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2022至2023年年初二语文上期中考试(安徽省宣城市第六中学)

名句名篇默写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③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④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⑤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⑥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诗人完全陶醉,流连忘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徙倚欲何依②芳草萋萋鹦鹉洲③长河落日圆④月下飞天镜⑤烈士暮年⑥将以遗所思⑦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徙倚”、“萋萋”、“暮”、“遗”的书写,理解型默写⑦抓关键词“流连忘返”。
选择题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A. 国民革命军北伐B. 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C.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D.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答案】D【解析】D项“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是文中所说的“大迁移”。
可分析“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一句,只有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才有如此大的“武装宣传”力度。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洛的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___和___两位革命领袖是他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答案】毛泽东周恩来【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知识积累。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是“飞黄腾达”?A. 一帆风顺B. 马到成功C. 青云直上D. 水到渠成答案:C2. 下面哪个词的读音与其他三个不同?A. 鞍B. 庵C. 俺D. 按答案:D3. 下面哪个句子的语序是错误的?A. 山上有一个石洞。
B. 她把书放到了书架上。
C. 他正在院子里种花。
D. 真热!天上没有一片云。
答案:D4. “渐行渐远渐无书”这句诗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杜牧C. 王之涣D. 王安石答案:C5.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象?A. 农村生活B. 农田景色C. 道路风景D. 城市街道答案:A二、填空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共有__五__颗星,颜色有:__红__色、__黄__色。
2. 《西游记》的作者是__吴__承__恩__。
3. 一年有__四__个季节,分别是:__春__、__夏__、__秋__、__冬__。
4. 成语“一去__二__三__里__”表示行走的距离远,为了强调这一点,现在也常用来表示离开的距离远。
5. 《水浒传》中,宋江是__梁山泊__的好汉之一。
三、简答题1. 简述一个你喜欢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
答案略。
2. 解释词语“山河”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略。
3. 请从古代诗词中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并写出其中的两句。
答案略。
四、作文题请根据以下要点,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作文。
- 我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我有这个梦想- 我会怎么样去实现这个梦想答题略。
The document above provides a sample of "Midterm Chinese Exam Questions for Grade 8 (with answers)". It includes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fill-in-the-blank questions, short-answer questions, and an essay question related to the topic "My Dream".。
初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赖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乌鸦的歌声粗壮而无所顾忌,麻雀使得冬天没有了秩序。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13分)
(3分)因为小鸟的跳跃,冬天的风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因为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树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一个要点1分)
(2分)天空或空间
(4分)因为鸟儿来树木带来了舞蹈音乐,/带了生机与活力,/让人在沉寂的静止的树林中感受一种自然的灵气,/一种活动的生命的感悟。(一个要点1分)
(3分)“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此题答案唯一且必须用文章原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7题。(13分)
鸟是树的花朵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艘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2
【乙】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袁宏道《游高梁桥记》节选)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4分) 为坻( ) 参差( ) 鳞鬣( ) 窈窕( )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C.其岸犬牙参差 D.精蓝棋置,丹楼珠塔 5、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6、两文都写到了“水”,有人说柳宗元写的胜过袁宏道,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
大兴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初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兴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初二语文2024.11说明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涂或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运用(共16分)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
同学们兴致盎然地组织了探索中轴线的文化活动。
活动一:探古老的中轴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七个多世纪,其城市历史悄.然演进至今,镌.刻着北京城市发展的记忆。
中轴线(wǎn)如一条长龙,从钟鼓楼一路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正阳门,直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甲】这便是北京中轴线的15处遗产点。
北京中轴线的建造初(zhōng),在于完美呈现中国传统都城建筑规划的理想模式。
这种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就有记载,而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最为完整地展现《考工记》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实例。
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各类建筑因为所处位置和环境【乙】功能和重要性的不同,形成对建筑形制、尺寸、装饰、材料与色彩的差异化设计,完美体现了和谐统一、均衡包容的美感。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悄然(qiāo)宛如镌刻(juàn)初衷B.悄然(qiāo)婉如镌刻(juàn)初忠C.悄然(qiǎo)婉如镌刻(juān)初忠D.悄然(qiǎo)宛如镌刻(juān)初衷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
【乙】、B.【甲】——【乙】、C.【甲】。
【乙】,D.【甲】——【乙】,活动二:探鲜活的中轴在地下熟睡了半个世纪后,一只明代的石雕镇水兽在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被考古人唤醒。
通州区初二期中考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悠然自得(yōu)B. 蹉跎岁月(cuó)C. 鸿毛(hóng)D. 瞒天过海(má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要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B. 学校在周末组织了一次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环保活动。
C. 她的优秀品质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3. 下列词语中,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美轮美奂B. 满载而归C. 鸿毛片羽D. 惊天动地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B. 夜晚的星空,繁星点点,犹如一颗颗钻石镶嵌在黑幕上。
C. 他的眼睛犹如两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D. 这座山峰高耸入云,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5.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下列诗句分别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下列词语出自哪篇课文?()(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 下列成语出自哪位历史人物的故事?()(1)悬梁刺股()(2)卧薪尝胆()(3)指鹿为马()三、阅读题(每题10分,共30分)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选择题1.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对牛弹琴”相同?A. 对症下药B. 班门弄斧C. 画蛇添足D. 拔苗助长答案:B2. 下面哪个词与“选辑”意思相近?A. 编选B. 精选C. 被选拔D. 单项选择答案:A3. 下列哪组词都是拟声词?A. 咆哮、叮咚、拍手B. 美丽、高富帅、珍贵C. 苗条、矮小、高大D.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答案:A4. 请问“鹅黄”是哪种颜色?A. 红色B. 黑色C. 白色D. 黄色答案:D5.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描写春天的?A. 滴滴涕泪如雨下B. 多情自古空余恨C. 黄河远上白云间D. 梅须逊雪三分白答案:C客观题1. 请简答:什么是成语?(10分)答案:成语是由一些汉字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搭配的词语。
2.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杨洪基是谁?(5分)答案:杨洪基是一位中国流行歌手。
3. 请简述第二段课文的中心思想。
(15分)答案:第二段课文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要坚持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4. 根据第三段的描述,简述杨洪基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10分)答案:杨洪基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
5. 请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10分)答案: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描述杨洪基的故事,鼓励读者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追求成功。
主观题1. 请你选择一幅图片,并描述它给你的感觉。
(30分)答案:略2. 请你根据自己的经历,描述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
(30分)答案:略3. 请你谈谈你的梦想以及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
(40分)答案:略注意:此份试题仅供参考,请以老师发放的实际试题为准。
初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B. 风和日丽C. 惊弓之鸟D. 鸡鸣狗盗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学校决定在下周举行一场运动会,旨在增强同学们的体质。
C. 我喜欢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它能让我感到心灵的宁静。
D.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却从不骄傲自满。
3. 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夜空中的星星像眼睛,闪烁着光芒。
B. 他的脸色苍白,仿佛被风吹过一样。
C. 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悦耳动听。
D. 那朵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
4.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高尚,是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
B. 那个地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
C. 他做事总是优柔寡断,结果错失了许多好机会。
D. 她的演讲铿锵有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旅游。
B. 他把书拿起来,看了看,然后又放下了。
C. “你昨天去哪儿了?”“我去图书馆借书了。
”D. 他看到小明的成绩单,高兴地说:“你这次考得真好!”6.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荡漾B. 稻谷C. 融化D. 沉沦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离不开他平时的刻苦训练。
B.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要更加努力。
C.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D. 他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是因为他非常聪明,而且非常努力。
8. 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那座山如同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远方。
B. 月亮升起来了,仿佛一位美丽的仙女在空中翩翩起舞。
C. 那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
语文初二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蹒跚(pán shān)翻译: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的样子。
B. 惊愕(jīng è)翻译:十分惊讶,吓得不能说话。
C. 殷切(yīn qiè)翻译:非常恳切。
D. 蹙眉(cù méi)翻译:皱着眉头,表示不高兴。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
B. 为了完成作业,小明熬夜至深夜,导致身体极度疲惫。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D. 通过这次旅行,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
B. 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C.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
D. 天上的星星像眼睛一样闪烁。
4. 下列词语中,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奋进与奋发B. 喧哗与喧闹C. 奔跑与奔驰D. 聪明与智慧5.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
变换后:他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
B. 原句: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变换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我们要努力学习。
C. 原句: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可以去公园玩。
变换后:今天天气真好,公园可以去玩。
D. 原句:小明唱歌很好听,跳舞也很棒。
变换后:唱歌很好听的小明,跳舞也很棒。
6. 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她的歌声婉转动听,宛如天籁之音。
C. 这场雨下得很大,把地面冲刷得干干净净。
D. 他的脸色苍白,显然是生病了。
7. 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热爱集体。
B. 如果你今天不来,我就自己去了。
C.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做事很认真。
D. 他不但唱歌好听,跳舞也很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班级姓名
一、按要求答题:(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阴晦(huì)造诣(yì) 跻(jì)身
B、锭(zhàn)子称(chèn)心孱(chán)弱
C.村氓(máng) 腹(fěi)诽惘(wǎng)然D、瑟(sè)索嗤(chī)笑愕(è)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敝帚自珍广袤无垠笑耕不缀通霄达旦
B、茶毒生灵蝇营狗敬废寝忘食真知灼见
C、千锤百炼至死不喻怨天忧人镇定不迫
D、忠心耿耿偃旗息鼓蹉跎岁月幕天席地
3、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空着格外,也格外。
A、舒服爱护
B、舒服爱惜
C、舒服爱护
D、舒服爱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一句是()
A、我们应该发扬宽敞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B、春天的足球场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C、科学进展到今天,谁也可不能速写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D、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全队的名声,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一辆纺车》是吴伯萧写的一篇叙事性专门强的抒情散文,文章以怀念纺车为线索。
B、《马说》一文是唐朝代文学家韩愈写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C、《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朝闻名诗人刘禹锡。
D、《故乡》和《论雷锋塔的倒掉》作者差不多上鲁迅,体裁差不多上小说。
二、按原文默写(6分)
1、只要春风吹到的地点,。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3、予独爱莲之,,,,香远益清。
4、世有伯乐,。
,而伯乐不常用。
5、然而我又不情愿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们而生活。
也不情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而生活,也不情愿,都如别人的而生活。
三、阅读:
这来的便是闰土。
尽管我一见便明白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经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差不多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专门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明白,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如此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红包和一支和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专门兴奋,但不明白如何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样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信了,脸上现出喜悦和凄凉的表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尊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看起来打了一个寒噤;我就明白,我们之间差不多,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话。
1、文中从哪五个方面对闰土进行了肖像描写?答:身材、、、
2、“大抵是如此的”中的“如此”指的是()
A、这来的便是闰土
B、又不是我经历上的闰土
B、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D、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
3、闰土外貌发生如此庞大变化的要紧缘故是()
A、岁月流逝打下的深深印痕
B、家庭景况专门不如意,受苦受累太多。
B、C、心理觉得苦,却又难以形容出来D、残酷的剥削和繁重的压迫所致。
4、选段中“我看起来打了一个寒噤,我主明白,我们之间差不多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中
A、“我明白”的依据是。
B、“厚障壁”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是。
5、对第一段明白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以描写为主,以不同方面刻画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B、第2句是记叙中的议论,指出眼前的闰土与青年闰土已判若两人。
C、“我经历中的闰土”是指前文所描写的月夜瓜地刺猹、教“我”雪地捕鸟,告诉“我”
许多新奇事的淳朴英俊、爽朗、勇敢的青年闰土。
D、刻画中年闰土的肖像,最终目的是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贫困。
(2)、《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伯乐”是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B、文中的“千里马”是指有才能的人。
C、中的“食马者”是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D、文中“天下无马”的“马”是指没有才能的
人。
3、对本文作者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得最准确的是()
A、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对在位者不能发觉和使用人才进行批判。
C、对统治阶级不能重用和奖励人才,致使人才流失表示惋惜。
D、对统治阶级中能识别和重用人才的人给以确信。
4、下面各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三到万》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
....
浅出把知识教给学生。
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
而学生假如自命不凡,看到入门专门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正如那个富翁的亲小孩一样,他以为从此不必请老师了。
殊不知他全然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关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明白,因此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贴,他就闹见笑了。
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专门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通过了复杂的变化。
要明白得这些变化,也看起来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步学习,同时需要老师
教,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能够专门
..
快学会的。
假如完全没有人教,倒专门可能人什么也学可不能。
我们之因此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
1、这两段文字的论点是()
A、教师要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B、学生假如自命不凡,就什么也学不到。
B、要明白得文字结构上的变化,需要老师教D、学习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2、对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逐步深入”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B、“越……越”表示程度随着条件进展而进展,表达了语言的准确性。
C、“只”表示限于某个范畴。
用上“只”表示不论学什么,不能凭“天才”表达了语言的严密。
D、“专门”副词,表示可能的程度相当高,表达了语言的准确。
3、给第一段分层:①②③④⑤
4、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1 举例论证2 道理论证3 对比论证4 比喻论证A、1 2 B、1 4 C、1 2 3 D、2 3 4
(4)课外阅读
家里尽管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省吃俭用,省下钱请了一位先生。
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专门严格,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
背不出时候,他提一字,就叫我回转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专门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躯体所无法幸免的感受,因此失声地哭了,然而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旁边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将就说着:“打得好”。
现在看来,如此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如此野蛮的教育法;现在想起这些,仍旧念着我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1、文段所定要紧事件发生的时刻是,地点是。
2、文段所写的要紧人物是()A、父亲B、母亲C、先生D、“我”
3、文段的重点是表现()
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楚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格管教
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与野蛮
4、看到“我”背不出书而遭重打,母亲什么缘故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将就说“打得好”?以母亲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如何样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