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特性,确定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比例,以配制出满足设计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要求的混凝土。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熟悉相关实验设备和操作,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材料1、水泥:选用_____牌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_____,其物理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_____,含泥量为_____%,堆积密度为_____kg/m³。
3、粗骨料:选用_____mm 连续级配的碎石,含泥量为_____%,针片状颗粒含量为_____%,堆积密度为_____kg/m³。
4、水: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
5、外加剂:选用_____型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_____%。
三、实验设备1、电子秤:精度为_____g,用于称量原材料。
2、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容量为_____L,用于搅拌混凝土。
3、坍落度筒:用于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
4、抗压强度试模:尺寸为_____mm×_____mm×_____mm,用于成型混凝土抗压试件。
四、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灰比定则”,即在一定的原材料和施工工艺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灰比。
同时,要考虑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要求,通过调整砂率、外加剂用量等参数,使混凝土达到预期的性能。
五、实验步骤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fcu,0)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fcu,k),按照公式 fcu,0 = fcu,k+1645σ 计算配制强度。
其中,σ 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根据经验取值。
2、计算水灰比(W/C)根据水泥强度等级和混凝土配制强度,按照公式 W/C =αa×fce/(fcu,0 +αa×αb×fce)计算水灰比。
其中,αa、αb 为回归系数,fce 为水泥 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
普通混凝土配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的计算和调整技巧;3. 通过实验验证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混凝土工程的具体要求,合理确定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用量的一种技术。
设计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的要求下,尽可能降低成本。
三、实验材料1. 水泥:P·O42.5水泥,质量合格;2. 砂:河沙,细度模数2.7,含泥量不大于3%;3. 石子:5-31.5mm碎石,针片状含量不大于15%,含泥量不大于1%;4. 水:地下水,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要求;5. 外加剂:高效减水剂。
四、实验仪器1. 水泥净浆搅拌机;2. 电子秤;3. 坍落度筒;4. 混凝土试模;5. 水泥净浆搅拌锅;6. 水泥净浆搅拌刀。
五、实验步骤1.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坍落度、水灰比、砂率等参数;2. 按照配合比设计公式,计算出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用量;3. 将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称量后,放入水泥净浆搅拌锅中;4. 启动水泥净浆搅拌机,进行混凝土拌合,搅拌时间为2分钟;5. 将拌好的混凝土倒入坍落度筒中,测定坍落度;6. 将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混凝土试模中,振动密实;7. 将混凝土试模放置在标准养护箱中,养护28天;8. 测试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
六、实验数据记录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 强度等级:C20;- 坍落度:160mm;- 水灰比:0.5;- 砂率:35%;- 水泥用量:300kg/m³;- 砂用量:535kg/m³;- 石子用量:965kg/m³;- 水用量:150kg/m³;- 外加剂用量:0.5kg/m³。
2. 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60mm;3.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28.5MPa。
七、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该配合比设计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60mm,符合设计要求;28天抗压强度为28.5MPa,略高于设计强度等级C20的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报告报告编号:XXXXX-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1.检测目的本次检测旨在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检测,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指标能够满足工程需求。
2.检测方法本次检测采用了以下方法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测试和评估:2.1.混凝土配合比采样2.2.混凝土配合比实验室试验取得的混凝土样品进行了实验室试验。
我们首先进行了外观检验,评估混凝土的颜色、杂质等情况。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骨料试验,包括骨料密度、骨料含水率等参数的测定。
然后,我们进行了水泥试验,包括水泥标准稠度、凝结时间等参数的测定。
最后,我们进行了混凝土强度试验,包括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参数的测定。
3.检测结果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混凝土配合比的各项指标数据:3.1.外观检验混凝土外观呈均匀浅灰色,无明显杂质和麻面现象。
3.2.骨料试验骨料密度为XXXXX kg/m3,骨料含水率为XX%。
3.3.水泥试验水泥标准稠度为XX.X mm,凝结时间为XX小时。
3.4.强度试验混凝土抗压强度为XXXXXMPa,抗折强度为XXXXXMPa。
4.检测结论根据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4.1.外观检验结果显示,混凝土的外观均匀,没有明显的杂质和麻面现象。
4.2.骨料密度和含水率符合设计要求,说明骨料的质量和含水率对混凝土的性能没有不良影响。
4.3.水泥的标准稠度和凝结时间符合设计要求,表明水泥的质量和凝结特性符合要求。
4.4.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符合设计要求,说明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混凝土配合比的检测结果,我们认为该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满足工程需求的性能指标。
5.建议基于对混凝土配合比的检测和评估结果,我们建议在施工过程中,继续使用当前的配合比,并在施工前后进行混凝土强度的监测,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1. 背景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骨料、水和掺合料等组成的人工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受到配合比的影响较大,配合比的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的重要工作。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进行试验,探究不同配合比下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为实际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 分析2.1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探究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评估和设计能力。
2.2 实验材料•水泥:Cement 425,按质量比掺入;•砂:Fine Sand,按质量比掺入;•石子:Coarse Aggregate,按质量比掺入;•水:根据不同配合比设计掺入。
2.3 实验方法1.根据已知条件,设计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2.准备相应的实验模具,并在模具内铺设水泥砂浆;3.用振动台对模具进行振动处理,以排除空隙和浮泡;4.养护混凝土样本,使其达到设计强度,然后进行试验;5.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4 预期结果•配合比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混凝土强度可能随着配合比中水泥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可能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能。
3. 结果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下:配合比水泥(kg) 砂(kg) 石子(kg) 强度(MPa) 工作性能A 300 600 900 25 良好B 350 600 900 28 良好C 400 600 900 30 一般D 450 600 900 32 差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逐渐增加;2.配合比C的混凝土工作性能一般,与其他配合比相比稍差;3.配合比D的混凝土强度较高,但工作性能差。
4. 建议基于上述结果和分析,可以给出以下建议:1.在同样的工作性能要求下,可以选择配合比B,既满足了强度要求,又具备良好的工作性能;2.如果更强的混凝土强度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则可以选择配合比D,但需要注意其工作性能可能较差;3.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综合考虑强度、工作性能及经济性等因素。
砼配合比试验报告

砼配合比试验报告
一、测试目的
本试验旨在确定砼的最佳配合比,以获得优质和符合要求的混
凝土。
二、测试方法
1. 原材料准备:按照设计配合比,准备水、水泥、细骨料、粗
骨料等原材料。
2. 配制混凝土:按照设计配合比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制。
3. 测试样品:从配制好的混凝土中取样,制备试块或圆锥试件。
4. 试件养护:对试块或圆锥试件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温度和
湿度。
5. 试验参数:测试试件强度、抗渗性能、抗冻性能等参数。
三、实验结果
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1. 强度测试结果:记录试件在不同龄期下的抗压强度。
2. 抗渗性能测试结果:记录试件在不同压力下的抗渗性能。
3. 抗冻性能测试结果:记录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冻性能。
四、分析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讨论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五、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配合比是否合理:根据试验结果,判断砼的配合比是否合理。
2. 砼性能评估:根据试验数据,评估砼的强度、抗渗性能和抗
冻性能是否符合需求。
六、建议
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改进配合比或其他调整建议,以获
得更好的砼品质和性能。
七、试验总结
总结本次试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对今后的砼配合比
研究提出展望。
八、参考文献
列出本试验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
以上为本次砼配合比试验报告的大致框架,具体内容根据实际试验情况进行编写。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一,技术标准
水泥混凝土设计等级:C25 试验依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规程》《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配制强度:Rp =R+1.645σ=25+1.645σ=33.2MPa σ值混凝土强度等级σ≤C20 4.0 C25-C45 5.0 C50-C55 6.0
二,原材料
水泥:葛洲坝三峡牌P.O42.5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报告附后)粗集料:郧县贯通石场5-16mm:16-31.5mm。
比例按65%:35%粒径级配范围合成级配37.5 0 0 31.5 0-5 3.0 19 15-45 44.7 9.5 70-90 89.0 4.75 90-100 97.8 2.36 95-100 99.3 细集料:金沙公司河沙,细砂粒径筛分结果4.75 98.8 2.36 96.4 1.18 83.4 0.6 63.8 0.3 26.4 0.15 6.6 Mx 2.20 外加剂:江苏特密斯,掺量为1.0%
三,试验室配合比试验
设计坍落度为160-180mm,根据配合比进行试验,当坍落度满足设计要求时,水胶比及水泥用量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配合比进行试验,测定28d抗压强度。
四,结果
原材料配合比水泥260 细集料728 粗集料粉煤灰1189 73 水150 外加剂3.33
四川川桥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南水北调环湖南路HH01工地试验室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日。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的材料,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
混凝土的性能取决于配合比的设计,而配合比的设计又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实验研究,探究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二、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水泥、砂子、骨料和水。
其中水泥采用标号为P.O 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和骨料分别采用标准砂和碎石。
水的选择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2. 配合比设计根据实验要求和混凝土性能的要求,确定初步的配合比。
初步配合比应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
3. 实验操作根据确定的初步配合比,按照一定比例将水泥、砂子、骨料和水混合搅拌,制备混凝土试件。
试件制备完成后,进行振捣和养护。
4. 试验参数测定对制备好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流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参数测定。
强度可以通过压力试验机进行测定,流动性可以通过坍落度试验来评估,耐久性可以通过浸泡试验等方法进行评估。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强度测试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不同配合比下的混凝土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随着水灰比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水灰比的增加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2. 流动性测试结果通过坍落度试验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流动性。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灰比的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水灰比的增加会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其易于施工和浇筑。
3. 耐久性测试结果通过浸泡试验可以评估混凝土的耐久性。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灰比的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水灰比的增加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
四、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水灰比对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和耐久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一、试验目的本次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满足设计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要求的最优混凝土配合比,为实际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二、原材料1、水泥:选用_____牌 PO 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 26,含泥量小于 20%,表观密度为 2650kg/m³。
3、粗骨料:选用 5-25mm 连续级配的碎石,含泥量小于 10%,表观密度为 2700kg/m³,针片状颗粒含量小于 10%。
4、外加剂:选用_____牌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 20%。
5、水: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三、配合比设计要求1、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 C30。
2、坍落度要求为 160-200mm。
四、配合比计算1、确定配制强度根据公式 fcu,0 = fcu,k +1645σ,其中 fcu,k 为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σ 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取 50MPa。
则配制强度 fcu,0 = 30 +1645×5 = 382MPa。
2、计算水胶比根据公式 W/B =αa×fb /(fcu,0 +αa×αb×fb),其中αa、αb 为回归系数,分别取 053 和 020,fb 为胶凝材料 28d 抗压强度。
经计算,水胶比 W/B = 050。
3、确定用水量根据坍落度要求和骨料最大粒径,查相关规范,初步确定单位用水量为 210kg/m³。
考虑外加剂的减水率,实际用水量为 210×(1 20%)= 168kg/m³。
4、计算胶凝材料用量胶凝材料用量= 168 / 050 = 336kg/m³。
5、确定水泥用量假设粉煤灰掺量为 20%,则水泥用量= 336×(1 20%)=269kg/m³。
6、确定粉煤灰用量粉煤灰用量= 336 269 = 67kg/m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实验
包工头队(10级土木9 班)
邬文锋、天楚、祖军、雄
(一) 砂的筛分析检验试验
(1) 试验法:(1)秤取烘干试佯500g,精确到1g。
(2) 将径9.5、4.75、2.36、1.18、0.6、0.3、0.15mm 的筛子按筛大小顺序叠置,径大的放上层。
加底盘后,将试样倒入最上层9.5mm筛,加盖置摇筛机上筛lOmin(如无摇筛机可用手筛)。
(3) 将整套筛自摇筛机上取下,按径从大至小逐个在洁净瓷盘上进行手
筛。
各号筛均须筛至每分钟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质量0.1%时为止,将通过的颗
粒并入下一号筛中一起过筛。
按此顺序进行,至各号筛筛完为止。
(4) 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下式的规定:
生产控制检验时m r = A.d1/2/200
式中m r -------------------- 筛余量(g);
d -------- 筛尺寸(mm);
A -------- 筛的面积(mm2)。
否则应将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5) 称量各号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
1g。
所有各号筛的筛余质量和底盘
中剩余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质量相比,其差值不得超过l%。
(2) 试验结果
试样种类:
试样重________ (g)
筛余累计重____________ (g) 试验重量误差 ____________ g)
(3) 细度模数计算:
(4)结果评定(级配、细度)
(二) 的筛分析检验试验
(1) 试验法:(1)秤取烘干试佯500g,精确到1g。
(2) 将径9.5、4.75、2.36、1.18、0.6、0.3、0.15mm 的筛子按筛大小顺序叠置,径大的放上层。
加底盘后,将试样倒入最上层9.5mm筛,加盖置摇筛机上筛lOmin(如无摇筛机可用手筛)。
(3) 将整套筛自摇筛机上取下,按径从大至小逐个在洁净瓷盘上进行手
筛。
各号筛均须筛至每分钟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质量0.1%时为止,将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一起过筛。
按此顺序进行,至各号筛筛完为止。
(4) 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下式的规定:
生产控制检验时m r = A.d1/2/200
式中m r ------------------- 筛余量(g);
d --------- 筛尺寸(mm);
A -------- 筛的面积(mm2)。
否则应将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5) 称量各号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
1g。
所有各号筛的筛余质量和底盘中剩余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质量相比,其差值不得超过1%。
(2) 试验结果
试样种类:
试样重________ (g)
筛余累计重_____________ (g)试验重量误差_____________ g)(3)细度模数计算:
⑷结果评定(级配、细度)
(三)混凝土坍落度试验
(1)试验法:①每次试验前将截头圆锥筒外擦净,顶部扣上漏斗,用水润湿,放置在经水润湿的平板上(或漆布上),用双脚踏紧踏脚板。
②用取样勺将混凝土拌合物分三层装入筒,使每层装入高度稍大于筒高的三分之一。
③每装一层,用捣棒垂直插捣25次。
插捣应在全部面积上进行沿螺旋线由边缘渐向中心。
插捣底层混凝土时,捣棒应捣至底部。
插捣其他两层时,应插至下层表面为止。
④插捣完毕即取下漏斗,将多余的混凝土刮去,使与筒齐平。
筒围拌板上的混凝土必须刮净。
⑤将圆锥筒小心地垂直向上提起,不得歪斜,将筒放在拌和料锥体一旁,筒
顶上放一木尺,用钢尺量出木尺底面至试样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以毫米计,读
数准确至5mm,即为拌合料的坍落度。
坍落度的测定见图15。
坍落度筒的提离过程应在5〜10s完成。
从开始装料到提坍落筒的整个过程应不间断地进行,并应在150s 完成。
⑥测定坍落度之后,应用目测法判断新拌混凝土的含砂率、粘聚性和保水性
是否合格,
(2 )试验结果
(设计塌落度_______ mm)
(四) 混凝土表观密度测定试验
(1) 试验法:(1)用湿布将量筒
外擦干净。
称出量筒质量ml(kg),准确到
50g。
(2) 采用插捣法捣实,用5L量筒时,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容量筒,
每层插捣次数为25次。
用大于5L量筒时,每层混凝土的高度不应大于100mm,每层插捣次数应按每100cm2,截面不小于12次计算。
各次捣插应均匀地分布在每层截面上,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
插捣第二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
每一层捣完后,用橡皮锤轻轻沿容器外壁敲打5〜10次,
进行振实直至拌合物表面插捣消失并不见大气泡为止。
(3) 采用振动法振实时,一次将混凝土拌合物装满于量筒中。
并使之稍
高出筒口。
将筒移置振动台上振动,直到混凝土表面出现水泥浆时为止。
(4) 用刮尺齐筒口将捣实或振实后多余的混凝土刮去,将容量筒外部仔
细擦净,称出质量
m2(kg),精确到50g。
(五)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1)试验法:(1)试件从养护室取出后,应及时进行抗压试验,以免试件部的湿度发生变化。
(2)试件在试压前应先擦拭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外观,试件不得有明显缺损。
尺寸测量精确至1mm,并根据此计算试件的承压面积。
(3)将试件放置在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其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
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均衡。
(4)以0.3〜0.8MPa/s的速度连续而均匀地加荷(低等级混凝土取较低的
加荷速度,高等级混凝土取较高的加荷速度),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
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F。
其中养护条件:
养护温度:______ ;养护湿度:________ ;养护期: _______
(2)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4)7天抗压强度计算:
(5)结果评定(混凝土基准配合比是否适用):
(六)混凝土泌水率试验
(1仪器设备:试样筒,台秤,量筒,振动台,捣棒
(2)试验法
先用湿布润湿容积为5L的带盖容器(径为18.5cm,高20cm),将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装入,在振动台上振动20s,然后用抹刀轻轻抹平,加盖,以防水分蒸发。
试样表面应比筒口边低约2cm。
自抹面开始计算时间,在前60min,每隔10min用吸液和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20min吸水一次,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
每次吸水前
5min,应将筒底一侧垫高约2cm,使筒倾斜,以便于吸水。
吸水后,将筒轻轻放平盖好。
将每次吸出的水都注入带塞的量筒,最后计算出总
的泌水量,准确至1g。
(3)计算
泌水率计算:
B= Ww/ 【(W/m)(m1 —m0)】*100
式中:B-泌水率,% ;
Ww -累计吸水总量,g;
W-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g;
m-混凝土拌合物的总质量,g;
m1--筒及试样质量,g;
m0--筒质量,g。
计算精确至1%。
泌水率取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
如果其中一个与平均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则以中间值作为结果,如果最大值与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大于中间值的15%时,则试验无效。
(七)混凝土含气量试验
(1)仪器设备
混合式气压法含气量测定仪、测定仪附件、压力表
(2 )试验步骤
1、标定仪器:量钵体积标定、含气量0%,1%到10%点的标定
2、擦净钵体、钵盖表面,水平放置,将水泥混凝土拌和物装钵振实。
3、刮去多余混凝土,用镘刀抹平,并且使其光滑无气泡。
密封量钵。
4、用注水器从小龙头处往量钵注水,直至水从排气阀出水口流出,再关紧小龙头和排气阀
5、手泵打气加压,使得表压稍微大于0.1Mpa,再用微调阀准确调节至
O.IMpa。
6、按下阀门杆1〜2次,待表压指针稳定后,测定压力表读数,并根据仪
器标定的含气量与压力表读数的关系曲线,得到所测定混凝土样品的一起测定含气量A1值
7、测定集料的含气量C
(3 )计算公式
1、含气量A
A=A1-C
A :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
A1 :仪器测定含气量(%)
C:集料含气量(%)
以两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如果两次测值的含气量相差0.2%以
上时,需要找出原因并且重做试验。
(八)实验总结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