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实验报告.doc

合集下载

普通混凝土实验报告

普通混凝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普通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性能指标。

2. 掌握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方法。

3. 掌握混凝土强度测试方法。

4. 通过实验,验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子和水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主要取决于水泥、砂、石子和水的质量及比例。

本实验通过测定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混凝土强度等性能指标,验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坍落度筒、捣棒、量筒、水泥净浆搅拌机、压力试验机、试模等。

2. 材料:水泥、砂、石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1)将水泥、砂、石子按配合比称量,放入搅拌机中。

(2)加入规定量的水,启动搅拌机,搅拌5分钟。

(3)将拌好的混凝土倒入坍落度筒中,刮平表面。

(4)垂直提起坍落度筒,测量混凝土坍落度值。

2. 混凝土强度测试(1)将拌好的混凝土分三次装入试模中,每次用捣棒捣实。

(2)养护混凝土试件至规定龄期。

(3)将养护好的试件放入压力试验机中,进行压缩试验,记录破坏荷载。

(4)计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值为100mm,表明拌合物和易性良好。

2. 混凝土强度实验结果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如下:龄期(d)抗压强度(MPa)28 30.260 35.690 38.5根据实验结果,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增长而提高,符合混凝土强度发展的规律。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验证根据实验结果,本次实验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合理,满足设计要求。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通过测定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混凝土强度等性能指标,验证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

2.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良好,满足工程要求。

3. 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增长而提高,符合混凝土强度发展的规律。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仪器的清洁和保养。

2. 称量材料时,精确度要高,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混凝土通过实验报告

混凝土通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测试方法;3. 了解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子、水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而成的建筑材料。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

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测试其拌合物性能和力学性能,以验证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和混凝土的质量。

三、实验器材及设备1. 水泥:硅酸盐水泥;2. 砂:中砂;3. 石子:碎石;4. 水:自来水;5. 拌和机:混凝土搅拌机;6. 测量工具:量筒、天平、钢尺;7. 抗压强度测试设备:万能试验机;8. 抗折强度测试设备:抗折试验机;9. 拌合物性能测试设备:坍落度筒、维勃稠度仪。

四、实验步骤1. 配制混凝土配合比: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如C20、C30等。

计算水泥、砂、石子、水的用量,并按照质量法或体积法进行配制。

2. 拌和混凝土:将水泥、砂、石子、水按设计配合比加入拌和机中,搅拌均匀,使混凝土拌合物达到均匀一致。

3. 测试拌合物性能:将拌好的混凝土放入坍落度筒中,进行坍落度测试;将混凝土放入维勃稠度仪中,进行维勃稠度测试。

4. 测试混凝土力学性能:将混凝土制成标准试件,放入养护室养护,达到规定龄期后,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测试。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拌合物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拌合物性能分析(1)坍落度:坍落度是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的指标,坍落度越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越好。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也随之增大。

(2)维勃稠度:维勃稠度是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的指标,维勃稠度越大,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越高。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维勃稠度也随之增大。

2. 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1)抗压强度:抗压强度是混凝土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反映混凝土的抗压承载能力。

混凝土成型实验报告

混凝土成型实验报告

混凝土成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混凝土的成型过程,了解混凝土在成型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和工艺要求。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混凝土成型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骨料、粗骨料、掺合料等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人工石料,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拌合、浇筑、振实、养护等步骤。

在混凝土实验中,成型是混凝土工艺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水泥
•砂
•碎石
•水
•搅拌机
•试模具
•振动台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1.将水泥、砂、碎石按照设计配合比称量好。

2.将混合物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拌合,保证混合均匀。

3.准备好试模具,将混凝土倒入模具中并用振动台进行振实处理。

4.等混凝土凝固后,取出样品进行养护。

五、实验注意事项
1.配合比的准确性对混凝土强度至关重要,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比。

2.搅拌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混凝土早期硬化。

3.振实时应控制振动时间和力度,以避免产生气孔。

4.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应及时进行保湿,保证混凝土的正常养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成功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混凝土样品。

经检测,样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密实性良好。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混凝土成型工艺的理解,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实用经验。

七、结论
本实验通过混凝土的成型过程,深入探讨了混凝土的物理性质和工艺要求,为后续混凝土工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掌握了混凝土成型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为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报告(3篇)

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混凝土变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混凝土变形测量的仪器设备操作技巧。

3. 分析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是研究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验原理如下:1. 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形状,作为变形测量的基准。

2. 在结构上设置测点,通过测量测点的位移,计算结构变形量。

3. 分析变形数据,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全站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变形量。

2. 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变形量。

3. 水准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高程变化。

4. 应变计: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

5. 水泥混凝土试件:用于模拟混凝土结构的受力过程。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搭建实验平台,确保实验环境稳定。

将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成标准尺寸,进行养护。

2. 测量原始尺寸和形状: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形状,记录数据。

3. 设置测点:在混凝土结构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测点,保证测点分布均匀。

4. 测量变形量:使用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测量测点的位移,计算结构变形量。

5. 测量应变变化:使用应变计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分析结构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混凝土结构的变形量和应变变化数据。

2. 分析:(1)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判断结构的稳定性。

(2)分析应变变化与变形量的关系,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3)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变形数据,分析影响混凝土结构变形的因素。

六、实验结论1. 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会发生变形,变形量与受力程度和结构形式有关。

2. 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3. 通过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混凝土动态性能实验报告(3篇)

混凝土动态性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混凝土在不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以期为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动态性能实验主要基于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方法。

SHPB试验方法是一种非破坏性试验方法,通过高速加载使试件在极短时间内承受高应变率下的动态载荷,从而研究混凝土在不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三、实验材料1. 混凝土试件:采用C30级混凝土,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100mm,分别进行抗压、抗拉、抗剪试验。

2. 加载设备:霍普金森压杆试验机,加载速度范围为10~100m/s。

3. 测量设备: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应变片、力传感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试件:将混凝土试件切割成100mm×100mm×100mm的立方体,试件表面磨光,确保试件尺寸和形状符合要求。

2. 安装试件:将试件放置于试验机的加载平台上,确保试件中心与加载平台中心对齐。

3. 连接传感器:将应变片和力传感器安装在试件上,确保传感器与试件连接牢固。

4. 设置试验参数:根据试验要求设置加载速度、应变率等参数。

5. 进行试验:启动试验机,使试件在高速加载下承受动态载荷,记录试验数据。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混凝土在不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压强度实验结果表明,C30级混凝土在不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抗压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降低。

在应变率为10m/s时,抗压强度为50.2MPa;在应变率为100m/s时,抗压强度为45.6MPa。

这说明混凝土在高速加载下抗压强度有所降低,且应变率对其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

2. 抗拉强度实验结果表明,C30级混凝土在不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抗拉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降低。

在应变率为10m/s时,抗拉强度为2.8MPa;在应变率为100m/s时,抗拉强度为2.5MPa。

普通混凝土实验实验报告

普通混凝土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普通混凝土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X大学土木工程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熟悉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和性能指标。

2. 掌握混凝土试件制备、养护和测试方法。

3. 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水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建筑材料。

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与其组成材料的质量和配合比密切相关。

本实验通过制备混凝土试件,测试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性能指标,了解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搅拌机、水泥净浆搅拌机、试模、压力试验机、天平、钢尺等。

2. 材料:水泥、砂、石子、水。

四、实验步骤1. 配制混凝土:按照混凝土配合比,准确称取水泥、砂、石子、水,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2. 制备混凝土试件: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试模中,用钢尺刮平,振动密实。

3. 养护:将混凝土试件放入养护箱中,养护至规定龄期。

4. 测试抗压强度:将养护好的混凝土试件放入压力试验机中,以一定的速度加荷,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破坏时的荷载值。

5. 测试抗折强度:将养护好的混凝土试件放入抗折试验机中,以一定的速度加荷,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破坏时的荷载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压强度根据实验数据,混凝土试件在28天龄期的抗压强度如下:试件编号 | 抗压强度(MPa)-------- | -------------1 | 45.22 | 43.83 | 46.54 | 44.25 | 47.1平均抗压强度为:45.6 MPa2. 抗折强度根据实验数据,混凝土试件在28天龄期的抗折强度如下:试件编号 | 抗折强度(MPa)-------- | -------------1 | 6.82 | 6.53 | 7.04 | 6.75 | 6.9平均抗折强度为:6.8 MPa3. 结果分析本实验制备的混凝土试件在28天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通过对比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试件,发现水泥用量对混凝土强度有显著影响。

混凝土孔隙分析实验报告(3篇)

混凝土孔隙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分析混凝土的孔隙特征,包括孔隙率、孔径分布、孔结构等信息,以评估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和强度性能。

通过对孔隙特性的研究,为混凝土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中粗砂- 碎石:5-20mm碎石- 水:去离子水- 化学外加剂:减水剂2. 实验设备:- 混凝土搅拌机- 标准试模(100mm×100mm×100mm)- 振动台- 水泥净浆搅拌机- 压力试验机- 孔隙率测定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激光散射仪三、实验方法1. 混凝土制备: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将水泥、砂、碎石、水及外加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搅拌机上搅拌均匀后,倒入标准试模中,并在振动台上振动至表面平整。

2. 养护:将试模置于标准养护室中,养护至实验设计要求的龄期。

3. 抗压强度测试:将养护好的试块进行抗压强度测试,记录抗压强度值。

4. 孔隙率测定:利用孔隙率测定仪,测定混凝土试块的孔隙率。

5. 孔径分布分析:通过SEM和激光散射仪对混凝土试块进行观察和分析,获得孔径分布信息。

6. 孔结构分析:利用孔隙率测定仪和激光散射仪,对混凝土试块的孔结构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孔隙率:实验测得混凝土的孔隙率为15.2%,表明该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孔隙率。

2. 孔径分布:通过SEM观察,发现混凝土孔径分布不均匀,存在大量微孔和少量大孔。

微孔主要集中在0.1-1.0μm范围内,大孔主要集中在1.0-10μm范围内。

3. 孔结构分析:混凝土孔结构主要为连通孔和封闭孔。

连通孔主要分布在0.1-1.0μm范围内,封闭孔主要分布在1.0-10μm范围内。

4. 抗压强度:实验测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30MPa,表明该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五、结论1. 本次实验所制备的混凝土孔隙率为15.2%,孔径分布不均匀,孔结构以连通孔和封闭孔为主。

2.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30MPa,表明该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混凝土的配比实验报告(3篇)

混凝土的配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了解混凝土原材料性能对配合比的影响。

3. 学会根据工程要求,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并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并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以达到既经济又满足工程要求的混凝土。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主要依据是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

三、实验材料1. 水泥:北京水泥厂京都P.O 42.5,28天实际强度54.0MPa。

2. 砂:中砂,细度模数2.8。

3. 石子:碎石,粒径5-20mm。

4. 水:自来水。

5. 其他:减水剂、引气剂等。

四、实验仪器1. 混凝土搅拌机2. 天平3. 量筒4. 砼试模5. 压力试验机6. 拌铲、拌板等五、实验步骤1. 原材料性能测定测定水泥的强度、细度模数、安定性等性能;测定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等性能;测定石子的粒径、表观密度、含泥量等性能。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如C30、C40等。

(2)计算水灰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水泥强度等级,计算水灰比(W/C)。

(3)计算单位用水量:根据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计算单位用水量(mwo)。

(4)确定砂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砂的细度模数,确定砂率(s)。

(5)计算水泥用量:根据单位用水量和水灰比,计算水泥用量(mco)。

(6)计算砂、石用量:根据砂率、水泥用量和单位用水量,计算砂、石用量(mso、mgo)。

3. 混凝土拌合按照计算好的配合比,将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

4. 混凝土性能测试(1)坍落度测试: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判断混凝土的工作性。

(2)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制作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测定其抗压强度。

(3)抗渗性能测试:制作混凝土抗渗试件,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抗渗试验。

(4)抗冻性能测试:制作混凝土抗冻试件,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抗冻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实验报告混凝土试验报告试验名称混凝土试验试验课教师黄庆华姓名杜正磊学号1150987 理论课教师熊学玉日期2013年12月25日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1.1 实验目的本实验课程是笔者学习专业基础课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必须同时学习的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力全过程、加深对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受力性能的理解和掌握,了解、掌握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基本性能的试验方法。

实验课程要求参加并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内容,理解和掌握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实验方法,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通过实践掌握试件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整理和实验报告撰写。

1.2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课程有10 个不同的实验项目适筋梁受弯破坏,少筋梁受弯破坏,超筋梁受弯破坏,梁受剪斜压破坏,梁受剪剪压破坏,梁受剪斜拉破坏,梁受扭超筋破坏,梁受扭适筋破坏,柱小偏心受压破坏,柱大偏心受压破坏。

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上述项目中两个实验项目,笔者完成了梁受剪剪压破坏和超筋梁受扭破坏实验。

二.试验方法2.1 梁受剪剪压破坏2.1.1 试件设计受剪剪压梁QC 设计图纸及说明见图1。

图1 受剪剪压梁QC 设计抗剪承载力验算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11.9,轴心抗拉强度 1.27,箍筋抗拉强度456,纵筋抗拉强度473.24。

剪跨比λah0 最小配箍率ρsv,min0.24ftfyv6.6810-4 试件配箍率ρsvnAsv1bs4.1510-3ρsv,min 由h0b1.15Vu,max⁡Vu34.21kN 对应于抗剪承载力的荷载为268.42跨中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试件307.92,′100.52,则As2As fy fy91.02mm2,As1As-As2216.9mm2 ′′′ℎ0−′3.8∙2′58,取0.55得 ℎ048.95试件为超筋梁,则ξ0.81α1fcbh0fyAs10.8-ξb0.596 ℎ070.34σs1fyξ-0.8ξb-0.8437.27MPa Mu1σs1As1h0-x27.86kN∙m 1′11.69∙对应于抗弯承载力的荷载为73.06对应于抗弯承载力的荷载应大于对应于抗剪承载力的荷载。

2.1.2 加载方法受剪剪压破坏加载方式见图2。

加载所用的设备包括,加载千斤顶、分配梁、铰支座和反力架、台座等。

用荷载传感器测量所作用在试件(分配梁)上荷载P的大小。

图2 受剪剪压破坏加载图示2.1.3 测试内容和方法受剪剪压破坏的测量内容为,跨中挠度,纵向受拉钢筋应变,受剪箍筋应变,裂缝。

应变片布置见下图1)跨中挠度梁的跨中挠度是试件的整体反应。

荷载与挠度的关系(曲线)可以反应试件的受力状态和特点,挠度值的大小可以代表某个状态的指标,如屈服、破坏等。

本次实验,用三个位移计测量一个跨中和两个支座的位移,由这些位移测量结果计算挠度,计算方法见图3。

图3 梁跨中挠度计算2)纵向受拉钢筋应变通过测量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变(局部反应),可以由此得到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了解该钢筋是否达到屈服等。

本次实验,在纵向受拉钢筋的跨中位置,粘贴应变片,以测量跨中截面处钢筋的应变。

3)裂缝裂缝(局部反应)的产生表示该部位的应变超过材料的极限应变、或者受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

第一条规定受力裂缝的发生,标志着试件的开裂,对应的荷载即为开裂荷载。

试件的裂缝发展,即已有裂缝的长度增长、宽度加大,伴随着试件内力的增加、变形的增加及破坏的发生和发展,标志着试件的受力状态。

裂缝的测量包括,裂缝的发生、位置和走向,测量裂缝宽度,记录裂缝发展过程。

实验前,将梁外表面刷白,并绘制50mm50mm的网格。

实验时,借助放大镜用肉眼查找裂缝。

构件开裂后立即对裂缝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观察,用裂缝观测仪、读数放大镜及钢直尺等工具量测各级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宽度、长度,并绘制裂缝开展图。

对应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最大裂缝宽度,可在梁侧面相应于纵向受拉钢筋中心的高度处测量。

4)受剪箍筋应变通过测量受剪箍筋的应变,可以由此得到箍筋的应力。

本次实验,在剪切区域的箍筋上,粘贴应变片。

2.2 超筋梁受扭破坏2.2.1试件设计超配筋受扭梁钢筋上应变测点布置及对应编号如下28-1 28-7 28-2 28-8 28-3 28-9 28-4 28-10 28-5 42-1 28-6 42-2 42-3 42-9 42-4 42-10 42-5 34-1 42-6 34-2 42-7 34-3 42-8 34-4 34-5 33-5 34-10 33-6 33-1 33-7 33-2 33-8 33-3 33-9 33-4 33-10 倾角仪度40-6 40-7 40-8 40-9 187 244 183 承载力理论计算混凝土抗压强度受扭箍筋直径为10mm 间距为50mm 受扭纵筋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保护层厚度为抗扭承载力为 2.2.2加载方式受扭破坏梁(适筋构件、超筋构件)的加载图式采用在梁的两端各施加一个方向相反的力矩,其加载示意图和相应的扭矩图见下图。

所用的设备包括,加载千斤顶、刚臂和固定支座、铰支座等。

用荷载传感器测量所作用在刚臂端部的荷载P的大小。

梁受扭加载装置三维示意图 2.2.3 测试内容和方法受扭破坏梁(适筋构件,超筋构件)的测量内容为,扭转角,纵向受拉钢筋应变,受扭箍筋应变,裂缝。

其中,纵向受拉钢筋应变、受剪箍筋应变和裂缝的意义和测量与受剪破坏梁相同。

应变片布置见附件二。

1)扭转角梁的扭转角是试件的整体反应。

扭矩与扭转角的关系(曲线)可以反应试件的受力状态和特点,扭转角的大小和扭矩与扭转角的关系可以代表某个状态的指标,如屈服、破坏等。

本次实验,用位移计测量指定截面的转角位移,由这些转角位移测量结果计算扭转角。

三.准备工作3.1 试件制作试件制作包括1)材料准备,钢筋下料、制作,其它材料;2)应变测点布置,应变片粘贴、保护等;3)钢筋绑扎,支模板,浇捣混凝土;4)养护。

3.2 试件安装试件安装包括1)对试件作详细检查,检查截面实际尺寸和初始变形、原始裂缝等缺陷,做出书面记录;2)将试件表面刷白,并分格画线;3)试件划线放样,确定加载、支座、测点等的位置;4)试件就位;5)安全措施。

3.3 仪器设备准备仪器设备准备包括1)仪器选择和标定,单件标定和系统标定;2)测点仪器的连线;3)仪器设备系统调试。

3.4 试件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筋强度实测结果公称直径/mm 屈服荷载/kN 极限荷载/kN 屈服强度平均值/MPa 极限强度平均值/MPa 试件平均试件平均4 光圆4.11 4.155.15 5.17 330 411 4.18 5.24 4.16 5.13 6 光圆12.81 12.96 16.83 16.99 458 601 13.00 17.16 13.08 16.99 8 光圆22.67 23.54 26.33 26.54 468 528 24.36 26.59 23.58 26.69 10 光圆26.37 26.37 36.04 36.47 336 463 26.73 36.98 26.31 36.40 10 带肋39.99 39.78 50.06 49.90 506 635 39.49 49.71 39.87 49.93 12 带肋43.89 43.76 65.11 64.88 387 574 43.68 64.76 43.76 64.78 14 带肋58.59 58.77 87.46 87.27 382 567 58.59 87.06 58.12 87.28 18 带肋98.67 98.78 153.47 153.60 388 604 98.69 153.48 98.97 153.85 22 带肋135.51 135.35 209.29 209.10 356 550 134.63 208.44 135.91 209.57 混凝土强度实测结果试件尺寸100mm100mm300mm 试件轴心抗压强度/MPa 平均轴心抗压强度/MPa 评定轴心抗压强度/MPa 20.71 21.28 20.22 20.14 22.99 试件尺寸100mm100mm300mm 试件轴心抗压强度/MPa 平均轴心抗压强度/MPa 评定轴心抗压强度/MPa 20.71 21.28 20.22 20.14 22.99 四.试验过程 4.1梁受剪剪压破坏实验时间2013年11月22日。

实验过程描述在弯剪区段截面的下边缘,主拉应力处于水平方向,首先出现较短的垂直裂缝,在梁的腹部,主拉应力的方向是倾斜的,垂直裂缝就会延伸成斜裂缝。

随着荷载的增大,剪压区的混凝土在压应力和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复合受力时的极限强度,造成梁剪压破坏。

试件破坏照片见图5 图5受剪剪压试件破坏图4.2超筋梁受扭破坏实验时间2013年12月20日。

实验过程描述在加载初期,由于荷载值较小,构件整体还处于弹性状态,构件表面无裂缝出现。

随着外加荷载的进一步增加,在构件表面中心线处开始出现微小裂缝。

之后,构件表面出现裂缝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存在一条主裂缝和许多额外裂缝,同时主裂缝相互贯通,在构件表面形成一条螺旋线型裂缝,局部混凝土发生脱落现象,构件扭转明显,各个表面发生不同程度地翘曲现象。

最终梁构件受扭破坏,整体延性较差。

荷载(kN)0 4 8 12 最大裂缝宽度(mm)0 0 0.24 2.00 最大裂缝编号-- -- 1正面1背面试件破坏照片见图6 图6超筋梁受扭试件破坏图五.试验结果 5.1 受剪剪压破坏5.2 超筋梁受扭破坏在总体试验数据中,先剔除其中的异常数据记录荷载(扭矩)与箍筋应变荷载与转角关系图六.分析比较 6.1 梁受剪剪压破坏剪压破坏试验最终的破坏荷载大于计算出的抗剪承载力,达到了抗剪承载力的要求。

试件最终破坏形态为剪压破坏,最终出现一条宽长的主裂缝。

从实验曲线中看出,试件的纵筋没有屈服,试件其中一个箍筋达到屈服。

6.2 超筋梁受扭破坏理论极限荷载理论开裂荷载实验极限荷载7.94 试验值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较大,用理论值计算出来的数值要明显大于试验值。

试验值偏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试验构件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差异。

设计要求构件发生超筋破坏,然而用实测数据计算,构件应发生适筋破坏,通过试验曲线,构件也是发生了适筋破坏。

七.结论本次实验进行了两个项目梁受剪减压破坏和超筋梁受扭扭转破坏。

通过实验数据分别计算了试件的承载力,得到了荷载-纵筋应变关系曲线、荷载-箍筋应变关系曲线、荷载-挠度曲线和荷载-扭转角关系曲线等。

通过实验认识了两种破坏的特性,达到了实验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