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生物高二选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二选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二选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结构:1. 细胞膜:由磷脂分子组成,控制物质的进出。

2. 细胞质: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各种细胞器。

3.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含染色体和核仁。

第二节:细胞的功能细胞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 新陈代谢:细胞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来维持生命活动。

2. 分裂:细胞不断分裂,实现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

3. 能量转换:细胞通过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将能量转化为化学能。

第三节:细胞器的功能和组成细胞内存在着多种细胞器,每个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功能:1. 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修饰。

2. 线粒体: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分子。

3. 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分泌和运输。

4. 溶酶体:参与细胞内物质的消化和降解。

第四节:细胞的分化细胞根据功能的不同,会出现细胞分化现象:1. 组织细胞分化: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需求,转化为特定类型的组织细胞。

2. 器官细胞分化:组织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特定功能的器官细胞。

3. 胚胎细胞分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根据遗传信息的指导,逐渐分化为各类细胞。

第五节:细胞的组织细胞通过相互结合和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的组织:1. 上皮组织:包裹和保护身体表面和腔体内壁。

2. 结缔组织:提供机械支持和连接各组织器官。

3. 肌肉组织:用于运动和产生力量。

4. 神经组织:传递和处理信息。

第六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差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异:1.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质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2. 植物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细胞不能。

3. 植物细胞中含有多个小液泡,动物细胞中一般只有一个或少数液泡。

总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细胞通过不同细胞器的协同作用,实现各种生命活动。

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成是维持生物体正常运作的基础。

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我们深入探索生命奥秘的重要起点。

细胞的结构基础知识脉络图

细胞的结构基础知识脉络图

磷脂(疏水尾部)糖蛋白识别作用 黏着作用 润滑作用胆固醇维持细胞膜流动性磷脂(亲水头部) (贯穿)蛋白质(依附)蛋白质单分子层磷脂球内部可包裹疏水性物质解螺旋、解折叠等外膜内膜线粒体基质 嵴外膜内膜叶绿体基质类囊体光合色素附着在类囊体膜上 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负责蛋白质的加大亚基 小亚基中心粒中心体又称微管组织中心,核膜 (双层膜)核孔(蛋白复合体)细胞核与细胞质进行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核仁rRNA 染色质 叶绿体细胞骨架细胞⻣架与⽣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 细胞膜为细胞提供稳定的内部环境2. 提供酶附着的位点,为生化反应提供条件3. 使细胞内部区域化,保证各反应高效进行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能量能量能量能量翻译合成运输加工加工转运分泌多肽链 较成熟蛋白质 成熟蛋白质 分泌蛋白囊泡囊泡注意: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由于内质网需要出囊泡运至高尔基体,高尔基体需要出囊泡运至细胞膜,所以该过程完成后内质网膜组分量下降,高尔基体膜组分量基本不变,而细胞膜膜组分量上升微丝蛋白微管蛋白中间纤维蛋白控制细胞形变维持细胞形态与结构有序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 牵引后期分离后染色体 控制细胞一份为二囊泡的定向轨道运输无细胞结构⽣物分类生物DNA 病毒RNA 病毒 只含DNA只含RNA注意︓病毒只含DNA 或RNA 中的任意一种B病毒无法独立完成增殖J 必须借由宿主细胞提供原材料完成增殖乙肝病毒 天花病毒 T2噬菌体……H IV冠状病毒 流感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有细胞结构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无多种复杂细胞器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多种复杂细胞器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细菌蓝细菌(旧称蓝藻) 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注意:①细菌与真菌的区别 细菌的名称中常带有形状形容词,如“杆”、“弧”、“螺旋”等。

真菌不具备此特征。

有时会将某些细菌的形状形容词省去,如“乳酸(杆)菌”或“醋酸(杆)菌”,需注意分辨 ②蓝细菌是一类生物的统称,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发菜等均属于蓝细菌。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知识点归纳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知识点归纳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知识点归纳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名词: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

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知识点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

2、细胞分裂的步骤: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3、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4、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经历:(1)复制加倍(2)平均分配。

5、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意义:①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②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

③保证了生物物种正常、稳定地延续。

6、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其特点:①分裂速度快,②容易转移。

②遗传物质改变。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多细胞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

)2、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3、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组织的形成:细胞分化的结果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4、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一起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5、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6、动物器官一般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并且以某种组织为主。

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它的生理功能相适应。

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3、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1)分生组织: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细胞生物学02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细胞生物学02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E.coli
1. 吸附 2. 侵入 3. 复制 4. 成熟 5. 释放
三、病毒与细胞在起源和进化中的关系
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目前存在3种主要观点:
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病毒
生物大分子
细胞 生物大分子→细胞 → 病毒
有说服力
课后作业:有何依据?
第三节 原核细胞和古核细胞
➢ 是目前发现最小、最简单的细胞,体积为细菌的 1/3,直径为0.1~0.3 μm;
➢ 具有细胞膜,无细胞核; ➢ 环状双螺旋DNA,能指导合成700多种必需蛋白;
➢ 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每个细胞中约有800~ 1500个;
➢ 具有感染性,其中不少是致病的病原体,尤其是 一些慢性病的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
由于没有核膜将核和细胞质分开,DNA的复制、 RNA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同时进行
2. 细菌的细胞表面结构
细胞膜 细胞壁
荚膜
特化结构 中膜体
鞭毛
1) 细胞膜
多功能性
➢ 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
➢ 还具有真核细胞线粒体的部分功能;
2) 中膜体
间体或质膜体(mesome)
➢ 由细胞膜内陷产生,每细胞含一到数个;
包括核骨架和胞质骨架,由一些特异蛋白构成的网络 体系;主要对细胞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合理布局起支架 作用,也与胞内大分子运输、细胞分裂等相关
二、细胞大小及其分析
表2-1 各类细胞直径的比较(见课本P33)
➢典型的原核细胞的平均大小 在1~10μm之间,而高等植物 细胞的直径平均为10~100μm, 一般为20~30μm
病毒类型: DNA病毒和RNA病毒
形态:立体对称型和螺旋对称型

七年级生物第二章知识点讲解

七年级生物第二章知识点讲解

七年级生物第二章知识点讲解在七年级学习生物的第二章知识点,主要涉及到细胞这一重要的生物学概念。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具有自我复制、代谢和遗传等特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场所。

一、细胞的种类细胞的种类主要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

原核细胞是最早诞生的细胞,它的细胞核没有被包裹在细胞膜内,因此称为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则是在原核细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细胞,它具有更加复杂和完备的生物功能。

二、细胞的结构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保护膜,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让必要物质进入细胞,阻止有害物质进入细胞;细胞质则是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的区域,它包含了许多生物学反应所需的基本物质;细胞核则是细胞内的命令中心,它含有DNA,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代谢和遗传等功能。

三、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关键性作用。

细胞的分裂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其中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细胞分裂方式,它由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四、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是维持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一环。

物质的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其中主动运输指物质的移动需要消耗能量,比如背对背运输和背对口运输;被动运输则指物质的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比如扩散、渗透和浸透等。

五、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是指细胞不断分裂和更新,同时吸收外界营养物质和产生能量等生物学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的酶活性和代谢途径,其中最重要的代谢途径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细胞作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它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学习细胞的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它的种类、结构、分裂、物质运输和生长代谢等方面的知识点,为深入研究生命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细胞的基本知识

细胞的基本知识

细胞壁

细胞壁的结构大体可分为三层: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
(1)胞间层 又称中胶层,是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形成的,是
相邻细胞间共有的一层薄膜。它的主要成分是果胶质,果胶是
一类多糖物质。 (2)初生壁 在细胞生长过程中,原生质体分泌的造壁物质在
胞间层上沉积,构成细胞的初生壁。初生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半纤维素和果胶质。
DNA 病毒与RNA 病毒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复制)
病毒侵入细胞,病毒核酸的侵染 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 病毒的装配、成熟与释放
1.存在于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壁的成分是( ABD ) A.纤维素 D.果胶质 B.半纤维素 E.胼胝质 C.木质素
2.细菌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某些特殊结构,有助于自身向 营养物质移动或逃避有害刺激的是( A )
细胞骨架 细胞增殖(分裂)方式
无 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有 以有丝分裂(间接分裂)为主
(四)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细胞器 细胞壁 叶绿体 液泡 溶酶体 圆球体 乙醛酸循环体 通讯连接方式 中心体 胞质分裂方式 动物细胞 无 无 无 有 无 无 间隙连接 有 收缩环 植物细胞 有 有 有 无 有 有 胞间连丝 无 细胞板
•一分为二方式分裂增殖;直径0.1-0.3微米,为细菌的1/10,多 数营寄生生活。
2.支原体特点
•多形态性 •不能自身合成长链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无核区 •DNA均匀散布细胞内
(二)原核细胞的代表——细菌和蓝藻
细菌
1、细菌的核区和基因组
•DNA的复制周期与细胞 分裂不同步,复制可连 续进行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3)次生壁
细胞体积停止增大后加在初生壁内表面的壁层。

第2章-细胞基本知识

第2章-细胞基本知识

生命来自于水, 细胞中水的含量最高,通常占细胞总量 75%~80%。细胞中的所有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所以水 是细胞生命的活动介质。 细 胞 中 各 主 要 成 份 的 相 对 含 量
无机盐
①.特点:以离子形式,如 Na+、K+、Ca2+、Mg2+
存在,占细胞重量的2%-5%
②.功能不同 游离于水中,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和pH值
TEM image,Escherichia coli
• 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均为单细胞生物。一般以二分裂的
方式繁殖,也有的产生孢子。
一、细菌
• 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 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
• 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
旋菌(弧形菌)。 • 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在 0.5~5μm之间。
大 肠 杆 菌
2. 高等生物细胞的形状与细胞功能及细胞间的相互 作用有关。 3. 细胞骨架对于细胞形态的构建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4. 高等动物的细胞离开有机体分散存在时,形状往 往发生变化。如平滑肌细胞在体内呈梭形,而在 离体培养时则可成多角形。
草 履 虫
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2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3 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DNA是
遗传信息复制、传递和基因转录的模板,RNA参与 蛋白质的合成。
4 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 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5 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 分裂
四、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1.单细胞生物的形态通常与细胞外沉积物有关。
层,每层厚1nm,含20-40%的磷壁酸(teichoic acid),
有的还具有少量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 10nm , 仅2-3层肽聚糖,另外还有脂多糖、细菌外膜和脂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了解细胞与病毒的关系,掌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特点教学重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教学方式:讲述、幻灯、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1 细胞的基本概念一、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目前地球上已知生物约有200万种,其中植物150万种,动物30万种,微生物20万种。

有人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过10亿种生物,包括单细胞的细菌、原生动物,多细胞的低等生物和高等动植物,这充分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但是所有生物(不包括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据计算1g小白鼠肝脏可含有3 X 108细胞,成年人机体大约含有1014个细胞。

因此,细胞是构成生物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2、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元,它要不断地生长代谢、分裂分化,运动适应。

细胞的这种生理机能,体现了生命活动的过程。

研究表明,细胞是地球上能够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生命系统。

比如单细胞的细菌,单细胞薄类,原生动物,它们都能与环境合协生活。

作为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细胞还具有全能性。

比如,一个植物细胞可培养长成一棵植株,一个授精卵可以发育为一个新个体,动物的干细胞培养也能全部表现出生命属性。

3、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魏尔啸(Virchow)有一句最著名的话:“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单细胞生物生长表现在细胞分裂,细胞一分为二。

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也是从细胞分裂开始的,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大树,一只蝌蚪可以成为一只青蛙。

当然环境条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无疑是有影响的。

生物个体发育通常从受精卵开始,卵细胞一般较大,因卵细胞含有个体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卵细胞经授精分化可发育为生物新个体,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细胞来自于细胞的论点。

4、细胞是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据推算宇宙起源于150±30亿年前的一次突发性大爆炸,银河系起源至少在130亿年前。

通过放射性同位系方法测定表明,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发生在46亿年前,根据肖伯夫测定细菌微化石得到的证据,生命起源的时间为35亿年前,这一证据包括来自澳大利来和南非两地的两组化石(一组是叠层石的块状绿褐岩石,一组是蓝绿藻细胞印迹化石),通过放射性衰变确定的年龄。

近年来,莫雪斯、莫巴斯又分别通过测定西南格陵兰的亚开里亚岩石及西格陵兰的伊苏亚岩石得出生命起源时间为38亿年前,因此生命早在38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哪时地球上已有蓝绿藻类单细胞生物云集,生物进化就是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人类的出现。

近代研究认为,人类出现约在400万年前。

细胞出现是生命出现的标志。

在生物进化中,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原核到真核,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而不断发展完善,由此构成了现在欣欣向荣,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

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无数实验证明,任何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后,都不能实现完整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一)细胞作为生命属性的共同特征生命属性就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4方面: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要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的流动。

一些物质被吸收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产物或废物被排出体外,这就是新陈代谢,吐故纳新。

正如细胞在空间结构上严整有序一样,细胞的新陈代谢也是严格有序的过程,是由一系列酶促反应组成的反应网络,如果某一代谢环节被阻断,全部过程就可能被打乱,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终结。

目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常用耗散结构来说明。

在代谢过程中,生物体内的能总是不断地转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的每一次转化,总要失去一些可用的自由能,总会导致熵的增加,而熵的增加则意味着有序性的降低。

所以生物必须从外界摄取自由能来保持甚至加强它的有序状态。

或者说,生物从外界摄取以食物形式存在的低熵状态的物质和能,通过新陈代谢,把它的转化为高熵状态后排出体外。

这种不对等的交换消除了生物代谢作用产生的熵,从而使生物系统的总熵不致增加。

由此可见,生物体是通过增加环境中的熵值,使环境的无序性增加来创造并维持自身的有序性的。

生物的这种维持有序的特征,称为耗散结构。

2、遗传与变异生命能繁殖,能复制出新的一代。

但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不能长存的,它们通过繁殖后代而使生命维持下来,使种族得以延续。

在繁殖中它们把特性体给后代。

广义地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遗传。

遗传虽然是生命的共同特性,种瓜虽然得瓜,但同一个蔓上的瓜彼此总有点不同,种豆虽然得豆,但所得的豆也不会完全一样。

它们不但彼此不同,而且和新代也不会完全一样。

这种不同就是“变异”。

正是由于遗传与变异,才使得生物不断延续,又不断进化。

3、生命是自我组织的系统生命具有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特点。

这是非生命系统不具备的。

比如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就是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都具有分子手性的均一性。

即地球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和组成核酸的核糖都具有同一手性。

这一点被称为当今生物学界研究生命起源的谜中之谜。

人们发现自然界中氨基酸有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但组成蛋白质的几乎都是L型的;天然糖有D糖,也有L糖,但构成RNA和DNA 中的核糖全都是D糖。

这一特性称为分子手性的均一性。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留心观察,也会发现一些与手性有关的现象,比如牵牛花的藤总是向右转着往上长,又如,我们人类四肢具有左右对称结构,但是绝大多数人心脏在中央左侧,肝脏在右侧。

在功能上,右手相对于左手的优势是一种普遍现象,与种族和文化无关。

这种左旋、右旋分子特性是生命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

所以生命即分散又收敛,既复杂又简单,人们确信,生物界中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任何迄今设计出的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机更为精巧。

(二)细胞必定具备的物质结构1、细胞膜细胞膜的出现是生物最科学,最明智的选择。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贝尔纳在莫斯科大学作学术报告,结束时向奥巴林(前苏联研究生命起源的著名学者)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先有蛋白,还是先有核酸,50年来,学者们已研究、争论了半个世纪,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事实上,先有核酸,还是先有蛋白并非十分重要,生命存在是因为有这样一层膜,使它与周围环境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构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胞内环境,并通过膜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

2、遗传系统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

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比如流感病毒,蛋白质外壳包裹有RNA,RNA是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

20世纪80年代,有不少学者通过试验证明RNA 起源最早,比DNA蛋白质起源均早,推测认为,原始上遗传信息大分子就是RNA,它既能作为转译蛋白质的信使,又能作为传种接代的遗传物质。

但是朊病毒的发现,特别是1996年英国的疯牛病暴发,又使这一问题变得的叵塑迷离。

疯牛病的病原体为朊病毒,它是一种能浸染动物,并在宿各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蛋白质。

3、核糖体核糖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之内,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都具有核糖体,每个细胞的核糖体数量在105~108。

支原体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小的细胞,直径只有0.1μm ,支原体具有核糖体结构,因为核糖体是蛋白质生产的场所,没有它蛋白质将无法合成。

4、酶系统无论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具有酶系统。

酶是细胞中促进生化反应速度的催化剂。

现已发现的酶约有2000种之多。

它们分别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细胞生化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没有酶的存在,生命代谢就不能进行。

§2.2 病毒与细胞的关系一、病毒的基本知识1、病毒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到目前为止,生物界对病毒还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病毒是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生物。

从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首次发现病毒开始,仅仅100多年的时间,人类已发现了1000多种病毒,通过对这些病毒的观察研究,分离提纯,测定分析,学者们一致认为病毒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征。

1)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大多数病毒都较细菌小,细菌的大小用μm表示,病毒用nm表示,因此要观察细菌必须借助于显微镜,细菌中最常见的是杆菌,杆菌的平均长度为2х0.5μm,一个杆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放大1600倍,看到的不过逗点大小。

病毒比细菌小十至几十倍。

因此观察病毒需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

2)专性寄生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它们不能脱离寄主细胞而生存,只有在活体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一旦离开寄主细胞,就会失去生命特征。

3)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结构是病毒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

大多数病毒是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大分子复合体,没有细胞结构,是非细胞生物。

4)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一种病毒不是含有DNA,就是含有RNA,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同时含有二类核酸的病毒。

2、病毒的基本形态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病毒粒子(指成熟的具有侵袭力的病毒颗粒)主要有这样几种基本形态:球状、砖状、弹状(一般人、动物病毒);柱状、丝状(一般植物病毒)蝌蚪状(细菌病毒)此外,在宿小细胞内,有些病毒还可以形成一种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小体——包涵体。

包涵体——指寄生细胞经病毒感染形成的一种蛋白质结晶体。

一般为园形、卵园形、多角形,其内含有1-几个病毒粒子,具有感染性。

由于包涵体的大小、形状、存在部位各有不同,因此利用这一点可进行病毒的快速鉴别和辅助性诊断。

据此一些包涵体还给予了特殊的名称,如天花病毒的包涵体,叫顾氏小体;狂犬病毒的包涵体,叫内基氏小体。

3、病毒的化学组成经测定发现,大多数病毒是由蛋白质及核酸组成的。

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病毒粒子外壳,或作为病毒侵染和增殖过程中的酶类,蛋白质是病毒的主要组成成分,一般含量在40~90%。

病毒的核酸分为两种,DNA或RNA。

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含DNA的病毒称为DNA病毒,含RNA的病毒称为RNA病毒。

在结构上DNA或RNA病毒,又分别包括单链(ss-)和双链(ds-)。

从浸染性看,病毒核酸又可分为正链(+)和负链(-) ,正链核酸具有侵染性。

一些较复杂的病毒,如痘类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的被膜中还含有脂类和多糖。

4、病毒的基本结构根据结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二大类:裸露病毒及被膜病毒分析表明,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为衣壳粒,每个衣壳粒是由1-6条同种多肽分子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

许多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地排列成球状、杆状或蝌蚪状,可构成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

衣壳中的包含着病毒的核酸,衣壳与核酸合称为核衣壳。

有些病毒的衣壳是裸露的,这种病毒称为裸露病毒,而有些病毒的核衣壳体外还包有一层被膜(囊膜、包膜、封套),这层被膜是由脂类和多糖组成的,这种病毒称为被膜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