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知母

合集下载

常用中草药(知母)

常用中草药(知母)

常用中草药(知母)
【本草】
知母呈长条状,微弯曲,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

表面呈黄棕色至棕色,断面呈黄白色。

知母生长在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晒干用。

陶弘景说:现在出于彭城。

形似菖蒲而柔润,极易成活,掘出随生,要根须枯燥才不生长。

【药理】
知母治各种热劳,凡病人体虚而口干的,可以加用知母。

知母功效有四:一泻无根之肾火;二疗有汗的肺痨;三退虚劳发热;四滋肾阴。

治心烦燥闷、骨蒸潮热(因久热不退,气血不荣,形体消瘦,其热似骨髓蒸发而出,故称)、产后发热,肾气劳,憎寒虚烦。

安胎,止妊娠心烦,驱除射工、溪毒(射工、溪毒意即生活在水里,会含沙射人的毒虫)。

【故事】
三国时期,有个以挖药为生的孤寡老婆婆,想把认药本事传给一名有厚道美德之人。

她来到一个偏远山村,因过于疲累而晕倒在樵夫
家门外,主人看老婆婆孤苦无依就让她住下,并认作干娘。

三年后的某一天,老婆婆让樵夫背她上山,意外找到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并说:“这药草能治肺热、咳嗽、发烧,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吗?”樵夫说:“干娘因怕居心不良的人借此坑害百姓,想找个厚道的人传授这本事!”老婆婆点点头:“这种药还没有名字,就叫它‘知母’吧。

”。

知母的药性和功能主治

知母的药性和功能主治

知母的药性和功能主治知母的药性知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被称为黄精。

它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药用价值。

知母的药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知母可以清热解毒,具有降火的作用。

它可以用来治疗热病、高热引起的口渴、咳嗽等症状。

2.滋阴补肾:知母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可以帮助补充肾阴不足的人体。

它常常用来治疗肾阴不足引起的虚热、盗汗、目赤等症状。

3.止咳化痰:知母有较好的止咳化痰的效果。

它可以用来治疗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症状。

4.益气生津:知母还可以益气生津,帮助改善口干舌燥、口臭等症状。

知母的功能主治知母的药性决定了它在中医药学中有很多的功效和主治。

以下是一些知母的常见功能主治:1.治疗热病烦渴:知母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因高热引起的烦渴症状。

2.治疗肾阴不足:知母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可以滋阴补肾,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诸多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缓解咳嗽症状:知母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有帮助。

4.改善口干舌燥:知母可以益气生津,帮助改善口干舌燥、口臭等不适症状。

5.降低血压:研究发现,知母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6.抗菌抗炎:知母中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对一些细菌和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调节免疫系统:知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总体来说,知母具有清热降火、滋阴补肾、止咳化痰、益气生津、降血压、抗菌抗炎以及调节免疫系统等多种功能主治。

使用知母时需要注意,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口苦等不适症状。

此外,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慎用知母。

在使用知母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确定用药剂量和方式。

以上是关于知母药性和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母作为一种中药材,应用范围广泛,在中医药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但使用时需要注意正确用药和遵从医嘱,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问题或副作用。

知母的功能主治什么病

知母的功能主治什么病

知母的功能主治什么病简介知母,又名薏苡仁或薏苡仁,是一味中药材,属于禾本科植物。

它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并有多种功效,可以治疗和缓解许多疾病和症状。

本文将介绍知母的主要功能以及它所主治的常见病症。

功能与主治1.清热利湿:知母有明显的清热利湿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减轻身体不适。

它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各种病症,包括黄疸、淋证、湿热痢疾等。

2.利尿通淋:知母可以促进尿液产生,加快尿液排出,从而起到利尿通淋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水肿、尿痛、尿频等症状。

3.清心安神:知母具有清热的作用,可以清除心火、镇定心神,有助于调整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它对于焦虑、失眠等情绪和睡眠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4.润肺止咳:知母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缓解咳嗽和痰多的症状。

它适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5.消肿散结:知母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和关节的肿胀和疼痛感。

它适用于治疗丹毒、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使用方法1.冲服:将适量的知母研磨成粉末,用温水冲服,每次3-6克,一日2-3次。

2.煎汤:将适量的知母放入炖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后改用文火炖煮30分钟,取汤液服用。

3.丸剂:将粉末知母加入蜜糖或粘合剂中,制成适合口服的丸剂,每次3-6克,一日2-3次。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孕妇在怀孕期间慎用知母,因为大剂量的知母可能导致胎儿流产。

2.长期使用要谨慎:长期大量使用知母可能对肝脏造成负担,因此,在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时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过敏体质慎用:对知母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该药物,以防止过敏反应。

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在使用知母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降压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结论知母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清心安神、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等多种功效。

它适用于湿热、水肿、焦虑、失眠、咳嗽、关节炎等疾病和症状。

在使用知母时,需要遵循适当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知母功效与作用

中药知母功效与作用

中药知母功效与作用知母,又名黄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领域。

它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常被用于清热、祛湿、化痰等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一、清热祛湿知母具有清热祛湿的作用,对湿热痰盛、尿路感染、消化道炎症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湿热痰盛多见于夏季或湿热环境中,常表现为口渴、尿黄、便秘、口舌生疮等症状。

知母入药后可清热解毒,祛除湿热,改善上述症状。

二、化痰止咳知母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痰湿阻滞、咳嗽、痰多等症状。

痰湿阻滞多见于湿重或寒湿侵袭机体,可表现为咳嗽、痰稠、胸闷等。

知母入药后可化痰祛湿,清除痰湿,改善相关症状。

三、凉血止血知母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对于大便出血、月经不调、咯血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知母入药后可清热凉血,止血散结,对于血热引起的出血有较好的效果。

四、清肺化痰知母具有清肺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热、痰热等症状。

肺热多见于肺病或长期吸入烟雾等有害物质,常表现为咳嗽、痰黄、胸闷等。

知母入药后可清肺泄热,化痰止咳,改善这些症状。

五、抗炎抗菌知母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对于细菌、病毒感染、炎症等病因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知母入药后可抑制细菌或病毒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利尿消肿知母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心悸、高血压等症状。

知母入药后可增加尿量,促进水分排泄,减轻水肿症状。

七、改善胃肠功能知母具有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知母入药后可清热解毒,祛湿化痰,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这些症状。

以上便是知母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它在中医药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药的性味特点以及人体的体质差异,知母也有一定的禁忌和不良反应。

例如,阴虚火旺、脾胃虚寒等体质的人应慎用。

另外,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头晕目眩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知母时,一定要遵循医嘱,并严格控制用量和用法。

总的来说,知母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祛湿、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知母的作用与功效

知母的作用与功效

知母的作用与功效
知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作用与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知母的作用与功效:
1. 清热解毒:知母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高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知母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2. 安神益智:知母有安神益智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知母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力,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3. 润燥止渴:知母具有润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口渴多饮、便秘、尿热等症状。

知母可以生成体液,增加口腔和消化道的分泌,帮助排便通便,缓解尿热等症状。

4. 泄痢止泻:知母有泄痢止泻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腹泻、肠炎等症状。

知母可以收敛肠道,减少分泌物的排泄,缓解肠道炎症,促进肠道的康复。

5. 抗过敏:知母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

知母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过敏症状,改善免疫功能。

6. 抗肿瘤:研究发现,知母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知母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助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

总的来说,知母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安神益智、润燥止渴、泄痢止泻、抗过敏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与功效的中药材。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体质不同,用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中药知母的作用

中药知母的作用

中药知母的作用
知母,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的药用功效。

下面将为您介绍知母的作用。

1. 清热解毒:知母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有较好的疗效。

2. 润燥除烦:知母具有滋润燥热、清肺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引起的症状,如干咳少痰、咽喉干燥、口干舌燥等。

同时,还可缓解燥热引起的心烦不安、口渴等不适。

3. 安胎止血:知母对于妊娠期出血有一定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治疗妊娠期出血、胎动不安等症状。

4. 利尿消肿:知母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分排泄,有助于消肿。

5. 抗过敏镇静:知母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6. 镇痛止痒:知母可以缓解疼痛和瘙痒症状,对于面部神经痛、湿疹、荨麻疹等有一定的止痛、止痒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知母属于寒凉性药物,所以体虚寒者不宜使用知母。

此外,由于知母具有清热功效,所以用药时应遵医嘱,控制用量和疗程,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是关于知母的作用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知母的作用功能主治

知母的作用功能主治

知母的作用功能主治1. 简介知母,又称为白桔梗、知春花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领域。

下面将介绍知母的主要作用、功能和主治。

2. 作用和功能知母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和功能:•清热解毒:知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高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

它可以帮助降低体温,舒缓病症。

•润燥化痰:知母可用于润燥化痰,对于湿热痰涎引起的咳嗽、痰多、痰黏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它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改善呼吸道症状。

•清心安神:知母有清心安神的作用,能够缓解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多梦等问题。

它能够平复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利水消肿:知母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对于水肿、浮肿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它可促进尿液排泄,减轻体内水分潴留引起的不适。

•清肺化痰:知母可以清肺化痰,对于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短等症状有辅助疗效。

它有助于改善肺部功能,减轻呼吸不畅的情况。

3. 主治基于知母的作用和功能,它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和症状:1.发热:由于知母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疾病引起的高热症状。

2.咳嗽:知母对于痰湿阻肺、湿热痰涎引起的咳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用于改善咳嗽、痰多、痰黏等症状。

3.水肿:知母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浮肿等现象,改善体内水液潴留。

4.失眠:因为知母有清心安神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失眠、多梦等与心火旺盛有关的问题。

5.咽喉肿痛:知母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因热病引起的咽喉肿痛、灼痛等症状。

6.湿疹:知母对于湿痹、湿疹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用于改善瘙痒、湿疹发作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介绍的知母的主治仅为参考,具体使用时还需结合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4. 使用方法根据中医药理论,知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使用:•煎服:将适量的知母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段时间后即可饮用。

具体用量和煎煮时间可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调整。

中药“清热泻火药”——知母

中药“清热泻火药”——知母

中药“清热泻火药”——知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

本品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以切面色黄白者为佳。

生用,或盐水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本品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能滑肠通便,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能舒。

三、临床应用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本品味苦甘,性寒质润,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本品主入肺经,苦寒能清肺热,甘寒能滋肺阴、润肺燥。

用治肺热咳嗽,痰黄质稠,常与黄芩、栀子、瓜等清肺、化痰药同用,如清金化痰汤(《统旨方》);治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骨蒸潮热本品入肾经,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常与黄柏、地黄等泻火、滋阴药同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内热消渴本品苦甘寒质润,取其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治内热津伤,口渴引饮之消渴证,可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阴虚肠燥便秘本品能滋阴润燥以通便,用治阴虚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玄参、麦冬等养阴润肠通便药配伍。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为知母皂苷AI、AⅡ,知母皂B1、BⅡ等。

本品还含有知母多糖、芒果苷、异芒果背、生物碱及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知母浸膏有解热作用,能防止大肠杆菌所致家兔高热且作用持久。

本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糖、抗炎、利尿、祛、抗菌、抗癌、抗溃疡、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脑缺血性损伤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又名:水参、水浚、地参、连母、苦心、货母、蚔母、野蓼、七知母、山韭菜、马马草、京知母、穿地龙、淮知母、羊胡子根、羊胡子草、兔子油草、蒜辫子草。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为“知母肉”。

原植物知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川、贵州,为我国特有属。

主产于河北、山西,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

本品药材性状:毛知母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

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

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

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知母肉外皮大部分已除去,表面黄白色,有扭曲的沟纹,有的残留少数毛须状叶痕及凹点状根痕。

本品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中医临床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
热消渴,肠燥便秘。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菌,降血脂,降血糖,抑制醛糖还原酶,解热,抗皮质激素,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提高学习记忆功能作用;对脑和心肌细胞M受体、对红细胞补体受体I(CRI)活性有影响。

另外,知母新甾体皂苷对实验性肝炎有一定抑制活性,知母中的烟酸有维持皮肤与神经健康及促进消化道功能作用,知母皂苷有利胆作用,知母提取物逆转录酶和各种脱氧核糖酸聚合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知母菝葜皂苷元和知母水煎剂均能明显降低高甲状腺激素状态小鼠脑β-受体RT值,抑制该状态下小鼠体重的下降。

知母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苦,寒。

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本草图经》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

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

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

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

《尔雅》谓之(艹况,徙南切),又谓之(艹女寻,直林切)藩是也。

《肘后方》用此一物治溪毒大胜。

其法:连根、叶捣作散服之。

亦可投水捣绞汁,饮一、二升。

夏月出行,多取此屑自随。

欲入水,先取少许投水上流,便无畏。

兼辟射工,亦可和水作汤浴之,甚佳。


据陈万生等本草考证认为,历代所用知母都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不存在混乱品种,《中药志》谓古代有多种来源有误。

知母道地药材产地古今有差异,古代知母的主要分布区域:河北、陕西、山西等省黄河以北地区,而道地药材产于今山西沁县、河南沁阳市、淇县。

现代研究表明,知母分布于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山东半岛亦有分布,而以河北易县所产为道地药材。

孰优孰劣尚待研究。

知母炮制品种类古代较多,主要有酒制、盐制,尚有蜜制、姜汤浸等。

而炮制品在《中国药典》中只收载盐知母,治削品也只有毛知母与知母肉。

酒知母现代仅少数地区(如辽宁、山东某些地区)使用,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知母含知母皂苷A-I、A-II、A-III、A-IV、B-1、B-II,马尔考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B、去半乳糖替告皂苷、F-芰皂苷、伪原知母皂苷A-III、异菝葜皂苷;另有知母多糖A,B,C,D、顺-扁柏树脂酚类、对-羟苯基巴豆酸、二十五烷酸乙烯酯、β-谷甾醇、芒果苷、尼克酸、烟酸及多种金属元素等成分。

据韩桂茹等报道,毛知母中菝葜皂苷元的含量最高。

不同来源的样品之间高低相差悬殊,含量高低可能与采收季节、栽培年限、生长环境及加工切片时浸水的程度有关。

建议尽量使用含量高的毛知母,
一则可提高治疗效果,二则可省去加工剥皮程序,降低药材成本。

知母中菝葜皂苷元的含量不受贮存时间影响,贮存10年、4年与当年收集的知母在含量及外观性状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而且知母在贮存期间无生虫现象。

薄层图谱表明知母茎叶中不含菝葜皂苷元,其它知母样品斑点几乎一样,仅含量不同。

皂苷元的含量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而增高,综合考虑认为栽培3年收获较适宜。

春、秋采收其含量差异不大。

丘陵地野生知母均比栽培的含量低,其原因可能与土质、肥料等有关。

鲜知母去皮后,知母肉中皂苷元的含量比相应的毛知母低,而干知母去皮后结果相反,知母皮是否有一种保护成分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知母毛根一直作为知母的非药用部位丢弃,从研究结果得知其所含成分与相应毛知母相同,而且皂苷元的含量是相应毛知母的30%~50%,并随栽培年限在增长。

如果将此部分加大一倍用量入药将是一项很好的资源。

另据陈万生等报道,相同采收期、不同产地知母根茎中芒果苷含量变异很大。

天津、甘肃产知母中含量最高,可达 2.31%、2.38%,而山东产知母仅含有0.6%,支持了传统上认为河北知母质优的说法。

我国知母主产河北、山西、内蒙古,而三地产知母中芒果苷含量相差
可达2倍以上,进一步提示我们知母商品流通时须注明产地,以利于合理用药。

产地不同,新芒果苷含量不同,多数产地含量甚微。

而山东平度产知母中含量很高,可达2.75%,大大高于其中芒果苷含量,对移栽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圃3年后的山东知母成分的进一步考察表明,栽培后山东知母仍然保留原来高含量新芒果苷、低含量芒果苷的特点。

另有表明,根、叶中皆有较大的芒果苷分布,各地差异也很大,且大部分产地根中芒果苷含量要比其根茎中含量高,乌兰浩特知母根中的含量是根茎的2.4倍。

河南、山西产知母根中的含量为根茎的1.7倍以上。

甘肃、哈尔滨产知母根中芒果苷含量虽比其根茎低,但相差不多。

提示我们,知母去根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浪费。

山西、哈尔滨、乌兰浩特产知母叶中芒果苷含量很高,它们虽不入药,但可以考虑将之作为芒果苷的一个天然来源加以利用。

易混品:(1)小花蜘蛛抱蛋(百合科),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根茎活血通淋,泄热通络;广西称其为毛知母;(2)米贝母,分布于四川,彭县混称其为土知母;(3)梭砂贝母,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四川康定混称其为知母;(4)岩菖蒲,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水肿,头晕,耳鸣,月经不调,胃痛,小儿泄泻,营养不良;四川峨眉称其为山知母、小知母、
岩知母;(5)心不干:为百合科植物粗丝开口箭的根茎,分布于云南,根茎用于胃痛,胃溃疡,跌打损伤;红河州个别地区以其混称土知母;(6)蝴蝶花(鸢尾科),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

根茎用于食积腹胀,蛔虫腹痛,牙痛,喉蛾,泻下通便;贵州称其为土知母,湖南个别地区称土知母或混称知母;(7)鸢尾,分布于华东、中南、华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西藏,根茎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外用于痈疖肿痛,外伤出血;四川、贵州、湖北称其为土知母,四川江津称“蛇头知母”;(8)中国骨碎补(骨碎补科),分布于广西、云南,根茎用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广西称其为山知母;(9)草石蚕,根茎呈长条状,扭曲,有时分枝,长5~25cm,直径约3~9mm,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须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根茎用于湿热黄疸,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肺痈,咳嗽,牙龈肿痛,毒蛇咬伤;福建称其为土知母;(10)猫耳朵草:为裸子蕨科植物金毛裸蕨的全草或根茎,分布于台湾、四川、云南、西藏,根茎及全草用于伤寒高热关节痛;云南昆明称其为土知母;(11)台湾车前蕨(车前蕨科),分布于台湾、广东、
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咳嗽;广西称其为水知母;(12)土密树(大戟科),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根皮、茎、叶用于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贵州、广西有混称其为土知母;(13)洁长蒴苣苔(苦苣苔科),广西个别地区称其为肥知母;(14)线蕨(水龙骨科),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全株用于肺痨;福建厦门有称其为知母者;(15)药材市场造假:知母分光知母和毛知母两种;光知母个状,造假者通常用野生桔梗尾茎充当,饮片光知母用家种白芷鲜时切成碎片,晒干,掺入,可达30%,鉴别:光知母个用手折断,断面有粉质,野生桔梗断面木质,且有茬;饮片鉴别:用鼻闻有白芷香味,证明掺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