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第三章 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

1、逻辑“或”(和) 、逻辑“
————————————————— A
B
用符号“ 或 表示, 用符号“or”或“+”表示,其逻辑表达式为: 表示 其逻辑表达式为: A or B 或 A+B 其意义为检索记录中凡含有检索词A或检索词 , 其意义为检索记录中凡含有检索词 或检索词B, 或检索词 或同时含有检索词A和 的 均为命中文献。 或同时含有检索词 和B的,均为命中文献。
分 析 课 题
检索词: 检索词: : :
富营养化(水华), ),处理 富营养化(水华),处理 治理,修复), ),湖泊 (治理,修复),湖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检索工具: 检索工具:
1. 2. 3. 4. 5. 6. 7. 8.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 1989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 1989-现在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万方) 1986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万方) 1986-现在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 197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 1979-现在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方)1999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方)1999-现在 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万方) 1989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万方) 1989-现在 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 1995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 1995-现在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方) 2000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方) 2000-现在 中国重大科技成果数据库(万方) 1990中国重大科技成果数据库(万方) 1990-现在
中图分类法
中图法》 个基本部类, 《中图法》分 5个基本部类,将知识门类分为 哲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 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基本部类, 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基本部类,列于 首位。此外,考虑到图书本身的特点, 首位。此外,考虑到图书本身的特点,对于一些 内容庞杂,类无专属, 内容庞杂,类无专属,无法按某一学科内容性质 分类的图书,概括为“综合性图书” 分类的图书,概括为“综合性图书”,作为一个 基本部类,置于最后。 22个大 基本部类,置于最后。在此基础上扩展为 22个大 类。 标记符号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 合号码制。 合号码制。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3 计算技术、计算机
31
计算机软件
316
操作系统
.1
分时操作系统
.2
实时操作系统
.7
Windows操作系统
39
计算机的应用
… F25 物资经济 F250 物资经济理论 F252 物资流通
… F5 交通运输经济 F50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
… F53 铁路运输经济 F54 陆路、公路运输经济
匹配有其匹配标准,这里涉及到两者一致性、 相关度等问题,按一定的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 信息。
精选ppt
3
信息检索一般过程
信息源
信息分析、 著录、标引
信息的表示
用户
检索语言
用户需求分析
数据库 匹配过程
输出检索结果 精选ppt
检索表达式
4
信息检索的过程往往需要一个评价反馈途径,多次比较匹配, 以获得最终的检索结果。其图示如下:
9
责任者 及其单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码
关键词
正文
精选ppt
题名 摘要
10
分类语言
也属于主题语言。分类语言是按学科范畴划分而构成的一 种语言体系,它集中反映学科的系统性、反映它们的相关、 从属、派生等关系,从总体到局部分层、分面展开,形成 分类体系。由类目号码及名称作为检索语言,构成分类类 目表,如前述图书分类表、专利分类表用的都是分类语言 。
13
……
主题语言
包括:关键词语言、单元词语言、标题词语言、叙词语言等,它们有不同 的主题词表。主题词表达概念本身,在主题词表中通过参照系统来指示词 汇之间的关系。如”交通运输”、“国际物流”。主题语言分为规范主题语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考点整理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考点整理●2.1 信息检索的概念与原理●2.1.1 信息检索的概念(重要)●2.1.2 信息检索的原理●信息检索原理就是将特定的信息需求与存储在检索系统中的信息标识进行异同的比较与匹配,选取两者相符或部分相符的信息予以输出●信息检索的类型●1.文献检索●2.数据检索●3.事实检索●2.1.3 信息检索的意义/作用(重要)●1.信息检索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其最大价值的科学方法●2.信息检索是再学习的工具,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3.信息检索能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及时间●2.1.4 信息检索的历程●1.手工检索●2.计算机检索●2.2 信息检索系统(重要)●2.2.1 信息检索系统的概念●1.信息检索系统的含义●2.信息检索系统的工作原理●2.2.2 信息检索系统的构成●1.信息选择子系统●2.信息索引子系统●3.词表管理子系统●4.用户接口子系统●5.匹配子系统●2.2.3 信息检索系统的分类●1.手工检索系统●1.书本式的手工检索系统●2.卡片式的手工检索系统●2.计算机检索系统●1.硬件●2.软件●3.数据库●1.参考数据库●1.书目数据库●2.指南数据库●2.源数据库●1.数值数据库●2.文本—数值数据库●3.全文数据库●4.术语数据库●5.图像数据库●6.多媒体数据库●2.3 信息检索方法(重要)●1.直接浏览法●直接查找法●2.常用法●顺查●倒查●抽查●3.追溯法●4.综合法(分段查找法、循环法、交替法)●2.4 信息检索效果(重要)●2.4.1 信息检索效果评价●信息检索效果的概念●1.检索结果有效性评价●2.检索系统实用性的评价●3.检索费用—效率评价●信息检索效果评价对于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的意义●信息检索效果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1.查全率和查准率●2.误检率和漏检率●3.响应时间●其他与检索效果相关的指标●2.4.2影响信息检索效果的因素●1.标引的质量●2.检索途径的数量●3.检索策略的优劣●4.检索人员的素质。
第二章 信息检索基本知识

(二)按出版形式划分:
原始文献
图书
特种文献
期刊
会 议 文 献
科 技 报 告
专 利 文 献
学 位 论 文
政 府 出 版 物
其 标 准
食品标准网
它
7-111-17892-0
《发票报文》GB/T 17303.2-1998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商业发票报 文
……
(三)按信息的加工程度来分: 1、一次文献信息 (原始文献):
一、检索工具的作用 1、报道作用 2、存储作用 3、检索作用
二、检索工具的特点
1、详细而又完整地记录了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2、对所著录的文献,标引了可供检索的检索标识。 3、提供必要的检索手段,配备各种体系的索引。
三、检索工具的类型
按著录信息的特征划分:
1、目录 2、题录 3、文摘 4、索引
检索途径-分类途径 分类途径的缺点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在 分类时往往难于处理,查找不便。另外, 从分类途径检索必须了解学科体系,否 则在将概念变换为分类号的过程中常易 发生错误,造成漏检或误检。
检索途径-主题途径
• 主题途径是一种按照文献的主题内容查找文献 的途径。使用的语言是主题语言。使用的检索 工具有“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叙 词索引”等。 • 主题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类的框框,把分散 于各个学科的有关文献集中于同一主题词之下, 以文字作检索标识,索引按照资料内容的主题 词或关键词的字顺排列,检索时就象查字典一 样,不必考虑学科体系。
更多……
• 按检索方式,可分为印刷型检索工具和机器检 索工具; • 按出版形式,可分为期刊式检索工具、书本式 检索工具、卡片式检索工具、缩微式检索工具、 机读式检索工具等; • 按收录范围,可分为综合性检索工具、专题性 检索工具; • 按语种,可分为中文检索工具和外文检索工具;
信息检索基本知识

T
TB TG TH TE …… TU TV
TB1
TB2
TB3
TB4
…… TB48 …… TB488
……
TB482
TB489
T—工业技术类中图法举例
以T-工业技术大类下的TP类展开下位类如下: T 工业技术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TP3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TP39 计算机应用 TP393 计算机网络 TP393.0 一般性问题 TP393.01 计算机网络理论 TP393.02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设计
二、文献信息源类型
文献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描述,比较常见 的分类方法有如下三种: 按信息的载体形式划分(印刷、胶片、 电子文献等); 按信息加工的级别划分(四次文献); 按信息的发布形式划分(十大文献信 息源等)
1、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划分
• 印刷型(Printed form):以纸张为载体 • 缩微型(Microform):以感光材料为载体:胶片 • 声像型(Audio-Visual form):以声像记录材料为 载体:磁带 • 电子型(Machine Readable form):以计算机信息 存储设备为载体 :软磁盘、光盘、硬盘等
叙词
•叙词是主题语言的高级形式。是以较正规和正式的 科学名称为基础组织而成一种主题法检索标识系统。 •由在概念上不可再分的基本概念单元词汇组成,检 索时可以利用这些单元词进行组配,以表达一个复杂 的概念。
•如课题: 太阳能热水器研究 汉语主题词表中正式主题词是太阳能利用、太阳 能加热等代替。
标题词
• 国际十进分类法(UDC: UDC(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
又称为通用十进制分类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 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部文献资料分类法。原由比利 时人P.-M.-G.奥特莱和H.-M.拉封丹在《杜威十进分类 法》第6版的基础上编成。近百年来,UDC已被世界 上几十个国家的10多万个图书馆和情报机构采用。 UDC目前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通用文献分类法。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一.概述1.信息与文献信息知识的分类:已掌握的知识和需查询的知识。
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并且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传输和储存。
这里有几个词组需说明: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研究的对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和态势。
信息已成为与物质、能量同样重要的三大资源之一。
信息是一种原料,人类接受外界大量信息后,经过实践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机制加工提炼后变成有用的知识(知识的认识程度)。
文献:将知识记录并保持在一定的载体上,就形成了文献。
文献信息是文献所表达的内载信息,以文字、符号、声像信息为编码的人类精神信息,也是经过人们筛选、归纳和整理后记录下来的信息。
科技文献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记录,积累了许多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科学假设,反映了科学技术研究的进展和水平,是科学信息的主要来源。
2.信息的特点(1)普遍性;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c从宏观的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都是信息的母体;(2)时效性:信息的获得和传送需要时间,信息反映的总是特定时刻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当人们获得信息后,它反映的是某段时间的事物,是一种历史纪录,如果传递很慢,信息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3)传递性:指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效应,信息可以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时期传到另一个时期;信息的传递决定了信息的可扩散性,信息是通过各种渠道、媒介传播和扩散;(4)共享性:信息在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载体本身的信息并不因此而减少,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极大地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5)可转换性:信息的物质载体形态是可以相互转移变换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金钱、效益、质量等;(6)可伪性:在人们得到信息后,必须进行分析判断和筛选,以便正确享用信息。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例如:缩微平片、缩微胶片等。
声像型:
定义: 也称视听型,是指通过特定设备,使用光、声、
磁、电等技术将信息转换为声音、图像、影视和动 画等形式,给人以直观、形象感受的知识载体。 (一种非文字形式的文献) 优点:
信息存储密度高,形象直观、生动、逼真。 缺点:
成本高,不易检索和更新。 例如:录音带、唱片等。
专著(原始文献)
•ISBN号*
期刊
定义:
期刊一般是指名称固定、开本一致的定期或不定期 出版的汇集许多个著者论文的连续出版物。(期刊上刊 登的论文大多数是原始文献)
按内容分:学术性期刊、通讯性期刊、述评性期刊等。
例如:
按时间长短分: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
ISSN号*
报纸
定义: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 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 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广义: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和设备。
二、信息资源(文献)的类型
(一)按文献的载体不同划分: 1、手写型 2、印刷型 3、缩微型 4、声像型 5、电子型 6、多媒体型 (二)按文献的出版形式不同划分: 1、图书 2、期刊 3、报纸 4、会议文献 5、学位论文 6、科技报告 7、专利文献 8、标准文献 9、产品样本 10、档案 11、政府出版物 (三)按文献的加工程度不同划分: 1、零次文献 2、一次文献 3、二次文献 4、三次文献
知识固化在纸张上的一类文献。 优点:
便于阅读、传递,便于大量印刷,成本低。 缺点:
信息存储密度低、分量重,体积大,收藏空间大, 保存期短,管理困难。
例如:图书、期刊、报纸以及各种印刷材料。
缩微型: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46
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工作流程
输入子系统——选择收集特定范围的信息资源、按系统 指定款式输入系统 处理子系统——处理加工经过鉴定、选择好的数据和信 息,使其成为易于存储和检索的形式。 存储子系统——将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按某种规定有序聚 积在存储载体上以构成可检文档。 传输子系统——通过计算机与通信线路的连接,完成信 息编码的传递、转接、处理与接受。 输出子系统——根据用户需求有效输出各类最终信息产 品。 控制子系统——根据系统内外环境变化,适时调控,保 障系统的有效输入、有效存储、有效输出等环节的协调 运行。
16
三、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 2、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类型
计算机单机信息检索系统(20世纪50年代 初——60年代中期) 计算机联机信息检索系统( 20世纪60年 代中——70年代中期) 计算机光盘信息检索系统( 20世纪70年 代中——80年代中期) 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系统( 20世纪80年
(期).页码
10
二、手工信息检索系统
5、几种常用的手工信息检索工具 《中国农业文摘》: 81年创刊、85年起分7个分册 刊期、类型:双月刊、文摘型 检索途径:分类、主题、著者 著录格式:分类号 顺序号 题目 /作者
// 刊名, -年,卷(期). -页码 文摘正 文…… 图x 表x 参x (文摘员)
23
一、信息检索语言概述
信息检索语言是人们在加工、存储
及检索信息时所使用的标识符号; 信息检索语言是索引款目所使用的 标识系统; 信息检索语言可以是对自然语言作 规范化处理后的词汇与技术语言, 也可以是某类事物及其某方面特征 的代码。
24
二、信息检索语言的基本类型
1、按构成原理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4. 四者间关系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的关系
19
第二节 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1. 信息资源的定义 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
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提示:本课程所说的“信息检索”实际就是“信息资源检索”
2.信息的特性 传递性:信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可以进行传递。 时效性:指信息发出、接收到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也包括信息本身更
2
绪论 课程目的与意义
3
1、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信息检索与应用》是一门工具课
其目的是教给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
4
2、 为什么要学习这样一门课 工具的意义所在:
荀子“假物论” 柏林图书馆“钥匙说” 掌握信息检索这个工具的意义在于: 1. 借鉴前人成果,避免重复研究 2. 节省学习者时间,获取新知识的捷径 3. 提升信息素养,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14
《中国大百科全书》: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 表征,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它用符号或消息所包含的 内容,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
信息的定义: 信息(information)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规律的
表征,是 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信息的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时效性、传递性、共享性……
知识迅猛更新
“知识就像鲜奶,纸盒右边就印着有效日期……” 当前,知识半衰期正在日益缩短,由最早的100年逐渐缩短至当前的 3年左右
9
为什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我们面对的信息问题是:信息无限增长,而人的接受 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限(人不可能将所有信息转化为 自身有用的信息)
庞大复杂的信息资源与人们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向 我们提出了如何科学地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满足个 人的信息需求的问题。
如果掌握了信息检索技术,我们就可以最快速度、最为 精确的途径获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节省用于信息 搜集的时间和精力
10
0.3 这门课会教给我什么
1.实用的信息检索技能 2. 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 3.筛选和利用信息为己服务的方法 4. 毕业论文写作的技巧
11
第一课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12
《信息检索与应用》
1
课程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信息检索与应用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Utilization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 所属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 学时与学分:30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考核办法有:作业、课堂提问为平时成绩,占50%, 期末成绩占50%(特别说明:出勤少于1/3者,取消 考试资格)
新的速度。时效性是信息的重要特点。如果传递很慢,那么再有用的信息常 常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比如新闻、预告等。 共享性:在信息的扩散和用户分享信息的过程中,信息载体本身的信息量并 不因此过程而减少,各用户分享的信息份额也不因分享的人的多少而受影响。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信息的产生源于物质,信息产生后又必须依附 于物质。 可扩散性:指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媒介进行传播,它的扩散是没有穷尽的。 可扩充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信息资源的扩充与积累也是无限的。 可替代性:信息的物质载体形态是可以互相转移变换的。15源自162. 知识与情报
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的总和
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情报
被传递的知识
情报是信息的一部分
以苹果为例: 苹果——信息 每天吃一个苹果有利于健康——知识 苹果的种植、销售、消费——情报
17
3. 文献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只要是记录有知识的,不管是纸、钟
本讲内容提要
第一节 信息、文献、知识、情报 第二节 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13
第一节 信息、文献、知识、情报
1.信 息( Information ) 南唐诗人李中曾在《暮春怀古人》中写下“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
路倚楼台” 的佳句;唐朝诗人许浑也在《寄远》中感叹“塞外音书 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这是我国关于“信息”最早的文字记 载。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进行认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 通信领域。 1948年,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美国数学家申农(Shannon)第一 个给出信息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控制论专家维纳(Wiener)在1948年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 物质,也不是能量”。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 牛顿
5
英国学者约翰逊曾说过 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所知道的学科知识,另
一类是关于在哪儿可以获得这些知识的知识。 如果我们把“检索工具”比作知识的宝库,那么“文
献检索”就是打开知识的一把钥匙。
6
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 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 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
信息素养是指个人具有察觉何时需要信息,且能有效的查 询、评估、组织与利用信息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发 现、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的技能或能力”。A set of skills/abilities needed to find, retrieve, analyze, and use information
7
信息素养九个标准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 息素养标准,概括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标准一: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标准四: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有能力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标准七: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
8
为什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爆炸的时代
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80万种,期刊40万种,其它文献信息资料 400万种;发表科学论文大约500万篇,平均每天14000篇左右,每35 秒就有1篇论文发表,不到1分钟就有1本新书问世,每小时出现近20 项技术发明,每天约有40亿个信息单位的信息量向世界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