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食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衣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
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
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30年民生变化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得到普及,交通网初步建立
建国后,我国先后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 公路也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 经济文化的交流。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比起建国初期,这时的道路建设初获 成果,城市居民的出行愿望有所提高,全国交通网初步建成。 虽然火车上依然很挤,但是由于新铁路的开通,火车可以更便捷地 带人们去往更远的城市,人们远程出行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但是,城市内部交通工具的资源仍极为有限,新增加的少量公交线路在 根本上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车厢仍然经常拥挤不堪。 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是自行车,所以,那时候的城市交 通工具仍以自行车为主。比起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普及率更 高,街道上随处响着自行车铃“叮叮当当”的响声。中国曾被称作 “自 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程度。 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依旧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三、 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 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菜肴的 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 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为吸 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 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 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就在这个“追逐心理满足”的时代, 有位美食家对鲍鱼在中国内地受到热烈欢迎的程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美 食与营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营养;鸡蛋有 营养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对美食的感受。另外还有一种文化的追求在 内。”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 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 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随着生活 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 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 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 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 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于是, 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整理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f688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e.png)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txt你无法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无法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改变生命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七十四团职工特别喜欢穿,可在30年前,布料是统一供给的,要凭票的,不要说穿的花枝招展,就是灰的卡、的确良也是很抢手的。
四连连长杨松说:“我们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做身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有的还补丁摞补丁。
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是1982年,妈妈买了块布料给我做衣服,特意告诉裁缝把衣服做大一些,“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小孩子长得快”。
结果,那个裁缝做得太合身了,妈妈为此生了好几天气。
现在妻子每周都会去昭苏县城,尤其是那些时装店,遇上称心如意的衣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对她来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更是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
食——春节餐桌菜肴丰盛七十四团多数职工是四川来的,四川人最喜欢吃,30年前,计划供应,商品希缺,想吃也买不到。
看看现在,团部菜店到超市,商品一应俱全。
谈起过去,从成都军区转业到七十四团的樊树高更是有千言万语,“80年代初那会儿买东西还凭票,过年的时候买点猪肉、豆制品,还有大白菜。
到了90年代,情况就不同了,票证不用了,鱼肉蛋禽也越来越丰富。
现在,家里更是连年夜饭都不做了,我和老太太忙不来”。
现在的团场人,大多数职工家都不会在家里准备很多年货了,菜店、超市天天卖新鲜的,特别是过年卖年货的三步一个五步一个,品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很多人家都喜欢特色菜肴,海鲜、素食广受追捧,像鸡鸭鱼肉这些过去的好菜大菜因为脂肪含量高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反而受冷落。
住——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团场职工的住,变化是最大的。
走在营区,新房一排一排。
家住五连的王长美前几年盖了新房,修建乐沼气。
虽然跟城里人比起来不是楼房,但在团场那是相当不错的了,和30年前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1979年那会儿,全团职工住的基本上都是地窝子,高出地面的墙也是土块的,整个团场找不到砖瓦房。
改革开放以来的饮食

说 到 健 们康 , 的蔬 首果 选无 疑 是 人
西餐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各种高档的餐厅、咖啡馆成为新时代 人们的一种选择。
外,还有各种保健品也成为畅销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确 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谢 谢!
改革开放以来饮 食的变化
水工1102班:姚鸣晓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的 三十多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
“食”的变化
50-70年代:“饿”
离不开票证——粮票、 油票、肉票、糖票等
这 站是 买前 苏 粮, 州 油居 市 的民 一 情排 粮 景长 油 。队 供 购应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白菜、萝卜一度成 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菜。
80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 (1978-1988)
人们的菜篮子 逐渐丰富起来, 餐 桌上逐渐呈 现出前所未有 的丰盛。
人们的零食也种类繁多, 琳琅满目!
属 于 80 90 、 后 的 童 年 记 忆
90年代:饕餮时代 (1988-1998)
这个年代人们逐渐富裕起 来,鸡、鸭、鱼、肉已 经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 的食物。西餐、意大利 披萨等食物也越来越常 见。
各地美食 齐聚一堂
进口食品
21世纪:吃出健康,吃出品味
人们追求的不单是吃饱吃好,还讲究饮食结
构、营养搭配、吃出健康。 琳琅满目的蔬果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人们的饮食更多的是讲究品味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
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
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
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上涨了7倍还多。
牛羊肉的价格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
想一想,真的是很吓人啊。
其次谈谈穿吧,现在一套象样的衣服怎么说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
所以,衣服的价格相对于那个时代上涨了18倍。
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
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
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
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
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题目是行,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开私家轿车,当然,也有人爱坐出租车。
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
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们来谈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
30年以前我们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工人看病都是单位报销,不用花钱,农民有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钱。
那么,我们假定一个人没有单位,他看病是花钱的,进一次医院需要多少钱呢? 30年以前,感冒这种普通疾病块八毛的就解决问题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块吧,现在呢?少说20到30元,如果输液了,100元根本不够。
如果病大,就更麻烦了。
医疗费用上涨了80倍!现在,我们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一个月几十元就能养活全家十几口人。
而现在呢?上涨到了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工资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
教育问题就更大了,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那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父母上学的时候全年学杂费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学,1分钱都不用交,吃饭钱都是国家管着,没有读不起书的。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
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
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飞跃。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
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
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
在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而那时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才两三百多块。
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
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
而后深圳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
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随着生活
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
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
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
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
LOGO 素材天下
二、 80年代:从温饱到小康
LOGO 素材天下
二、 80年代:从温饱到小康
LOGO 素材天下
三、 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
一、70年代:吃的像个人样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一 切都要凭票供应。
LOGO 素材天下
一、70年代:吃的像个人样
他们的饮食
LOGO 素材天下
一、70年代:吃的像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样
他们餐桌上 的食物
LOGO 素材天下
一、70年代:吃的像个人样
他们的饮食
LOGO 素材天下
二、 80年代:从温饱到小康
一.第一瓶可口可乐进中国: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三个小时后, 可口可乐宣布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 从香港经广州运到了北京。如今,可口可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 二.第一家个体饭店: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翠华胡同里一 家名为悦宾饭店的餐馆开张营业,这便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 家个体饭店。28年过去了,个体私营经济却已在中国餐饮业遍地开 花。
LOGO 素材天下
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于是,
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LOGO 素材天下
三、 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LOGO 素材天下
三、 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90年代,人们一有了点钱,就毫不客气地 下馆子了。
三.第一家西式快餐店:1984年2月,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西式快餐 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单西绒线胡同内开张。合众社的记者认 为这是“唐老鸭带动的食品革命”。
LOGO 素材天下
四.第一次不用粮票,想买啥买啥:1987年9月,广西玉林市取消粮 票,成了当时中国第一个买粮不用粮票的地方。从此人们可以想吃 啥就吃啥。 五.第一家肯德基进入中国:1987年11月12日,美国著名快餐品牌 "肯德基"设在北京前门地区的餐厅正式开业。这是肯德基在中国 内地的第一家餐厅,从此之后,中国有了洋快餐。
LOGO
改革开放30年
来的变化--食
改革开放30年来--食的变化
1 一、 70年代:吃的像个人样 2 二、 80年代:从温饱到小康 3 三、 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4 四、 21世纪:吃并选择着
LOGO 素材天下
一、70年代:吃的像个人样
❖ “饮食方面,我明显是打小没吃过饱饭的。从来不挑食,胃口 出奇的好,白菜、萝卜、黄瓜、茄子,没有我不喜欢的。酸甜苦辣 咸没有我吃不下的,我可以第一个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后一个离席。 只要有我在,家里永远都不会有剩饭剩菜。吃完饭,妈妈向我征求 反馈意见,我一律是一个答案:‘正好’。当时的消费,我一向节 俭。但是一旦有些闲钱,又忍不住像‘暴发户’一样到餐桌上‘挥 霍’一气”。一个把童年记忆牢牢刻在七十年代的孩子,长大后在 自己的博客里这么写道。 糖票、油票、肉票、粮票……在当时的 孩子眼里,那些纸票“全都能吃”。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 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 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 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 仍然没有习惯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 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 “只要求不生病”。二十年后,这个标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糖尿病,最甜的烤红 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们偶尔才能享受的。 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 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 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 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LOGO 素材天下
LOGO 素材天下
四、 21世纪:吃并选择着
❖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但 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 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 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 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 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当然最重要的是, 卡路里含量够低。 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 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 冰箱储存鸡鸭鱼肉,现在也开始讲究食用富于营养的鲜活食品。蔬 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 吃欢蹦乱跳的。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鲜荔枝,放在餐桌上 还在甩尾的活虾,叶子翠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 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 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 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 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但从科学的眼光来看,似乎 做得还是不够。
LOGO 素材天下
四、 21世纪:吃并选择着
LOGO 素材天下
四、 21世纪:吃并选择着
LOGO 素材天下
四、 21世纪:吃并选择着
LOGO 素材天下
谢谢观赏!
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菜肴的
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 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为吸
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
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
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就在这个“追逐心理满足”的时代,
有位美食家对鲍鱼在中国内地受到热烈欢迎的程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美
食与营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营养;鸡蛋有
营养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对美食的感受。另外还有一种文化的追求在
内。”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
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