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系军阀的产生及发展没落
军阀割据的原因

军阀割据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军阀割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军阀割据的原因。
政治原因是导致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官僚主义、民族危机等问题严重,导致了政治的混乱和无序。
此时,各地的军阀们看到了机会,开始利用自己的武力和地位,掌控当地政治和军事力量,形成了一种割据局面。
经济原因也是导致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军阀们开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武力,掌控当地的经济资源,从而形成了一种经济上的割据。
社会原因也是导致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
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军阀们利用社会的混乱和无序,掌控当地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种社会上的割据。
军阀割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加强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避免再次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
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

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与混乱。
这段历史被称为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的时期,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本文将从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来论述这一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派系的形成1. 清朝的衰败与辛亥革命:清朝的衰落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但也同时引发了各种政治派系的崛起。
2. 各派系的特点:在这个时期,由于外国列强的干涉和国内政治的动荡,中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政治派系,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军阀等等。
这些派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对立。
二、军阀割据的形成1. 各地域势力的崛起:在民国时期,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地方军阀,他们通过武力控制一定的领土和资源,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2. 军阀的冲突与合作:各个军阀之间存在着不断的冲突与合作。
他们通过联盟或者内战来争夺地盘,这种内斗导致了中国的动荡不安。
三、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的影响1. 国家统一的难题:军阀割据的形成导致了中国的分裂状态,国家统一成为了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政治派系的纷争也进一步加深了这一问题。
2. 社会动荡与经济停滞: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的存在导致了中国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
各个地区的冲突和割据使得人民无法安享太平,各种资源和资金的长期流失也让经济发展受阻。
最后,要让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时期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打击军阀割据的现象。
其次,应该推动政治派系之间的和解与合作,以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同时,在经济方面,应该加强对农业和工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与军阀割据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这段历史教会我们,一个国家必须保持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才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摆脱动荡和分裂的阴影,走向繁荣和富强。
中国近代军阀派系

护法运动
孙中山到广州
冯国璋入京做 大总统
第二次“府院之争”
• 段祺瑞主张用武力、以湖南为跳板统一西 南各省,解决南北争端。率先对桂系陆廷 荣开刀 • 冯国璋主张通过和谈来解决南北争端 。
• 段祺瑞联合奉系张作霖,想搞一次军事政 变逼冯下台。 • 段祺瑞和冯国璋的公开敌我对立使北洋政 府的根基动摇。这时直系和皖系胜败的关 键都在曹锟身上。冯国璋和段祺瑞极力拉 拢。 • 1918年10月,冯国璋的代理总统系先打起“恢复法统”的 旗号,驱逐徐 世昌,扶出黎元洪复任总统,恢复了旧国 会。 • 黎元洪上台提出要裁军,曹锟当然很气愤 。 但是吴佩孚倒是对裁军很是积极。 • 他裁的大多数是他看不顺眼的,像河南督 军冯玉祥 。
冯玉祥
(1882.11.6— 1948.9.1),民国 时期著名军阀、军 事家、爱国将领、 著名民主人士;原 名冯基善,字焕章, 原籍安徽巢县(今 安徽省巢湖市夏阁 镇竹柯村)人,寄 籍河北保定;国民 革命军陆军一级上 将,蒋介石之结拜 兄弟。
1917年11月下旬,桂系 在军政府内挑起争端。1918年2 月26日,拥护孙中山的程璧光被 刺。5月,桂系操纵国会非常会
议,用“总裁会议制”代替大元
帅制,
1918年7月孙中山到达上海
护法运动的意义。
• 1917年8月-1918年5月。
• 护法运动是辛亥革命以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尾 声。它在反对北洋军阀的统 治,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方 面,具有进步意义。但是, 护法运动仅仅提出恢复临时 约法和国会,而且又是希望 依靠西南军阀来反对北洋军 阀,既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的 根本问题,也没有发动广大 工农群众,所以失败了。
• • • •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 法、恢复国会,联合桂军和滇军首领陆荣廷、唐继尧和海军总长程璧 光建立军政府,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 战争。军政府成立后,即刻宣布段祺瑞为民国叛逆,孙中山以军政府 大元帅名义颁布讨伐令,斥责段祺等阳托共和,阴行帝制,率领起义 的海军第一舰队奋起讨伐。 10月6日,护法战争在湖南爆发。
论湘军崛起于湖南的原因

论湘军崛起于湖南的原因一、社会环境(一)中小地主的窘迫境地自明清以来,商业逐渐发达,商业资本的活动在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有所发展,但由于湖南处于中国内腹,除少数大城市外相对比较闭塞,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相对于沿海地区受到的强烈的西方资本与文明的入侵,湖南的自然经济所受触动较少,在道光、咸丰年间,主要还是传统的土地兼并的矛盾占主要地位。
在当时,湖南境内土地兼并的情况是很严重的。
即以湘军最为集中的湘乡为例。
湘乡出卖土地的方法是一种“田不分售”的办法,据《湘乡县志》记载,“原额买入若干亩,售出必如其额。
有分买其十之四五者,少间必责全卖,否则坐拼滋讼,甚成命狱。
富户既少,原额价多,河清无期,作茧自缚,往往千金之家,负债一二百金,其始不忍以少价让多地,其继债息孽长,减价出田,应者无人。
不十年,尽售之,不足偿债。
”这种办法,是一种完全偏向大地主、大富商的作法。
因为将土地全部出卖,总价必然高,一般只有大地主、大富商进行接触,而大地主之间已经形成联手压价的默契,其他人则摄于其势力与气焰,纵然田主“减价出田,无人应之”,最终结局大多是以极低的价格出卖全部土地。
在湘乡周围的其他地区,情况也大都如此。
这种局面,不但使广大普通农民处于无地无业的境地,对中小地主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他们虽然不致破产,但生活是日渐窘迫了。
曾国藩的家庭,在其曾祖时还有数千金的产业,到他父祖辈时已经是个典型的中小地主了。
至少在曾国藩为官之前,他的家庭成员包括他自己都要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乃至他为官之后仍然在家书中叮嘱诸弟要让子侄们种菜、养鱼、养猪,多多劳动。
而湘军的另一个巨头左宗棠家境或许更差些。
在左宗棠幼年时,家中共十口人,每年地租收入不过四十八石谷,最多也只算是个小地主。
左宗棠后来也提到他父亲“授徒长沙,先后廿余年,非修脯无从得食”。
生计之窘,迫可见一斑。
湘军其他将领如罗泽南、刘蓉、李续宾等,其经济状况也大都如此。
军阀割据的原因

军阀割据的原因
中国在经历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及后来的一些英、日联军入侵后,当时被西方
帝国主义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动荡之中,主流势力十分混乱。
称霸
欲望洋溢的军阀势力逐渐以古老的军事活动方式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把征服工作当成他
们主要的社会职责,由此衍生出以军阀割据为主导的割据时代。
这一时期由军阀互相攻击、割据、易主,军阀的利益冲突几乎可以说是遍布整个中国,军阀政治的游戏逐渐成为当时
中国政治格局的一维。
军阀割据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
一是战后社会动乱。
中国人民本着为了抗击外族而起义,经过多次内战、外战、政变,军事领导日益强大、野心膨胀,政治动荡不断,各派系燥热乱攘,给军阀创造了发展空间。
二是政府力量弱小。
清朝败落,交权给地方军阀,因而衍生出许多统治者,政府划分
的依据严格的说来,也存在不均衡利益的情况,军阀矢志形成自身联盟以对立更强大的权力,因此显得更有诱惑力。
三是共同利益。
失去统一政权,也促使中国九大势力(袁世凯、曾国藩、陈玄霸、刘
骏等)走向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多势力合作的共同利益关系,他们协同作战,实现了互利
的目的,并且为抗击外敌社会上和军事上而共同努力。
以上三大方面,决定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军阀派驻当地,不断割据、战斗,有的称霸当地,有的和他国结成联盟,甚至搞政变,社会动荡不断,所以,从上世纪末到中华民国成
立前夕,各种军阀割据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割据浪潮,最终催生出了中国现代历
史上弥漫甚广的军阀割据时代。
湘西百年匪患覆灭始末(大解放第十回)

湘西百年匪患覆灭始末(大解放第十回)上一回讲的是,湖南和平解放之初,败退南逃的蒋介石集团并不甘心,随后发动潜伏在湖南的特务,发动颠覆新政权的米棉破坏。
之后,湖湘各界齐心协力,省委书记黄克诚南归乡土,快刀平商乱。
事实上,湖南解放之后,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残留在湘西的十万匪患。
湘西土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解放前夕,白崇禧南逃之前重金收买当地土匪集团,安插大量国民党残余部队,建立反共复兴基地,使得湘西土匪势力大壮。
黄克诚走马上任湖南省委书记,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清除匪患。
儒将黄克诚大解放第十回:仁手慈心,黄克诚民心有定;铁战湘西,绝匪患全境无遗湘西,湘、鄂、川、黔四省的边陲之地,境内高山连绵,地势险峻。
1949年,蒋介石为了保住西南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命令宋希濂将122军布置在大庸、溪口一线,同时收编了十几万土匪,编为三个暂编军、十个暂编师,盘踞在湘西各处,扼险固守,阻止解放军进军西南。
湘西有个叫张平的土匪头子,是个嗜杀成性的魔王。
一首民谣就是唱他——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水见张平,浑浊不清;人见张平,九死一生。
安江镇,原叫黔阳县,因为商贸发达,也叫小南京。
解放前,土匪们盛传“打下安江就阔了”这样一句话。
1949年3月,黔阳匪首潘壮飞果真带领数千土匪,攻占了黔城,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整座城生灵涂炭,哭声载道。
潘壮飞三天以后进城,发现自己的亲妹妹也被轮奸了。
他自己是黔阳的,他的亲妹妹也在黔城。
国民党地方团队和散兵游勇,加上又受到国民党特务操纵,使得土匪遍布湘西各地。
秀丽湘西,却有割不完的大烟,数不清的枪,打不净的土匪。
剿匪是当前中心工作的中心环节,不解决土匪问题,任何社会改革、生产建设都无从谈起。
特别是湘西,剿匪更加紧迫和重要。
流金岁月《湘西剿匪记》湖南和平解放后不久,长沙城内就贴出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招生的通知。
当时住在兄长家里的陈昌远正准备考大学,就报名参加了,没想到这次机遇,让他从此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湖南历史上的经济繁荣与衰退

湖南历史上的经济繁荣与衰退湖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其经济的繁荣和衰退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通过对湖南历史上的经济发展进行回顾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湖南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湖南的经济繁荣1. 湖南古代的繁荣时期在古代,湖南曾经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就有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铜器和陶器制作技术在全国享有盛名。
湖南的冶铁业也相当发达,成为了中国古代铁器的主要产地之一。
另外,湖南作为南方重要的水网交通要地,水运贸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2. 近代湖南的繁荣近代以来,湖南的繁荣主要表现在清末民初时期。
在湖南的经济中心长沙,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湖南的经济中心。
湖南擅长的手工业如烟草制造、陶瓷、造纸和绸缎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同时,湖南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也得到改善和拓展,促进了湖南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3. 当代的湖南经济现代湖南经济的繁荣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湖南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湖南发展了许多重要的产业,如汽车制造、钢铁工业、电子信息等。
同时,湖南的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增长,成为了湖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湖南的经济衰退1. 清末民初的经济困境清末民初时期,湖南经历了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困扰,导致经济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内部的农民战争和地方冲突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减少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外部的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湖南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限制,长期以来的经济依赖被破坏。
2.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困境在抗日战争期间,湖南作为前线省份,遭受到了严重的战争破坏。
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和破坏,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战争给湖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挫折,使得湖南的经济陷入了衰退。
3. 20世纪50年代初的经济低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合理。
论近代军阀的起源——湘军

论近代军阀的起源——湘军作者:李冬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23期摘要: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国藩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提供了契机,他所创办的湘军被著名历史学家认定为是中国近代军阀的雏形,而曾国藩也被认定为是近代军阀的鼻祖及始作俑者。
通过考察湘军独立的募兵制及筹饷制,湘军内部派系的矛盾,以及在后期湘军集团坐断东南,形成督抚专政的局面,可得出近代军阀起源于湘军的结论。
关键词:湘军;曾国藩;近代军阀;起源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32-04《新唐书•郑虔瓘传》中最早提到了“军阀”一词,其中所记:“郑虔瓘,齐州历城人,开元初,录军阀,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
”这里的“军阀”含有褒义,“阀”指官宦人家旌表功绩的柱子,指世家门第,“军阀”代指有军功的军人世家,有显赫门庭之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军阀”一词变褒义为贬义,在《辞海》中该词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由于写了《军绅政权》而声名远扬的著名学者陈志让在征引了军人、政客和学者各类人士的诸种观点后总括出的军阀定义为:“大凡这些有关军阀的定义都同意私军及控制地盘为军阀的两项基本特征。
”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论述,以为证明“湘军是近代军阀的起源”提供佐证:一、湘军将必亲选、兵必自招的募兵制为近代军阀的产生提供了军制基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汉族地主掌权和曾国藩及他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由于此时清朝入关之时的威武之师八旗、绿营已腐朽不堪,不足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无奈之下道光帝仿效嘉庆时镇压白莲教起义募用练勇镇压的经验,于1851年1月21日发出上谕,云:“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隶籍湘乡,闻其在籍,其于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指湖南巡抚张亮基)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重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系军阀的起源与发展一、桂、粤以北便是湖南,古有“三湘八泽”之称。
湖南地处南北要冲,历来是南北军阀争夺的军事重地。
在中国近代史中,湖南是发生战乱最多的省份之一。
先从辛亥武昌起义谈起。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湖北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震动了全国,最先起来响应的,便是邻近的湖南省。
武昌起义以前,两湖革命党人已相约:若湖南首义,湖北立即响应;若湖北率先发动,湖南即日跟上。
可是,武昌炮响,湖南巡抚余诚格当天就得到消息。
为防止新军起义,余诚格收缴了新军的子弹,并将其调离长沙,另调受革命影响较少的巡防营入防。
湖南革命党人三天后才得知武昌首义的消息,故未能及时发难,后经过多次组织发动,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等才于10月22日领导起义成功,光复长沙,成立湖南军政府,焦达峰、陈作新出任正副都督。
但是,湖南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镇压反革命的措施,反而组织了纯然由旧官僚和立宪派参加的参议院,使之掌握了军政府的实权。
10月31日,参议院议长、立宪派首领谭延闿策动新军中的反动军人梅馨等举行军事政变,谋杀了焦达峰和陈作新,谭延闿自任湖南军政府都督。
谭延闿是个什么人?如何当上立宪派首领和参议院议长?这里还须作个交待。
谭延闿,字组庵(后改左庵),号无畏。
湖南茶陵人。
1876年出生。
其父谭仲麟曾任清朝总督、巡抚,是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谭延闿自幼从安化名儒黄凤岐为师,熟习诗赋文章,且还善于骑射之术。
1904年,谭延闿进京参加会试,得中会元,被委为翰林院编修。
后回湖南长沙办“新学堂”,1909年,积极参与“立宪”运动,不久便以他的才学、名望、门第而被推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的核心人物。
辛亥革命湖南军政府成立后,谭延闿又被推为参议院议长。
但是,他并不甘心只当一个实权不大的议长,于是,他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策动军事政变,使焦达峰、陈作新遭叛军杀害,革命军政府被颠覆,湖南处于一种无政府的混乱局面。
然后,他唆使党羽发起各种请愿活动,造成唯有他出任都督收拾残局不可的假象。
这位后来曾经当过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正是踏着革命党人的鲜血走上民国的军政舞台的。
谭延闿毕竟是个文人,当上都督以后,手下的将领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私下称他“谭婆婆”。
为了显示一下自己“文武兼资”的本领,谭延闿故意搞了一次校场骑射的表演,他跃马横枪,十发十中,使众将惊骇。
当然,仅靠这些走马骑射的小技是难以维持其统治地位的,谭延闿施展出各种本领。
首先,他知道革命党人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狡兔三窟,他于1912年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了湖南国民党的支部长。
国民党首领黄兴(湖南善化人)回湘时,他为黄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俨然与革命党人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他也和袁世凯的御用工具“共和党”、“进步党”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熊希龄(湖南凤凰人)以结好袁世凯。
此外,他与湖北黎元洪、广西陆荣廷交结,以求自保。
对于省内的一些下野军人、政客,他也尽量收容,大都给以名义。
正是依靠这种八面玲珑的本事,谭延闿在湖南维持了两年的统治。
1913年3月,国民党首领宋教仁(湖南桃源人)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孙中山决定发动二次革命讨袁。
7月,革命党人李烈钧、黄兴、柏文蔚、胡汉民等相继在江西、江苏、安徽等地起兵讨袁。
在国民党的压力下,谭延闿也不得已宣布湖南独立。
袁世凯派大军镇压南方的革命,当北洋军大兵压境时,谭延闿慌忙宣布取消独立,通电下野。
北洋军进入湖南后,谭延闿跑到北京向袁世凯负荆请罪,因有黎元洪等求情,谭延闿免受责罚。
湖南取消独立,谭延闿通电下野后,袁世凯任命海军中将汤芗铭为湖南查办使、湖南都督兼民政长。
汤芗铭,字铸新,湖北蕲水人,1885年出生。
其兄汤化龙是湖北省立宪派首领,后曾任民主党干事长、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内务总长等。
汤芗铭1903年中举人,1904年留学法、英学习海军。
1905年在欧洲加入同盟会,但因偷割孙中山皮包盗取志愿书,被开除会籍。
1909年回国后,出任镜清舰机长、南琛舰副舰长。
1911年武昌起义时,随海军统制萨镇冰至鄂镇压起义。
其兄汤化龙密函劝其归顺民军,适逢萨镇冰离职东下,汤芗铭在海容舰组织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海军总次长兼海军北代司令。
袁世凯上台后,汤芗铭即委身投靠,成为袁世凯的心腹,授海军中将衔。
二次革命爆发,汤芗铭受命率北洋军入湘镇压讨袁军。
谭延闿下野离湘,1913年10月,袁世凯任命其为湖南查办使、湖南都督兼民政长,独掌湖南的军政大权。
汤芗铭入主湖南后,成为袁世凯在湖南的忠实代理人。
他治湘三载,横征暴敛,疯狂屠杀革命党人和无辜群众,据他自己呈报上中央的,所杀已达一万一千余人,因而,有“汤屠户”之称。
他处处秉承袁世凯的旨意办事,尤其在支持袁世凯称帝方面,各省地方长官,唯他出力“最早最勇”。
他所办的报纸《大中报》,当时的人就这样揭露:“日日排二号大字,鼓吹君宪不遗余力。
‘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皇气郁葱’、‘圣德汪洋’等各种奴婢口吻,连篇累牍,触目皆是。
而掐名劝进,制造民意,亦无所不用其极”。
正因如此,所以时人又称他为袁世凯的“屠户干儿”。
由于他对袁世凯竭尽忠诚,所以也长期受到袁世凯的“特别超擢”和“异常信用”,1914年被授予将军府靖武将军,袁世凯称帝时又受封一等侯。
但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梁启超为首的民主派进步党人掌握了反袁运动的领导权。
1915年12月初,梁启超的学生蔡锷(湖南邵阳人)在昆明联合各派反袁力量,发动了护国战争。
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人联名通电,宣布云南独立。
其后,贵州、广东、广西、浙江等省也相继独立。
袁世凯派兵镇压无效,帝国主义这时也表示不支持称帝,袁世凯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但仍想继续当大总统,又遭到各言反对,护国运动仍在进行。
作为袁世凯的亲信的湖南将军汤芗铭(当时都督改称将军),其时正陷于窘境,邻省黔、桂、粤已宣布独立,湖南省内各县亦独立纷起,计有五十余县之多,汤芗铭所能控制的仅有二十余县。
此外,在湘南靖县还有以程潜为总司令的护国湘军,与西面的护国黔军和南面的护国桂军互为声援。
汤芗铭的统治岌岌可危,自省以下各级官吏恐慌万状,纷纷潜逃。
进入5月份,同属袁世凯亲信的陕西将军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宦也不得不宣布“独立”。
在此形势下,汤芗铭自知大势所趋,如再不宣布独立,就会地位不保。
于是,他通过跻身护国行列的长兄、进步党人汤化龙,与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得知革命党同意在他宣布独立后仍承认他的都督地位时,他才于5月29日宣布独立。
袁世凯得知亲信陈树藩、陈宦尤其汤芗铭宣布独立的消息,重病之中更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6月6日便病死了。
故时人有“催命二陈汤”之说。
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的实权,以恢复旧约法和召集国会等为条件与南方所国军务院达成和议。
汤芗铭还想依仗黎元洪、段祺瑞继续当湖南都督,但程潜统率的护国湘军向长沙进逼,杀人如麻的“汤屠户”惊恐万状,便于7月4日晚逃出长沙,结束了他在湖南的三年统治。
汤芗铭其后投靠直系,直系兵败亦下野。
抗日战争中曾附敌。
晚年研究佛学,直至1975年初才在北京病逝。
二将汤芗铭逼离湖南的,是湖南护国军,其总司令是程潜。
程潜,字颂云,湖南醴陵人,1882年出生。
1900年,程潜入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入湖南将弁学堂,1906年保送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同年加入同盟会。
1910年,程潜毕业回国,任陆军第六镇正参谋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程潜赴汉阳协助黄兴作战。
湖南起义后,任都督府参谋部长、都督府军务司司长、二次革命失败后,程潜逃往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
1914年参加李根源、李烈钧等组织的欧事研究会。
1915年10月回到上海,护国战争爆发后,被护国军总司令部任命为湖南招抚使。
1916年4月,率部从贵州进入湖南,攻克靖县,就任护国军湖南总司令。
7月,程潜率部进逼长沙,驱逐汤芗铭。
段祺瑞执政心后,即调整各省军政长官,以稳定北洋派,瓦解西南护国阵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北洋政权下的“统一”。
对于湖南这样重要的省份,段祺瑞当然要加以控制。
7月6日公布的各省军政长官的名单中,湖南督军兼省长就是前四川将军陈宦(湖北安陆人)。
而梁启超则希望由黔军将领戴戟(贵州贵定人)出任湖南省长(戴发表任贵州省长),虽经奔走,但段祺瑞并不理会。
不过,对袁世凯走狗陈宦的任命,立即遭到湖南军民的强烈反对。
7月6日,程潜率军进入长沙后,与曾继梧、赵恒惕等湘军将领及各界代表协议,于7日举刘人熙为湖南临时都督。
刘人熙,湖南浏阳人,曾任广西道台,与陆荣廷有交,程潜等想通过他取得桂系的援助。
而陆荣廷也从广西的安全考虑,表示支持湖南抵制陈宦督湘。
这时,黄兴刚从日本回国,程潜等认为黄兴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7月14日,程潜等联名致电黎元洪、段祺瑞,要求任命黄兴为湘督,但黄兴力辞不就,推荐谭延闿或蔡锷出任此职。
7月20日,蔡锷表示愿意回家乡湖南任职。
段祺瑞当然不希望由护国军首领蔡锷出任湘督,于是,他选中文人出身,且当时在湘军中尚无很大实力的谭延闿。
由于上述的原因,谭延闿再度回湘主政,出任督军兼省长。
谭延闿吸取过去手下无兵的教训,开始着手整编军队抓军权,通过整编军队,他将赵恒惕等亲信给以重任,而对湖南境内其他军事力量如程潜的湖南护国军宣布解散,程潜被迫离开湖南前往上海。
通过党同伐异,谭延闿在湖南省内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开始由政客变成了军阀。
当时,段祺瑞准备武力统一中国,一直打算大兵南下,解决西南地方军阀,只因“府院之争”,还无暇实施。
谭延闿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时时结好总统黎元洪,望他在朝中为自己撑腰;另外,他联络广西陆荣廷,结成湘桂攻守同盟。
在省内,他多次提出“湘人治湘”的口号,以收取民心。
1917年7月,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重新掌权。
8月,段祺瑞决定武力讨伐西南军阀,因湖南必定是南北军阀争夺的主要战场,所以段祺瑞急于将湖南控制。
8月6日,段祺瑞以傅良佐为湖南督军以代替倾向桂、粤的谭延闿。
傅良佐虽是湖南乾城人,但他与段祺瑞有姻亲关系,更是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
这时,谭延闿仅剩下一省长名义,他一面向桂系陆荣廷求救,一面想组织力量与北洋军决战,但赵恒惕“丁扰”在籍不在军中,其他将领反对用兵,而陆荣廷的桂军一时也无法开到,所以谭延闿只得放弃抵抗,被迫离任。
1917年9月,孙中山南下广东,联合滇、桂军阀,成立护法军政府,并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孙中山准备发动护法战争,讨伐北洋军阀;而段祺瑞也调动大军,急欲消灭护法军政府,于是,湖南便是南北争夺的主要战场。
9月13日,湘督傅良佐撤去谭延闿任命的零陵镇守使刘建藩。
9月18日,刘建藩和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联衔宣布湖南自主,与护法军政府一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