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评价研究综述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综述-2019年教育文档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综述一、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源起17 世纪班级授课制的形成标志着课堂教学的产生,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从课堂教学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
历史上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主要是在内容上吸收了当时教育学家关于课堂教学的理论观点。
19 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随后,他的弟子戚勒等又将其改造为准备、提示、联想、概括、运用这五个阶段,形成了19 世纪下半叶风靡世界的“五段教学法”。
在这一理论的知道下,后来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很多人都把它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活动。
“五段教学法”更多地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这种阶段理论对教师写教案、有计划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却把教学程序形式化、机械化。
19 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批评,以新的“中心论”――学生、经验、活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他提倡以儿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作业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基础,论证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1)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2)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刺激物;(3)从资料的应用和必要的观察中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4)儿童自己负责一步步地展开他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5)儿童通过应用来检查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发现他们是否有效。
杜威的这五个步骤不是固定的,有时两个阶段可以合二为一,根据个人的特点和世纪情况加以处理,使得课堂教学具有灵活性。
他还明确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教师应该起到从旁协作学生活动的助手作用。
他提出“从做中学”的原则,极力否定传统教育中课堂桌椅的摆放方式和“静听”的听课方式,提出要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历的教学方式。
浙西额观点都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增加了内容,就是21 世纪的今天,课堂教学评价仍然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额互助写作关系,而且也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教学,课堂学习联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综述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综述黄晶(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银川750001)摘要综合素质评价伴随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评价改革的创新和亮点。
本文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近十年来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其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评价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同时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问题引起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成为学生评价研究的焦点。
本文以近十年30多篇评价类文章为对象,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界定、主体、过程与方法、价值取向四方面出发,对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文献综述。
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重大意义。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界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名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
其理由为:学生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他与生俱来拥有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遗传素质,教育者不能将其视为多个孤立零部件的组合,而应以全面的整体的眼光看待、评价他的综合素质,发现、发展其各个方面的潜能。
2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2.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层面的研究整理分析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国外先进理论的介绍和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反思两方面进行研究。
国外各种先进理论的介绍方面。
对数学基础教育中教育评价方式单一性的研究

对数学基础教育中教育评价方式单一性的研究1.研究背景和选题缘由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教育,在观念、目标、方法、评价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人们对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数学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评价一直是人们关注和待解决的问题,有关教育评价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十分迫切。
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是一门很枯燥乏味的学科,觉得数学就是一大推的定理和公式,然后要运用这些定理和公式进行繁琐的计算,甚至有的计算题你计算了半天都不一定有答案,这就大大违背了我们的数学精神。
说明学生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意义在哪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现在普遍的现状就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那么这样就人为地扼杀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们也体会不到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
目前,在基础教育中考试的分数仍然是学校最常用的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
社会上,人们俗话说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教师手中的“权杖”,学校的“顶梁柱”。
这样就过分夸大了分数的作用,会将学生们的思想教育扼杀在摇篮里。
近几年,也出现过一些学者和一些激进分子将学生们的分数看做是学生手脚上的“枷锁”,说要挣脱束缚获得重生,说是叫遭遇的悲剧之源。
于是他们就采取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罢考”、“裸奔”,但是这些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挣脱出这种所谓的“束缚”吗?我们为什么没有挣脱出来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新课改中一直提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这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和生命存在的关怀。
但问题是,三位教学目标实现了吗?你又用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方式判断它实现的程度呢?目前的数学教育评价方式也违背了教育评价本应有的功能。
农村教育研究的研究综述

优化农村教育政策环 境
政府应制定更加有利于农村教育 发展的政策,改善农村教育的外 部环境。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 村教育
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 形成政府、社会共同支持农村教 育的良好格局。
06
研究不足与研究限制
研究不足之处
对农村教育研究的重视不够
。
03
研究成果丰富
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
供了有益的参考。
农村教育研究的趋势
研究方向深化
未来农村教育研究将更加深入,将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深化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创新
未来农村教育研究将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将引入更加科学、 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研究成果应用性强
未来农村教育研究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为政策制定 和实践提供更加有益的参考。
田野调查法
通过对农村教育的实地调查和深入了解,对当地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深 入分析和归纳,为研究提供丰富的定性资料。
混合研究方法
综合研究法
将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通过数据分析和文本分析等多种方式获取 农村教育的多方面信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个别农村教育案例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 在的问题,为推广农村教育的经验和启示提供参考。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教育、高等教育等方向,对农村教育 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研究方法单一
现有的研究方法多以思辨和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 分析,导致研究成果的说服力不足。
研究内容不全面
多数研究集中在教育问题方面,对农村教育的经济、文化等多方 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综合性考虑。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一、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二、历史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始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从古代哲学家到现代教育学家,通过反思社会现象和探索个体成长规律,逐渐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儒家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在西方,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发展趋势:1. 价值理论: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价值理论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者们探讨了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形成、变化和传递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2. 人格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个体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人格培养方面,研究者们通过探讨人格塑造的动力、方法和过程等问题,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
3. 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不断深化,借鉴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仅强调灌输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教育方法转变。
4. 社会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进行。
社会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发展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受益。
此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展跨境教育,以及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五、结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近二十年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8-11[作者简介]熊戈辉(1996—),女,汉族,河南宜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2019年5月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M ay.2019第3期Jou rn al of th e C ollege of N orth west A d u lt E d u cation N o.3近二十年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综述熊戈辉(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涉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发现在已有研究中对综合素质的概念界定模糊,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未来要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基本理论的研究,丰富研究方法,更加注重评价工具的开发,加强对国外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评价[中图分类号]G 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19)03⁃0010⁃06我国的教育事业处于改革期,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进行的扎扎实实,分数是评价学生、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因此,改变这种“分数中心论”的单一评价方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迫切的需求。
国家为满足现行社会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各级各类学校考试与评价改革的制度和措施。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近二十年(1999年至2018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理清当前我国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本研究对学生综合素质概念的界定与《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理解保持一致,主要是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是被赋予了极高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综述,系统地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education reform,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has become a common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education field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among students in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extremely high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 on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core literacy for students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through thesorting and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界定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文献综述教育是建设社会文明和发展国家经济福利的重要基础,因此,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以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教育体系、实施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等为主要内容。
其中,教育文献综述是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一、教育文献综述的定义教育文献综述是一种文献分析研究,通过检索、汇总和研究已经发表过的与教育学有关的文献,以提炼出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理论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等内容,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文献的系统性概述。
二、教育文献综述的重要性1、帮助科学研究人员解决问题。
教育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关于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发现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中给出合理的建议,从而解决研究问题。
2、帮助完善教育理论和实践。
教育文献综述可以汇集和整理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如果综述较全面,可以帮助完善Education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3、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教育文献综述可以帮助学者们深入了解有关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增强对某一研究成果的理解力,增强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从而发挥更好的科研潜能。
三、教育文献综述的基本构成1、检索环节。
检索环节是教育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是整个教育文献综述的重要基础,主要是通过检索、搜集和选择与教育学有关的文献,以便于文献综述的正确撰写。
2、分析环节。
在分析环节,文献需要进行详尽的深入分析、比较、考察和综合,以提取出与教育相关的研究主题、理论框架、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等相关内容。
3、总结环节。
总结环节主要是根据文献的检索、分析过程,对教育文献的研究状况、思路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以提炼出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
四、教育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系统性。
文献综述要体现出系统性,必须从教育学科的重要问题出发,全面检索和研究已经发表的文献,对主要研究成果有清晰的总结和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基础教育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活动得到广泛开展。
在此后的20余年中,基础教育评价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核心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进行了分析,来进一步更深入地阐述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基础教育评价新的理念、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评价;基础教育评价前言教育评价的概念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泰勒193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和教学方案中究竟被实现多少的过程。
[1]教育评价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前,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很多年了,但是基础教育评价仍然是一种以考试为核心的、不完整的评价体系。
这一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不约而同地将高考成绩作为学校和教师评级指标,高考承担了其不应该承担同时也无力承担的衡量教育质量的作用。
要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基础教育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弱化高考对基础教育的评价功能。
近年来,我国各地学校已纷纷实施新课程改革。
然而,落后的评价方式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这应该是我们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
目前,许多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追求是不全面的,要么畸轻畸重,要么顾此失彼。
所讲的“学业”,也是很狭隘的,仅仅局限于几门学科课程而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考量,缺乏道德与做人方面的评价。
我认为,搞教育评价,两者应该统筹兼顾,不可偏废。
职业教书匠,注重的是知识技能、文凭与学历,强调教育的谋生与生存价值;事业育人师,注重的是道德成就与人格完善,看重教育的教化与发展价值。
基础教育不是高等教育,它主要是强调教育的基础性,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奠基,不在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现在小学里就分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教育评价的理念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分数来论高低,导致从小就只在乎成绩,除了知识技能,其它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培养。
所以反思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现实,寻求基础教育评价的应有走向,必将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研究,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评价的实效性。
不仅解放了学生,还解放了教师,不再把学生的分数当成自己教育质量的指标,使得整个的基础教育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一、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主要问题从评价理念看,在很大上仍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评价学校教育;从评价组织看,评价基本上是由政府组织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政府的工作检查而展开,其他社会力量极少介入评价;[3]从评价内容看,我们评价的主要内容侧重于认知,而忽视情、意的发展。
仍然存在过多偏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地再现知识;[4]从评价标准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评价制度尽管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基础教育评价中,评价的标准单一,以分数来考量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水平;从评价方法看,仍然存在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使用量化方法,而很少采用体现评价新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从评价主体看,仍然存在单一化问题,忽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教学评价中教师缺位,学业评价中学生缺位;[5]从评价对象看,评价对象单一,只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起点,[6]既要对受教育者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做出评价,又要对受教育者基本道德素养做出评价以及受教育者基本审美素质做出评价。
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
从评价过程看,评价更注重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所以常被称为终结性评价。
[7]而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从评价功能看,仍然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略了评价的服务、教育、发展功能;[8]从评价结果反馈看,仍然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使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问题成因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出现的种种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因为:1.评价价值观认识不清。
[9]在新教学评价价值观所涉及的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以及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等基本价值问题判定中,不同的评价主体在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中的表现则大相径庭。
如一些地区,人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从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上都表现为,好学生就是那些能获得高分的学生,好教师就是那些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师,好学校就是那些提高学生升学率的学校。
而在一些地区,有的虽在观念上认同新的教学评价价值观,但在情感、态度,乃至行动上仍然固执在“应试教育”的窠臼中;有的也在观念、情感、态度上认同新的教学评价价值观,也试图在行动得以表现,但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他们行为的仍旧不得不与“应试教育”保持一致。
2.评价目的重奖惩轻发展。
[10]近几年来,我国提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目的。
然而,在当前基础教育的评价实践中,促建、促改、促管的力度不够,而评价结果与利益奖惩紧密挂钩,教育评价成为奖优罚劣的杀手锏。
评价目的的偏离,迫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上,而忽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为了结果,不择手段。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应是发展性和诊断性的,而不是甄别性的。
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而不是鉴别学生,评价学生的根本目的也应在于发展学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斯塔弗尔比姆等人在对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以过程改进为目的的教育评价目的观。
过程取向下的教育评价目的观把教育过程的全部情况纳入教育评价的范围,关注过程的变化,通过形成性评价提供有用信息,及时寻找变化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因而有利于推动评价对象的发展。
基于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主要是为决策咨询服务的。
[11]评价不再只看重结果,不再根据结果来采取奖惩措施,评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核心,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基础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实现程度是评价基础教育“人”的价值的首要指标。
[12]以人为核心,就是要我们应考虑到人的身体以及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单从人的一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现代教育评价是立足于人才的发展和培养,着眼于教育。
评价不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培养和发展。
[13]在评级过程中也不能太注重评价的结果,采取奖惩等过于极端的行为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往往只去评价结果,至于过程我们往往忽视它,可以想想过程都没有做好,哪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呢。
所以诊断问题与发展学生应该是评价的主要功能,对评价甄别功能的特别突出显然是不可取的。
3.评价心态重眼前轻长远。
[14]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教育评价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盛行,造成了人们的浮躁心态,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想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却希望获得好的评价成绩。
于是出现了如下现象: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数量发展,忽视质量提升;只注重表面文章,不注重内涵发展。
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已经蔓延到基础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唯升学率论,评价目的的唯选拔功能论,评价结果与奖惩的紧密挂钩论,评价对象的防卫心理,甚至弄虚作假行为。
以上这些,无不出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基础教育发展的好坏仅仅通过考试分数是不能鉴别出来的,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学习的好坏,是有通过一个长时间的观察才能看出来,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态的过程,人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所以采用考试这一方法是行不通的。
二、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及策略(一)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许多教育评价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评价的理念。
1、冯翠典提出了“为了学习的评价”。
[15]“为了学习的评价”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
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英国,一些教育研究者成立了评价政策任务组,该任务组在纳菲尔基金的支持下组建了评价改革小组(Assessment Reform Group,ARC)。
评价改革小组委托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的布莱克 (Paul Black)教授和威廉姆(Dylan William)教授开展了一项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综述,即成文后的《评价和课堂学习》在布莱克和威廉姆的评价综述之后,英国评价改革小组于1999年出台了《“为了学习的评价”:超越黑箱》宣传册,第一次使用了“为了学习的评价”的概念,并建议用该术语替代和发展现有的一些相关概念,比如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等。
评价不再仅仅强调对学生的分类,而更为强调帮助所有的学生成功地达到学业标准。
这种转变意味着我们不能置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学生于不顾,而要使评价能够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动机和潜力。
“为了学习的评价”其实就是把每天都在进行的评价纳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用评价来促进而不仅仅是监控学生的学习。
2、杨启亮提出了合格性评价。
[16]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替代了合格性评价,这是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症结。
这种取向异化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性质,限制了青少年儿童的个性,也使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迷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起点。
基础教育应当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具体目标,它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
合格性评价又称底线评价,而我们现在的高考选拔性评价超越了底线评价,更多倾向于顶线评价,基础教育评价与高等教育混为一谈。
从评价的意义范畴来说,“国民素质的提升依赖于国家的全部社会实践。
教育是国民素质建构与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17]基础教育是教育的第一层次,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二层次基础教育评价保持教育的第一层次合格目标,就是它的底线,而追求教育的第二层次选拔目标,则是它的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