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精品教案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以具体故事传达道理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刻画,传达深刻的寓意。寓言在文学教育和生活启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穿井得一人》这个具体案例。这个故事展示了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沟通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穿井得一人》这个寓言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对故事寓意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误会进行思考,但感觉问题设置还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力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学习《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理解寓言的含义和启示。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寓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寓意和寓言写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寓言故事,以及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穿井得一人》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误会、沟通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沟通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学习文言字词,初步掌握古文翻译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古文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对自己有所启迪。
有重点难点:重点:古文翻译及朗读。
难点:寓意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一)、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1、积累语言: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2、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二)、理解课文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分享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实现优势互补。
3.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共同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如故事情节的夸张、象征、寓意等。
2.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3.掌握并运用寓言故事中所学的词汇、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4.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成语,了解其词义、用法,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3.通过对课文句子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寓言的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穿井得一人”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递正能量?
2.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寓言故事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简短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本案例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疏通交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
[教学难点]指导体会学习课文中道理并得到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学生讲述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讲述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讲述寓言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师: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常以假托的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穿并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介绍出处和《吕氏春秋》(学生抢答)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8揽,12纪,共一百六十篇. 阳等诸家之说,内容通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1、我来读。
生1朗读课文,教师及同学点评。
四、再读课交,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去: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展示2::我会翻译。
生3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常--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师生点评。
生3翻译: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体会其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避免产生误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文意。
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领悟其中的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传达的信息传播中的误传现象,以及如何避免此类情况。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中的知识点和道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因误传信息而引发笑话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2、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停顿。
全班齐读课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理解文意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字词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发展。
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
提问: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去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传闻?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避免像“穿井得一人”这样的误传?5、探究主旨让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道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关键词语去带动阅读的方法。
3.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1. 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点引入,激发兴趣由社会当今热点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引出我国古代《吕氏春秋》这部作品中也记载到这样的造谣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理解题意,引发思考将这则寓言故事设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释题目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得”字的思考。
三、朗读课文,了解案件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案件的内容大概是怎样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吗?四、案件重播,抓住关键(1)学生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请学生说说以下画线的三句话的意思,再次引起学生思考:“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翻译课文,理解案情1.学生对照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自主串译。
2.小组讨论释疑,解决不懂词句。
六、整理词语,积累知识七、依文解言,判断案情小组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1.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总结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典型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穿井得人的故事,揭示了谣言的传播和相信谣言的危害。
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深刻,适合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增强诚信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诚信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领悟故事背后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相关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跟随课文进度,理解故事情节。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精品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7.小结。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
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
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