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

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机械加工工种分为冷加工、热加工和其他工种。

冷加工包括: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镗工、钳工、钣金工、冲压工、组合机床操作工等。

热加工包括:铸造工(形状复杂)、锻造工(产品形状简单,可承受较大的力,细化晶粒整平缺陷)、热处理工(改变内部组织,从而改变材料性能)、焊接(m轻)。

2.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或一台机床,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3.基准:基准是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基准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设计基准:设计基准是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某一点、线或面所依据的基准,即标注设计尺寸的起点。

工艺基准:工艺基准是指在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

分为四种: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

分析基准时要注意精基准和粗基准的选择。

4.定位基准的选择1)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基准重合原则、基准统一原则、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则2)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一:为了保证加工面与非加工面之间的位置要求,应选择非加工面为粗基准;二:为保证各加工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应选择毛坯余量小的面为粗基准;三:为保证重要加工面的加工余量,应选择重要加工面为基准;粗基准应避免重复使用;四:选作粗基准的表面,应尽可能平整和光洁,不能有飞边、浇口、冒口或其他缺陷,以便定位准确,夹紧可靠。

第二章金属切削机床基础1.通用机床分类代号类别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床刨插床拉床特种加工机床切断机床其他机床代号C Z T M Y S X B LD G Q 读音车钻镗磨牙丝铣刨拉电割其例:Z 3 0 40 x16 /S2的含义如下:Z:机床类别代号(钻床类)3;机床系别代号(摇臂钻床组)0:机床组别代号(摇臂钻床系)40:主参数代号(最大钻孔直径40mm)x16:第二主参数(最大跨距1600mm的1/100)/S2: 企业代号(沈阳第二机床厂)通用特性代号:G:高精度M:精密Z:自动B:半自动K:数控(控)H:加工中心(自动换刀)(换)F:仿形Q:轻型Z:加重型(重)J:简式或经济型R:柔性加工单元X:数显(显)S:高速(速)2.表面成形运动:直接参与切削过程,使之在工件上形成一定几何形状表面的刀具和工件间的相对运动称为表面成形运动。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第12章什么是液态合金的流动性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它与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有何关系为什么铸钢的充型能力比铸铁差液态合金的流动能力成为流动性。

化学成分、铸型的结构和性质、浇注条件。

液态合金的流动性好,易充满型腔,有利于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上浮和对铸件进行补缩;流动性差,则充型能力差,铸件易产生浇不到、冷隔、气孔和夹渣等缺陷。

钢的含碳量比铁低,铸铁的结晶温度区间比铸钢大,凝固过程中的固液断面固液相区的宽度增加,流动性更好,所以充型能力好。

缩孔和缩松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为何缩孔比缩松较容易防止缩孔和缩松使铸件手里的有效面积减小,而且在孔洞处易产生应力集中,可使铸件力学性能大大减低,以致成为废品。

缩孔是铸件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采用顺序凝固加冒口的方法就可以防止,但缩松是分散在铸件没区域内的细小缩孔,分部面积很大,所以不好防止什么是顺序凝固原则和同时凝固原则两种凝固原则各应用于哪种场合所谓顺序凝固是使逐渐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的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凝固同时凝固原则是尽量减少铸件各部位间的温度差,使其均匀的冷却加冒口,安防冷铁。

这两种凝固方式适合于收缩率较小的灰铁件铸造。

铁水在砂型里面凝固的时候,顺序凝固一般都是薄壁部分先凝固,厚壁的部分后凝固,也就是铸件壁厚凝固冷却速度有差异;而同时凝固指的是铸件所有壁厚凝固冷却速度温差较小,一般会在热节部位采用冷铁激冷的方式,迫使热节部位快速凝固,这种凝固方式适合于薄壁、壁厚较均匀的铸件。

同时凝固原则适用铝青铜,铝硅合金和铸钢件。

顺序凝固适用灰铸铁,锡青铜等影响金属的锻造性能的因素有哪些提高金属锻造性能的途径是什么材料性质的影响(化学成分、金属组织)加工条件的影响(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应力状态)在压力加工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创造有利变形条件,充分发挥金属塑性,降低其变形抗力,以达到塑性成形加工的目的。

第2章机械制造基础

第2章机械制造基础

1.在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被切金属层受到刀具前刀面的(推挤作用而不断发生变形,同时又受到刃口的切割作用,最终与工件分离形成切屑。

2.铰孔加工可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形状精度,但不能提高位置精度。

3.就磨削加工的本质而言,磨削是不同磨料对加工表面的切削、刻划和滑擦三过程的综合作用。

4.顺铣时铣刀主运动方向与进给方向相同;而逆铣时铣刀主运动方向与进给方向相反。

在普通铣床上由于进给丝杠螺母间有间隙,故一般采用逆铣法来进行铣削加工工件,以防止打刀和撞刀现象。

5.滚齿加工是利用滚刀与齿轮啮合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而插齿加工是利用齿轮与齿轮啮合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

6.在磨削外圆表面时常用的磨削方法有横磨法、纵磨法和深磨法等。

7.机床传动系统中,最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有、、和。

8.机床传动系统中,常用的离合器种类有:、等。

9.机床传动系统中,常用的机械有级变速机构有:滑移齿轮、离合器和塔轮等。

10.珩磨一般在珩磨机上进行。

珩磨头与机床主轴应采用浮动连接。

11.当有色金属(如铜、铝等)的轴类零件外圆表面要求尺寸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值较低时,一般只能采用的加工方案为………………………()(A)粗车-精车-磨削(B)粗铣-精铣(C)粗车-精车—超精车12.砂轮的硬度是指…………………………………………………………()(A)磨粒的硬度(B)磨粒脱落的难易程度(C)磨粒、结合剂、气孔的体积比例1.磨削加工细长工件外圆时常采用的磨削方法是…………………………()(A)横磨法(B)纵磨法(C)深磨法2.批量对较深孔的光整加工常采用的方法是………………………………()(A)研磨加工(B)珩磨加工(C)深磨法3.拉削圆孔时,夹具中工件的支承采用球面支承,使工件有一定的浮动性,该加工定位方案遵循………………………………………………………()(A)互为基准原则(B)自为基准原则(C)先粗后精原则4.在车床上安装工件时,能自动定心并夹紧工件的夹具是………………()(A)三爪卡盘(B)四爪卡盘(C)中心架5.不能提高孔的位置精度的加工方法是……………………………………()(A)扩孔(B)珩磨(C)镗孔6.在计算镗孔的切削速度时,所选用的计算尺寸应该是…………………()(A)镗孔前直径(B)镗孔后直径(C)图样标注的孔的直径7.扩孔钻扩孔时的背吃刀量(切削深度)等于………………………………()(A)扩孔钻直径(B)扩孔钻直径的1/2 (C)扩孔钻直径与扩前孔径之差(D)扩孔钻直径之差的1/28.车削时,切削热传出的途径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刀具(B)工件(C)切屑(D)空气介质9.钻削时,切削热传出的途径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刀具(B)工件(C)切屑(D)空气介质1.当有色金属(如铜、铝等)的轴类零件要求尺寸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值较低时,不能采用磨削加工的方法,而只能采用超精车的工艺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学时:104 学分:6课程负责人:魏香林参编人员:徐斌锋、李文辉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机械制造基础》是以制造一定质量的产品为目标,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进行机械产品制造的综合性技术,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该课程是学生掌握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加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教学课时为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作用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本课程从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全面概括了解入手,以成形理论和切削理论为基础,介绍各种加工方法及工艺装备;以零件精度构成及实现为主线,介绍各种加工方法的合理综合应用,阐明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前导、后续课程由于是大一,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学习本门课程,同时也也为后面学习数控操作与编程、数控实训、数控铣、ug编程等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机械制造基础》主要以培养学生机械零件质量检测能力、机械零件材料选择能力、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和零件毛坯成形技术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它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内化,为后续课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今后从事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案例教学为途径,倾力打造本课程。

主要思路有:加强实践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机械实训室,进行教师现场辅导,师生互动交流;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上机训练、为就业拓宽一条渠道。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

1、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切削加工是刀具和工件间为了完成零件的加工而产生的一定的相对运动。

切削运动形式: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连续运动、间歇运动。

切削运动的分解:主运动、进给运动(1)主运动主运动是切削运动中速度最高, 消耗功率最大的运动形式。

注1:主运动可为旋转运动或往复运动(由工件或刀具进行)。

注2:主运动只有一个。

(2)进给运动进给运动是由机床或人力提供的保证切削连续进行的刀具与工件之间的运动。

进给运动有连续和断续两种类型。

当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进给运动是连续的。

如车削、钻削;当主运动为直线运动时,进给运动是断续的。

如刨削、插削等。

进给运动可能是1 个或多个(3)加工表面在机械加工中, 工件上同时形成三个表面,即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 如图1-2所示。

(4)切削用量切削用量包括切削速度v c、进给量f(或进给速度v f)和背吃刀量a p三要素切削速度v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主运动的瞬时速度,称为切削速度。

(1)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的切削速度v:切削速度一般为其最大线速度。

m/s式中: dw 为工件(或刀具)的最大直径, 单位为mm; n为工件(或刀具)的转速, 单位为r/s或r/min。

以其平均速度作为切削速度, 即m/s或m/min式中: L为往复行程长度, 单位为mm; n r为主运动每秒或每分钟的往复次数, 单位为次/s或次/min。

进给量定义:刀具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相对于工件的位移量称为进给量(a)当主运动是回转运动时:进给量指工件或刀具每回转一周, 两者沿进给方向的相对位移量;(b)当主运动是直线运动时:进给量指刀具或工件每往复直线运动一次, 两者沿进给方向的相对位移量。

(a)用单齿刀具(如车刀、刨刀等)加工时:当主运动是回转运动时, 进给量指每转进给量f, 即工件或刀具每回转一周两者沿进给方向的相对位移量;当主运动是直线运动时, 进给量指每行程进给量, 即刀具或工件每往复直线运动一次两者沿进给方向的相对位移量。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

一、金属切削过程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 1、金属切削过程是用刀具从金属材料(毛坯)上切去多余的金属层,从而获得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符合要求的零件的过程。

2、金属切削机床的运动分为基本运动和辅助运动。

(1)基本运动按切削时工件与刀具相对运动所起的作用来分,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运动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1)主运动是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

它使刀具的前刀面能够接近工件,切除工件上的被切削层,使之转变为切屑,从而完成切屑加工。

一般,主运动速度最高,消耗功率最大,机床通常只有一个主运动。

例如,车削加工时,工件的回转运动是主运动。

2)进给运动是配合主运动实现依次连续不断地切除多余金属层的刀具与工件之间的附加相对运动。

进给运动与主运动配合即可完成所需的表面几何形状的加工,根据工件表面形状成形的需要,进给运动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一个;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

(2)辅助运动是除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之外,为完成工件的加工全过程所需的其它运动。

它包括以下几类:空行程运动、切入运动、分度运动、操纵及控制运动。

3、工件表面 (1)待加工表面——是工件上有待切除的表面。

(2)已加工表面——是工件上经刀具切削后产生的新表面。

(3)过渡表面(加工表面)-—过渡表面是工件上由切削刃形成的那部分表面.4、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vc、进给速度vf(进给量f)、切削深度ap(背吃刀量)5、金属切削过程中发生的现象金属切削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刀具切削工件和工件材料抵抗切削的矛盾,从而产生一系列现象,如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以及有关刀具的磨损与刀具寿命、卷屑与断屑等。

6、金属切削过程四大规律:金属切削变形、切削力变化、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与耐用度变化四大规律.7、四大规律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改善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合理选择切削液、刀具几何参数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合理选择等。

二、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组成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由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组成. (一)机床 1、金属切削机床是一种用切削的方法将金属毛坯加工成机器零件的机器,它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因比又称为“工作母机"或“工具机”,习惯上简称为机床. 2、机床的分类:以机床的加工方法和所用刀具的特征来分,根据我国制定的金属切削机床型号编制方法(GB/T15975—1994),目前将机床分为12类: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床、刨插床、拉床、特种加工机床、锯床和其他机床。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铸造.锻压.焊接复习资料铸造一、概念1、铸造:铸造是将熔融金属浇注、压射或吸入铸型型腔,冷却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零件或毛坯的金属成形工艺。

2、合金的流动性:是指液态合金本身的流动能力。

3、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吸收或释放的能量。

4、液体收缩:指液态金属由浇注温度冷却到凝固开始温度(液相线温度)之间的收缩。

5、凝固收缩:指从凝固开始温度到凝固终了温度(固相线温度)之间的收缩。

6、固态收缩:指合金从凝固终了温度冷却到室温之间的收缩。

7、缩孔:在铸件凝固过程中,由于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使铸件的最后凝固部位出现孔洞,面积较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

8、缩松:在铸件凝固过程中,由于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使铸件的最后凝固部位出现孔洞,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

9、顺序凝固原则:顺序凝固原则就是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通过安放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的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凝固。

10、热应力:温度改变时,物体由于外在约束以及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约束,使其不能完全自由胀缩而产生的应力。

11、机械应力:铸件收缩受到铸型、型芯及浇注系统的机械阻碍而产生的应力。

12、热裂:是在凝固后期高温下形成的,主要是由于收缩受到机械阻碍作用而产生的。

13、冷裂:是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常出现在铸件受拉伸部位,特别是有应力集中的地方。

二、填空题。

1、在液态金属成形的过程中,液态金属的充型及收缩是影响成形工艺及铸件质量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2、铸造组织的晶粒比较粗大,内部常有缩孔、缩松、气孔、砂眼等组织缺陷。

3、液态金属注入铸型以后,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室温要经历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三个互相联系的收缩阶段。

4、热裂是在凝固后期高温下形成的,主要是由于收缩收到机械阻碍作用而产生的。

5、冷裂是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常出现在铸件受拉伸部位,特别是有应力集中的地方。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过程。

(2)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加工方法和技术。

(3)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和生产率等基本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和实验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的定义、目的、分类和特点。

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加工方法、顺序、路线、夹具和刀具等。

3. 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和技术:铸造、焊接、切削、磨削、钻孔、铰孔、镗孔等。

4. 机械制造中的精度: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等。

5. 机械制造中的质量与生产率:质量控制、生产率提高、工艺优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工艺过程。

(2)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和技术。

(3)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和生产率等基本问题。

2. 教学难点:(1)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中的夹具、刀具选用。

(2)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计算和控制。

(3)机械制造工艺优化和生产率提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示范、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机械制造技术。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2)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机械制造设备。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

2. 评价内容:(1)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工艺过程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复习题1、表示金属材料屈服点的符号是(B)。

A、∂eB、SC、b2、下列可用来作为金属材料塑性好坏的判据的是(B)。

A、∂bB、C、HBS3、检验材料哭钢材和半成品的硬度应采用(A)。

A、布氏硬度B、洛氏硬度C、维氏硬度4、HRC硬度测定法中,所用压头是(A)。

A、120度金刚石园锥B、锥面夹角为136度的金刚石正四棱锥体C、硬质合金球5、测试淬火钢件的洛氏硬度所用的压头是(B)。

A、淬硬钢球B、金刚石圆锥体C、硬质合金球6、面心立方晶胞中原子数为(B)。

A、2B、4C、67、纯铁在850度是晶体形式为(A)。

A、体心立方晶体B、面心立方晶体C、密排六方晶体8、铁素体的晶体结构是(A)。

A、体心立方晶体B、面心立方晶体C、密排六方晶体9、金属中存在大量位错时,位错可使金属的强度(A)。

A、增大B、降低C、不变10、合金固溶强化的根本原因是(B)。

A、晶粒变细B、晶格发生畸变C、晶格类型发生了改变11、纯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则实际结晶温度将(B)。

A、越高B、越低C、没有变化12、液体金属结晶的基本过程是(A)。

A、边形核边长大B、先形核后长大C、自发形核和非自发形核13、金属结晶后晶粒大小取决于结晶时的形核和核长大速度,要细化晶粒须(B)。

A、增大形核率与核长大速度B、增大形核率,降低核长大速度C、减少形核率,增大核长大速度14、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则(B)。

A、强度越高,塑性越差B、强度越高,塑性越好C、强度越低,塑性越差15、珠光体是一种(D)。

A、单相固溶体B、两相固溶体C、铁与碳的化合物D、都不对16、铁碳合金含碳量0.0218%是(工业纯铁),等于0.77%是(C),大于4.3%的是(过共晶白口铁)。

A、共晶白口铁B、共晶钢C、共系钢17、在铁碳合金相图中,共晶线的温度为(A)。

A、1148度B、727度C、912度第一部分答案:BBAAB BAAAB BABBD CA第二部分1、硬度是衡量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指标,常见的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

2、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态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

3、材料在外力去除后不能完全自动恢复而被保留下来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4、常见金属的晶格类型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晶格。

5、合金中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相同的(化学成分)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6、纯金属的结晶是由(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程组成的。

7、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大类。

8、固态合金中的相,按其组元原子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大基本类型。

9、碳融入阿法-铁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

10、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低于)其理论结晶温度,这种想象称为过冷;理论结晶温度的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T称为(过冷度)。

11、Fe-Fe3C相图反映了钢铁材料的组织随(成分)和(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工程上为正确选材、用材及制定热加工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2、当钢中含碳量大于(0.9%)时,二次渗碳体沿晶界析出严重,使钢的脆性(增加)、抗拉强度(降低)。

13、铁碳合金中,根据含碳量有组织不同进行分类,含碳量Wc<(0.0218)%的铁碳合金称为工业纯铁。

含碳量大于工业纯铁而<=(2.11)%的铁碳合金称为钢。

第三部分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异是由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决定的。

(A)2、机械零件或构件工作时,通常不允许发生塑性变形,所以多以∂S作为强度设计的依据。

(A)3、一般来说,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强度也越高。

(B)4、某些机械零件在工作过程中即使承受的应力远小于材料的屈服点ss也有可能发生突然性断裂。

(A)5、常见的固态金属一般都是非晶体,其内部原子排列是不规则的。

(A)6、晶胞的形状及原子排列规律可以反应出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

(A)7、金属在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叫过冷,因此实际温度越低,则过冷度越低。

(B)8、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强度和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越低。

(B)9、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则晶粒越细。

(A)10、向液体金属加入一些能够促进形核或抑制核长的物质可使晶粒细化。

(A)11、金属在结晶时,对液态金属附加振动,可细化晶粒。

(A)12、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

(A)13、冷变形金属经再退火后,其强度硬度升高,而塑性韧性则降低。

(A)14、冷拉钢丝绳,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是由加工硬化而产生的。

(A)15、金属的同素异晶转变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结晶过程。

(A)16、合金中的固溶体一般来说塑性较好,而金属化合物的硬度较高。

(A)17、固溶强化是指因形成固溶体而引起合金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A)18、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合成的机械混合物。

(A)19、铁碳合金中的含碳量越高其强度越高。

(B)20、碳的质量分数对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是:随着钢中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钢的硬度、强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

(B)AABAB ABBAA AAAAA AAABB热处理:1、钢的热处理工艺过程是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的:加热、冷却、保温。

2、将亚共析钢加热至(Ac3)以上(30~50)度,保温足够时间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随炉),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

又称为软化退火。

完全退火只适用与(亚共析)钢,不适用于(过共析)钢。

3、将(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加热至(Ac1)以上(20~30)度,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缓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球化退火。

4、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约(Accm)度,保温足够时间,然后(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5、根据渗碳体介质的不同,渗碳工艺有(气体)渗碳、(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三种。

渗碳常用于(低碳)成分的碳钢或合金钢,经渗碳后需进行(淬火)及(低温回火)热处理。

选择题:1、热处理时,一般都要使金属常温组织经加热变成()组织。

A、珠光体B、渗碳体C、奥氏体D、莱氏体2、共析钢加热为奥氏体后,冷却时所形成的组织主要决定于()。

A、奥氏体冷却时的转变温度B、奥氏体在加热时均匀化的程度C、奥氏体加热时温度3、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是()。

A、碳溶于嘎马-Fe中的置换固溶体B、铁与碳的化合物C、碳溶于阿法-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4、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

A、碳的质量分数B、转变温度C、临界冷却温度D、转变时间5、共析钢加热到Ac3温度以上时,将发生()。

A、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B、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C、渗碳体向奥氏体转变6、生产中消除加工硬化的方法是()。

A、去应力退火B、再结晶退火C、完全退火7、为改善调质钢的切削加工性,其预先热处理应采用()。

A、完全退火B、球化退火C、正火8、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什么形式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A、随炉冷却B、在空气中冷却C、在油水中冷却 C、在水中冷却9、含碳量WC=1.2%钢的球化退火加热到()。

A、AC3+(30~50)度B、AC3+(20~30)度C、ACCM+(30~50)度10、为改善碳素工具钢的切削加工性,其预先热处理应采用()。

A、调质B、球化退火C、正火11、中碳钢为了获得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应采用()。

A、低温回火B、中温回火C、高温回火12、一般说来,淬火时形状简单的碳钢工件应选择()作冷却介质,形状简单的合金钢工件应选择()作冷却介质。

A、机油B、盐浴C、水D、空气13、形状简单的工件淬火应选用()。

A、单液淬火B、双液淬火C、分级淬火D、复式淬火14、要提高15钢零件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可采用的热处理方法是()。

A、正火B、整体淬火C、表面淬火D、渗碳后淬火+低温回火15、用20CRMNTI钢制造的汽车齿轮,其最终热处理应采用()。

A、完全退火B、淬火C、渗碳D、渗碳淬火+低温回火16、为了获得使用要求的力学性能,T10钢手工锯条应采用()处理。

A、调质B、正火C、完全退火D、淬火+低温回火17、热轧弹簧的热处理应采用()。

A、淬火后低温回火B、淬火后中温回火C、淬火后高温回火18、T12钢制造的工具其最终热处理应选用()。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调质D、球化退火19、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过()才能达到表面硬度高而且耐磨的目的。

A、正火B、调质C、淬火+低温回火20、工件渗氮后一般()。

A、不需要进行任何热处理B、需经淬火及低温回火C、需经调质处理21、淬火及低温回火工序一般安在()。

A、毛胚生产之后,粗加工之前B、粗加工之后,半精加工之前C、半精加工之后,磨削之前D、难以确定22、在制造45钢轴类零件的工艺路线中,调质处理应安排在()。

A、机械加工之前B、粗加工之前C、将价格之后1@、CACABBCBBBC AC ADDCBACAC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