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建筑(平遥)空间组织
窑洞建筑分析

2. 地下四合院形式,既下 沉式窑洞。
Logo
窑洞的空间组合
3. 混合型院落。窑 洞冬暖夏凉,但光 线较差,春秋天潮 湿。窑居者在窑洞 两侧前设厢房,与 南面倒座围成合院 。人们可以自行选 择住房屋或窑洞, 发挥适应自然的能 动作用。
Logo
窑洞的平面组合
4. 双层窑洞,是窑 洞在空间组合方 面的代表。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 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 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 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 房屋则称“窑上房”。
独立式窑洞(箍窑)
窑上房
按材料可大致分为三类: 土窑
石窑
砖窑
Logo
窑洞的生态性:
窑洞的有效空间是向地 下黄土层索取的,不破坏生 态,不占用良田;建筑材料 多为砖土,生态环保。
它强人与自然的和 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窑洞的平面组合
窑洞以单孔窑为主,有两窑并联,三窑并联、套窑、 拐窑、母子窑等多种形式。
窑洞民居以单孔窑洞为基本单位,靠崖式窑洞只能平列 ,当需要多室时,则需要深向发展或横向打洞。
独立式窑洞(箍窑)
Logo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 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 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靠崖式窑洞(崖窑)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 用的地区。
Logo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Thank you
Logo
平遥古城

古城形态
• 平遥的街道、地块和建筑平面特征及城市演化阶段
民居群落
•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 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 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 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 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 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平遥古城分析
-----城市生态与选址
建筑101
李直201011001104 潘力201011001156
历史背景
•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 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 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 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三宝
• 古城墙 • 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 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 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 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 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 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 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 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平遥古城十大怪
• 首怪:平遥怪是平遥怪,平遥称呼是首怪,给杰(译音)领着去 拜年,高高、大大(译音)跑 在前,爷爷、呀呀(译音)初一拜, 蒋蒋、百百(译音)初二拜,二老、二忙(译音) 是初三,初四随 着跌跌、忙忙(译音)把家归。【注:给杰(译音)-父母 高高、大 大(译音)-哥哥姐姐呀呀(译音)-奶奶 蒋蒋、百百(译音)-外公 外婆 二老二忙(译音)-二叔二婶 跌跌忙忙(译音)_父母】 二怪:平遥牛肉闻天下,不见田野有牛迹 三怪:平遥小麦稀,面食多的数不清。 四怪:平遥人多地亩少,物产贫乏盛产少,票号镖局确振天下。 五怪:平遥三轮车二头踩,拉着美女跑的快。【注:平遥三轮车 因其装有一个链盘、两个飞轮、一个小换向链盘,所以平遥三轮前踩 踏或后 踩踏三轮车都为前行,在全国唯平遥所独有】
晋商宅院

晋商文化与山西民居摘要:晋商曾辉煌了500多年,其生意涉及范围之广,财富聚敛之多一度为世人所惊奇。
本文通过对文献考证,旨在探讨晋商文化对其住宅建筑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晋商文化、晋商宅院、民居古城山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明清时期,在平遥,晋中等地,山西商人先后发迹,在三晋大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不仅如此,安土重迁的的山西人富庶起来后,修家筑室。
无论普通民居还是晋商豪宅,都是北方民居建筑的精华,和晋商五百年兴衰的见证。
一、平遥民居在保存完整的平遥古城中,清晰可见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县城建置、官衙方位、街道规划、民居建筑、商街店肆的真实情况。
明初扩建的城墙是平遥古城的象征和主要建筑物,其上的3000垛口和72敌楼体现了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传统文化内涵。
从空中望去,城中的街巷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犹如龟背纹图,所以,平遥古城亦称“龟城”。
[图1]从高处望去,民居屋顶鳞次栉比,建筑与空间融成一片。
图1平遥古城平面图明清时期,平遥商业发达,民众十分富庶,城内开始出现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居。
它们建筑古朴,风格浑厚,气势凝重,装饰精美,其建筑水平达到了中国古建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些古老的民居,不仅直接反映了古代的建筑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和凝结着古代的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
图2平遥古城风水楼立面图在“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支配下,平遥民居在承袭早期建筑营造方式的基础上,又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四合院外墙高大整齐,院内按照封建礼制思想的要求,以礼为本,讲究方正,均衡对称,在房屋的配量上,也以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为原则。
平遥民居内室多以“一明两暗”布局建制。
所谓“明”,即公共空间;“暗”,即私人空间。
正房中间一间是“明”,多设香案供祖神;正房两侧是“暗”,一般用作卧室。
图3民居内室结构182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日昇昌”[图4]票号在平遥诞生。
平遥建筑实习考察报告

平遥建筑实习考察报告平遥建筑实习考察报告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实习报告实习名称:___建筑认识实习___专业:___________年级班级:_________小组成员:__指导教师:202*年9月21日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结合所学的知识,理解平遥古城的规划。
能从规划的角度看待古城的总平面和道路交通的分布。
而且能从县衙、文庙、镖局等的平面图中找到古代规划的共通点,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实习地点:平遥古城三、实习时间:202*、7、19202*、7、21四、正文(一)平遥古城简介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地区南部,东连祁县,北接文水,西临汾阳,南靠沁源,西南与介休接壤,东南与武乡、沁县毗邻,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斜贯县境西北。
平遥古城位于县境西北的惠济河、柳银河冲积扇尾部,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柳银河沿城南流过,沟通了整个护城河体系。
平遥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202*年,平遥古城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平遥旧称“古陶”,县城附近地区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代为晋国古邑,战国时为赵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立郡县,在现文水境内设置平陶县;西汉时又再现平遥境内置京陵、中都二县;经三国、两晋,北魏时中都县迁往榆次县境,移平陶县至此地。
后因避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改名平遥,并将京陵县并入平遥,遂成现在的建制,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侵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
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县衙-中国现存规模最完整的古县衙

平遥县衙-中国现存规模最完整的古县衙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百余⽶,东西宽⼀百余⽶,占地26000余平⽅⽶。
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古衙之⼀,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的县衙。
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个有机的整体,2004年5⽉19⽇,第⼗⼀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古衙之最”。
县衙⼤门外隔道相对原有⼀照壁,本系循民俗所建,所以照壁以南称为“照壁南街”。
县衙⼤门外右侧有“申明亭”,原修于明万历四⼗⼋年(1620)。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州、县修申明亭,凡民间婚姻、⽥产、地基、⽃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由各⾥长调解,调解⽆效者⽅可具状击⿎。
实际上申明亭就是⼀个民事调解处。
申明亭的设⽴也是明朝初年对诉讼程序的⼀项改⾰,解决了千百年来县太爷被民事纠纷所困,⽆法脱⾝去整治、发展⼀县之政治、经济、⽂化等⼤业的陋习。
⼤门廊下架设登闻⿎,⽴于洪武初年,百姓可击⿎上闻,申诉冤屈。
⼤门外东原有“彰瘅亭”⼀处,初建于明万历四⼗⼋年(1620),现已恢复。
是彰善瘅恶、端正社会道德风化之所。
县衙的第⼆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七年,是⼀座强化礼制的建筑物。
中国⾃古就是⼀个礼仪之邦,按照儒家伦理,社会各阶层的⼈各有⾃⼰的位置,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
在衙署中出⼊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隆重。
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门,东为上⾸,故东⾓门称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的,⽽西⾓门则称为“⿁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门。
仪门是县衙署中最为⾼⼤雄伟的⼀座门,⽴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乌梁朱门,上有黄铜⼤钉,⾜以显⽰其威严庄重之仪。
浅谈平遥县双林寺彩塑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意义

□张逍荭摘要:平遥古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周王朝,于明清时期得以重建。
北宋时期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
寺内的彩塑完美继承了中国古代泥塑的传统塑造方法,形式多样,技法娴熟,数量之多,构思之巧,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无愧于“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中国明代彩塑艺术博物馆”的称号。
双林寺彩塑保存完整,释迦殿四壁布满泥塑壁龛,每一壁龛为一独立神话或佛教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双林寺彩塑艺术特征历史文化浅谈平遥县双林寺彩塑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意义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始建于北齐时期,到宋元时期日渐衰落,到了明代数次重修,达到了现如今恢宏广阔的景致,形成中轴线式三进院落布局,以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构成了地标中轴线,观音殿、地藏殿、千佛殿、菩萨殿、钟楼、鼓楼呈左右对称式分布。
1988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一城两寺”,即平遥古城、镇国寺、双林寺,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双林寺彩塑数量多规模大,且工艺考究,艺术价值极高,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宝藏。
一、双林寺彩塑的艺术特征平遥双林寺为典型的轴线形建筑体系,寺内布局也符合中国传统儒家中庸文化,三大殿构成寺内的中轴线,其他的殿宇和钟楼及鼓楼分别左右两侧分布,形成对称式的陈列布局方式,构成了寺内简单而通畅的交通网,还合理利用了空间来增加层次感,和中国传统的易经学较为吻合,更和中国汉传佛教的理念融会贯通。
双林寺的彩绘建筑对汉传佛教在中国塑艺术将佛教生活细致地表现出来,在人物造型、生态展现等都能够确保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生活原生态化呈现。
能够实现在人们观赏佛教彩塑艺术的同时,更可以切身感受到佛教的庄严隆重感,但却没有脱离生活,实现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最高艺术境界。
寺内各类彩塑生活气息极其浓郁,彩塑比例按照1:1真人比例来塑造,塑像与真人大小相似,每一尊神像的神情都极为传神入画,或双眼圆睁或微微斜视,又或双唇紧抿微翘,神态就像真人在眼前一样逼真。
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2018年修订)

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2018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09.30•【字号】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施行日期】2018.12.03•【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八号)《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8年9月30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公布,自2018年12月3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9月30日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8年9月30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平遥古城保护范围内居住、游览、生产经营和从事保护、建设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平遥古城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统一管理的原则,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晋中市人民政府、平遥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平遥古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平遥古城保护和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省、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平遥古城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人民政府负责平遥古城保护工作;省、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平遥古城保护的相关工作。
平遥古城保护管理机构依法履行相关保护职责。
平遥县古陶镇人民政府、古城街道办事处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第六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投资、设立公益性基金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提供技术、宣传咨询等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平遥古城保护工作。
第七条每年六月第二周为平遥古城保护宣传周。
专业调研山西民居建筑分析升级版

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
3、从地理选址上来看
王家大院位于静升镇的北山坡上,镇上的唯一一块高地,是理想中的宅 居宝地。一是朝向好,背阴可以挡风,向阳可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保证既 无水患又不担心生活缺水,另外坡上还有一条自北而南的冲沟,是夏季山水 排泄的天然渠道。三是居高可望远,周围的群山尽收眼底。四是大院被天然 冲沟分隔成东西两块,各筑城堡,西边是红门堡,东边是高家崖,由石桥相 连。五是大院后面山坡的最高处是王家的祖坟。
34..从从地布理局选上址来一上看、来山看西民居建筑概况
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 6.从目前景区特色来看
三、对山西民居建筑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山西民居建筑突出的特点—防御性强 2.山西民居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 3.山西民居建筑总体布局讲究寓意 4.山西民居建筑“三雕”装饰应用广泛 5.山西民居建筑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
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 宝贵财富。
2、山西民居建筑历史
·远古与早期的山西民居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早在新石器时期窑洞就是生活在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居住的主要 形式。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唐宋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山西民宅逐步有了木结构的房屋,砖瓦房屋。
· 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
门多开在东南角。
4、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合
2)·山西民居的总体布局
·山西传统的四合院基本构成元素主要有:宅门、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传统建筑(平遥)空间组织浅析古代城市空间-----以平遥为例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记录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同时,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该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书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管子》认为:1、“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2、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3、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此书的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平遥古城简介现存平遥古城是明平遥城,其位于山西中部,原为西周古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此置县筑城,1562年用砖包砌。
平面略呈斜方形,南垣随中都河形成屈曲。
城周长6公里余,城高6-10米,有马面72座,设6座城门,均带瓮城,下东门关厢处加筑东关城。
城内以通向城门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干道,但南大街略偏东,与北大街不对直。
在南大街近东大街处建市楼,这一带是全城商市集中处。
平遥地少人多,以善于经商和转输货财闻名,清中叶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出在这里,是全国驰名的票号业中心。
平遥城墙和商号、民居保存完好。
是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
古城主要使用功能空间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住区,此之外包括防御、公共性建筑、标志性建筑。
在古代,城市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据点,同时也集中表现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城市形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1、县衙空间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南大街的左侧为县衙署,系政治中心。
它的区位即在城市的中心避开了城市主干道,又与城市的主干道联系紧密。
它的规划思想在《周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结合南北城门的错位,使南北主干道错开,县衙因此与城市的其他功能区的联系十分紧密,又不影响主要交通的人流和物流。
这是古代城市规划中十分罕见的实例,它是对《周礼》思想的完善和改进。
县衙的大门面对南向,门前就是县衙大街,县衙大街与南大街、城隍街紧密连接,组成城市的主要交通网,并且通过主交通网连接各个小街巷居住区。
县衙的重要功能影响着整个平遥古城的城内的交通,但是它的区位不会导致城内交通的瘫痪。
2、商业空间原始城市的形成原因,交易是不可或缺的。
平遥古城因票号业的兴起而繁华,票号业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业活动。
大量商铺的开设组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庙会、商市等城市生活中心,组成了民间固定时间的开市,为交易提供了场所。
商业街的形成后,靠近道路交叉口的地段,由于交通便利,人流集中,使这些地段具有更大的盈利性,利于营业,因而商业店铺及公共服务设施如饭店、茶楼、酒肆等尤为集中于此,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平遥古城城内票号、店铺众多,票号建筑前面的店面,中间为管理部分,后面有客房,与院落式住宅相似。
沿街店面建筑都十分考究,用黑漆木雕刻,内部装饰十分华丽。
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
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
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一般住宅的质量也较其他城市为高,如平遥城内的住宅多为砖砌,楼房很多,内部建筑材料也很好,可见城中居住一些票号而致富的人。
3、居住空间平遥古城内的民居大多为明清时期留下的,住宅大多以低层四合院落式。
由于古城的总平面为方形,方格形路网,所以街巷与居住区的划分也比较整齐。
住宅的庭院中一般有绿化种植,夏季院子往往绿荫笼罩下,整个居住区建筑密度很大,也很少有大片的公共绿地,远远的望去,偶尔的绿色给灰色的古城增添了许多活跃的光景。
由于晋中民俗崇尚节俭,因此城市的文化娱乐游憩设施也很缺乏,票号发展带来的经济影响只是反应在城市的居住建筑上,高墙深院的住宅成为山西民居的一大亮点。
平遥古城内保存着完整的传统的民居建筑和二进、三进四合院的民居住宅。
这些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空间感强,轮廓起起伏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
平遥古城内的民居的装饰也具特色是典型的山西民居的形态之一,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重乡土气息的窗花,惟妙惟肖,达到了是功能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
4、防御空间从春秋战国各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使城市的防御作用突显出来,这种作用的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城市的建设,平遥西城也是如此,平遥古城富有的晋商较多,对城市的防御也比较重视,平遥城的商人多次资助加固城墙。
瓮城及敌楼和垛口成为城市防御的重要环节,平遥城整齐的“马面”显示出古代对防御是极为关注。
平遥古城的城墙全长6163米,墙身以素土夯实,墙体包砖,底宽10米,顶宽3—5米,高6—10米,筑以瓮城6座,城门楼6座,角楼4座,,环绕城墙一周共有72座碟楼,3000个垛口。
明朝洪武年间的重修为现在古城的规模,清朝康熙年间,建筑古城的四面大城楼,形成了现有固若金汤似的古城防御体系。
5、公共性建筑空间平遥古城内保留大量的用于祈福、宗教等性质的公共性建筑,如文庙大成殿、清虚观、武庙、城隍庙、财神庙、市楼、县衙署、吉祥寺等,现已城隍庙为例介绍下它们在古城内所起到的作用。
平遥城隍庙,位于平遥古城东侧,始创于明初,在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庙会期间毁于火灾,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续修。
现存建筑规模,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为7302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以及真武楼等组成。
总体布局既有寺庙建筑配置特色,又有官置建筑意趣,所谓“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区体现得十分鲜明。
平遥城隍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及满布殿宇屋顶的琉璃艺术更叫人称奇。
6、标志性建筑空间如牌坊、钟楼、鼓楼等建筑。
它们的空间存在,一方面为了指引方向,提供地理上得位置,或者是“晨钟暮鼓”。
另一方面是均衡建筑空间上的构图。
古城交通空间1、主要交通空间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在平遥古城中,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则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
道路系统规划使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也组织着城市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连通,被称为城市的“血管”。
平遥古城的主城内道路虽然狭窄,平均宽度不到5.1米,最宽的地方为5.5米,但是对于一个古代县级城市足以满足它的功能需求,像平遥古城的古代小城市的道路可分为街巷,街是全城的交通主干道,也是商业街,巷是居住区内联络院落入口的通道。
平遥古城的东西南北大街不仅是城市的主干道,也成为商肆集中的地方。
城内的中心地带为城市的公共建筑群,如县衙、城隍庙等,这些建筑所处的交通便利。
居住区分散在古城内的四周,通过小街巷连接到城市的主干道。
2、街巷空间由于平遥古城地理区位的影响,在城市形态方面基本上是方形,只是局部南墙不甚规则。
东城墙长3.3公里,西城墙长3公里,南城墙长4公里,北城墙长3.4公里,由于地势的影响的原因,南城墙呈曲折线条。
整个城方位正南北,城门数目为6:南北城墙每边各一门,分别为北门、南门;东西城墙每边有两门,东城墙分别为上东门、下东门,西城墙分别西门、上山门。
城内东西大街偏北贯通,因南北门不正对,因此城内的布局以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呈“丁”字相交,城内道路呈方格形道路系统。
在接近城市中心的南大街跨街建有市楼,县衙在西南部,另在城南部有东西向次街连接东西城墙的南部城门。
城内的建筑群庞大,有文庙、武庙、县衙、清虚观等建筑群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南大街、东西大街、县衙街、城隍街构成干字形商业街。
古城墙、古街道、古店铺和古民居的造型、色调十分协调,并且组成了完整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风貌完全保留明清时期的特征。
古城辅助空间1、绿化空间绿化系统的构架与绿化环境的营造作为环城地带规划与建设的主体部分,其手法与形式的把握尤其与古城墙协调统一是十分重要的。
规划以平遥乡土树种为主调,植物种类搭配、高矮疏密、颜色形态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古城的特质,力求古朴、自然、有野趣。
植物品种的选择应符合古城周围的景观要求,有效的烘托景观气氛,成为景观构成的重要元素。
城南植物景观设计应突出自然的柔美,充分运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并利用微地形形成具有自然生态特征的植物景观。
与蜿蜒的南城墙和中都河水系相映衬,是一幅诗化的自然风貌图。
城西植物景观设计应体现自然的野性,不加任何人工修饰的植物群落,枝杈峥嵘的高大乔木与竖直的古城墙相辉映,仿佛一种原始的图腾。
城北植物景观设计选用能表达郊野气氛的植物,如桑、麻、稷、黍,配以大片阡陌纵横的农田,展现自然田园的风光。
城东植物景观设计的主题是古朴的韵致,选用大量的杨、柳、槐、枣等当地常见的传统植物,环绕郭城、惠济河以及保留村落,水树苍茫,古韵悠长。
植物造景是平遥环城地带造景的重要方式,对于整个绿化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
植物群落组织:运用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互依存的自然规律,运用密林、疏林和开敞空间,将植物组合为片植、组合、孤植等形式,形成高低变化、疏密有致的生态景观。
四季变化组织:运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自然属性,形成色彩、形体、落叶变化丰富的生态景观。
地形起伏组织:运用微地形的设计手法,形成坡地、平地、水面等不同的地形,配以喜阴、喜阳、亲水的植物,形成符合场地特性的生态景观。
2、“角落”空间城市沿街道建筑的房檐、商铺前走廊等灰空间都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些角落空间,如死胡同,街道垃圾。
以上角落空间的生存在城市的大空间中很少被人们察觉,但是它们的存在起着有机的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作用。
历史、空间、城市的依存关系1) 历史依存关系。
纵观历史,平遥古城形成和发展与古城周边环境,尤其是惠济河、柳根河有紧密的依存关系,从风水学上讲,两河是平遥城市兴起的主导因子,它们与平遥的历史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联系,也是城市形态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