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目录PDF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十六·季氏第十六

⼗三经注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六·季⽒第⼗六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六·季⽒第⼗六[疏]正义⽈:此篇论天下⽆道,政在⼤夫,故孔⼦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以教⼈,举《诗》、《礼》以训⼦,明君⼦之⾏,正夫⼈之名,以前篇⾸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章⾔鲁⾂季⽒专恣,故以次之也。
季⽒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於孔⼦⽈:“季⽒将有事於颛臾。
”(孔⽈:“颛臾,伏羲之後,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属鲁。
季⽒贪其⼟地,欲灭⽽取之。
冉有与季路为季⽒⾂,来告孔⼦。
”)孔⼦⽈:“求!⽆乃尔是过与?(孔⽈:“冉求为季⽒宰,相其室,为之聚敛,故孔⼦独疑求教之。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使主祭蒙⼭。
”)且在邦域之中矣,(孔⽈:“鲁七百⾥之封,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
”)是社稷之⾂也。
何以伐为?”(孔⽈:“已属鲁,为社稷之⾂,何⽤灭之为?”)冉有⽈:“夫⼦欲之,吾⼆⾂者皆不欲也。
”(孔⽈:“归咎於季⽒。
”)孔⼦⽈:“求!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马⽈:“周任,古之良史。
⾔当陈其才⼒,度⼰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包⽈:“⾔辅相⼈者,当能持危扶颠。
若不能,何⽤相为?”)且尔⾔过矣,虎兕出於柙,龟⽟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马⽈:“柙,槛也。
椟,匮也。
失虎毁⽟,岂⾮典守之过邪?”)冉有⽈:“今夫颛臾,固⽽近於费。
(马⽈:“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
费,季⽒⾢。
”)今不取,後世必为⼦孙忧。
”孔⼦⽈:“求!君⼦疾夫,(孔⽈:“疾如⼥之⾔。
”)舍⽈欲之,⽽必为之辞。
(孔⽈:“舍其贪利之说,⽽更作他辞,是所疾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孔⽈:“国,诸侯。
家,卿⼤夫。
不患⼟地⼈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
”)不患贫⽽患不安,(孔⽈:“忧不能安民⽿。
民安则国富。
”)盖均⽆贫,和⽆寡,安⽆倾。
十三经注疏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周易》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疏
《尚书》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疏
《诗经》汉毛亨传郑元笺
唐孔颖达疏
《楚辞》王逸(东汉)《楚辞章句》
《春秋左传》左丘明传杜预注
孔颖达疏
《论语》魏何晏《论语注解》
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
《老子》韩非子《解老》《喻老》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严遵《老子指归》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庄子》郭象《庄子注》。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序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
太平兴国中擢九经及第,官至礼部《尚书》,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书盖咸平二年诏改定旧疏,颁列学官。
至今承用,而传刻颇讹。
《集解》所引十三家,今本各题曰:“某氏”,皇侃《义疏》则均题其名。
案奏进序中称“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侃《疏》亦曰:“何《集注》皆呼人名,惟包独言‘氏’者,包名咸,何家讳咸,故不言也”,与序文合,知今本为後来刊版之省文。
然周氏与周生烈遂不可分,殊不如皇本之有别。
考邢昺《疏》中亦载皇侃何氏讳咸之语,其疏“记其姓名”句则云:“注但记其姓,而此连言名者,以著其姓所以名其人,非谓名字之‘名’也。
”是所见之本已惟题姓,故有是曲说。
《七经孟子考文》称其国皇侃《义疏》本为唐代所传,是亦一证矣。
其文与皇《疏》所载亦异同不一,大抵互有长短。
如《学而》篇“不患人之不己知”章,皇《疏》有王肃注一条,《里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章,皇《疏》有何晏注一条,今本皆无。
观顾炎武之《石经考》以石经《仪礼》校监版,或并经文全节漏落,则今本《集解》传刻佚脱,盖所不免。
然蔡邕石经《论语》於“而在萧墙之内”句,两本并存,见於《隶释》。
陆德明《经典释文》於诸本同异,亦皆并存。
盖唐以前经师授受,各守专门,虽经文亦不能画一,无论注文。
固不必以此改彼,亦不必以彼改此。
今仍从今本录之,所以各存其旧也。
《疏》,《宋志》作十卷,今本二十卷,盖後人依《论语》篇第析之。
晁公武《读书志》称其亦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
今观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故《中兴书目》曰:“其书於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
然先有是《疏》,而後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其奥。
祭先河而後海,亦何可以後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论语注疏解经序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昺等奉敕校定序解[疏]正义曰:案《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
十三经注疏-礼记-序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序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等奉敕撰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
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醨,感阴阳而迁变。
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於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於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是以古先圣王鉴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於德义。
犹襄陵之浸,修堤防以制之;覂方用切驾之马,设衔策以驱之。
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然飞走之伦,皆有怀於嗜欲;则鸿荒之世,非无心於性情。
燔黍则大享之滥觞,土鼓乃云门之拳石。
冠冕饰於轩初,玉帛朝於虞始。
夏商革命,损益可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备。
洎乎姬旦,负扆临朝,述《曲礼》以节威仪,制《周礼》而经邦国。
礼者,体也,履也,郁郁乎文哉!三百三千,於斯为盛。
纲纪万事,彫琢六情。
非彼日月照大明於寰宇,类此松筠负贞心於霜雪。
顺之则宗礻石固,社稷宁,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则纪纲废政,政教烦,阴阳错於上,人神怨於下。
故曰,人之所生,礼为大也。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辩君臣长幼之位,是礼之时义大矣哉!暨周昭王南征之后,彝伦渐坏;彗星东出之际,宪章遂泯。
夫子虽定礼正乐,颓纲暂理,而国异家殊,异端并作。
画蛇之说,文擅於纵横;非马之谈,辨离於坚白。
暨乎道丧两楹,义乖四术,上自游夏之初,下终秦汉之际,其间歧涂诡说,虽纷然竞起,而馀风曩烈,亦时或独存。
於是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前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俱以所见,各记旧闻。
错总鸠聚,以类相附,《礼记》之目,於是乎在。
去圣逾远,异端渐扇,故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门;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
爰从晋、宋,逮于周、隋,其传《礼》业者,江左尤盛。
其为义疏者,南人有贺循、贺玚、庾蔚、崔灵恩、沈重、范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遵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等。
其见於世者,唯皇、熊二家而已。
熊则违背本经,多易茆义,犹之楚而北行,马虽疾而去逾远矣。
又欲释经文,唯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https://img.taocdn.com/s3/m/5675223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0.png)
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是以多个单音字母合并而成,拥有单音或多音节的语音文字。
例如英文和法文。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
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十三经注疏详细资料大全

十三经注疏详细资料大全《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
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
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
其阮元校勘之处,均用▲号表示。
详见各家出版社之出版说明。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十三经注疏•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1980年•ISBN:9787101002652基本信息,注疏释义,注疏版本,“十三经”,来历,注疏者,历史价值,图书,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基本信息·页码:2784 页·版本:1版·装帧:精装·开本:16 ·中文:中文·套装数量:2 十三经简介“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注疏释义注疏: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注疏版本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目录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目录序卷一曲礼上第一卷二曲礼上第一卷三曲礼上第一卷四曲礼下第二卷五曲礼下第二卷六檀弓上第三卷七檀弓上第三卷八檀弓上第三卷九檀弓下第四卷十檀弓下第四卷十一王制第五卷十二王制第五卷十三王制第五卷十四月令第六卷十五月令第六卷十六月令第六卷十七月令第六卷十八曾子问第七卷十九曾子问第七卷二十文王世子第八卷二十一礼运第九卷二十二礼运第九卷二十三礼器第十卷二十四礼器第十卷二十五郊特牲第十一卷二十六郊特牲第十一卷二十七内则第十二卷二十八内则第十二卷二十九玉藻第十三卷三十玉藻第十三卷三十一明堂位第十四卷三十二丧服小记第十五卷三十三丧服小记第十五卷三十四大传第十六卷三十五少仪第十七卷三十六学记第十八卷三十七乐记第十九卷三十八乐记第十九卷三十九乐记第十九卷四十杂记上第二十卷四十一杂记上第二十卷四十二杂记下第二十一卷四十三杂记下第二十一卷四十四丧大记第二十二卷四十五丧大记第二十二卷四十六祭法第二十三卷四十七祭义第二十四卷四十八祭义第二十四卷四十九祭统第二十五卷五十经解第二十六卷五十哀公问第二十七卷五十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卷五十一孔子間居第二十九卷五十一坊记第三十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卷五十三中庸第三十一卷五十四表记第三十二卷五十五缁衣第三十三卷五十六奔丧第三十四卷五十六问丧第三十五卷五十七服问第三十六卷五十七间传第三十七卷五十八三年问第三十八卷五十九深衣第三十九卷五十九投壶第四十卷五十九儒行第四十一卷六十大学第四十二卷六十一昏义第四十四卷六十一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卷六十一冠义第四十三卷六十二射义第四十六卷六十二燕义第四十七。
十三经注疏正字 卷十二

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二卷十二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二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诗魏葛屦诂训传第九○音义姬姓国也【姓监本误魏】其地虞舜夏禹所都之域也【也误地】魏谱魏者节疏禹受禅都平阳或安邑【平误子】乃□防亡【厎误底下字后同】在禹节疏雷首在蒲坂南【坂汉志作反详尚书正字】周以节疏霍韩魏皆姬姓【扬误杨】故言周以封同姓焉【焉误子】其封节疏寘诸河之侧【侧误干兮二字】至春节疏或父祖或子孙不可知凡【凡当也字误】俭而易行【俭传作险注云险当爲俭字之误也】以德辅此则爲明主也【传无爲字】葛屦序音义隘于懈切【懈误解】疏葛屦二章【二误三】反覆俭啬褊急【覆当复字误】俭啬至侵削○皆云国小而廹日以侵削【案陟岵序云国廹而数侵削】故笺采下章而言其刺之意【采当探字误】一章掺掺节音义説文作攕【攕误从木旁作】疏纠纠至履霜○而少仪云国家靡敝君子不履丝屦者【敝误币履误屦】屦舄之饰有絇繶纯【絇经作句注句当爲絇声之误也纯字见注絇音劬繶于力切纯章允切】言朝祭屦舄各从其裳之色【舄监本误爲】掺掺至妇功○其夕袵席于奥良席在东【其夕二字非经文】婚礼毕将卧息【毕监本误异】要防至之人○襚者以褶则必有裳【脱则字】帛爲褶无絮虽复与襌同【复误复褶絮字监本误襌毛本误禅】要是裳要则襋爲衣领【襋误衬】二章疏提提至爲饰○释训云提提安也【案尔雅作媞媞】汾沮洳序其君俭以能勤【其君下释文有子字案言采其莫传无明文王肃以爲大夫采菜其説是也若以爲君亲采菜则与末句公路殊不相应矣章恺之云】一章美无节音义軞本亦作旄【脱亦字】疏彼汾至公路○殊异于公路【下当脱公路二字】是子至是也○乃宦卿之适子以爲公族【脱子字】赵盾爲軞车之族【軞传作旄】车仆掌戎车之倅【倅经作萃注犹副也七内切】三章彼汾节音义藚説文音似足切【似足误其或】园有桃一章心之节笺如是则众臣无知我忧所爲也【如是误知是】其谁节笺音义复扶又切【四字脱】疏园有至勿思○又言从君之行俭而啬【从当彼字误】魏君至由是○是税三不得薄也【三疑十字误】曲合至曰謡○歌者合于琴瑟也【合传作比】二章园有节音义棘俗作栜同【栜通志堂本作防疑棘字误谓从两朿也】陟岵序疏云役至征发○犹司冦亡役诸司空【疑】一章疏山无至曰岵○无草木屺【屺尔雅作峐音义云犹屺字一音古开切】旃之至尚义○犹可释言文【犹尔雅作猷】亲则友也【则当即字误】十亩之间一章十亩节音义闲本亦作闲【闲仍作闲误】疏古者至之甚○夫一廛田百亩【亩经作畮凡周礼亩字同】周礼上地家百亩云云【上地中地下地案大司徒职作不易之地一易之地再易之地】又云遂上地有莱五十亩云云【莱误菜注谓休不耕者案遂人职云上地莱五十畮中地莱百畮下地莱二百畮】伐檀序疏明是君贪而臣効之【効当作效凡効力之効从力则效之效从文】一章不稼节笺貉子曰貆【子监本误于】音义廛本亦作□又作防【防误厘□监本误从王】疏坎坎至且涟○犹以闇主常多【以当似字误】种之至兽名○扬子云有田一廛【扬误杨云误云】地官载师云市廛之征【案经文作以廛里任国中之地】若今云邑里居矣【里居字误倒】今江东通呼貉爲【误案乌郎切山吏切】二章疏十万至之数○故今古数言之【今当依字误】三章不稼节疏鹩鹑其雄鶛【鶛误鹄】彼君节疏熟食曰飱○秋官掌客云云大夫飱一牢士飱少牢【掌客下当脱注字一牢注作大牢】飱读至之飱○入其门则无人焉【传作则无人门焉者下句同下有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九字】俯而窥之【传作俯而窥其户】郑以爲鱼食飱【鱼食字疑误倒】字林云飱水浇饭也【字林误説文从释文挍】不得与不素飱相配【飱当餐字误】硕鼠一章硕鼠节笺民或于是徙【徙监本误徒】疏硕大至是徙○郭璞曰形大如鼠【脱形如二字】关西呼爲防鼠防音雀【脱爲防鼠三字防雀误鼩瞿】许慎云硕鼠五技鼠也【脱鼠也二字】能飞不能上屋【上説文作过能飞下次能縁次能游次能穴次能走】能穴不能覆身【覆説文作掩】魏国今河东河北县是也【脱河东二字】诗言其方物宜谓此鼠【脱诗字】及乡大夫职云云【乡误卿】或郊民入徙国中【入误人】三章疏谁之永号○言往释皆歌号喜乐得所【释当则字误】之往永歌○乐记及关雎序皆云永歌之【序误矣】唐蟋蟀诂训传第十唐谱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也【脱也字】至子燮改爲晋侯【子误于】疏以此封若【若误君】地名晋阳是也南有晋水【是也疑者以误】及叔虞子燮爲晋侯【脱及字】其封节疏恒山在常山上曲阳西北【常山误故县】昔尧节疏汤汤洪水方割【割误害】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暨误既】当周节疏生僖侯司徒【僖世家作厘音僖凡史记僖字放此】其孙节疏子昭侯立【脱子字】顷父之子嘉父【顷误须】之水【毛本误杨】五公子争突最处后【案五公子争言公子五度相争谓突忽子亹子仪非谓有五公子也】蟋蟀序疏蟋蟀至风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其忧之逺也【下其字衍遗风传作遗民】一章好乐节笺君之好乐不当【乐误义】疏蟋蟀至除去○郭璞曰今趋织也【趋音促尔雅注作促】粢醍在堂【案彼注粢读爲齐声之误也齐才细切】我我至耕事○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事【脱事字种误谷】君虽至政令○以序言欲其以礼自娱乐【娱序作虞古通】故其忧谓邻国侵伐之忧【谓误爲】荒废至礼义○良善释诂文【案释诂无文】山有枢一章疏枢荎○释木文【案尔雅作藲】二章山有节疏栲似樗【似监本误以】今人言栲失其声耳【失监本误者】疏华如楝而细蘂正白盖此树今官园种之【脱此字楝误练】共汲山下人或谓之牛筋【汲监本误及】之水序疏之至沃焉○昭公分其国也以封沃国【也当邑字误】沃国日以盛强【沃监本误氏】又不能抚之也故刺之【也字疑在刺之下或衍字】封沃至之邑○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曰成师【命下传有之字】古之命也【古监本误右】始兆乱矣【兆监本误比】本既弱矣其能久乎【乎监本误矣】一章扬之节笺使白石凿凿然【脱使字】素衣节音义绡本亦作宵【脱亦字宵仍作绡误】疏襮领至曲沃○中表者朝服祭服之里衣也【中监本误也】素衣朱襮【素误表】中衣之袖小长耳【小疑少字误】中衣继掩一尺深衣则縁而已【脱则字袂监本误】大夫爵弁而祭于已唯孤耳【脱上三字】绣当至桓叔○五色备谓之绣【色记作采】绣刺黼文以褗领【文误又】椒聊一章椒聊节笺今一捄之实蕃衍满升【捄当从木旁作下并同案尔雅栎其实梂又曰椒榝丑莍莍梂同谓有梂彚自裹也从手者抔物之貌音举朱切】兴者喻桓叔晋君之支别耳【兴监本误与】彼其节音义郑云不朋党则申毛作毗至切【脱上六字】疏椒聊椒○茎叶坚而滑泽【脱茎字】又用蒸鸡豚最佳香【蒸误烝佳误隹】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树【脱上字】椒之至以盛○故曰梂梂实也【梂尔雅疏作莍同】郭璞曰莍蓃子聚生成房貌【脱貌字莍蓃误茱茰从尔雅音义校蓃所留切】之子至朋党○与潘父比【比监本误此】绸缪一章疏绸缪至娶矣○以绸缪自束薪之状【自当是字误】三星至其时○天文志云心爲明堂【下衍也字】季秋纳火【纳经作内音同凡经纳字放此】又哀十二年左传云云【十二误十一】良人美室○妻谓夫爲良人【谓毛本误爲】今夕至其时○得与搴舟水流【案原文作搴中洲流无得与二字】子兮节笺斥嫁取者【嫁衍字从疏挍】二章今夕节音义邂一音户佳切【佳毛本误隹】三章绸缪节笺谓之五月之末【上之字当衍文】疏大夫有妻有妾有一妻一妾也【一妻毛本误二妻】杕杜一章有杕节湑湑枝叶不相比也【比下释文有次字】音义下文及注同【文监本误云】独行节音义逺于万切【于误干】疏杕特至相比○但不取叶爲兴耳【叶下疑脱盛字】二章有杕节笺青青稀少之貌【稀释文作希】羔裘一章疏袪袂至之貌○袪尺二寸【袪误袂下袪口同】袪袂末【末误未】释诂云由用也自由也【案尔雅作由自也由用释诂无文】此民至之人○不应得有故乱旧恩好【乱疑衍字】二章羔裘豹褎【案毛氏居正云□作褎误从□中禾误书由作曰也音义同○音义□误襃】鸨羽序疏大乱至子侯○逐翼侯于汾隰【隰误湿】一章肃肃节音义稹本又作槙【槙误缜】广雅云穊也【穊误概】疏肃肃至树止○其殻爲斗云云多言杼斗【下脱或云橡斗四字斗并误汁】盬不至怙恃○盬与蛊字异义同【与误爲】昭元年左传云于文皿虫爲蛊【文监本误又】无衣序美晋武公也【美误刺从疏挍】一章不如节笺武公初并晋国心不自安【不监本误未】二章岂曰节音义愈羊主切【四字脱】有杕之杜序有杕之杜【杕误杖下同】音义宗族本亦作宗矣【矣误族】二章有杕节音义周韩诗右也【右也误作右】葛生序笺防弃亡也【弃释文作弃后同者不出】疏二年传云晋侯使太子申生【二年误三年】二章葛生节传域营域也【营疑茔字误】三章角枕节音义齐本亦作斋【斋仍作斋误】箧口牒切【口误曰】韣本亦作防又作椟【防误独椟误椟】疏齐则至藏之○内则云云韣而藏之【韣下记有器字】四章五章阙疏【疑脱】采苓一章人之爲言【爲详疏本作僞字】疏苓大至无征○苓大苦释草文【苓尔雅作防】秦车邻诂训传第十一秦谱秦者节疏既有鸟鼠之山又别有同穴之山【既当非字误】鸟鼠同穴皆山名是也【皆当衍字】尧时节疏郑语云嬴伯翳之后地理志云嬴伯益之后【上云字误公伯益志作柏益下本纪同】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脱咨字上误土佥毛本误禽】歴夏节疏一曰太廉实鸟俗氏【俗误谷索隐云一作洛】故嬴姓多显遂爲诸侯【多误名】周孝节疏恶来有子曰女防【防误妨下同】旁臯生大几大几生大骆【大几本纪作太凡骆误雒下同】伯翳综声于语鸟葛卢辨音于鸣牛【语鸟鸣牛案本集释诲篇作鸟语牛鸣】至曽孙云云秦之变风始作【秦误翳】疏西戎防犬丘大骆之族【犬误大下同】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隽国语作儁】其封节疏迤谓靡迤【上迤字误地】以秦居陇西东拓上境【上疑土字误】至节疏文公生靖公【靖本纪作竫】是秦自德公已后常居雍也【德后字毛本误倒】弟穆公任好立【穆本纪作缪音同】驷驖小戎云云【驖误铁下并同】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监本误防】车邻一章疏邻邻至的颡○马的颡白颠【的尔雅作馰】寺人内小臣○内小臣之官与寺人之官犹自别矣【自监本误目】欲见至此臣○小臣掌王之小命天官寺人掌王之内人【命上小字脱官误子】使寺人栁炽炭于位【使字非传文】二章疏既见至安乐○檀弓称工尹商阳止其御曰【止误上】耋老至曰耋○耋者靣如铁色【误色如生鐡】驷驖序疏始命至附庸○赐之岐以西之地【脱以字】一章疏驖骊阜大○驖者言其色黒如鐡【驖铁字毛本互误监本下铁字误驖】四马至之良○賛者谓歩牵马故八辔皆在手也【谓当爲字误】能以至曰狩○冬狩曰猎释天文【天误言】二章公曰节音义射之食亦切【脱之字】疏时是至羣兽○冬献狼以下皆天官兽人文【案经作春秋献兽物】左之至善射○得不以从左驱禽谓之佐车者【得疑彼字误】三章輶车节音义猃力剑切【案説文作虚检切集韵并収】疏公所至之马○夏官校人辨六马之属【校毛本误挍】輶轻至歇骄○长喙猃短喙歇骄释畜文【歇骄尔雅作猲獢】轻车至所爲○逆御还之使不出围【御注作衙同五嫁切】异义戴礼戴毛氏二説【上戴字当载字误】释训云暴虎徒搏也【训误诂】国狗之瘈无不噬也【瘈吉世切狂也误作齧】此小犬初成始解搏噬【犬误大】小戎序音义乐音岳又音洛【岳洛字互误】疏矜夸大○矜之者何【脱之字】是矜爲夸大之义也【义毛本误大】一章小戎节音义楘本又作鞪【鞪误分楘革二字】歴録一本作歴禄【禄毛本仍作録误】游环节笺以止骖之入【入监本误人】疏小戎至歴録○爲衡颈之间也【衡误马】楘则歴録之称【楘毛本误婺】兵车之轮崇六尺有六寸【记无崇字】游环至续靷○軥车轭也两边义马颈者【边义误轭又】胁驱当服马外胁也【脱外字】横侧车前所以防笭也【笭误筌】冶白金以沃灌靷环也【冶监本误治】文茵至曰馵○马后右足白骧【右误左】左足白曰馵【左误右】言我至五德○缜密而栗【而记作以】垂之如坠【坠记作队音同】沈文又云叩之其声云云【沈文当下文误】圭璋特达德也【下脱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八字】二章龙盾节传龙盾画龙其盾也【其当于字误画监本疏内误昼下疏缯画同】方何节笺何以了然不来【了然字监本误倒】疏四牡至念之○此四牡之马何等毛色【脱马字】三章俴驷节音义札侧八切【侧误测】虎韔节音义闭悲位切【下脱一本作防四字】縢直登切【案音辨云当作廸登切】疏俴驷至文貌○进矛防者前其錞【錞记作镦同徒对切】鋭底曰鐏取其鐏也【也误地下镦也同】五盾干橹之属【干误十】左传説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虒音斯误虎】俴浅至厖伐○左传及旄丘言狐裘防茸【案左传作尨旄丘茸作戎】周礼用牲用玉言厖者皆谓杂色【谓毛本误爲】虎虎至縢约○弟子职曰执箕膺掲【箕误其掲管子作揲】既夕记説明器之弓云有防【防仪礼作柲同】绁繋也【系説文作系】镂膺至金饰○金路钩樊缨九就【脱钩字】厌厌至有知○释训云厌厌安也【尔雅作懕懕】小戎三章章十句【三章误二章】蒹葭一章蒹葭节传白露凝戾爲霜【白监本误自】音义薕音廉【误蒹音薕】疏蒹葭至中央○言逆礼以治国则无得人道【人下当脱之字】蒹葭至后兴○使露气燥乃以食蚕【脱以字】可以爲曲薄【薄毛本误簿】其实白露初降已在用矣【露误霜】伊当至言逺○所谓是知周礼之贤人【所监本误皆】逆流至以至○逆流而上曰遡洄【遡尔雅作泝下句同】终南一章终南节传梅枏也【枏毛本误从丹下同】君子节传锦衣采衣也【下衣字误色】顔如节音义淳渍也【脱也字】渍辞赐切【案毛氏居正云信南山有子赐切当通用】疏终南至宜也○地理志云云东有大壹山【脱壹字理毛本误里】梅枏释木文【文误云】陆玑疏云槄也【脱也字】锦衣至之服○正以锦文大着【大监本误上】郑于坊记注云在朝君臣同服【坊误方在监本误有毛本误坊案坊注惟有仆右恒朝服又云唯在军同服所引云云无文】及受邻国之聘【及误乃】不服狐白【白毛本误曰】二章终南节疏其边若堂室之墙【脱室字】君子节疏考工记缋人文也【案五色记作五采缋监本误绩】黄鸟序疏杀人以塟璇环其左右曰殉【璇疑旋字误】穆公卒塟于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下七字脱穆本纪作缪】一章临其节传惴惴惧也【惴惴误栗栗】笺皆爲之悼栗【爲毛本误谓】如可节音义赎食烛切又音树【七字通志堂本无】疏交交至其所○飞而往来貌【桑扈笺无而字】子车至息名○左传作子舆【案今左传亦作子车惟本纪作子舆】三章音义御鱼吕切【毛本下衍○】晨风序下阙疏【疑脱】鴥彼晨风【鴥误从冘下并同】传贤人往之驶疾【驶误駃下同】音义鴥説文作鴪【鴪误鸩案今説文亦作鴥】字林于寂切【寂误叔】字林尸先切【案毛云当作之仙切】疏鴥彼至实多○故晨风飞疾而入之【飞疾字疑误倒】鴥疾至北林○据作者所见有此林也【此毛本误北】二章山有节疏有兽名駮如白马黒尾倨牙【如白马云云当依原文作如马白身黒尾虎牙】三章山有节疏檖赤罗【尔雅无赤字罗作萝下陆疏同】一名山梨【下也字衍】无衣序疏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脱及字】十年秦伯伐晋【伯衍字】一章同袍音义包毛切【当作蒲襃切】王于节音义长直亮切又如字【下衍下同二字】疏袍襺至其死○袍襺释言文【文监本误云】玉藻云纩爲襺【记作茧】緼谓今纩及旧絮也【及误乃】戈长至仇匹○攻国之兵用短守国之兵用长【用考工记作欲】于于至攻战○王不兴师也【王监本误至】二章岂曰节音义泽説文作襗云袴也【袴説文作绔】渭阳序疏大戎狐姬生重耳【大监本误犬】僖四年传称丽姬谮申生【丽传作骊】妇人不以名行【上外国者三字疑衍文】二章疏瑰是美石之名也【名字毛本阙】惧不敢言【言传作占】权舆一章疏屋具至勤然○屋具释言文【屋尔雅作握】案崔骃七依説宫室之美云夏屋渠渠【崔骃七依误崔騩七骃渠渠原文作蘧蘧】传承继也权舆始【传字毛本阙】二章疏木器而圆簋象【脱而字】宰夫授公饭粱【脱饭字粱监本误梁下同】陈宛丘诂训传第十二○音义其地宓牺之墟【牺亦作羲】陈谱帝舜节疏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乃封记作而封投误封案彼注投举徙之辞也时武王封纣子武庚于殷墟所徙者微子也后周公更封而大之】其封节疏菏泽被盟猪【盟经作孟】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脱桐柏二字】外方即嵩高山也【嵩汉志作崈古嵩字】大姬节疏好祭祀用史巫【脱史字】楚语曰在女曰巫【上曰字监本作云是】五世节疏子慎公圉戎立【戎误戍】弟平公燮立【燮误彘】跃既爲厉公则无复利公矣【既监本误即下迁既二字误同】宛丘序疏谓出入不时声乐不倦【声乐字误倒】一章疏子大至宛丘○若此宛丘中央隆峻【此监本误比】洵信○释诂文【洵尔雅作询】二章无冬节音义值直置切麾毁危切字又作防【一十二字脱】疏值持至爲翳○今江东人取以爲睫防【防误从手】三章坎其节疏不鼓缶而歌【不误云】爻辰在丑【误位近丑三字】蔺相如使秦王鼓缶【鼓缶史记作击缻】主国尊棜簋副【棜误于从玉海校】无冬节疏翿作纛音义同【六字当衍文】东门之枌序疏应劭通俗云市恃也养赡老少恃以不匮也【案通俗文服虔所作此云应劭当作风俗通也市恃云云今无文】余二十亩以爲井灶庐舎【汉志无井灶二字案宣十四年谷梁传云古者公田爲居井灶葱韭尽取焉故取以并言也】一章东门节音义况浦切【浦毛本误蒲案鸨羽诗作况禹切】杼常汝切【汝误与】子仲节疏之子至男子○序云男女弃业【女误子下笺男女交防监本误同】二章谷旦节音义本亦作且【且误旦】差郑初佳切【案毛氏居正云佳有两音音皆又音嘉若作初佳切亦通二音皆有衰择之义】下曰往矣同【往下衍一往字】疏谷善至夫氏○是陈有大夫姓原是也【原是当原氏之误】旦明至上处○释诂云于曰于也【于当衍字】三章贻我握椒【握误从木】音义芣又芳九切【监本脱又字】疏越于至合行○越于释诂文【越尔雅作粤】荍芘至芬香○荍芘芣释草文【芘芣尔雅作蚍音同】今荆葵也似葵紫色【似葵下衍一葵字】衡门序音义掖音亦【音下衍同字】疏诱进至扶持○説文云掖持臂也【脱説文持三字】掖以赴外杀之【掖误持】定本作扶持【疑】一章衡门节音义治直吏切【四字脱】泌之节音义乐逸诗有作疗下乐【疗误】疗字当从下作尞【误疗】则毛本止作乐【脱本字】下注放此【下衍字】疏毖泉至忘饥○邶风有毖彼泉水【风监本误国】二章笺以喻君任臣何必至人【至毛本误圣】音义下文同【下衍音字】三章疏胙四岳国赐姓曰姜【胙误作国字脱】舜封契于商赐姓曰子【曰子本纪作子氏】东门之池一章东门节音义沤乌豆切【乌毛本误鸟案考工记又乌侯切则此亦可两音】彼美节音义叔音淑【叔淑字误倒释文本作叔字】疏池城池沤柔○防氏以涚水沤其丝【防音茫误从木旁作】晤犹至切化○虽有姬姜无弃憔悴【传作蕉萃同】二章疏荆扬之间一嵗三収【扬监本误杨】嵗再刈刈便生【刈原文及监本作割】剥之以鐡若竹刮其表【刮其误挟之】但得其里韧如筋者煮之用缉谓之徽纻【脱煮之用缉四字】三章疏白华笺云人刈白华于野已沤之名之爲菅【人刈监本作人割此二字及沤之之字笺无】东门之杨一章疏牂牂至秋冬○霜降逆女氷泮杀内【内误止详召南搮有梅疏正字】羣生闭藏乎隂【乎误爲】扬叶至之月○不以杨叶爲记时也【杨监本误阳】圣人以男女隂阳其道同【见繁露循天之道篇下叹字衍文】与隂居近而阳逺也【案原文作内与隂居近与阳逺也】二章东方节音义肺普贝切又蒲贝切【贝毛本并误具】墓门序音义佗本亦作它【它误他下杀字误弑】疏墓门至民焉○欲其去恶傅而就良师也【去监本误云】一章墓门节音义斯侈离也【侈尔雅作誃音侈】疏墓门至然矣○知而不已二句失疏【疑脱】墓门至析之○墓大夫职注云云【见序官】昔久○传称古曰在昔【毛本传误傅曰误云】二章墓门节传梅枏也【枏毛本误从丹下同】音义鸮于娇切【于误尸】萃徂醉切【徂误狙】枏如盐切【如误冉】夫也节音义韩诗讯誎也【誎误谏案毛氏居正云説文誎数谏也从言从束七赐切下当有倒都老切四字释文无音脱也】疏梅枏至萃集○鸮大如班鸠【班古通斑】惟鸮冬夏常施之【常误尚】防有鹊巢邛有旨苕【邛误从卩】谁侜音义説文云有壅蔽也【壅説文作廱】二章疏鹝绶释草文【鹝尔雅从艸作】月出一章佼人节音义僚本又作嫽【嫽误疗】疏皎月光○言月光者【月误日】僚好至之姿○喻靣色皎然谓其形貌【形疑容字误】二三章传笺疏并阙【疑脱案释文有懰好貌懮舒貌慅忧也惨忧也诸训未知出传与笺也】音义同力久切【脱同字】株林序疏夏姬至御叔○是郑穆公少妃姚子之子【传无公字】昔陈公子夏爲御叔娶于郑穆公女【传无女字】二章乗我乗驹【驹释文作骄】音义【乗马防证切下乗骄注君乗马君乗骄车乗并同説音税注同乗骄音驹沈云或作驹字是后人改之皇皇者华篇内同四十六字脱】疏大夫乗驹○谓孔仪从君适株【仪监本误义】泽波一章疏彼泽至滂沱○荷之爲叶极美好【叶疑华字误】一时俱下滂沱也【下脱】蒲柔至姓生○正以陂中二物兴者【二误一】伤思至见之○伤思释诂文【诂误言】正义曰经传言陨涕出涕【上当脱传自目至曰泗六字及】二章有美节音义卷本又作婘【婘误惓】三章彼泽节音义菡又作□【误从文】有美节音义俨本作曮鱼检切【八字脱】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经注疏目录
01、《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2、《尚書正義》: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03、《詩經正義》: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04、《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05、《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06、《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7、《春秋左氏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8、《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09、《春秋谷梁傳注疏》: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10、《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孝經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