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Y=c +0X+0X+0X+0X+Uo 采用的是 STATA 软件
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首先,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数据同阶单整后,变量之间才有共同的增长或减少
2数据采集与分析
的趋势。经过二阶差分后数据平稳并且通过了协整。 然后进行回归分析。
选取了黑龙江省2000—2018年的19年间的粮
回归结果见表2。
游文宇,等: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75・
显示,化肥施用量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农业劳 动力比例与粮食的生产呈负相关的关系。杜国明等
人[5]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得岀播种面积扩大 、种植业结 构调整和农作物单产水平提升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马丽等人问建立了 VAR模型,通过模型对农田水利 投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利建设投资提高了粮
121.55 123.24 129.72 125.70 143.81 150.92 162.20 175.20 180.73 198.87 214.89 228.44 240.28 244.96 251.93 255.31 252.75 251.20 245.64
2.95 3.10 3.54 3.66 4.72 4.75 5.79 8.17 6.24 6.68 7.38 7.80 8.05 8.40 8.74 8.29 8.25 8.32 7.42
收稿日期:2020-09-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02009);安徽省社科规划办项目(AHSKQ2016080)。
(1995 作者简介:游文宇
—),女,硕士,研发方向为农业管理。
(1984 *通讯作者:马 凤
—),女,博士,副教授,研发方向为农业管理、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
2021年第6期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之于黑龙江省位置举足轻重。

因此,系统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显得尤为重要。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现状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的黑龙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粮食年产量只有100亿斤。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994年、2010年,这个数字先后突破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大关。

2019年,黑龙江省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03万吨,约占全国九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人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

此外,通过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等高产模式,黑龙江还拥有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458个“互联网”高标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100%。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8046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

黑龙江正从“中华大粮仓”向全国“绿色大厨房”转变。

二、当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固化营销模式导致粮食收储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空挡,国有粮库市场化经营起步困难粮食临储政策实施需有国家强大的收储资金和存储能力做后盾,粮食经纪人、贸易商和加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粮食购销活动,国有粮库无需主动营销和对接市场,已经习惯并适应政策市场粮食购销模式。

但是,因长期政策性经营,原有的营销关系网已停止多年,粮食收储企业与加工企业对接空挡,上下连接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主要的问题是多年的重管理轻营销模式,粮食收储企业原有的营销人员已多数流失,营销人员不足还要在相对稳定的购销格局中争取开拓市场,短期内转型进行市场化经营很困难,压力很大。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黑龙江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黑龙江1991—2011年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黑龙江粮食产量的因素,主要有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其中化肥施用量贡献最为显著。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黑龙江省“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等一些古训一直沿用至今,温家宝总理说:“手中有粮,心不慌”。

因此,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百姓所重视[1]。

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基数又十分庞大,对粮食的消费自然更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形态与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数量以及品质结构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是由更多的粮食转化而来,并需要占用更多的良田,因此就又增加了粮食的消费。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亚麻、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2]。

黑龙江粮食产量始终全国领先,并逐年提高,黑龙江省粮食增产贡献率在2009年高达60.61%,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创下5 570.5万t的纪录,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是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根据2010年调查数据,黑龙江耕地面积1 426.67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4%[3]。

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较高。

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每年销往省外的商品粮均在2 250万t以上,占全国省际间商品粮净调出量的1/2左右,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战略粮仓”[4]。

1 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1.1 指标选取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许多,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生产资料的投入,如化肥使用量、农机动力、资本、劳动等,此外还有政策方面的因素等。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生产问题与措施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生产问题与措施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生产问题与措施分析一、概况黑龙江省有肥力充足的黑土层,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生产出的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够向其它省份输送。

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唯一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是我国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储备基地,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稳定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龙江省的土地总面积为47.3万k㎡,占全国土地总面积4.9%。

农用地面积3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

农用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30%以上。

2018年黑龙江省种植业增加值为2238亿元,2019年种植业增加为2355亿元,同比增加5.2%。

2019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14338千公顷,同比增加0.9%。

是全国土地播种面积最高的省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黑龙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5281.07公斤/公顷,2019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233公斤/公顷,同比下降0.9%。

二、粮食产量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是7503万吨,排名第二的河南省和第三的山东省2019年的粮食总产量分别是6695万吨和5357万吨,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明显高于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省份,是名副其实产粮第一大省。

《2020-2026年中国粮食产业发展态势及市场盈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黑龙江粮食产量7506.8万吨,2019年黑龙江粮食产量为7503.01万吨,同比下降0.1%。

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为3940万吨、2664万吨、781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8.4%。

1、大豆生产情况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种植生产基地,从播种面积来看,近二十年来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到40%之间。

2009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7445万亩,为历史最高,此后逐渐下降。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结构与影响产量的气象因子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结构与影响产量的气象因子分析
维普资讯
第 3 卷 第 4期 6 20 0 8年 8月




Vo. 1 36。 NO. 4
Au g. 2 8 00
M ET Eo Ro LoG I CA L CI S EN CE N D A TEC H N oLo G Y
黑 龙 江 省 粮 食产 量 结 构 与 影 响 产 量 的气 象 因子 分 析
粮食 作物 总产 量 的年 际 变化 是 由平 均 单 产 的年 际 变化 ( 面积 不变 ) 总 面 积 的 年 际变 化 ( 产 不 变 ) 、 单 和 二者 的交 互 作用 共 同影 响 的 , 用 下 面 的公 式 分 采
上, 分析 与产 量关 系较 为 密切 的气 象 因子 , 为产 量 预 报决 策 服务 提供依 据 。
1 4 ~2 0 9 9 0 6年 , 黑龙 江省 粮 食 总 产 量 大体 经 历 了 5 阶段 : 步 恢 复 阶段 ( 9 9 1 5 个 逐 1 4 ~ 9 8年 ) 急 剧 、
∑ lYA S} A
下降 阶段 ( 9 9 1 6 1 5 ~ 9 1年 ) 稳 定 增 长 阶段 ( 9 2 、 1 6 ~



式 中 A 为 中 间 变 量 ,A 、A 、A 分 别 为 平 均 单
产 、 面积 及其 交互 作 用对 总 产量 变化 的影 响程度 。 总
黑 龙 江 省 气 象 局 重 点 项 目“ 龙 江 省 生 态 与 农 业 气 象 监 测 预 警 评 估 服 务 系 统 ” Z 2 0 — 0 ) 助 黑 (D 0 6 3资
作 者 简 介 : 萍 , ,9 6年 生 , 王 女 I7 在读 研 究 生 , 程 师 , 要 从 事 农 业 气 象 工 作 , ma :qx @ I 3c m 工 主 E i n zwp 6 . o l 收 稿 日期 :0 7年 7月 I 日; 稿 日期 :0 7年 I 20 7 定 20 1月 2 日 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玉米产量主要限制因素及对策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玉米产量主要限制因素及对策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位不可替代,为实现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重要保障[1-3]。

玉米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主栽大田作物之一,由于是C4作物,具有高产潜力优势[4-6]。

玉米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构成群体而形成的产量。

产量是数量遗传性状,受多因素控制[7-9]。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处我国北方早熟春玉米带,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结构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10-12]。

如何充分挖掘玉米的高产潜力成为每一位种植者思考的问题,在三江平原地区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包括品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3大类。

探索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和解决方案对保障三江平原地区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1品种因素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处于我国北方玉米早熟区,玉米种质与品种匮乏,玉米品种是影响三江平原地区玉米产量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三江平原地区由于玉米收购时不重视品质,导致品种的越区种植严重,玉米收获时籽粒平均水分含量严重超标,既影响品质容重又降低了玉米产量。

目前三江平原地区生产应用的玉米主栽品种仍是德美亚系列品种,品种匮乏,且类型单一,种质基础狭窄,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有较高的风险。

国内自育玉米品种尚无法超越,玉米品种增产潜力有限。

今后,需要选育耐低温、抗倒伏、早熟性、抗病强、脱水快和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

2自然环境因素2.1有效积温低、无霜期短和春旱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处我国北方早熟春玉米区的最北端,纬度高、日照长,无霜期短,总体积温偏少,三江平原玉米生产中,由于前期的低温冷害,整地质量差,出苗不齐,田间管理不善等,造成玉米植株个体间发育不同,田间整齐度差,导致个体间不能协调生长,形成以大苗欺小苗、以强欺弱的不良群体结构。

春旱是三江平原地区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常见气象灾害。

春旱对玉米种子的萌发和玉米的整齐度产生严重影响,使玉米生长发育缓慢,阻碍不同时期生育进程。

三江平原独特的气候导致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速度缓慢,不利于机械收获,使玉米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严重影响。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王淑艳,孟军(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针对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结合黑龙江省的情况,将影响粮食单产与粮食种植面积的指标综合考虑,由于指标较多和相互间可能的相关性,故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多个影响指标综合成少数具有代表性地反映所有影响因素的几个指标来代替,再建立回归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回归分析中的变量相关的问题,提高了拟合的精度和效用。

关键词: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回归;粮食产量;黑龙江省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88X(2012)03—0041—040引言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2010年10月以来,持续数月、影响中国北方多省份的旱情再次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这样一个长期而紧迫的问题也被带到了全国两会的议事桌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从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两方面:一是播种面积扩大;二是粮食单产水平提高。

研究粮食增产问题,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粮食生产增长过程及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特别是对粮食主产区进行研究。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政府也曾提出,要在东北地区建成“现代化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确保其具备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给能力。

同时,农业专家也指出,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东北尚有大片低产田,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超千亿斤,中央财政拿出1亿元作为奖励,支持黑龙江粮食生产再创佳绩,为国家粮食安全再立新功。

收稿日期:201l—l l一2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790016)作者简介:王淑艳(1978一),女,山东章丘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 —m a i l)s pri ngsdu@si na.oom o通讯作者:孟军(1965一),男,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E—m a i l)m e ngj unl965@hot m a i l.c orn。

新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之一,其粮食产量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受到气候变化、土地资源利用、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开展了相关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发展,黑龙江省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背景下,一些新的因素也开始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等。

了解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粮食生产现状、影响因素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黑龙江省实际情况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粮食生产现状分析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也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对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也为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面积的机械化种植、精准化施肥、智能化灌溉等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现状较为乐观,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土地资源受限、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2.2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黑龙江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黑龙江1991—2011年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黑龙江粮食产量的因素,主要有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其中化肥施用量贡献最为显著。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92-02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等一些古训一直沿用至今,温家宝总理说:“手中有粮,心不慌”。

因此,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百姓所重视[1]。

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基数又十分庞大,对粮食的消费自然更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形态与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数量以及品质结构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是由更多的粮食转化而来,并需要占用更多的良田,因此就又增加了粮食的消费。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亚麻、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2]。

黑龙江粮食产量始终全国领先,并逐年提高,黑龙
江省粮食增产贡献率在2009年高达60.61%,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创下5 570.5万t的纪录,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是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根据2010年调查数据,黑龙江耕地面积1 426.67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4%[3]。

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较高。

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每年销往省外的商品粮均在2 250万t以上,占全国省际间商品粮净调出量的1/2左右,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战略粮仓”[4]。

1 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1.1 指标选取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许多,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生产资料的投入,如化肥使用量、农机动力、资本、劳动等,此外还有政策方面的因素等。

由于政策因素难以量化,因此不将其引入模型中。

该文选取了粮食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折纯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指标。

1.1.1 粮食播种面积。

粮食播种面积毫无疑问是影响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出量。

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从2000年以后逐年增加,尤其是2006年超过了1 000万hm2,比2005年增长了10%,2007年开始,播种面积只是有小幅度的增加,而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达1 313
万hm2,比2008年增长了近20%,之后的几年粮食播种面积在保持
稳定的基础上也有小幅度的增加。

1.1.2 化肥的施用。

化肥的施用对单产的贡献极大,在各种物质投入中,化肥所占比重较大。

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量也是在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123.2万t增加到2011年的228.4万t,11年里增加了85.4%。

为了全文统一,该文采用“农用化肥折纯量”作为解释变量。

1.1.3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对粮食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该文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解释变量,黑龙江省在不断引入农业机械,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2 234万kw增加到2011年的4 097.8万kw,增加了80%。

1.1.4 有效灌溉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也是影响粮食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黑龙江省的有效灌溉面积在不断加大,由2005年的239.4万hm2增加到2011年的434.2万hm2。

1.2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来源
粮食的产出量与这些生产要素数量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该文采用多元线性函数的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设定模型为:y=a0+a1x1+a2x2+a3x3+a4x4(1)
式(1)中,y为粮食产量(万t),x1为粮食播种面积(千hm2),x2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t),x3为农机总动力(万kw),x4为有效灌溉面积(千hm2);a0、a1、a2、a3、a4为各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

数据来源于1991—2011年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1.2.1 参数估计。

采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

由表1结果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y=-2 256.09+0.512x1+19.125x2-1.003x3+ 0.133x4(2)
设定置信度为5%。

1.2.2 模型检验。

由以上结果可知除x3外,其余变量均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r2=0.98,说明模型拟合较好,通过统计意义检验。

x1,x2,x3通过了的变量显著性检验,x4剔除。

剔除x4后的方程为:
y=-2 158.2+0.48x1+20.65x2-0.869x3(3)
prob(f-statistic)= 0.0000,方程整体显著。

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存在异方差,令w=1/abs (resid),取权重为w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处理,结果见表3。

然后再次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说明已经不存在异方差,并且方程拟合得更好,各个变量更加显著。

序列相关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不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

综上结果,得到的方程为:
y=-2 116.8+0.469x1+20.44x2-0.83x3(4)
2 结论
x1、x2的弹性系数是正值,说明粮食播种面积、农用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并且化肥施用量的效果比较显著,
而x3的弹性系数是负值,说明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起到削弱的作用,主要原因是黑龙江部分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水平低下,并且土地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利用农业机械难度较高。

x4对y值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近几年注重发展水利与防灾,在水利灌溉方面做得比较完善。

3 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对策
首先,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料,是粮食生产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前提,因此保护耕地是时刻都不容忽视的工作。

应该完善土地管理及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并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确保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变坏[5]。

严禁农用地“非农化”,防止乱占滥用耕地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因国家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而渐渐浮出的“黑地”,政府应严格按照制度和法律操作,合理利用合理规划。

其次,增加农业的投入,各种物质费用的投入会提高粮食产量,然而这里物质的投入不仅限于数量,更多强调的是质量,如绿色有机化肥、无害的农用地膜等等。

不仅要增加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使农民在具有一定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

再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由于黑龙江省除农垦外,农村组织化程度普遍很低,不仅致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推广难度大,还使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将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6],就能使农民占有更大的优势,具备一定讨价还价的能力,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利益;此外还有助于统一管理、新的科学技术更容易推广和应用,促进机械化的发展,也有助于粮食生产获得更好的发展[7]。

4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基本思考[j].新农村黑龙江,2011,1(1):5.
[2] 邓吉祥,程叶青,张阳生.黑龙江粮食生产变化及潜力预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1):26.
[3] 魏湜,王建国,顾万荣.“中国粮仓”——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分析与发展策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7):1-7.
[4] 吴艳玲,魏枫.黑龙江省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54.
[5] 马丽宏.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6] 张德华,周慧秋,娄厦.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4):411.
[7] 王淑艳,孟军.基于主成分回归的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2(3):4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