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型晶体管》word版

合集下载

第三章双极晶体管95835精品文档

第三章双极晶体管95835精品文档

基 区 自 建 电 场
对 载 流 子 的 影 响
多子:维持分布 少子:阻滞、加速
32
3.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增益
(1)基区自建电场计算公式
EBxkqTNB1xdNdBxx
(2)基区杂质分布指数近似
x
NB x NB 0e WB
其中: NB 0 : 基区发射结边界处杂质浓度
( NE >> NB )
8
3.2 晶体管的放大原理
NPN晶体管的几种组态
共基极 共射极 共集电极
0 0

IC
I I
E C
IB
共基e 极
N
共b 发射极
P
共收集极 N c
晶体管的共集电极接法
9
3.2.1、晶体管中载流子的传输
以共基极为例:
WB
1、发射结的注入
2、基区的输运与 复合
Ine
Inc
I nc
15
3.2.3、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
1.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0IIC EIInE eIIn nceIIn C c 0
0
2.共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IC
0

IC IB
IC IE IC
IE 1 IC
0 10
IE
16
晶体管共基极电流没有电流放大作用,但可有电压 及功率放大作用。
jn E jn B0 q D L n n B B n B 0 e q V b ek T 1 c th W L n B B e q V b ck T 1 c s c h W L n B B
Wb2 2L2nb

双极型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

3 2 5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3.2.5
晶体的参数分为三大类: 直流参数 交流参数 极限参数 直流参数、交流参数、极限参数 1. 直流参数 (1) 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①共发射极组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对共射组态的电流放大系数, 在UCE不变的条件下,输出 集电极电流ICQ与输入基极 电流IBQ之比,定义:
i C / mA
ICM
饱 和 区
过流区
过 PCM 损 耗 区 作 区
截止区
过电流区是集电极电流达到 ICM和超过ICM以上的部分。
过 电 压 区
u CE / V
安 全 工
过损耗区由晶体管的集电极 最大功率损耗值确定,是一 条曲线。 过电压区由U (BR)CEO决定。 曲线中间部分为安全工作区 曲线中间部分为安全工作区。
N
P
N
IE
IEP IBN
b
电子
ICN ICBO IB
空穴
IC
c
IC= ICN +ICBO ICN= IEN - IBN
e IEN
IB= IEP + IBN - ICBO
2. 晶体管电极电流的关系 发射极电流:IE= IEN+IEP 集电极电流:IC=ICN+ICBO ICN=IEN-IBN 基极电流: 且有IEN>> IBN , ICN>>IBN IB=IEP+IBN-ICBO 且有IEN>>IEP
3.2.7 晶体管的型号及封装
1. 晶体管的型号 国家标准对半导体三极管的命名如下: 用字母表示同一型号中的不同规格 3 D G 110 B 用数字表示同种器件型号的序号 用字母表示器件的种类 用字母表示材料 三极管 第二位:A锗PNP管、B锗NPN管、 C硅PNP管、D硅NPN管 第三位:X低频小功率管、D低频大功率管、 G高频小功率管、A高频大功率管、K开关管

第三章双极型晶体管-74页文档

第三章双极型晶体管-74页文档

2)俄歇复合(带间直接复合)
发射区少子空穴寿命 p 随着俄歇复合的增加而降低。
A Cn1n02 NS, i 俄歇复合寿命
111
p T A
俄歇复合
通过复合中心复合
少子空穴寿命缩短使注入到发射区的空穴增加,发射效率↓。
3.基区表面复合
表面复合对基区输运系数的影响可表示为
0 *IneIIn rb eIsb1IIn rb eIIn sb e
Wb2 2L2nb


1
eWb bWe

1
Wb2 2L2nb

bWe
1
eWb bWe

Wb2 2L2nb
其中:ρ为电阻率
4、共射极电流增益
01 00110 b eW W b e2 W L b 2 n 2b1
(2)基区杂质分布指数近似
x
NB x NB 0e WB
其中: NB 0 : 基区发射结边界处杂质浓度

: 基区电场因子(无量纲)
ln NB 0 NB WB
EB
x
kT q

WB
二、发射区自建电场
EExkqTNE1xdNdExx
3.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增益
3.2.1、晶体管中载流子的传输
WB
以共基极为例: 1、发射结的注入
2、基区的输运与 复合
Ine
Inc
Ir
3、集电极的收集
IE
IC
Ipe
ICBO
IB
各区少子分布 能带图
NPN晶体管的电流转换
Ine:发射结正向注入电子电流
Ipe:发射结反向注入空穴电流
Irb:基区复合电流

第4章双极型晶体管(new)

第4章双极型晶体管(new)

(4–7a)
(4–7b)
(4–7c)
第4章 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由于 , 都是反映晶体管基区扩散与复合的 比例关系,只是选取的参考量不同,所以两者之间必
有内在联系。由 , 的定义可得

I CN I CN IE I EN I E I CN I E I E 1 I CN I CN I BN I EN I EN I CN I BN I BN 1

二、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 测量电路如图4–4所示。共射输出特性曲线是以 iB为参变量时,iC与uCE间的关系曲线,即
iC f (uCE ) iB 常数
典型的共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4–6所示。由图可见,输
出特性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对应于三种工作状态。现分
别讨论如下。
第4章 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4–1a) (4–1b) (4–1c)
内部 条件 外部 条件
发射区掺杂浓度最高 基区薄且掺杂浓度最低 集电区面积大,且掺杂浓度低
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
第4章 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式 (4–1) 表明,在 e 结正偏、 c 结反偏的条件下,晶 体管三个电极上的电流不是孤立的,它们能够反映非 平衡少子在基区扩散与复合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 系主要由基区宽度、掺杂浓度等因素决定,管子做好 后就基本确定了。反之,一旦知道了这个比例关系, 就不难得到晶体管三个电极电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 定量分析晶体管电路提供方便。
(4–8)
(4–9)
第4章 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4–1–3 晶体管的放大作用
IE +iE
e b c VEB +vEB vI

双极型晶体管资料

双极型晶体管资料

双极型晶体管晶体管的极限参数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Transistor)由两个背靠背PN结构成的具有电流放大作用的晶体三极管。

起源于1948年发明的点接触晶体三极管,50年代初发展成结型三极管即现在所称的双极型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有两种基本结构:PNP型和NPN型。

在这3层半导体中,中间一层称基区,外侧两层分别称发射区和集电区。

当基区注入少量电流时,在发射区和集电区之间就会形成较大的电流,这就是晶体管的放大效应。

双极型晶体管是一种电流控制器件,电子和空穴同时参与导电。

同场效应晶体管相比,双极型晶体管开关速度快,但输入阻抗小,功耗大。

双极型晶体管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可靠性高,已广泛用于广播、电视、通信、雷达、计算机、自控装置、电子仪器、家用电器等领域,起放大、振荡、开关等作用。

晶体管:用不同的掺杂方式在同一个硅片上制造出三个掺杂区域,并形成两个PN结,就构成了晶体管.晶体管分类:NPN型管和PNP型管输入特性曲线:描述了在管压降UCE一定的情况下,基极电流iB与发射结压降uBE之间的关系称为输入伏安特性,可表示为:硅管的开启电压约为0.7V,锗管的开启电压约为0.3V。

输出特性曲线:描述基极电流IB为一常量时,集电极电流iC与管压降uCE之间的函数关系。

可表示为:双击型晶体管输出特性可分为三个区★截止区:发射结和集电结均为反向偏置。

IE@0,IC@0,UCE@EC,管子失去放大能力。

如果把三极管当作一个开关,这个状态相当于断开状态。

★饱和区:发射结和集电结均为正向偏置。

在饱和区IC不受IB的控制,管子失去放大作用,U CE@0,IC=EC/RC,把三极管当作一个开关,这时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放大区的特点是:◆IC受IB的控制,与UCE的大小几乎无关。

因此三极管是一个受电流IB控制的电流源。

◆特性曲线平坦部分之间的间隔大小,反映基极电流IB对集电极电流IC控制能力的大小,间隔越大表示管子电流放大系数b越大。

双极型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
半导体器件物理 © Dr. B. Li
4.2.2 双极晶体管的电流关系
(1)三种接法
共发射极接法,发射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E表示; 共集电极接法,集电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C表示; 共基极接法,基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B表示。
半导体器件物理
© Dr. B. Li
(2)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α = IC/IE
半导体器件物理
© Dr. B. Li
三个极:发射极E(Emitter) ,集电极C(Collector),基 极B(Base) 三个区:发射区,集电区,基区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两个结:发射结,集电结 © Dr. B. Li
intrinsic base (内基区) extrinsic base (外基区)
共发射极直流输出曲线
当VCE增加到使集电结反偏电压较大时(如VCE ≥1 V,VBE ≥0.7 V),运动到集电结的电子基本上都可以被集电区收集,此后 VCE 再增加,电流也没有明显的增加,特性曲线进入与VCE轴基本平 行的区域 。
输出特性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饱和区——IC受VCE显著控制的区域,该区域内VCE的数值较
半导体器件物理 © Dr. B. Li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
β= IC/IB
= IC/IE-IC = α/1-α 因 α≈1, 所以 β >>1
β表示集电极无负载时,集电极电流与基极电流之比。 有时也用符号hFE表示。
基极电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共基极电路中 是通过IE控制IC,而在共发射极电路中却是通过IB控制 IC 。为使β足够大,这两种电路都希望在同样的IE时, IB越小越好,但IB不能为零。
半导体器件物理 © Dr. B. Li

第4-4章-双极型晶体管工作原理

第4-4章-双极型晶体管工作原理

ICN IC ICBO
IBN IB ICBO
IB IBN ICBO IC ICN ICBO
其含义是:基区每复合一个电子,则有 个电子扩散到集
电区去。 值一般在20~200之间。 确定了 值之后,可得
c IC
ICBO
ICN
N RC
IC IB (1 )ICBO IB ICEO
b
可见,在放大状态下,晶体管
三个电极上的电流不是孤立的, RB IB
它们能够反映非平衡少子在基区
扩散与复合的比例关系。这一比 U BB
例关系主要由基区宽度、掺杂浓
IBN
P
15V
N+ UCC
I
EN
e IE
度等因素决定,管子做好后就基
本确定了。
1. 为了反映扩散到集电区的电流ICN与基区复合电流IBN之间 的比例关系,定义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为
β
β0
IC
二、极间反向电流
1. ICBO ICBO指发射极开路时,集电极-基极间的反向电 流,称为集电极反向饱和电流。
2. ICEO ICEO指基极开路时,集电极-发射极间的反向电 流,称为集电极穿透电流。
3. IEBO IEBO指集电极开路时,发射极-基极间的反向电流。
ICBO
ICEO
IEBO
三、结电容 结电容包括发射结电容Ce(或Cb′e)和集电结电容Cc(或Cb′c)。
b
SiO2 绝缘层
b
e
NPN管
c
发射结 集电区
N+
P
N 型外延 N+ 衬衬底底
集电结 基区
b
e PNP管
c
4.4.1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一.放大状态下晶体管中载流子的传输过程 当晶体管处在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的放大状态下,

4-双极晶体管-精品文档230页

4-双极晶体管-精品文档230页
However, BJT’s refuse to step down because of their high current drive capability and superior analog performance (also useful in power applications)
life time of minority carriers, respectively. The general solution is
p nx p n C 1 e xL p C 2 e xL p
Where Lp Dpp is the diffusion length of holes.
When IE=0, the device is cutoff, IC is the reverse leakage current of the CBJ. Note that IC≠0 for VCB=0. The current is contributed by IE if the BEJ is forward biased.
forward reverse forward reverse
C-B reverse forward
forward reverse
Mode
active inverted saturation cutoff
An idealized p-n-p transistor in thermal equilibrium, that is ,where all there leads are connected together or all are ground.
1. The device has uniform doping in each reg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双极型晶体管
1.3 双极型晶体管
半导体三极管有两大类型,一是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二是场效应半导体三极管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是由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的半导体器件,它由两个PN 结组合而成,是一种CCCS器件。

场效应型半导体三极管仅由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是一种VCCS器件。

1.3.1晶体管的结构及类型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它有两种类型:NPN型和PNP型。

中间部分称为基区,相连电极称为基极,用B或b表示(Base);
一侧称为发射区,相连电极称为发射极,用E或e表示(Emitter);
另一侧称为集电区和集电极,用C或c表示(Collector)。

E-B间的PN结称为发射结(Je),
C-B间的PN结称为集电结(Jc)。

两种极性的双极型三极管
双极型三极管的符号在图的下方给出,发射极的箭头代表发射极电流的实际方向。

从外表上看两个N区(或两个P区)是对称的,实际上发射区的掺杂浓度大,集电区掺杂浓度低,且集电结面积大。

基区要制造得很薄,其厚度一般在几个微米至几十个微米。

1.3.2 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在工作时一定要加上适当的直流偏置电压。

若在放大工作状态:发射结加正向电压,集电结加反向电压。

现以NPN型三极管的放大状态为例,来说明三极管内部的电流关系。

双极型三极管的电流传输关系(动画2-1)
发射结加正偏时,从发射区将有大量的电子向基区扩散,形成的电流为I EN。

与PN结中的情况相同。

从基区向发射区也有空穴的扩散运动,但其数量小,形成的电流为I EP。

这是因为发射区的掺杂浓度远大于基区的掺杂浓度。

进入基区的电子流因基区的空穴浓度低,被复合的机会较少。

又因基区很薄,在集电结反偏电压的作用下,电子在基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运动到了集电结的边上,进入集电结的结电场区域,被集电极所收集,形成集电极电流I CN。

在基区被复合的电子形成的电流是I BN。

另外,因集电结反偏,使集电结区的少子形成漂移电流I CBO。

于是可得如下电流关系式:
I E= I EN+I EP 且有I EN>>I EP
I EN=I CN+ I BN 且有I EN>> I BN,I CN>>I BN
I C=I CN+ I CBO
I B=I EP+ I BN-I CBO
I E=I EP+I EN=I EP+I CN+I BN=(I CN+I CBO)+(I BN+I EP-I CBO)=I C+I B
以上关系在图02.02的动画中都给予了演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发射区掺杂浓度高,基区很薄,是保证三极管能够实现电流放大的关键。

若两个PN结对接,相当基区很厚,所以没有电流放大作用,基区从厚变薄,两个PN结演变为三极管,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又一个实例。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的电流关系
(1) 三种组态
双极型三极管有三个电极,其中两个可以作为输入, 两个可以作为输出,这样必然有一个电极是公共电极。

三种接法也称三种组态,见图02.03。

共发射极接法,发射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E表示;
共集电极接法,集电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C表示;
共基极接法,基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B表示。

图02.03 三极管的三种组态
(2)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对于集电极电流I C 和发射极电流I E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系数来说明,定义:
α= I CN /I E
α称为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它表示最后达到集电极的电子电流I CN 与总发射极电流I E 的比值。

I CN 与I E 相比,因I CN 中没有I EP 和I BN ,所以α的值小于1, 但接近1。

由此可得:
I C =I CN +I CBO =αI E +I CBO =α (I C +I B )+I CBO
I C =
α
αα-+-11CBO B I I 定义:
β=I C /I B =(I CN + I CBO )/I B β称为共发射极接法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于是
β=B
CBO B B C 1)11(I I I I I ααα-+-= ≈B
B 1)1(I I αα- =
α
α-1 因α≈1, ∴ β >>1 1.3.3 晶体管的共射特性曲线
本节介绍共发射极接法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即
输入特性曲线—— i B =f (v BE )∣ const CE =v
输出特性曲线—— i C =f (v CE )∣const B =i
这里,B 表示输入电极,C 表示输出电极,E 表示公共电极。

所以这两条曲线是共发射极接法的特性曲线。

i B是输入电流,v BE是输入电压,加在B、E两电极之间。

i C是输出电流,v CE是输出电压,从C、E两电极取出。

共发射极接法的供电电路和电-压电流关系如图02.04所示。

共发射极接法的电压-电流关系
(1)输入特性曲线
简单地看,输入特性曲线类似于发射结的伏安特性曲线,现讨论i B和v BE之间的函数关系。

因为有集电结电压的影响,它与一个单独的PN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同。

为了排除v CE 的影响,在讨论输入特性曲线时,应使v CE=const(常数)。

v CE的影响,可以用三极管的内部的反馈作用解释,即v CE对i B的影响。

共发射极接法的输入特性曲线见图。

其中v CE=0V的那一条相当于发射结的正向特性曲线。

当v CE≥1V时,v CB= v CE - v BE>0,集电结已进入反偏状态,开始收集电子,且基区复合减少,I C / I B增大,特性曲线将向右稍微移动一些。

但v CE再增加时,曲线右移很不明显。

曲线的右移是三极管内部反馈所致,右移不明显说明内部反馈很小。

共发射极接法输入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曲线的分区:死区、非线性区、线性区。

(2)输出特性曲线
共发射极接法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所示,它是以i B为参变量的一族特性曲线。

现以其
中任何一条加以说明,当v CE =0 V 时,因集电极无收集作用,i C =0。

当v CE 微微增大时,发射结虽处于正向电压之下,但集电结反偏电压很小,如v CE < 1 V ;v BE =0.7 V ; v CB = v CE - v BE ≤0.7 V 。

集电区收集电子的能力很弱,i C 主要由v CE 决定。

当v CE 增加到使集电结反偏电压较大时,如v CE ≥1 V , v BE ≥0.7 V ,运动到集电结的电子基本上都可以被集电区收集,此后v CE 再增加,电流也没有明显的增加,特性曲线进入与v CE 轴基本平行的区域 (这与输入特性曲线随v CE 增大而右移的原因是一致的) 。

输出特性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饱和区——i C 受v CE 显著控制的区域,该区域内v CE 的数值较小,一般v CE <0.7 V(硅管)。

此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或反偏电压很小。

截止区——i C 接近零的区域,相当i B =0的曲线的下方。

此时,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放大区——i C 平行于v CE 轴的区域,曲线基本平行等距。

此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电压大于0.7 V 左右(硅管)
共发射极接法输出特性曲线(动画2-2)
1.3.4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半导体三极管的参数分为直流参数、交流参数和极限参数三大类。

(1) 直流参数
① 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1.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β
β =(I C -I CEO )/I B ≈I C / I B | const CE =v
β 在放大区基本不变。

在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上,通过垂直于X 轴的直线(v CE =const)来求取I C / I B ,如图所示。

在I C 较小时和I C 较大时,会有所减小,这一关系见图02.08。

在输出特性曲线上决定ββ值与I C的关系
2.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α
α=(I
-I CBO)/I E≈I C/I E
C
显然α与β之间有如下关系
α= I C/I E=βI B/(1+β)I B=β/(1+β)
②极间反向电流
1.集电极-基极间反向饱和电流I CBO
I CBO的下标CB代表集电极和基极,O是Open的字头,代表第三个电极E开路。

它相当于集电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2.集电极-发射极间的反向饱和电流I CEO
I CEO和I CBO有如下关系
I CEO=(1+β)I CBO
相当基极开路时,集电极和发射极间的反向饱和电流,即输出特性曲线I B=0那条曲线所对应的Y坐标的数值,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