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 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王宏: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

பைடு நூலகம்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63-6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3期 主题词: 海洋意识;软实力;王宏;海洋战略地位;海洋资源;生存发展;国家兴衰;海洋经济
摘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关系 民族生存发展,关乎国家兴衰安危。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意义重大。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 的海洋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保障,更离不开海洋意识、海洋文明等软实力的支撑。我 国海洋意识提升历经坎坷,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民众日益关心海洋、爱护海洋,海 权意识明显提升。
提升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2012年第6期山东社会科学No.6总第202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2提升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战略意义王琪季晨雪(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海洋软实力是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与海洋硬实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我国的海洋软实力主要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海洋文化、和平发展的海洋价值观以及与负责任大国相匹配的海洋政策。
在和平发展视阈下,提升我国海洋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保证其成为海洋强国,维护其海洋权益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和平发展;海洋软实力;海洋硬实力[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6-0070-04一、海洋软实力的提出及其涵义“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对冷战结束后美国新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之后提出来的,他指出,相对于世界其他各国,美国虽然一直拥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但是在面对恐怖主义以及处理其它国际问题时,仅仅依靠其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别国的支持与合作,而这就取决于美国本身的吸引力,即软实力或软权力。
此后“软实力”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超过了硬实力的竞争”。
①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面临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不仅要关注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而且要致力于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努力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正是中国政府重视国家软实力的表现。
学界对于软实力的研究不仅关注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软实力,而且开始研究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意义。
随着海上贸易的日益重要,海洋资源、空间的争夺愈演愈烈,海洋的战略地位愈来愈重要,各国纷纷将战略重点转向海洋。
历史上的海洋强国都是靠武力对外扩张,取得海上霸权进而取得海洋强国的地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实现和平发展是世界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
中国的海洋战略也不能追求海洋霸权,而应该注重海洋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
试论海权意识

试论海权意识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院系: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姓名:李畅班级:2006级2班学号:2006051292摘要: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关键字:海上霸权,海权,意识淡薄,蓝水海军,资源安全曾经在班里做有关英国海上霸权的衰落的presentation的时候问过同学一个问题,中国领土面积是多少?正如我意料的一样,班里的同学异口同声的说960万平方公里。
我并不对此感到震惊,我只是平静的告诉他们:同学们,请你们记住,我们的领土面积是1200万平方公里,请不要忘记,我们还有400多平方公里的海洋。
作为社会精英层的广大大学生们对我们的领土面积知之寥寥,这不足为奇,也不能抱怨他们不爱国,连生养自己的祖国母亲的博大都不清楚。
只要翻看大多数的中国现行教材,它会告诉你,中国的领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
960是广大中国人打小就铭记在心的数字,并不无自豪的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960万平方公里。
1200这个数字在广大中国人心中从来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曾经造出世界上最大海船的国家,一个曾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从高层到草根,从平民到政府的海权意识集体淡薄。
说到海权意识,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海权。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二十一世纪,谁控制了海洋就拥有了世界。
海权意识淡薄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古代中国曾经一度成为世界最为强大的帝国。
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

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需求越来越大,而海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海洋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能源和原材料,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调节器和重要的生态系统。
鉴于此,中国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进军建设海洋强国。
目前,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拥有13.7万公里的海岸线和37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是世界上拥有海洋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装备和技术体系,实现了海洋工程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和突破。
然而,我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仍有欠缺,我们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另一方面,国际海洋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他国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因此,作为一个拥有广阔海域和丰富资源的国家,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进军海洋强国行列。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大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力度海洋科学和技术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该加大对深海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力度,推进深海勘探、深海开发、深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应该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二、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该把握海洋开发的重点和方向,重点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沉积物矿物资源等,促进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必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
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经济基础。
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海洋航运、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科技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和企业。
中国海权

浅谈中国海权近些年中国一词活动在世界中的各个角落,特别是最近的美防长防华,胡主席访美,以及我空军J-20的成功试飞,海军的航空母舰的即将完建,都能看到中国的手开始伸得更远更远了,我想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我军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军事上。
然而在我军日前受到最多的就是海洋问题,也是就是我国的海权问题。
美日韩军演,极大的挑战了我国的海洋权利,还有我国的尊严。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中,海军的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要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提高海军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
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新的世界格局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迫在眉睫在21世纪,中国一词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关中国的的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在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逐渐使人意识到中国海权问题的重要性。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海洋这个本来天然的屏障已难以阻挡人类的发展趋势,地球村正在形成,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在给你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世界这个波涛汹涌的海面增添了强风热浪。
中国是一个人口、领土、经济大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在这个一个大国中,中国在领土,能源,人民面临安全问题时却无法真正的走出去。
在中国南海、东海、台湾岛、钓鱼岛等主权问题时,中国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的国土再也不是小时候认识的那样——一只雄鸡,而是还包含着雄鸡身边的一大部分蓝色国土。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带动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已今非昔比,中国已做好在国际舞台上发言的准备,但是有一点,中国的声音还不够响,传的还够远,中国的手臂无法真正地伸到他想要摸的地方去。
在面临各种争端问题时,我们只能谴责、交涉,不能够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愿。
为此在我国领海、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了海权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要加强我国的海权意识,迫在眉睫。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摘要:中国海权发展历史漫长,因而海权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
秦汉时期奠定的中国海权雏型对此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的特点产生了明显而又深刻的影响,即海疆的统一、中央的管辖、陆海的渗透。
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权的有力手段,以和平为主,以武力为辅。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建国方略之际,提出了“海权与中国近代化”的命题,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新内涵,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 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2 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西方海权意识是通过海洋控制陆地,从而控制城市、控制文明。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为了摆脱宗教束缚进行了宗教改革,并引发启蒙运动,这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导致对海洋新的探索和认识。
与此相关的是从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活动,由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人物前仆后继的地理大发现,崛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海洋强国。
在大航海时代冒险精神的影响下,欧洲人对海洋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17世纪时英国政治家雷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对陆海关系,黑格尔的说法很有辩证性:“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就被激起了勇气,要求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探索,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我国的海岸线漫长,所管辖的海域广袤,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九州四海是中国古人对中国陆海关系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唐卢照邻《登封大?T歌》中:“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报告首提“海洋强国”,是我们党和政府应对海洋问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针对国际国内海洋情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党和政府针对长期以来海洋问题政策的合理提升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什么是海洋强国?指的是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为什么要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几千年来,中国都是大陆国家,视土地为命根子。
连小学生都知道,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边界线长约2万2千公里。
却较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
从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到生态海洋、和谐海洋,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
历史反复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
建设“海洋强国”之路是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建设海洋强国与提升海洋法治意识

NAVIGATION 航海1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工作时也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这一重要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法治建设快速发展,海洋立法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结合实际培育海洋文化,提升海洋法治意识,有利于服务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各类海域的布局和新划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其面积占地球总面积71%。
海洋法的历史发展悠久,人类对海洋中蕴藏的大量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是逐步认识的。
早在中世纪时期,关于维护海洋秩序的主张只有公海和领海两个传统概念;19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对海洋的开发除航运和渔业捕捞之外,发展到人工岛屿建造、大陆架和海底区域开发利用,沿海国家开始制定有关海域法律地位和制度的涉海法律。
为解决海洋争端,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联合国从1958年起多次召开会议,终于在1982年12月制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这个公约包含320个条款和9个附件,第一次出现了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群岛水域以及大陆架、海底底土等新概念和海域划界规定。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批准加入该公约,而作为全球最大海权国家的美国,为了维护其海上霸权,至今都没有加入海洋法公约。
我国是第一批签字的117个国家之一。
我国根据包括公约在内的国际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洋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维护国建设海洋强国与提升海洋法治意识文 / 胡宝顺际海洋法治,贡献了中国智慧。
2 全面推进依法治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提升海洋法治意识,需要依法治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
软实力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8年第3期
摘要:中国海权发展历史漫长,因而海权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
秦汉时期奠定的中国海权雏型对此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的特点产生了明显而又深刻的
影响,即海疆的统一、中央的管辖、陆海的渗透。
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
权的有力手段,以和平为主,以武力为辅。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建国方略之际,提出了“海权与
中国近代化”的命题,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新内涵,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陆海关系;包容理念;海洋强国;“一带一路”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3.001
2 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2 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西方海权意识是通过海洋控制陆地,从而控制城市、控制文明。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为了摆脱宗教束缚进行了宗教改革,并引发启蒙运动,这场伟大
的思想革命导致对海洋新的探索和认识。
与此相关的是从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活动,由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人物前仆后继的地理大发现,崛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
国等海洋强国。
在大航海时代冒险精神的影响下,欧洲人对海洋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17世纪
时英国政治家雷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
可以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对陆海关系,黑格尔的说法很有辩证性:“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
限的时候,就被激起了勇气,要求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探索,但
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我国的海岸线漫长,所管辖的海域广袤,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九州四海是中国古人对中国
陆海关系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中:“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描述了诸如海龙王、南海观音等许多涉海的情节,《西洋记》
则描写了陆上诸如骊山老母等西部涉陆的故事,虽两者都为小说,但却沿着中国地缘陆海两个
方向表现中国文化中陆海兼容的特色,说明东方陆海环境所孕育的文化、信仰、思想以及海权
意识。
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文化和海权思想,陆海环境融合形成的包容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人
的海洋思想和海权意识。
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海权”一词,出自1885年天津机器局出版的由清政府驻德国公使李凤苞节译的奥地利人写的《海战新义》一书:“凡海权最强者,能逼令弱
国之兵船出战。
”
海权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中国海权发展历史漫长,秦汉时期奠
定的中国海权雏型,对此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的特点产生了明显而又深刻的影响,即
海疆的统一、中央的管辖、陆海的渗透。
唐王朝综合国力的强盛,导致了封建大一统扩大成为
可能,中国海权的发展出现了汉朝以来第二个历史发展高峰,对海权的认识、海洋经济的利用
有了质的发展。
航海事业兴旺,船舶建造、航线开辟、港口扩建、航运管理等方面在当时达到
比较完备的水平。
国家综合国力运用于海洋,反映了对国家利益的认识逐渐深入,这个“深入”使古代中国海权观念在一定量变积累的基础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此时,海权成为封建大一统
和安内平天下的构成。
在海洋方面有了主权意识,认识到国家主权和利益在海洋区域的存在,
且在当时封建社会机制下进行一定程度的运用,并逐渐注意和加强军事在海洋方面的作用,促
使海洋贸易活跃,中国的海权运用力量由此得到加强。
中国海权到元至明初时期走向强盛,突
出地表现在封建大一统思想。
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权的有力手段,以和
平为主,武力为辅,通过在海上显示威力,即《明史》所言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达
到封建大一统的目的,这就是郑和海权的实质。
陆海关系中形成的中国海权意识是内敛的,由
内向外,它形成的基础是农耕文明,而不是工商文明,因此郑和海权中有一定的制海权意识。
郑和舟师具备了国际性军种,是贯彻和执行国家任务的有力工具,同时,对维护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近代中国的海权,则是在内外危机的冲击下出现的。
19世纪末20
世纪初,除了清政府自身的洋务、改良和新政的发展,中国社会一股不与清政府合作的新兴力
量觉醒了,主要是以留学生和知识界为代表,主张用近代西方以及日本近代化模式挽救中国,
涌现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军事救国等思潮。
当时迫切寻找救国之路的中国人,面对近代以
来一系列的惨痛失败和瓜分豆剖的危机,开始用西方的先进思想观察和衡量中国,学会了用世
界的眼光来审视和探讨中国的海权问题,发现了在西方影响巨大的海权论。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
建国方略之际,提出了“海权与中国近代化”的命题。
这个命题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来说,
是根本性问题之一——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
孙中山首次使用
“海权”一词是在1906年12月2日召开的东京同盟会刊物《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
说中,“故英国要注重海军,保护海权,防粮运不继”。
孙中山是从进化论角度阐释海权主张的,在海权主张中强调制海权问题,提出以港口为“策源地”的中国实业发展规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新时代,维护国家海权、发展海洋事业是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
断取得新成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中国声音”“东方智慧”,
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时代责任。
为此,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完善海
洋法律体系,维护海权、发展海权,要着力提升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合作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把握乘势而上的历史机遇。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