谓其为一切物之实体,而无有一物得遗之以成其为物者也。
不物于物者,此心能御物而不役于物也。
习心追逐物境,执于外物。
○6真实里体,无方无相,虽成物而用之以自表现,然毕竟恒如其性,不可物化也。
习心物化者也。
本心与习心大体上可以从三大层面来区分:从本体层面上言,本心是本体,吾人之真性,天然本有,不由后起,习心是本体之发用,形而后有;从认识论层面上言,本心是性智,习心是量智。
从道德学层面上言,本心是人的道德理性,道德自我,习心是人的形气、官能伴随的感性自我。
本心与物无对,御物而不物于物,习心迷于逐物,执着于现象世界,执着于小己私欲,物于物而不能转物。
熊十力又说,他对心作本心与习心的分别,是融通佛道(印度佛家有法性心、依他心之分;晚周道家有道心、人心之分)二家思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