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授课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和技术;(3)引导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事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与组织能力;(3)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及其合理安排3. 机械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4. 机械制造工艺参数及其计算5.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执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机械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3)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执行。
2. 教学难点:(1)机械制造工艺参数的计算;(2)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合理安排;(3)复杂零件的制造工艺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工艺规程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工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验教学法:开展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2.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 实践教学:安排4次实验实训课程,每次2课时;4.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产中的机械制造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刀具、夹具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和流程;2.机床、刀具、夹具等设备的分类和使用方法;3.加工质量的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1.机械制造工艺中涉及的复杂计算和优化;2.机床、刀具、夹具等设备的复杂操作和维护;3.加工过程中突发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教学过程1.引入知识点:通过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定义、分类、原理、应用等方面,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3.列举应用实例:结合实际生产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提出问题或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或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解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PPT演示:使用精美的PPT演示文稿,展示机械制造技术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案例。
2.视频教学:通过观看操作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机床、刀具、夹具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
3.实践操作: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机床、刀具、夹具等设备,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安排随堂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相关计算、思考题、小论文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
3.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涵盖机械制造技术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工艺过程,如铸造、锻造、焊接、切削等。
3. 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用材料及性能。
4. 了解机械制造中的精度概念及测量方法。
5.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及生产过程组织。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技术概述1.1 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1.2 机械制造技术的目的和意义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2.1 铸造2.2 锻造2.3 焊接2.4 切削3. 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性能3.1 金属材料3.2 非金属材料3.3 复合材料4. 机械制造中的精度概念及测量方法4.1 精度概念4.2 常用测量方法及仪器5.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及生产过程组织5.1 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5.2 生产过程组织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过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产中的机械制造问题。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机械制造过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实验室设备及工具。
3. 实例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及方法的掌握。
3.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实验操作和观察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报告: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5. 期末考试:全面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计算6.1 工艺参数的概念与作用6.2 工艺计算的方法和步骤7. 机械制造中的工艺方案设计7.1 工艺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7.2 工艺方案的评价和优化8. 机械制造中的工艺装备及工艺设备选择8.1 工艺装备的分类和作用8.2 工艺设备的选择依据和原则9. 机械制造中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9.1 生产效率的提高方法9.2 生产质量的控制措施10.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10.1 发展趋势10.2 应用领域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计算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一、教案概述1.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造概述、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方法及工艺、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室实践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分配第1-8课时:机械制造概述、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第9-16课时: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方法及工艺第17-24课时:机械制造质量控制3.2 教学活动安排第1-4课时: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讲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理论,包括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等。
第5-8课时:介绍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性能和选用原则;讲解刀具的分类、构造和选用方法。
第9-12课时:讲解机械加工方法及工艺,包括车削、铣削、刨削、磨削等;介绍工艺过程制定、工艺参数选择等。
第13-16课时:介绍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手段;讲解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第17-20课时:讲解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几何精度的控制方法;介绍装配工艺和装配精度。
第21-24课时:讲解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误差分析与补偿、生产效率与生产率提高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4.1 考核方式采用期末考试、课堂讨论、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论,包括切削力、切削热和刀具磨损。
3. 熟悉机械加工方法,包括铸造、焊接、热处理、切削和磨削等。
4.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5. 掌握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知识。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概述1.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1.2 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2. 金属切削过程2.1 切削力2.2 切削热2.3 刀具磨损3. 机械加工方法3.1 铸造3.2 焊接3.3 热处理3.4 切削3.5 磨削4.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设计4.1 工艺过程的概念和作用4.2 工艺过程的设计原则4.3 工艺过程的优化5. 机械制造质量控制5.1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5.2 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5.3 质量控制的实施和持续改进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实例。
2. 互动: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实践:参观实验室或工厂,观察和了解实际操作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制造工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等。
3. 实验室或工厂:实地观察和操作。
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论文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讨论等。
2. 考试成绩:笔试、实际操作等。
3. 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实践环节:参观工厂或实验室,进行实地操作。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论。
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2. 教学难点:切削力的计算和控制。
切削热的产生和处理。
刀具磨损的机理和补偿。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见加工方法、工艺参数和设备。
3. 能够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优化制造工艺。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概述: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
2. 机械加工方法:铸造、焊接、热处理、切削加工等。
3. 机械加工工艺:工艺过程、工艺规程、工艺参数等。
4. 机械制造设备:机床、工具、量具和测量设备等。
5. 机械制造中的技术问题:切削力、温度、变形和磨损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演示:展示机械制造设备和加工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设备:准备一些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进行现场演示。
4.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机械制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3. 演示:展示机械制造设备和加工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和参数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创新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参观企业: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流程。
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方法和工艺系统。
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业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机械制造的分类:批量生产、单件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机械制造的流程:设计、加工、装配和检测。
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方法:铸造、焊接、切割、铣削、磨削等。
机械制造的工艺系统:机床、刀具、夹具、量具等。
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字化制造、精密加工、绿色制造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室实践,讲解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系统。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机械制造流程图和工艺路线图。
实验室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系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2.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方法。
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执行。
2.2 教学内容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机械加工工艺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机械加工工艺的分类:常规加工、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
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计算:切削参数、热处理参数等。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工艺条件等。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执行:加工顺序、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验室实践,讲解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机械加工工艺参数并制定工艺规程。
实验室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授课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常见工艺及应用;(3)熟悉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与效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常见工艺及应用;3. 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与效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常见工艺及应用;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与效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选择、工艺路线制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讨论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选择和生产效率问题;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3. 案例材料:收集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案例;4. 实践教学安排:联系机械制造企业,安排学生参观学习。
六、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课堂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享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选择和生产效率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汽车等机类专业
教材:袁绩乾李文贵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00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编写人:刘英,
时间:2004年9月10日
总学时: 56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
1.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作用和发展现状。
2.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达到目的: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二、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第二章机械零件加工表面的形成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
1. 机械加工的基础知识
了解切削运动、切削用量、加工表面及其形成方法和机床型号的表示方法。
2. 机械零件的观察与配合
1)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公差、偏差、误差、零线、公差带、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掌握配合及其类型、基孔制、基轴制的概念。
2)了解标准公差系列及基本偏差系列,掌握按基本尺寸及公差等级查标准公差及基本偏差的方法,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原则。
3)掌握常用的形状公差(如平面、直线度、圆度、圆柱度)的意义和标注方法。
4)掌握常用的位置公差(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的定义和标注方法。
3. 工件在工艺系统内的安装
1)掌握设计基准、工艺基准等的概念;了解工件在系统内安装的方法。
2)掌握六点定位原理(包括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过定位、欠定位)。
3)掌握工件定位方式及其定位元件及结构,包括平面定位、圆柱孔定位、外圆柱面定位和“一面两销”定位等。
4)了解工件的夹紧方式,包括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确定原则。
达到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加工过程的基本常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重点
1. 零件公差的应用。
2. 工件六点定位原理。
三、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通过典型零件公差标注和工件定位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机械零件加工表面的形成过程(1学时)
第二节金属切削机床基本知识(1学时)
第三节机械零件的公差与配合(7学时)
第四节工件的定位和夹紧(7学时)
五、课外学习要求
1. 作业一:零件配合公差的计算与公差带图。
2. 作业二:零件形状位置公差的标注。
3. 作业三:工件定位方式的分析。
第三章金属切削基本知识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
1. 了解车刀结构,掌握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的正交平面参考系内刀具几何角度的标注方法。
2. 掌握切削力的形成、分解及影响因素。
3. 掌握切削热的来源、传散影响因素。
4. 熟悉刀具磨损及使用寿命的概念。
5. 熟悉工件材料的加工性、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
6. 掌握砂轮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磨削运动、磨削力的特点及其磨削过程。
达到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重点
1. 切削用量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
2. 刀具几何参数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
三、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和切削实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刀具切削部分几何参数(3学时)
第二节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6学时)
第三节选择合理的切削条件(4学时)
第四节磨削(2学时)
五、课外学习要求
1. 作业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第8、9题。
2. 作业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第14、16、18、22题。
第四章外圆表面加工`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
1. 了解CA6140车床的组成、结构及工艺范围,掌握CA6140车床主运动传动系统,掌握CA6140车床进给运动传动系统中车削米制螺纹的传动路线,掌握CA6140车床米制纵向机动进给运动传动路线。
2. 了解外圆表面的技术要求。
3. 了解外圆磨削及外圆磨床的结构特点。
二、重点
1. CA6140车床主运动传动系统。
2. CA6140车床进给运动传动系统。
三、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和挂图,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外圆车削(6学时)
第二节外圆磨削(2学时)
五、课外学习要求
1. 作业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第57、59、60题。
第五章平面加工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
1. 熟悉平面加工方法。
2. 熟悉平面铣削加工及铣削要素,了解常用铣刀的类型及功用,熟悉圆柱铣刀、面铣刀铣削平面的方式及特点。
3. 了解X62W卧式升降台铣床的调整方式及应用范围。
达到目的:使学生了解平面加工的方法及使用的机床。
二、重点
平面的铣削方式。
三、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常用的平面加工方法(0.5学时)
第二节平面的铣削加工(3学时)
第三节平面的刨削加工(自学)
第四节平面磨削及平面磨床(0.5学时)
五、课外学习要求
1. 作业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第65、66、67、69题。
第六章孔及孔系加工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
1. 熟悉孔的加工方法。
2. 了解麻花钻的结构,了解扩孔工艺及饺削的实质,了解镗削工艺过程及特点。
3. 了解钻床、镗床的结构及工艺范围。
达到目的:使学生了解孔加工的方法及使用的机床,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重点
钻孔、扩孔、铰孔和镗孔的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
三、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和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同轴孔及孔系的精度要求(0.5学时)
第二节孔的常规加工方法(2学时)
第三节孔加工典型设备(0.5学时)
五、课外学习要求
第七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
1. 掌握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序、安装、工位、工步的概念。
2. 掌握定位基准的概念,掌握粗基准、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3. 掌握工艺规程的设计内容:加工经济精度的确定,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集中与分散的安排,工序顺序安排的原则。
4. 掌握工序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工序余量的确定,简单工序尺寸的确定,时间定额的确定,切削用量的确定、切削液的选用等。
达到目的:使学生掌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方法和内容。
二、重点
1. 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
三、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和典型零件的工艺过程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节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基本概念(2学时)
第二节工艺路线的拟订(6学时)
第三节工序具体内容的确定(3学时)
五、课外学习要求
1. 作业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第118、119、120题。
2. 作业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第121、122、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