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遗传学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遗传学的教学大纲

遗传学的教学大纲

遗传学的教学大纲遗传学的教学大纲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基因、染色体和遗传物质等。

遗传学的教学大纲应该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遗传学的深刻理解。

下面将从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来探讨遗传学的教学大纲。

一、遗传学的基础知识1. 遗传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遗传学的历史背景,从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开始,到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兴起和发展。

2.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讲解基因的组成和结构,包括DNA序列、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和调控基因等。

同时,介绍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

3. 染色体与遗传物质:阐述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染色体的分类、染色体的复制和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与遗传物质的关系。

4. 遗传变异与突变:介绍遗传变异的类型和机制,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和基因重组等。

同时,讲解突变对个体和种群的影响。

5. 遗传与进化:探讨遗传在进化中的作用,包括自然选择、基因漂变和基因流动等。

同时,介绍进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二、遗传学的实验技术1. 遗传实验的基本原理:介绍遗传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原则,包括杂交、选择和分离等。

同时,讲解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2. 分子遗传学技术:讲解PCR、DNA测序和基因克隆等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介绍分子标记在遗传研究中的作用。

3. 细胞遗传学技术:探讨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包括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和细胞遗传学实验等。

4. 生物信息学技术:介绍生物信息学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

三、遗传学的应用领域1. 农业遗传学:探讨农业遗传学的原理和应用,包括作物育种、动物繁殖和遗传改良等。

2. 医学遗传学:介绍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遗传病的诊断、遗传咨询和基因治疗等。

3. 进化遗传学:讲解进化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物种起源、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进化等。

专业选修课-《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普通班)

专业选修课-《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普通班)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学分:2 学时:36 , 24+1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先修课程:生物化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是生命科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较全面地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遗传学最主要的实验技术和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为掌握分子生物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了解遗传学在药学、医学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及前景。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和实验教学,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及其发展、连锁遗传和性连锁、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细菌和病毒的遗传、遗传与发育、数量遗传、群体遗传与进化等。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遗传学知识体系外,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遗传学有初步的认识,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要求掌握遗传学的定义,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遗传和变异的关系;了解遗传学的发展简史以及遗传学在实践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遗传学的定义及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本质及其传递规律;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教学内容:细胞结构;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学及其扩展(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孟德尔的经典实验,理解孟德尔定律的实质,掌握验证孟德尔定律的方法及一对性状和两对性状遗传的分析方法。

遗传学实验教学大纲

遗传学实验教学大纲

遗传学实验教学大纲第一节:引言在现代生物学中,遗传学是一门关于基因传递和表达的重要学科。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本教学大纲将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提供指导,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

第二节:实验目的本教学大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遗传学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常见的遗传学实验技术和方法;3. 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4. 培养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节:实验内容实验一:遗传杂交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和基因型,理解杂交的遗传规律和分离定律。

实验操作:1. 选择适当的模式生物进行杂交(如果蝇或豌豆);2. 设计杂交组合和控制组;3. 进行杂交操作;4. 观察和记录后代表型和基因型;5. 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实验二:基因突变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突变体的表型变化,探究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实验操作:1. 选择合适的模式生物(如果蝇或大豆);2. 诱导基因突变并筛选突变体;3. 观察突变体的表型变化;4. 进行基因型分析;5. 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差异。

实验三:基因组克隆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基因组克隆技术,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操作:1. 设计基因组克隆实验方案;2. 提取DNA样本;3. PCR扩增目标基因;4. 将目标基因插入适当的载体;5. 进行转化和筛选;6. 检测和验证克隆结果。

第四节:实验流程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

涵盖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环节。

第五节:实验要求和评估为学生设置实验要求和评估标准,包括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实验操作的难度和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反馈。

第六节: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提供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实验操作的个人防护、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应急预案等内容。

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

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

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10030课程名称:普通遗传学(Normal genetics)学分:5总学时:84学时理论学时:58学时实验学时:26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适应专业:生物技术教材:《遗传学》刘庆昌主编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教材:1.遗传学(第3版) 刘祖洞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 普通遗传学(第2版) 张飞雄科学出版社; 2010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中发展最迅速、与其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交叉最多的学科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的动力学科。

本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实验性强、学习难度大。

教学要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疑点,精简适当。

注重理论的同时强化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了解遗传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触摸到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前沿,认识到遗传学在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位置,为将来适应本质工作及科研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实验、习题及考试,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生物统计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遗传问题。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遗传学知识体系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

三、课时安排1、本大纲配套使用的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遗传学》第二版。

2、本大纲内容按“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学习及掌握。

其中,考试内容中“掌握”占 70% 左右;“熟悉、了解”的内容占 30% 左右。

“掌握”部分要求理解透彻,包括有关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等内容细节,并能运用其理论及概念于相关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科研工作;“熟悉”部分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部分要求能对其中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普通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普通遗传学英文名称:General Genetics课程类型:必修课(科类基础课程)课程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12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开设学期:第三学期适用专业:植物生产类(包括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生源类型:对口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后续课程: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学等。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遗传学理论,并运用遗传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一些研究项目案例分析、讨论,开阔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使他们能更全面、牢固地掌握遗传学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对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遗传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遗传物质变异,核外遗传、群体与数量性状遗传及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的学习,使学生从生物个体、细胞、分子到群体等不同层次上,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现象分析一般遗传问题,具备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支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育种工作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通过系统学习对遗传学基本概念有透彻的理解;(2)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1)运用遗传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遗传学科研能力;(2)根据具体要求和目的查阅相关文献,并设计简单的实验。

四、课程基本内容五、学时分配六、教学设计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理论讲解与图表、实物、模型以及实验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完成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讲授中,需着重讲透重点、难点、辩清疑点,做到概念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推理严谨,语言要求生动、精炼,有启发性,讲解清楚、条理分明,力求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

遗 传 学教学大纲

遗 传 学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说明】遗传学是一门兴起较迟但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领域,现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中心。

本课程以阐述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并在课程中适当讲述一些经典的实验过程,使学生通过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的由来,掌握一些遗传学基础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遗传现象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置为普通遗传学,因而应尽可能的涉及遗传领域的各个方面,课程深度适中。

教材选用《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或《现代遗传学》赵寿元、乔守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使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的遗传学理论,并应用理论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课程面广,内容多,因而一些涉及数学方面的公式只给出结果和应用,公式推导过程简略。

各章教学时数分配表章次章名教学时数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8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6第四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第五章基因概念及发展 5第六章基因组 4第七章基因与发育 6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8第九章细胞质遗传 2第十章数量性状遗传 4第十一章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8第十二章重组DNA技术 4合计62【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掌握遗传学、遗传、变异的概念,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内容,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遗传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容要点:一、遗传学研究的内容。

二、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遗传学的分支。

四、遗传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建议:●教学方法建议以讲授为主。

授课时数:1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目的:掌握遗传的三大规律,掌握三大规律的实质及异同,掌握相关概念,了解三大规律的研究方法和基础实验过程。

内容要点:第一节遗传的分离规律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分离规律的扩展。

四、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

第二节遗传的自由组合规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遗传 教学大纲

遗传 教学大纲

遗传教学大纲遗传教学大纲导言: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基因在传代中的表现和传递规律。

遗传学的知识对于理解生物的进化、发育和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教授遗传学知识,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遗传学教学大纲的设计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一、教学大纲的设计1. 教学目标遗传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遗传变异和遗传性状的形成机制,以及遗传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包括DNA的组成和结构,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等。

(2)遗传变异和遗传性状:包括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频率等概念,以及遗传性状的遗传规律。

(3)遗传学方法和实验设计:包括杂交、分离、连锁和基因图谱等实验技术和方法。

(4)遗传学的应用:包括人类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农业遗传改良等领域的应用。

3. 教学顺序和层次遗传学的教学应按照基础知识的先后顺序进行,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开始,逐步引入遗传变异和遗传性状的概念,最后介绍遗传学的应用。

同时,教学应注重层次性,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遗传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遗传学实验和实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评估方式1. 期中和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试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覆盖教学大纲中的各个内容。

遗传学教学大纲(参考).doc

遗传学教学大纲(参考).doc

遗传学教学大纲(参考)导言•遗传学的定义•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遗传、发进化在基因水平上的综合与统一•遗传学的任务第一篇遗传物质的传递第一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孟德尔学说的核心•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章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性连锁遗传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T. H. Morgan关于果蝇的伴性遗传研究其它动物(包括人)及植物的伴性遗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剂量补偿效应及X染色体失活的分子机制•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真核生物基因组,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图的一般原理与方法•真菌类的遗传分析顺序四分子与非顺序四分子及其遗传分析•人类基因组的染色体作图人类基因定位方法人类基因组的染色体作图与物理图谱的研究方法与进展第三章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基因概念及其发展•互补测验与顺反子•缺失作图及其原理与方法第四章病毒基因组及其遗传分析•噬菌体突变的互补测验•噬菌体突变的重组实验•X噬菌体基因组与X原噬菌体第五章细菌基因组及其遗传分析•大肠杆菌的突变及其遗传因子•大肠杆菌的性别一F因子与高频重组•中断杂交与重组作图•F'因子与性导•转化与转导作图第六章遗传重组•遗传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基因转变与Holliday、Meselson-Radding模型•细菌同源重组的特点及机制•位点专一性重组•转座因子与异常重组•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转座机制与遗传学效应第二篇遗传物质的表达与调控第七章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E.coli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其它类型的操纵子•X噬菌体基因组的表达调控•DNA重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反义RNA在基因表达中的调控作用第八章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染色体水平上的基因活化调节•转录水平的调控一一顺式、反式作用元件,激素调节•转录后水平的调控——RNA加工、内含子剪接•翻译水平的调控第九章发育的遗传学分析•发育遗传学概论•基因的细胞分化和细胞决定的作用•基因在胚胎极性生成中的作用一一果蝇前后轴极性生成中的基因作用•果蝇和哺乳动物的同源异形基因•性别决定——Y染色体的睾丸决定基因•基因差别表达及其研究方法第十章免疫遗传基本原理•组织相容性抗原及其遗传•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遗传控制•与HLA相关的遗传疾病第十一章核外遗传•母性影响•细胞内敏感物质的遗传•线粒体与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数量性状及其特征•数量性状的遗传率•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的理论第三篇遗传物质的进化第十三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第十四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二)一一因突变•概说•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生物体的修复系统•基因突变的检出第十五章群体遗传与进化•Hardy一Weinberg 定理•平衡群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因素•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分子进化与中性学说第四篇遗传学与人类第十六章基因工程导论•基因丁程中的载体•基因组克隆和cDNA文库•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第十七章遗传学与人类健康•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癌基因激活与肿瘤的遗传•遗传病及其基因诊断与治疗•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人类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程概况课程学时:讲课56课程学分:3.5课程分类:必修适用专业:植物生产类各专业课程负责人:刘庆昌2、课程内容与结构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科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普通遗传学》是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这些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表达与调控、遗传物质的进化等,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基因表达的调控、遗传与发育、群体遗传与进化等16章。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遗传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育种学及其他有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3、教学大纲绪言(2学时)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遗传、变异、选择2、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的发展阶段,主要遗传学家的主要贡献3、遗传学的重要作用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3学时)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质、染色体2、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大小、类别,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模型,染色体的数目,核型分析3、细胞的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4、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殖方式、雌雄配子的形成、受精、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5、生活周期:生活周期、世代交替、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4学时)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间接证据、直接证据(细菌的转化、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与繁殖)2、核酸的化学结构:DNA和RNA及其分布、DNA和RNA的分子结构3、DNA的复制: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DNA合成、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以及与原核生物DNA合成的主要区别4、RNA的转录与有丝分裂加工:各种RNA分子、RNA合成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RNA的合成、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5、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翻译:遗传密码及其特征、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6、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基因的微细结构、顺反测验、基因的作用第三章孟德尔遗传(4学时)1、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分离现象的解释、表现型和基因型、分离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F1花粉鉴定法)、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分离规律的应用2、独立分配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其分离比、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多对基因的遗传、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3、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概率原理、二项式展开、X2测验4、孟德尔规律的扩展: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4学时)1、连锁和交换:连锁遗传的发现及解释、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交换及其发生机制2、交换值及其测定:交换值、交换值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3、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两点测验、三点测验、干扰与符合)、连锁遗传图4、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着丝点作图5、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6、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性连锁、限性遗传、从性遗传第五章基因突变(4学时)1、基因突变的概念、意义2、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基因突变的时期、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3、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体细胞突变和性细胞突变、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4、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植物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真实性、显隐性、突变频率)、生化突变的鉴定(营养缺陷型及其鉴定)、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5、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突变的方式(分子结构改变、移码),突变的修复(DNA防护机制、光修复、暗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6、基因突变的诱发:物理因素诱变(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诱变(碱基类似物、DNA诱变剂),转换与颠换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4学时)1、缺失: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2、重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3、倒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4、易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基因定位、果蝇的CIB测定法、利用易位制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利用、利用易位疏花疏果防治害虫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4学时)1、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染色体组、整倍性、非整倍性2、整倍体: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染色单体2随机分离)、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形成与应用、单倍体3、非整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四体),三体的基因分离4、非整倍体的应用:单体测验、三体测验、染色体替换第八章数量性状的遗传(4学时)1、数量性状的特征:特征、遗传解释、超亲遗传2、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3、数量形状的遗传模型和方差分析:数量形状的遗传模型、表现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常用的几种群体的方差4、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概念、估算、应用5、数量性状基因座第九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2学时)1、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近交、自交的遗传效应、回交的遗传效应2、纯系学说及其发展3、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的表现、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性假说4、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利用、杂种优势的固定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4学时)1、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细菌的特点及培养技术、病毒的特点及种类、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2、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结构(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3、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转化的概念与过程、转化和基因重组作图接合:接合的概念与过程、U型管实验、F因子及其存在状态、中断杂交试验及染色体作图性导:性导的概念与过程、性导的作用转导:转导的概念与过程、利用普遍性转导进行染色体作图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4学时)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母性影响:母性影响的概念及其与母性遗传的区别3、叶绿体遗传:叶绿体遗传的表现、叶绿体基因组4、线粒体遗传:线粒体遗传的表现、线粒体基因组5、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共生体的遗传(卡巴粒)、质粒的遗传6、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雄性不育的概念、类别及其遗传特点(核不育型和质核不育型、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单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不育基因的多样性)、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雄性不育的利用(三系法、二系法)第十二章基因工程(3学时)1、基因工程概述2、基因的分离:工具酶、载体、基因分离方法3、外源基因的导入:重组DNA导入原核生物、植物表达载体、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常用导入方法)4、转基因生物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检测、生物学性状鉴定5、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安全性:基因工程的应用、安全性评价第十三章基因组学(2学时)1、基因组学概述:概念、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遗传图谱的构建、物理图谱的构建、基因组测序策略、基因组图谱的3应用3、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的应用4、蛋白质组学:概念及研究内容、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第十四章基因表达的调控(3学时)1、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与调控:转录水平的调控(乳糖操纵元、色氨酸操纵元)、翻译水平的调控2、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与调控:DNA水平的调控、染色质水平的调控、转录水平的调控、翻译水平的调控第十五章遗传与发育(2学时)1、细胞核与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与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作用、环境条件的影响2、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个体发育的阶段性、基因与发育模式、基因与发育过程、植物花器官的发育3、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的全能性第十六章群体遗传与进化(3学时)1、群体的遗传平衡:孟德尔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哈迪—魏伯格定律2、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基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3、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生物进化学说、分子水平的进化4、物种的形成:物种的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4、教学大纲说明(1)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而且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普通遗传学》是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这些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学习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遗传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育种学及其他有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遗传物质的结构:熟悉基因的结构、功能、存在、分布,了解作为基因载体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掌握其中与遗传物质传递的关系,熟悉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

遗传物质的传递:掌握核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和各种杂合体的配子比例,熟悉细菌和病毒的基因重组,掌握各种遗传作图方法。

遗传物质的表达:熟悉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和调控,了解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包括各种水平的调控。

4遗传物质的进化:熟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的发生机理、检出方法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熟悉基因工程操作步骤和方法,了解基因组学的基本知识。

(3)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实验、习题及考试,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遗传问题,熟悉遗传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4)使用教材刘庆昌主编, 2010, 遗传学(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