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范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进行深入实证研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经济产出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农业生产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科学依据,以期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挑战。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使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这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农业经济产出。

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为背景,对其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气候数据、农业产出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构建计量模型,揭示极端天气事件与农业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

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1.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研究发现,长时间无雨或降水量过少的干旱天气导致土壤含水量不足,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进而影响农业经济产出。

2.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往往导致农田被淹、农作物受淹死亡或减产。

此外,洪涝还会导致农田基础设施的损坏,如灌溉系统、农田道路等,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

3. 极端温度事件极端的低温或高温天气也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高温会导致作物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出现热害;低温则可能导致作物冻伤或生长停滞。

四、实证分析基于所构建的计量模型,本文对不同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与农业经济产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

在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更为显著。

此外,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发现,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呈现增加趋势,这进一步加剧了其对农业经济产出的负面影响。

自然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发生的自然原因引起的剧烈破坏和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影响,还直接影响着农业产出和粮食安全。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洪水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洪灾常常导致土地水浸、农作物倒伏和农田退化等问题,对农业产出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首先,洪水会直接淹没耕地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大量死亡,影响粮食产量。

其次,洪灾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侵蚀和流失,进一步降低土地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加剧粮食不足的风险。

因此,应该加强洪灾防治和防洪能力的建设,保护农田和农作物不受洪灾侵害,以确保粮食安全。

二、干旱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干旱是指降雨量明显不足,土地缺水的情况。

干旱对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干旱导致农田缺水,使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粮食的供应。

其次,干旱还可能引发土地沙化和退化,进一步削弱土壤肥力,使农业生产更加困难。

因此,我们应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采取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抗旱能力,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地震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地震是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和变形的自然现象,对农业和粮食安全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震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的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和渠道,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

其次,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和土地塌陷,导致农田丧失和荒芜,使土地难以继续耕种和种植作物。

因此,我们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农田和农作物免受地震破坏。

四、台风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系统,常常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洪水。

台风对农业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多重威胁。

首先,台风的强风和暴雨会摧毁农作物和果树,减少粮食和水果的产量。

其次,台风引发的洪水还可能淹没农田和耕地,使土地变得贫瘠和不可耕种。

地震与食品安全:地震灾后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

地震与食品安全:地震灾后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还会对当地的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地震灾后,如何保障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震对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的影响、应对措施及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地震对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的影响1. 粮食生产受损地震往往伴随着破坏性的地震震级,给当地的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

地震会导致土地塌方、山体滑坡等现象,造成田地被毁、土壤沉积物堆积等问题,导致粮食生产减产或无法正常进行。

2. 食品供应紧张地震后,由于道路交通中断、水电气供应中断等原因,商品运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当地的食品供应紧张。

在地震灾区,人们往往会面临饮食问题,缺乏足够的食品供应会导致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二、应对措施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前,政府应该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通过提高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来减少地震灾害对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的影响。

2. 灾民救助与社区组织地震灾后,政府应该加强灾民救助工作,提供充足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医疗救助,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同时,政府应该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当地的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

3. 粮食储备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确保在地震灾后能够及时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应。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与农村地区的合作,促进当地农民增加粮食种植和储备。

4. 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政府应该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在地震灾后,政府还应该及时调查当地食品供应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食品供应质量和安全。

三、建议1. 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对当地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修建道路、桥梁、灌溉设施和仓储设施等,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

2. 鼓励农民参与粮食生产政府应该通过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当地农民参与粮食生产,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和供给能力。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无法预知与预测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现象。

这些灾害包括洪水、旱灾、台风、地震等。

由于其突发性和难以控制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洪水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洪水是指河水溢出堤岸,水位上升严重造成低洼地区或沿岸地带内陆的大面积淹没。

洪水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以下影响:1. 造成农田被淹。

洪水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阻,甚至完全丧失。

农民的劳动成果和投资也将付诸东流。

2. 洪水冲毁农田基础设施。

洪水对农田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和种植设备等造成破坏,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3. 洪水导致粮食储备减少。

洪水造成农作物歉收和储存设施的损坏,粮食储备减少,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针对洪水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洪水预警和监测体系。

提前预警洪水,及时疏散农民和转移农作物,减少洪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改善农田排水系统。

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抗洪能力,减少农田被淹和农作物损失。

3. 加强灾后恢复工作。

灾后及时修复农田基础设施,提供实施农业生产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二、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旱灾是指长时间缺乏有效降水而导致的水资源紧缺和土壤干旱。

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以下影响:1. 水资源短缺。

旱灾导致水源减少,农田灌溉受限,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2. 土壤干旱。

旱灾引发土壤干旱,导致农作物根系生长受阻,减少产量并影响作物质量。

3. 粮食减产和价格上涨。

旱灾造成农作物歉收,粮食供应减少,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针对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用水量,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

2. 加强水资源管理。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粮 食 生 产 影 响 的
实 证 研 究
张 丽 丽 王建 军
反 映 自然变 化 影 响的受 灾 面积 还是 反映 人类抵 御
灾 害 的成灾 率看 ,自然 灾 害负 面影 响增 强 的趋 势
都是值得密切关注和研究的。本文 旨在考察我 国
粮 食产 量尤 其是 其逐 年 波动 受 自然 灾害 的影 响程
度 ,在此 基 础上 尝试 探究 农业 基 础设施 建 设与成
灾率 的因果关 系 。文 章首 先通 过建 立 生产 函数及 应用 波动 度 量方 法定 量分 析 了 自然 灾 害与我 国粮 食 生产 的关 系 ,进 而运 用 协 整 及 Gagr rne 因果 检
摘 要 :本文首先建立我国 17 — 07 99 20 年粮食生
率及 受 灾 占农 作物 播种 面 积 比例 情 况
二 、 相 关 文 献 回顾
学 界有 关 我 国粮食 生产 与 自然 灾害关 系 的研
自然灾 害 ,对农 业产 生较 大影 响 的气 象灾 害 主要 究很 多 ,按 关注 角 度划 分有 两大 类 ,一是 从粮 食
是 旱 、涝 、风 、雹 、冷冻 、台风 。在 全球 气候 变 生 产及 波 动分 析为 主讨 论灾 害造 成 的影 响 。梁 子
2 0 )应用因子分析模型得出我国粮食单 暖 的影 响下 ,近 年来 我 国灾 害还 呈现 出极 端天 气 谦等 (0 6
事 件 频 繁 发 生 的 趋 势 ,2 0 07年 ,我 国 多个 局 部 产 受科技 、物质 投 入 、环境 与气 候 、政 策 因子 的
地 区灾 害强 度超 过历 史记 录 ,南 方淮 河流 域性 大 影 响 。马九 杰等 ( 0 5 2 0 )通 过描 述性 统计 和相 关 洪水 ,北 方 多省 局部 地 区强 降雨 ,川渝 继 有气 象 分 析等方 法 ,着 重讨 论 了农 业 自然灾 害对 粮食 综 记 录 的 严 重 干旱 后 ,2 0 0 8年 又 发生 最 强 降雨 , 20 0 8年 初 ,南 方 多 省 发 生 冰冻 灾 害 ,2 0 0 9年 ,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农业生产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自然灾害无疑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影响。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病虫害等。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颗粒无收。

干旱则会使土地干裂,农作物缺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会摧毁农作物,破坏农田和农业设施。

地震不仅会直接破坏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长期的影响。

病虫害的爆发会迅速蔓延,大量侵蚀农作物,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首先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农作物的损毁、农业设施的破坏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修复和重建。

这对于农民和农业企业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可能导致他们陷入经济困境。

其次,自然灾害会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土壤的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问题,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再者,自然灾害还会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当灾害导致农产品大量减产时,市场供应不足,价格往往会大幅上涨,这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压力,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修建坚固的农田水利设施,如灌溉渠道、排水系统等,可以有效地应对洪涝和干旱灾害。

加强农田防护工程,如建设防风林、护坡等,可以减少台风等灾害对农田的破坏。

同时,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电力设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运输救援物资和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需求。

推广农业保险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风险,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时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降低他们的生产风险,增强恢复生产的能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提高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赔付标准,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保险。

山东省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化过 程 , 总是伴 随着 生产 的扩张 、 它 收缩 、 再扩 张 、
再收缩反复循环的过程 。…我们把粮食生产增长 过程中的这种起伏波动的运动过程称为粮食生产 波动。我国是发展 中国家而且是一个人 口大 国, 粮食生产的波动必然引起粮食的安全问题 ,引起 国民经济的波动。山东省作为我 国的产粮大省 , 粮食产量 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1%左右 , 0 探讨山东 省粮食波动问题对山东及全 国粮食安 全也有 帮 助 。现代西方经济波动理论认为 ,经济波动的形 成是由经济系统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共 同作用的结果 。 引起 山东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 可 以从粮食系统内部的运动和粮食系统外部 的冲 击两个方面分析, 即从生产要素投入 、 市场因素、
农村发展研究。
1 8
维普资讯
43 . 吨 ,下 降为 3 5 . 32 7万 822万吨 ) 00~20 ,20 01
力数量不增长 , 单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则总产量 增加 了。能够提高农业 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法就
年期间是结构调整粮食调减时期 ,由于粮食出现
粮食生产者在一定的 自然技术和经济约束条件下
追求 目 标的行为过程 ,也反映了粮食市场供求调
节过程。前者我们主要从粮食生产者投入的生产 要素数量方面进行分析 ,后者主要从市场价格方 面进行分析。外部影响因素是指通过系统内部传
导 而发生 的 经济波 动 的系统 外部 随机 的或非 随机
过程来考察 ,粮食生产增长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变
【 中图分类号 ]3 F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0 0 20 )60 1-5 6 20 4 (0 6 0 —0 80
粮食是关系到城乡每个人基本生活的特殊商 品, 在整个物价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 , 因此, 对人 民生活影响最直接、最明显。从一个较长的历史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

山东省有山区、丘陵、平原、海岸等多种地形,鲁中鲁西地区受到大陆性气候影响而东部半岛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匀。

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季雨季,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光热资源充足,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

一、山东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1、热量资源的变化研究表明,1961年-2011年山东地区普遍呈升高趋势,主要表现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升高趋势。

山东省全省平均气温上升约1.1°C。

气温的升高让播种季提前,入春时间提早,入秋时间推迟,种植周期缩短,霜冻概率减少。

山东省气候变暖有利于小麦生产潜力提高。

根据折线图可以发现山东省自1983年开始至2010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气候变暖使得冬小麦种植线、作物一年两熟线、作物两年三熟线向北移动,作物产量明显增加。

目前来看气温逐年升高对山东省粮食产量提高利大于弊,但并不是说气温持续升高仍然会对粮食产量带来正面影响,因为气温升高带来的蒸发量提升、降雨量提升、旱涝灾害频发都会对粮食作物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2、水资源变化山东省年降水量呈周期性变化,总体在1969年到2009年呈由丰水期向干旱少雨期转变,降水量逐渐减少。

山东省降水分布存在不均,东部偏多而西部偏少,雨季在夏季和秋季,常有涝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冬季春季降水较少,常有旱灾。

在1997年四五月份旱灾,全国先后有29个省(市、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因干旱受灾50217万亩,成灾30015万亩,绝收5937万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年第4期
研 究 报 告 ·21·
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李福夺,傅汇艺,毕晓易,杨兴洪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 以山东省1978~2014年自然灾害及粮食生产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年际变化主要由粮食单产变化和播种面积变化决 定,而单产的提高是对粮食总产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第二,在影响单产的因素中,自然因素影响最为显著, 其影响度占45%~53%;第三,在山东省常发的几种自然灾害中,旱灾成灾率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大,达 0.7106,之后依次是水灾受灾未成灾率、其他灾害成灾率、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和其他灾害受灾未成灾率,其关联 度分别为0.6983、0.6935、0.6812和0.6714,而水灾成灾率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小,为0.6341。之后,通 过构建抗灾能力评估的动态二维博弈模型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第 一,1978~2014年山东省粮食生产对旱灾的抵抗能力总体是增强的,对水灾的抵抗能力总体有所减弱,而对其他 灾害的抵抗能力适中;第二,粮食生产抵御旱灾和其他灾害的能力整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而抵御水灾能 力周期性不明显。据此研究,认为要稳定山东省粮食生产,必须重视农业防灾,尤其是要增强抗旱防汛能力,并 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快完善农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报 系统,优化灾害防治思路,提升灾害保险能力,探索筹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等。 关键词:粮食产量;自然灾害;抗灾能力;动态二维博弈模型;防灾减灾;山东省 1 引言及文献回顾 山东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内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大多数年份的气候干燥度在1.7 到1.9之间,最高可达2.2(2003),总体来说这种气候特 征适合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粮、 棉、水果、油料等的生产基地。但境内自然灾害频发,且 影响范围极广,是制约该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 统计,在1949~2014年这60多年里,山东省共发生干旱、 洪涝、霜冻、寒潮、冰雹、台风和干热风等几十种自然灾 害,其中,旱灾发生399次,水涝灾害发生217次,是山东 省发生年份最多,涉及面积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 ;山东 省常年遭受旱涝灾面积都在800~1 000万亩之间,占全省 全部农业受灾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 稳产、高产。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主要的商品粮 生产基地,山东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是保障我国粮食安
·22· 研 究 报 告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年第4期
生产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自1950年以来每年 因灾造成的产量损失都在当年总产的10%~13%之间,几 乎相当于2 000万人的口粮。尹成杰 [7](2009)研究发现, 2004~2008年我国粮食作物年均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 达4 410万hm 2和2 370万hm 2,占到该段时期粮食年度总播 种面积均值的39%和23%,据此计算,因灾造成的年均粮 食损失超过4 000万t,可见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之 重。庄道源等 [8](2010)把全国31个省市1979~2007年有 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分成三个阶段,引入变截距双对数 模型对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计量分 析,结果表明三个阶段中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 均较显著,而且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呈不断上 升的趋势。第三,自然灾害会引发粮食生产的剧烈波动。 Svoboda(1996) 分析了1981~1996年美国气象变化的比 较特征,并着重讨论了这一期间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 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灾害是影响美国粮食产量大幅波 动的主要原因,因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一 般为3%~5%,个别年份可达10%左右;因农业自然灾害 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一般在5%~10%,个别可达10%左 右。 Keyantash (2005) 根据印度 1961~2000年气象与 粮食产量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自然灾害 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印度 粮食单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陈卫红、谢晓英
[1]
全的关键,但由于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 的不稳定性也给国家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关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 响,国内外研究已然很多,概括言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第一,从全球看来,在众多自然灾害中水旱灾 害总体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Lawrimore [2](1998)研究发 现,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水旱灾害对世界农 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也呈现出逐年增长 趋势;Rasmussen[3](2012)等为揭示世界旱涝灾害发生的 特征及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世界 1971~2010年期间的旱涝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结果表明:1971年以来,旱涝灾害发生在时间上呈单 峰变化,1991~2000年期间,旱涝灾害发生最重,年平均 灾害强度为25.7%;因旱涝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量也呈单 峰变化规律,1991~2000年期间,旱涝灾害对世界粮食生 产影响最重;进入21世纪的10年间,全球因旱涝灾害导致 的粮食减产量呈上升趋势。我国学者王道龙等 [4](2006) 通过对2000~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 平均每年粮食受灾面积达0.52亿hm2,粮食损失超过500亿 kg,而其中干旱、洪涝两大类主要自然灾害已经成为限制 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每年因水旱灾损失粮食占全部 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的86.5%。王春乙[5](2007)则根据中国 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详 细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 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洪涝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 主要灾害,且这两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可见,尽 管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不同,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 的全球性趋势及特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第二,自然灾害 给粮食生产带来的损失严重。Rosenzweig和Parry[6](1999) 用灾害损失监测模型对美国常发的8种自然灾害对美国粮食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编号: 12JDO22)、贵州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特色学科重 大项目(项目编号:GDZT12007)、贵州省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 研究中心2015-2016年学生项目(项目编号: Karst2016S08)。 作者简介: 李福夺(1989-),男,山东德州人,硕士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北 校区管理学院。傅汇艺(1992-),女,山东烟台 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资源经济、农 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毕晓易(1993-),男,河南 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 展。杨兴洪(1971-),女,布依族,教授,贵州 大学学术骨干、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 理论与政策、农业保险等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