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全面阐释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诊疗(MDT)实施方法。

目前,在全球卵巢癌致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宫颈癌。

2020年,卵巢癌造成全球约有20万女性死亡,1990年至2019年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表明,高度发达地区的负荷和死亡率最高[1]。

因其发病隐匿性高,缺少有效筛查手段,70%的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已是晚期[2]。

同时卵巢癌患者易复发,尽管标准地经过R0手术和6个疗程以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约70%的患者仍会在2年左右复发[2]。

这些都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正是由于卵巢恶性肿瘤治疗的复杂性、长期性,传统的“一医一患”,或者“专科医师治疗专科病”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提供全面优质的诊治方案,因而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结局。

多学科团队(MDT)协作诊治模式,通常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心理治疗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共同诊断、共同制定诊治计划,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诊治方案,避免误诊、误治,使患者生存受益。

2021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专门编撰发布《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3],以期为临床实践中MDT诊疗理念实施提供最新指导,本章将对该专家共识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目的和意义首先,MDT模式提供了全流程的诊治决策和管理方案,其最终目标定位于改善患者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避免单一专科治疗的局限性,节省多个学科分次诊治的时间,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治效率。

其三,促进各学科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协作。

其四,有助于医院、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最后,有利于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高水平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实施,并促进卵巢恶性肿瘤诊治相关基础研究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执行与实施(一)MDT会议的标准流程●病历汇报及信息汇总:由提请讨论病例的主管医师详细汇报准确的临床病历信息。

2020年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全文)卵巢肿瘤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可发生在包括育龄期的任何年龄段女性。

随着女性生育年龄延后、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关于非妊娠期卵巢肿瘤的诊治,国内外均有不少指南、规范和共识;而妊娠期卵巢肿瘤与非孕期不同,需要考虑到妊娠与肿瘤的相互影响,亟需一个规范化、人性化、个体化的专家共识。

有鉴于此,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委会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本共识,以期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妊娠期卵巢肿瘤的发生率妊娠期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从0.05%~2.4%不等,其中大部分为生理性卵巢囊肿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约占妊娠期卵巢肿瘤的1%~6%。

妊娠期卵巢肿瘤主要发生在妊娠早期,为21.4%~75.7%,随着孕周增加,发生率逐渐下降,妊娠中期为10.9%~44.4%,妊娠晚期为4.0%~22.2%,产后为0~7.1%。

约70%在妊娠早期发现的卵巢肿瘤,随着孕周增加而自行消失;持续存在的卵巢肿瘤中约有3.6%~6.8%最终病理诊断为恶性。

妊娠期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是1/32 000~1/15 000次妊娠。

与非妊娠期卵巢恶性肿瘤相比,妊娠期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为72%~90%,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的病死率约为4.7%。

2 妊娠期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妊娠期卵巢肿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偶有妊娠早期合并巨大卵巢肿瘤可见腹部膨隆。

鉴于妊娠期的特殊性,常规妇科双合诊检查常被产科医生忽略,加之增大的子宫影响检查结果,所以妊娠期卵巢肿瘤多在常规超声检查或者剖宫产手术时意外发现。

妊娠期卵巢肿瘤也可表现为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包括腹部或背部疼痛,便秘,腹胀和泌尿系统等症状,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在正常妊娠中普遍存在,因而常被忽略,致使少数患者发生肿瘤扭转或者破裂引发剧烈疼痛时方被重视。

在妊娠期卵巢肿瘤患者中,卵巢囊肿扭转的发生率在1%~22%不等。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交界性卵巢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是一类介于良性和恶性卵巢肿瘤之间的肿瘤。

与恶性卵巢癌相比,交界性卵巢肿瘤的生长缓慢,侵袭力较弱,预后相对较好。

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恶变潜力,对于交界性卵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仍需采取相应的策略。

以下是中国专家共识中关于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的要点:1.定义和分类:交界性卵巢肿瘤是指介于良性和恶性卵巢肿瘤之间的肿瘤,与恶性卵巢癌相比,其细胞学和组织学特点更接近于良性卵巢肿瘤。

根据其终末病理结果分为典型型、微浸润型和浸润性型。

2.临床表现和筛查: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常常与其他卵巢肿瘤相似,包括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和月经异常等。

目前尚无特异的筛查方法,常规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手段。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等信息。

对于高度怀疑恶性变性的病例,可行MRI、CT等检查来评估病灶的侵袭性和淋巴结情况。

4.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和病理评估等,以确定肿瘤的病理特征和分期情况。

5. 手术治疗:手术是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术中需要进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TAH-BSO),同时应尽量保留对生育有需求的患者的子宫和卵巢。

对于有病灶浸润的患者,需进行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6.化学治疗:对于交界性卵巢肿瘤,术后化学治疗尚存在争议。

一般来说,对于低度浸润性伴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化学治疗。

化疗方案多采用铂类药物和紫杉醇的联合,疗程为6个周期。

7.随访和预后:交界性卵巢肿瘤的预后良好,多数患者长期生存。

术后的随访非常重要,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CA125,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和盆腹部超声检查。

对于有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或化疗。

总结起来,交界性卵巢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化学治疗可根据病情考虑。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BOTs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表现为上皮细胞增生,但不具备恶性肿瘤所特有的浸润性生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浸润。

病理学家通常会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核分裂像、核大小和形态、核染色质等指标来判断肿瘤是否属于BOTs。

BOTs的组织学分级通常为1级或2级,而不会达到3级及以上。

此外,BOTs的组织学类型也有多种,包括浆液性、黏液性、肠型、透明细胞型等,其中浆液性BOTs最为常见。

3 临床表现BOTs的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如腹部胀痛、腹胀、腹泻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腹部包块或腹部肿胀。

BOTs的生长速度较慢,多数患者在术前被误诊为卵巢囊肿。

BOTs的肿瘤标志物CA125通常不高,但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会升高,因此不能作为BOTs的诊断标准。

4 诊断BOTs的诊断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术前病理活检等多种手段。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但这些检查对于BOTs的诊断准确性并不高。

肿瘤标志物CA125、HE4等在BOTs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术前病理活检是诊断BOTs的最可靠手段,但由于BOTs的生长速度较慢,常常需要多次活检才能得到准确诊断。

5 治疗BOTs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手术范围和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年轻女性,应尽可能保留其生育功能。

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包括化疗、放疗等,但对于BOTs的辅助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随访是BOTs治疗的重要环节,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及询问患者的生育情况和生活质量等。

BOTs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可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测定等做出倾向性诊断,但最终确诊需要有病理学检查的支持。

BOTs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约有30%的患者常无任何症状,可在妇科检查或常规的妇科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盆腔或腹部肿块,10%的患者可表现为流血。

随着肿瘤的生长,表现为相邻器官的压迫症状,如腹胀、腹痛、尿频、便秘等。

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针对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如下:
1.术前评估:对于已婚女性,应该在手术之前进行详细的婚育史询问,了解其是否有生育意愿。

针对年龄较轻的患者,应该积极询问其生育意愿
并提供相应的保育建议。

2.术中措施:在卵巢非良性肿瘤手术中,应该尽量保护和保存正常的
卵巢组织。

对于卵巢良性肿瘤,可以进行肿瘤切除,保留正常卵巢组织。

对于肿瘤位于一个卵巢的患者,可以尽量保留另一个卵巢的功能。

3.辅助保育手段:对于需要进行单侧卵巢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
进行辅助保育手段,如供卵子冷冻、胚胎冷冻等。

这样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仍有机会通过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实现生育。

4.术后随访:卵巢非良性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后应该定期进行随访,观
察卵巢功能的恢复情况。

对于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应该在卵巢功能恢复后
尽快采取相应的保育措施。

5.密切合作:卵巢非良性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妇产科、生殖医学科、肿瘤科等。

医生应该密切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既保证患者的生育能力,又控制肿瘤的生长。

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的专家共识要点主要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措施、辅助保育手段、术后随访以及密切合作。

这些要点旨在保护和
保存女性患者的生育能力,让她们在治疗完成后仍有机会实现生育。

同时,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
可以为卵巢非良性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生育保育服务。

2022卵巢囊肿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卵巢囊肿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卵巢囊肿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卵巢囊肿(OVariancyst)是妇科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育龄期最为多见,且多为良性,除个别因扭转、破裂等表现为急腹症外,一般无特异性症状。

卵巢囊肿的处理需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有无生育要求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定。

本共识推荐级别及其代表意义见表1。

表1本共识推荐级别及其代表意义推荐级别代表意义.1类基于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嬴意见高度致2A类基于低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专家意见高度•效;或基于高级别证据,专家意见基本一致2R类基于低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专家意见基本一致3类不论基于何种级别临床证据.专家意见明显分歧-卵巢囊肿分类卵巢巧克力囊肿按来源,卵巢囊肿分为4类:(1)非赘生性卵巢囊肿:即功能性卵巢囊肿或卵巢瘤样病变,主要包括妊娠黄体囊肿、卵巢间质增生、卵泡膜细胞增生、卵巢重度水肿、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化滤泡囊肿等。

(2)赘生性卵巢囊肿:按组织学类型分为上皮性卵巢肿瘤、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卵巢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及转移性卵巢肿瘤。

(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即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乂4)输卵管系膜囊肿:并非真正的卵巢囊肿,为输卵管系膜内的囊性积液。

二、卵巢囊肿的诊断1、病史43%的良性卵巢囊肿常无症状,57%的卵巢良性囊肿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月经改变、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腹胀等症状。

卵巢囊肿合并急性下腹痛时,应考虑囊肿破裂、囊内出血、囊肿蒂扭转的可能。

约90%的卵巢恶性肿瘤伴有持续性腹胀、食欲变化、消瘦、腹痛、腰背痛、尿急或尿频等症状。

应强调对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女性进行卵巢恶性肿瘤的筛查,该人群35岁前罹患卵巢癌的风险高达5%oBRCA1/2基因突变者,一生罹患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的风险为41%~46%.林奇综合征女性70岁之前累积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为5%~10%。

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卵巢囊肿最常用的检查方式,见表2o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囊肿内部及周围组织的血流情况。

卵巢囊肿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卵巢囊肿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卵巢囊肿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规范卵巢囊肿的诊治流程,提高诊治水平,中国专家在广泛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卵巢囊肿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本文旨在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卵巢囊肿诊治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决策依据,以期达到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本文也强调了对卵巢囊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呼吁广大女性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卵巢囊肿,以保障女性生殖健康。

二、诊断方法卵巢囊肿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月经史、生育史、既往病史以及家族史,特别关注是否有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等病史。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以评估囊肿的大小、位置、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

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囊肿的首选方法,可确定囊肿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或超声无法明确诊断的囊肿,MRI 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和组织特征。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特殊情况下,如怀疑囊肿恶性变或需要评估腹腔内其他器官情况时,CT可作为补充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CA19-9等,有助于评估囊肿的良恶性。

但需注意,肿瘤标志物并非特异性指标,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激素测定:如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等,有助于了解卵巢功能状态。

在诊断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项检查结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对于疑似恶性的卵巢囊肿,应及时进行手术探查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注意与其他盆腔肿物进行鉴别,如子宫肌瘤、卵巢巧克力囊肿等。

三、治疗方法卵巢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期待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

1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治疗

1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治疗

山东医药2024 年第 64 卷第 3 期1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治疗王黎1,张婷婷1,俞萍源1,万桃1,杨永秀1,21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摘要:目的 总结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1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该患者因“下腹部增大伴腹胀3月余”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腔内巨大囊性包块,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经腹卵巢巨大肿瘤切除术+右侧卵巢成形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好转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

结论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上皮性肿瘤,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是否有生育要求选择手术方式。

关键词:上皮性肿瘤;卵巢肿瘤;黏液性囊腺瘤;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肿瘤切除术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3.016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3-0077-03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上皮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早期一般无特异性表现,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下腹痛、坠胀感等压迫症状。

影像学检查在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MRI有特征性表现。

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金标准”。

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发病罕见,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具体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尚无定论,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生育要求、肿瘤侵犯情况来综合决定。

对于无生育要求且伴有卵巢外种植的女性,推荐行全面分期手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推荐行保守性手术,待完成生育要求后行补充性分期手术。

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为此类患者争取最大治疗获益。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治疗过程,总结其有效治疗方法,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交界性卵巢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的概念于1929年由Taylor首次提出,认为该类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介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别于1961年和1973年正式将BOTs纳入卵巢肿瘤的分类。

经过近90余年的不断探索,于2003年8月27-28日在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召开1次全球性专题会议,旨在促成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共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对于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命名依然存有不同的看法。

2014年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采用交界性肿瘤/非典型增生性肿瘤(atypical proliferative tumor)来命名这一肿瘤,既往也被称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low malignant potential tumor)。

术前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通常不能对肿瘤是否属于BOTs做出准确定性,术中冰冻和术后常规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也较低。

此外,BOTs的手术范围、手术方式的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可行性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和随访等等问题,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

为规范和提高妇科医师对BOTs的认识及诊治水平,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组织本领域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题讨论,制定本共识雏形,虽数易其稿,亦唯恐挂一漏万,仅供临床参考。

1 流行病学BOTs占所有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5%~20%,发病率为每年(1.8~4.8)/10万。

与卵巢癌相比,BOTs好发于年轻女性,合并不孕率较高,以早期病患多见,总体预后较好;从分子遗传学与输卵管/卵巢癌相比较,BOTs具有更低的BRCA 突变率。

近年来,伴随着对BOTs相关风险因素如生物类药物的使用、病理学医师的知晓度、临床特征的认知提高,使得BOTs诊断的准确性得以提升,BOTs 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构成比有所增加。

2 病理组织学特点2014版WHO卵巢肿瘤分类将BOTs组织学特点定义为不伴有间质浸润的卵巢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

BOTs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为浆液性(serous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黏液性(mucinous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mBOT)以及其他少见类型如浆黏性交界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肿瘤、透明细胞肿瘤以及Brenner肿瘤等。

BOTs的组织学类型与地域有关,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意大利,超过70%的BOTs为浆液性肿瘤;而在大多数东亚国家,黏液性肿瘤占主导地位;在一些欧洲国家如西班牙,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具有相似的发病率。

浆液性肿瘤是交界性卵巢肿瘤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形态学特征介于良性浆液性肿瘤和低级别浆液性癌之间,2014版WHO卵巢肿瘤分类采用浆液性交界性肿瘤/非典型增生浆液性肿瘤(SBT/APST)形式来命名这一肿瘤。

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BOT)是SBT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又被称为非浸润性低级别浆液性癌,诊断标准包括肿瘤的融合性微乳头结构直径>5mm,且肿瘤细胞核的非典型性较普通的SBT明显,该肿瘤较普通型的SBT更易出现腹膜种植性病变,复发率高,预后较普通型SBT差。

2014版WHO卵巢肿瘤分类中还提出了交界性卵巢肿瘤伴微浸润以及微浸润性癌两个概念。

交界性卵巢肿瘤伴微浸润是指间质中出现具有丰富嗜酸性胞质的上皮细胞簇,最大病变直径<5mm,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往往阴性,Ki-67指数低,推测可能是组织细胞终末分化或老化的表现,对患者预后没有影响。

临床微浸润性癌的诊断需特别小心,因为浸润在间质中的病灶最大直径虽然也<5mm,但细胞异型性与低级别浆液性癌相同,常伴随上皮内低级别浆液性癌,此时应广泛取材,避免遗漏更为广泛的浸润性成分。

3 诊断做到BOTs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可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测定等做出倾向性诊断,但最终确诊需要有病理学检查的支持。

3.1 临床表现BOTs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约有30%的患者常无任何症状,可在妇科检查或常规的妇科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盆腔或腹部肿块,10%的患者可表现为阴道流血。

随着肿瘤的生长,表现为相邻器官的压迫症状,如腹胀、腹痛、尿频、便秘等。

少数患者可因肿瘤扭转或破裂引起急腹症而就诊。

3.2 影像学检查超声学检查是手术前区分卵巢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有效检查方法,对于浆液性和黏液性BOTs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需由富有经验的超声专科医师进行图像阅读。

然而,BOTs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重叠较多,缺乏BOTs相关的特异性超声学表现,很难将BOTs与卵巢良性和恶性肿瘤区分开来,因此仅仅基于灰阶和多普勒超声成像准确诊断BOTs尚有一定的困难。

CT和MRI有助于BOTs与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但作用相对有限,对于BOTs的术后随访,除非患者有禁忌,应进行增强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

PET-CT较少作为BOTs初筛手段。

3.3 肿瘤标志物测定目前临床普遍应用于卵巢肿瘤诊断的血清标志物主要有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以及CA199。

可根据CA125升高幅度判断BOTs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若CA125升高明显,考虑为卵巢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HE4、CEA、AFP以及CA199可作为鉴别BOTs和卵巢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

若首次确诊时CA125或其他肿瘤标志物升高,每次随访时均应进行复查。

由于上述肿瘤标志物并非BOTs的特异性检测指标,因此,合理将肿瘤标志物与超声和(或)CT、MRI联合运用,可提高BOTs 鉴别的准确度。

3.4 病理检查由于BOTs术前诊断的准确度不高以及治疗的特殊性,术中应常规进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以期指导手术范围,术中冰冻切片在所有卵巢肿瘤诊断中的敏感度为65%~97%,特异度为97%~100%。

有研究表明,BOTs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侧别(单、双侧)与术中冰冻切片的准确性相关;术中冰冻结果和术后病理常规结果在BOTs中的总符合率为79%,其中sBOT为92%,mBOT为62%;最终石蜡切片病理结果为:在BOTs的患者中,约有6.6%~9.9%的患者术中冰冻结果被误诊为卵巢上皮性癌,约有24.1%~30.6%的患者被误诊为良性肿瘤。

鉴于冰冻切片在BOTs术中诊断的局限性,为提高手术中的诊断准确率,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来判读冰冻切片结果。

基于术中冰冻病理的局限性,手术前和手术中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若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结果升级,有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冰冻取材的局限性,仍然存在诊断过度或诊断不足的缺陷,将冰冻病理作为手术决策需十分谨慎,最终确诊仍需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4 分期迄今对交界性卵巢肿瘤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期系统,鉴于组织发生学的同源性,本共识专家委员会建议依据2014年FIGO修订的卵巢癌分期系统并结合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对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进行手术-病理分期。

见表1。

5 治疗手术治疗是BOTs的主要治疗方式,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有无生育要求、组织病理学类型、肿瘤期别、初治抑或复发等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的初治交界性卵巢肿瘤系依赖于冰冻病理手术中得以诊断,鉴于冰冻病理结果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手术干预的范围、程度相应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甚至存在“过度”及“不足”之嫌——有鉴于此,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卵巢癌手术治疗为背景参照,按照病变范围和生育要求为轴线,以病理结果和相应的手术程度是否“彻底”为核心,综合提炼制订手术治疗的原则。

特别强调,交界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力的手术即保留子宫以及至少一部分卵巢,是年轻BOTs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推荐等级A);围绝经期患者,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和(或)子宫切除是基本治疗方式。

WHO 2014版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提出的交界性卵巢肿瘤伴微浸润以及微浸润性癌两个概念,为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挑战,但微浸润性癌的临床结局尚缺乏大数据研究结果,因此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和治疗应持谨慎态度。

5.1 手术治疗5.1.1 卵巢外肿瘤种植的全面分期手术伴有卵巢外种植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为明确FIGO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和随访,应进行全面的盆腹腔探查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同时行双侧附件切除术以及大网膜切除术,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可疑腹膜病变和腹膜多点活检,若探查子宫浆膜面未见异常,年轻患者是否切除子宫可以作个体化处理,但建议子宫内膜样BOTs常规切除子宫,黏液性BOTs应同时行阑尾切除术。

是否行淋巴结切除术目前仍存在争议,微乳头型的浆液性BOTs,或存在浸润性种植、淋巴结肿大以及不良预后因素时,推荐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而肿瘤为临床早期阶段时,不推荐行淋巴结切除术(推荐等级B)。

5.1.2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生育咨询应该纳入BOTs患者临床管理的一部分,有生育要求的早期BOTs患者,均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手术方式有单/双侧卵巢肿瘤切除术、单侧卵巢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对侧卵巢肿瘤切除术,术中应行全盆腹腔探查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可疑腹膜病变和腹膜多点活检,若存在浸润性种植,保守性手术需慎重选择。

若肿瘤局限于一侧,可选择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至少保留一侧附件和子宫,首选单侧附件切除术。

应仔细检查对侧卵巢,外观无异常者不推荐行活检或部分切除,因为有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和(或)腹膜粘连的损害。

若肿瘤为双侧性或患者曾行一侧附件切除术,仅余患侧附件者,首先考虑卵巢肿瘤切除术。

双侧卵巢巨大肿瘤若保留卵巢困难,但患者有强烈的生育要求,可选择保留子宫,术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BOTs保守性手术[单侧附件切除术、单侧附件切除术+对侧卵巢肿瘤切除术、单侧卵巢肿瘤切除术、双侧卵巢肿瘤切除术、双附件切除和(或)子宫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要高于全面分期手术。

复发时多数仍为交界性,侵袭性复发少见,不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保守性手术方式的选择也与病理类型存在关系。

对于单侧浆液性BOTs,单纯卵巢肿瘤切除术的复发率高于患侧附件切除术,但两者之间总体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保留生育能力的囊肿切除术是可接受的治疗方式(推荐等级B);对于双侧浆液性BOTs,双侧卵巢肿瘤切除术与单侧附件切除术+对侧卵巢肿瘤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

黏液性BOTs复发率较浆液性BOTs低,但复发后侵袭性高,且有些病例会在复发过程中逐步癌变,由于大多数黏液性BOTs为单侧,建议行单侧附件切除术以降低潜在的侵袭性复发风险(推荐等级A)。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行卵巢肿瘤切除术后,无条件行术中冰冻或术中冰冻不能明确病理分类,而术后常规病理为BOTs且无残留病灶时,术后可以不补充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