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越南的发展环境及_走出去_应注意的问题

合集下载

引进来走出去

引进来走出去

中外合资经营:外国合营者在中国境内和中国合营者共同举办合营企业, 按投资比例获取股权,共负盈亏
中外合作经营:是指为完成一个项目而进行合作的企业,股权可有可无,按合 同约定履行义务
四、怎么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 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中国一般称之为“特许权”,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 (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包括外国企业)来 承担该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许可其 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 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政府对这一基础设施有监督权,调 控权,特许期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 门。
五、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案例——引进来
当初的股权结构: 1.1985年,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和广东电力工业总公司共同组 建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港方出资25%、中方出资75%; 2.注入注册资金,港方1亿美元,中方3亿美元; 3.法国出口信贷19亿美元;(按约定的利率暂时借出、在规 定的时间内归还) 4.英国出口信贷10亿美元; 5.美、日等国商业贷款8.6亿美元。 按计划贷款于投产后15年内还清本息,所以现在属于中国。
五、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案例——引进来
1978年12月4日:邓小 平会见了法国外贸部长
弗朗索瓦
1980年前后:香港的电 力供应一度紧张,抓住
此商机,走计划
1982年12月13日:国务院常 务会议第四次讨论,确定建 设大亚湾核电站。引进法国 技术和英国装备、美国进行
质量管理
1987年8月7日:正式 开工

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减轻就业压力的例子

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减轻就业压力的例子

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减轻就业压力的例子
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产业转移来减轻就业压力,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中国:中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大量产业转移。

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吸引了许多外国企业。

这种产业转移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和技术转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 越南:越南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吸引了很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制造业企业。

这些企业在越南建立工厂,雇佣了大量越南本地员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了越南经济的发展。

3. 孟加拉国: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之一,它吸引了很多国际服装品牌在当地建立工厂。

这些工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了孟加拉国减轻了就业压力。

4. 印度: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出口国之一,许多跨国科技公司将其服务外包到印度。

这种产业转移为印度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些国家通过接受产业转移来吸引外国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本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同时,产业转移也带来了技术转移和经济增长,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越南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越南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越南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1.1 经济增长速度近五年来,越南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6%以上,2017年达到6.8%。

这主要得益于越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出口等政策。

此外,越南还积极推进经济多元化,特别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和海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1.2 贸易依存度高越南贸易依存度高,主要依赖出口创汇,出口占越南GDP的3/4以上。

越南主要出口产品是电子产品、纺织品、鞋类等,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这种贸易依存度高的经济结构使越南经济对外部环境波动较为敏感。

1.3 投资环境优化越南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

经过努力,越南的法律制度和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直接外资和国内外资合资形成了两大主要投资方式。

与此同时,越南也加强了对企业环保、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和管理。

二、问题和挑战2.1 低科技含量产品占比大虽然越南目前的贸易依存度很高,但大部分出口产品是低科技含量产品,如纺织品、鞋类、办公家具等。

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使越南难以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高的地位。

此外,这些低科技含量产品也容易受到技术更先进的邻国的挤压。

2.2 龙头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不平衡越南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快,但龙头企业集中度较低,多为外资企业,而小微企业却占越南经济的很大比重。

小微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发展局限,难以跨越企业规模的瓶颈。

这种发展不平衡使经济结构更趋于单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金融体系发展不足越南金融体系相对不够完善,信贷满足率低,政府债券等利率风险也较高,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并且加大市场的波动风险和金融体系不稳定性。

此外,越南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3.1 投资加大高科技产业越南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以提升越南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降低对于出口业务的依赖。

越南投资之经济环境分析-投资吸引力、宏观经济、重点-特色产业及发展规划

越南投资之经济环境分析-投资吸引力、宏观经济、重点-特色产业及发展规划

越南投资之经济环境分析-投资吸引力、宏观经济、重点-特色产业及发展规划越南吸收外资的主要优势:一是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越南共产党和政府执政能力较强,政策具有持续性,注重经济建设,近年来越南GDP增长基本在5%-7%;二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越南15岁以上劳动力5480万人,根据越南政府规定,2018年起越劳动力最低月薪为267-398万越南盾(约合800-1200元人民币);三是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达3260公里,港口众多,运输便利;四是越南投资法较为开放、完善,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法律保障和较大力度的优惠政策;五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目前越南已签署或正在推进16项自贸协定,投资者可利用东盟经济共同体、中国-东盟自贸区等自由贸易平台接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六是基础设施需求大。

影响外资的不利因素:一是宏观经济稳定性不足,越南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债、坏账高企,政府迄今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二是劳动力素质不高,越南虽然劳动力人口充裕,但受过良好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仅有20%左右;三是配套工业较落后,生产所需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四是外汇管制较为严格,投资者在使用美元时受到较大限制,须面临越南盾汇率不稳定的风险;五是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较低。

世界银行发布《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越南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68位,较上年上升16位。

世界经济论坛《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越南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13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55位。

——宏观经济【经济增长率】越共“六大”推行革新开放和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方针政策之后,越南经济取得较好增长。

2000年至2007年1月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前,GDP基本保持7%以上的高增速。

2008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越南经济增速回落至5%-7%的水平。

2017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达5007.9万亿越南盾(约合2276亿美元),人均GDP达5350万盾(约合2431美元)。

中国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与越南边境的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现状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其中一些问题及对策的讨论。

1. 贸易壁垒:由于政府的贸易限制和行政手续繁琐,两国间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这限制了进出口商品的流通,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对策是鼓励两国政府之间进行更多的合
作协商,减少贸易壁垒,简化手续,并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通道。

2. 品质与规格不一致:双方在贸易中经常出现品质和规格不一致的问题,这给贸易
双方带来了一些困扰。

对策是加强贸易标准统一的合作,通过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格的一致性。

3. 贸易投资不平衡:中国对越南的投资较多,而越南的投资相对较少。

这使得中国
在贸易中占据较大的优势,导致贸易关系不平衡。

对策是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
鼓励越南吸引更多中国投资,并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实现贸易更加均衡。

4. 贸易争端:中越边境贸易中时常出现贸易争端,例如价格扭曲、商标侵权等问题。

对策是通过双方政府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贸易
的公平和秩序。

5. 交通和通信不便:中越边境地区交通和通信设施相对不完善,这增加了贸易的成
本和时间。

对策是加强两国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改善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运输
和信息交流的效率。

中国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面临一些现状问题,但通过双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可以采
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对策将有助于促进中越边境贸易的顺利发展,增强双方
的互利共赢。

关于民营企业的考察报告(1)

关于民营企业的考察报告(1)

关于民营企业的考察报告(1)最近,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组织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十省市和其他一些省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工作的考察。

从考察情况看,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态势很好,取得的成绩非常鼓舞人心。

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主力军,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科技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在科技部和地方科技部门的推动和大力支持下,民营科技工作在引导我国民营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快速发展,推动民营企业转型成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科技工作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在党委和政府中的地位,加大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

民营科技工作作为科技工作面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新形势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继续引领民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轨发挥更大作用。

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态势1.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营科技企业出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势头,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同步持续增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20XX年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14亿元,连续六年位居全国民营科技企业首位。

深圳市的民营科技企业自1991年至20XX年,产值以平均每年87浓上的速度增长,800余家民营科技企业创造了1321亿元的总收入。

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由原来的全国第六位跃居全国第二位,总收入达到4537亿元,仅次于广东省,创造的总产值90%于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在温州等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技术创新也使传统产业焕发了青春。

如重庆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形成了以力帆、隆鑫、宗申等为龙头的摩托车及配件支柱产业群,年总收入分别达到亿元、50亿元、60亿元。

中国对越南经济的影响与挑战

中国对越南经济的影响与挑战

中国对越南经济的影响与挑战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经济重要的力量之一,其对邻国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越南作为中国的南邻,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既获得了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越南经济的影响和这些挑战,并分析越南应如何应对。

一、进口需求的增长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对越南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中国对越南的进口需求推动了越南的制造业发展。

许多越南制造业企业迅速调整生产布局,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由于中国对越南的进口需求,越南的出口额也在不断增加,推动了越南经济的增长。

然而,越南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

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的波动,越南企业的订单可能会出现不稳定,这对越南企业的运作和盈利能力构成了挑战。

二、投资和合作机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对越南经济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企业在越南开展投资活动,为越南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企业的投资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涌入越南市场,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中资企业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份额,对本土企业构成竞争压力。

此外,由于一些中国企业与越南企业之间的合作存在文化差异和管理问题,越南企业可能面临到技术转移的挑战。

三、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也对越南经济带来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崛起,为越南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科技产业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越南的一些初创企业已经从中国的经验中受益,发展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竞争压力和挑战。

中国在一些行业领先地位可能会降低越南企业的竞争力。

越南需要在技术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以提高本土产业的创新能力。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对越南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这对越南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

印度市场环境分析

印度市场环境分析

印度市场环境分析引言概述: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了解印度市场的环境对于成功进入该市场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印度市场的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

一、政治经济环境1.1 政治稳定性:印度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地区性的政治动荡和恐怖主义问题。

1.2 经济增长: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和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

1.3 外国投资:印度政府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并提供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和便利措施。

二、社会文化环境2.1 多样性: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语言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2.2 社会等级制度:印度社会存在严重的社会等级制度,这对市场营销和销售策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教育水平:印度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储备充足,但也存在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技术环境3.1 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印度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迅速增长,为电子商务和在线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3.2 数字支付:印度政府推动数字支付,使得电子支付方式在印度市场得到广泛应用。

3.3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印度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为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四、法律法规环境4.1 知识产权保护:印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对较弱,侵权问题较为严重,需要注意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4.2 外国投资限制:印度对某些领域的外国投资设置了限制和限额,需要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

4.3 劳动法规:印度的劳动法规相对复杂,包括工时、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结论:了解印度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对于成功进入该市场至关重要。

在进入印度市场之前,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环境因素,并相应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经营计划,以适应印度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和越南的发展环境及“走出去”应注意的问题王海峰(副研究员) 陈长缨(副研究员)印度和越南既是我国的重要邻邦,又是近年来快速发展、外资大量涌入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同两国的经贸和投资往来符合我国的地区和长远利益。

近年来,印度和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部分发达国家企图借助印度和越南的崛起,来抑制我国,削弱我国在亚洲的影响。

同时,随着最近我国经贸政策的调整,国内对我国吸引外资的潜力也存在一定的担心。

我们通过比较发现:印度和越南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和利用外资政策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两国投资环境与我国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短期内不会对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到印度和越南投资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印度和越南与我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印度和越南经济发展与我国存在明显的差异。

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2005年印度人均国民收入为720美元,越南为620美元,远低于我国1740美元的水平。

尽管21世纪以来印度和越南经济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2000—2006年印度和越南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619%和714%,但是其增长速度也明显低于我国平均915%的水平(见表1)。

表1 印度、越南和中国的G DP增长速度比较(%)年份印度越南中国20004146178142001518618813200231871091120038157131010200471571610112005910814101220069148121017 2000—2006平均619714915 数据来源:越南综合统计办公室(G S O),印度统计和纲领推行部(M OSPI),中国国家统计局,亚洲开发银行2007基本统计 服务业是印度经济的主要支柱,2006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51%,相比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1%和28%。

2000年以来,印度服务业仍以加快的速度扩展,其中,交通和通讯业、建筑业扩张更快;通讯业更是以2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

印度制造业也保持较快的增长,2000—2006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9%,近年来表现出加速增长的迹象。

相比,印度农林牧渔业发展波动很大,年均增长速度不到215%。

越南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

2006年工业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4115%,服务业所占比重为3811%,农林牧渔业比重为2014%。

2000年以来,越南工业和建筑业以平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扩张,服务业发展虽然低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但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与印度相比,越南农林牧渔业发展比较稳定,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316%左右。

二、越南和印度已成为亚洲吸引外来投资的热点国家 越南和印度分别于1986和1991年启动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改革,为外资的进入创造了条件。

国际资本在越南的投资与中国类似,主要来自亚洲,特别是东南亚。

外资到越南投资看好的不仅是越南的国内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良好的地理位置,也有分散投资风险的因素。

1998年越南实际利用外资20多亿美元,到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

到2006年年底,有超过77个国家和地区到越南投资,投资项目达到6800多个,注册资金600多亿美元。

其中,67%的投资来自亚洲, 29%来自欧洲,4%来自美洲。

投资金额前五位的经济体全部来自东南亚,分别为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这五个经济体的投资占越南全部外来投资的60%。

此外,投资排名进入前十位的经济体还包括英属维尔京群岛、法国、荷兰、马来西亚和美国。

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对越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13%,到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1519%。

同时,外资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40%,对出口的贡献率为5712%。

国际资本在印度投资的动机则有很大不同,主要为市场驱动型,更多看重印度的市场潜力,因而欧美投资占很大份额。

2004—2005财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5亿美元,2005—2006财年的前三个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7亿美元。

到2005年年底,外商直接投资总金额为456亿美元,其中2000年4月份以来的外商投资占66%。

其中,投资金额位于前五位的经济体占到印度利用外资比重的72%,依次是毛里求斯37125%、美国15180%、日本6179%、荷兰6165%和英国6125%。

投资位于前十位的经济体还有德国、新加坡、法国、韩国和瑞士。

与越南和中国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在印度经济中的作用有限。

外资在越南和印度投资的领域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外资在越南投资比重最大的两个领域是重工业和轻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7%和17%;其次是建筑业8%,农林业7%,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投资7%。

外资在银行和金融业的投资比重为6%,在交通、通信和邮电业的比重为3%。

外资在印度投资比重最大的两个领域为电子设备(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电子器械)和交通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615%和1013%;其次是服务业916%,电讯915%,能源(包括炼油)814%。

此外,外资在制药业所占比重为311%,在咨询服务业的比重为116%。

可见,外商投资印度主要集中在那些印度发展很快并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领域,而投资越南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领域差异。

中国与印度和越南的经贸联系呈现出投资弱、出口强的特点。

到2005年末,我国在印度累计投资仅为291万美元,仅占印度利用外资的0101%。

2005年,我国政府对越南援助排在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法国,但当年前七个月我国对越南直接投资排在第九位。

相比,2006年中国均是印度和越南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中国与两国的双边贸易同比分别增长3219%和2114%。

2006年中印、中越贸易额分别为24816亿美元和9915亿美元,分别占到我国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14%和015%。

三、越南和印度的投资环境分析越南和印度的投资环境与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

越南政府自1986年推行一揽子的改革政策以来,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很多经验,大胆采取了外向型发展战略,对外资采取了包括税收减免、设立特殊经济区域等多项鼓励政策。

近年来越南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与我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增加很快,但素质并不高。

首先,越南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相当于人民币每月450元,但是大多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却比较高。

纺织企业若要留住员工一般要支付700—800元,与我国的工资基本没有差别。

其次,和我国工人相比,越南工人效率较低。

一些企业反映越南工人效率不到中国员工的一半。

同时在管理当地工人方面也存在不少难度,如工人往往不愿加班。

再次,越南虽然年轻劳动力很多,但在南方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也已开始出现,导致工资成本上升较快。

最后,越南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于我国,无论是高级技术人员还是熟练工人均比较缺乏。

另一方面,越南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产品配套能力低。

以越南经济最发达的胡志明市为例,道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仍是招商引资的重点,胡志明市2006年集装箱吞吐量只有240万标箱。

同时,越南缺乏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原材料和主要零部件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此外,越南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很快,价格大幅度上涨,如胡志明市新顺加工出口区内,企业进入门槛很高。

尽管越南投资环境与我国有较大差距,近年来不少到中国的外资开始在越南投资设厂。

国际资本到越南投资有市场、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越南对外资实行优惠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外资进入,来弥补越南工业化发展初期遇到的资金、外汇缺口。

其次,近年来中国的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人民币持续升值、环保标准不断完善、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使得中国的生产成本增长较快,越南开始显示出一定的成本优势。

再次,从分散风险的角度看,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放大使得贸易风险增大,最近中国加工贸易等外贸和外资政策又有大的调整,到越南投资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风险。

最后,一些企业开始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越南之间进行产业链分工,以进行区域的生产整合,提高效率。

比如台湾地区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企业,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和越南都有投资,目前台湾地区以研发为主,大陆和越南以生产制造为主,但大陆产量高于越南。

相比,印度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基本上采取内向型,也就是保护内资产业,鼓励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外资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对外资没有特别的优惠,如税收和土地方面的鼓励政策,相反基本上禁止外资进入零售业(单一品牌产品的零售除外),外资尤其是成本驱动型企业到印度投资的动力不大。

由于印度实行联邦制,不同地区可以制定税收豁免等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持,而且各地税收制度复杂,再加上政府效率低下,政策的有效性不强。

从很多方面看,印度投资环境不尽人意,成本较高,发展制造业难以与越南相比。

第一,在土地价格方面,虽然人均G DP不到800美元,但印度使用土地的成本却很高。

很多企业反映,孟买、德里的房屋租金(包括写字楼、厂房和住房)超过上海和北京,但质量、服务和基础却相差不少。

第二,印度劳动力方面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文盲约315亿人,大量缺乏熟练工人,制造业所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也严重不足,因此印度近年来承接以国际服务业转移较多,但承接制造业转移并不多。

二是工资成本较高,目前熟练工人月薪相当于人民币950元,大学毕业生月薪相当于人民币2500元,同时近年来,工资以大约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三是印度工人效率不高,不到中国工人效率的一半;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信仰和劳动保护限制等多种原因,大多印度员工不愿意加班,解雇人员程序也比较复杂。

四是印度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和培训成本。

第三,印度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首先,印度的公路等级较低,目前还基本没有投入运营的高速公路,在建高速公路数年仍未完工;铁路运输速度很慢。

因而,境内货物运输价格高、时间长,一个集装箱从德里运到孟买成本超过1200美元,大约是我国的2倍;2000公里需要8天的运输时间。

其次,印度港口设施也比较落后,港口费用在东南亚中首屈一指。

同时,由于物流设施落后,货物运输常有毁损。

再次,印度水电气等供应也比较短缺,设备陈旧,断电限电时有发生。

最后,孟买、德里等大城市道路狭窄,标准很低,交通拥堵非常严重,20公里常常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

第四,产业国际配套能力差,政府行政效率低。

印度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制造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供货质量和时间没有保证,难以满足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的需要。

同时,印度政府效率低,投资法规复杂,腐败比较普遍,潜在成本高。

与越南和中国相比,由于投资环境较差,外商投资基本上为市场驱动,大企业很少到印度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