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
不同场景的机位布置、拍摄技巧

基本技巧一、反映镜头当一个机位拍摄某一个场景或某一主持人讲话时,观众需要了解现场的反映,就需要另一个表现对前一个场景的响应的镜头。
因为总是把镜头对准说话的人,会使画面显得单调无味,也完全没有必要,电视观众也希望看到参与节目的其他人的反应。
在很多节目中经常采用当一个场景中某人说了什么话,马上转入另一个场景就是对前一个场景的应。
台上歌手唱歌,台下跟唱或鼓掌。
二、在双人镜头之间的切换当只有两台摄象机时,在进行现场切换时,一般是一台先拍摄一个以记者为主的双人镜头,然后另一台拍摄嘉宾的单人镜头,接着是记者的单人镜头(反应镜头),最后是一个以嘉宾为主的双人镜头。
三、拍摄中的变焦当节目(采访)接近高潮时,通过变焦改变场景,实现对一个事件的感情高潮的描写,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第二节多机位布置一、一对一的访谈在演播室里经常制作访谈类节目,访谈类节目经常是现场制作(录播或直播),需要用有限的尽量少的机位来完成。
意义不言而喻。
制作中,首先是根据采访风格进行场景布置,场景中可以是咖啡桌、会议桌、椅子和沙发等。
1、正面摄影:正面摄影就是指画面中能够看到人物的双眼。
2、交叉摄影:机位位置和被摄人物位置相互交叉的摄影。
如图:1号机拍摄嘉宾正面,3号机拍摄主持人,2号机则可以移动拍摄画面用于转场。
摄象机的排列方式是从左到右,1、2、3号。
两台摄象机就可以完成一对一访谈节目的拍摄,当然3台更好、更方便。
在拍摄中最常用的镜头是中景和中近景。
选择哪些镜头应根据节目的不同风格而定。
有时也经常拍摄双人镜头和过肩镜头。
二、一对二的访谈一对二和一对一的访谈节目拍摄有一些共同的点。
嘉宾的位置可以灵活安排,采访者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一边。
1、主持人在一侧/两台摄象机机位安排。
如图:1号机拍摄主持人,可以拍摄主持人的中景或中近景,也可以向右移动拍摄3人;2号机可以单独拍摄任一嘉宾,也可以拍摄嘉宾的双人镜头,或者3人的画面。
当2号机进行重新构图时,1号机拍拍摄主持人的反应镜头。
摄影摄像机位的意思

摄影摄像机位的意思
摄影摄像机位是指摄影或拍摄影像时摄影机或摄像机放置的位置和角度。
不同的摄影摄像机位可以传达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影响观众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常见的摄影摄像机位包括:
1. 远景:摄影机位于被拍摄对象的较远位置,用于展示整体画面或景观,营造宏大的氛围和场景感。
2. 中景:摄影机位于被拍摄对象的中间位置,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主要角色或物体的细节,创造出与观众更密切的沟通。
3. 近景:摄影机位于被拍摄对象的近距离位置,用于突出主要角色或物体的细节,强调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
4. 低角度:摄影机位于较低位置,向上拍摄,可以强调被拍摄对象的威严感和力量感,常用于拍摄英雄角色或庄严场景。
5. 高角度:摄影机位于较高位置,向下拍摄,可以强调被拍摄对象的渺小感和无助感,常用于拍摄恐怖或悬疑场景。
6. 俯视角度:摄影机位于被拍摄对象上方,可以提供全景视角,用于展示大规模场景或群众运动。
7. 仰视角度:摄影机位于被拍摄对象下方,可以强调被拍摄对象的
威严感和力量感,常用于拍摄宏伟建筑或英雄角色。
通过选择不同的摄影摄像机位,摄影师和导演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加沉浸在影像世界中。
单反相机的取景方式与构图技巧

单反相机的取景方式与构图技巧在摄影领域,单反相机一直以来都是专业摄影师的首选工具。
与智能手机相机不同,单反相机具有更高的画质和更多的手动控制功能,使得摄影师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
然而,要想拍出一张出色的照片,并不仅仅依赖于相机的性能,更需要掌握一些取景方式和构图技巧。
一、视角的选择视角是拍摄照片时摄影师所站立的位置和角度。
不同的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例如,低角度拍摄可以突出被摄物体的威严和庄重感,而高角度拍摄则能够营造一种俯瞰的感觉。
因此,在拍摄时,摄影师需要根据主题和表达的意图选择合适的视角。
二、对焦点的选择对焦点是指在拍摄时摄影师选择的焦点位置。
对焦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照片的主体和背景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摄影师倾向于将对焦点放在主体上,以突出主体的重要性和清晰度。
然而,有时候故意将对焦点放在背景上,可以创造出一种模糊的效果,增加照片的艺术感。
三、线条的运用线条是构图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线条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给照片带来动感和节奏感。
常见的线条包括直线、曲线、对角线等。
直线可以营造一种稳定和平静的感觉,曲线则能够带来一种柔和和流动感。
而对角线则可以增加照片的层次感和动感。
因此,在构图时,摄影师需要注意寻找和利用线条,使照片更加有趣和生动。
四、黄金分割法黄金分割法是一种常用的构图技巧,可以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使照片更加平衡和美观。
黄金分割法的原理是将画面分为两个垂直和两个水平的线,然后将主体放在这些线的交叉点上。
这样做可以使照片更加和谐,避免主体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偏离中心。
然而,黄金分割法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规则,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
五、前景的运用前景是指照片中距离摄影师最近的物体。
合理运用前景可以增加照片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例如,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物体作为前景,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前景还可以起到引导视线和增加照片的立体感的作用。
运用机位选择展示不同拍摄角度

运用机位选择展示不同拍摄角度在摄影中,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决定照片的视觉效果和表达方式。
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和情感,使照片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拍摄角度,并探讨如何运用机位选择展示不同的拍摄角度。
一、低角度拍摄低角度拍摄是指摄影师将相机放置在较低的位置,从下往上拍摄被摄体。
这种拍摄角度可以使被摄体显得更加庄重和威严,同时也能够突出被摄体的高度和立体感。
例如,在拍摄建筑物时,低角度拍摄可以突出建筑物的高度和雄伟感;在拍摄人物时,低角度拍摄可以使人物显得更加威严和有力。
二、高角度拍摄高角度拍摄是指摄影师将相机放置在较高的位置,从上往下拍摄被摄体。
这种拍摄角度可以使被摄体显得较小和脆弱,同时也能够突出被摄体的环境和背景。
例如,在拍摄风景时,高角度拍摄可以展示出广阔的视野和壮丽的景色;在拍摄人物时,高角度拍摄可以突出人物的孤独和无助。
三、俯视角度拍摄俯视角度拍摄是指摄影师将相机放置在较高的位置,从上往下斜视拍摄被摄体。
这种拍摄角度可以使被摄体显得更加平面和立体感,同时也能够突出被摄体的细节和纹理。
例如,在拍摄食物时,俯视角度拍摄可以展示出食物的色彩和质感;在拍摄花朵时,俯视角度拍摄可以突出花朵的形状和结构。
四、仰视角度拍摄仰视角度拍摄是指摄影师将相机放置在较低的位置,从下往上斜视拍摄被摄体。
这种拍摄角度可以使被摄体显得更加高大和威严,同时也能够突出被摄体的轮廓和线条。
例如,在拍摄雕塑时,仰视角度拍摄可以突出雕塑的立体感和雕刻细节;在拍摄建筑物时,仰视角度拍摄可以突出建筑物的壮丽和雄伟。
五、斜视角度拍摄斜视角度拍摄是指摄影师将相机放置在斜视的位置,从斜上方或斜下方拍摄被摄体。
这种拍摄角度可以使被摄体显得更加动感和有趣,同时也能够突出被摄体的运动和速度。
例如,在拍摄运动比赛时,斜视角度拍摄可以展示出运动员的力量和速度;在拍摄动物时,斜视角度拍摄可以突出动物的灵活和敏捷。
第六章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二、多机拍摄 采用三台以上的摄像机同时进行拍摄,叫多机拍摄。 多机拍摄的对象往往是一些重要的事件、大型的庆典、表演,这些节 目面积大、范围广、参与的人数多,机位少不可能反映这些这些场面,容 易把重要的内容丢掉,所以采用多机拍摄。 三、固定场合的多机拍摄 在固定场合的多机拍摄,机位也有一套固定的位置。 机位分工如下: 一号机:离舞台较近,主要负责拍摄主 持人的近景或特写、舞台上人物的近景和特 写。 二号机:在舞台的中轴线上,且离舞台 较远,主要负责拍摄全景和中景。 三号机:离舞台稍远,主要负责拍摄小 全和中景。 有时导演可能调动一台机器成为流动机, 拍摄一些3个机位拍不到的场面和细节。
习题: 1.摄像三坐标是什么? 2.什么是景别? 3.简述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表现特点。 4.什么是仰拍、俯拍,各有什么特点? 5.如何利用三台机拍摄舞台节目,机位如何选定以及各机位的主要分工 是什么?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全景比远景画面丰满,气氛热烈,拍景物一般能表现整个场面,拍人 物能表现全身的动作。 远景和全景视野开阔,能全面反映事件发生的场面、环境,有气氛, 常被用于电视节目的开头和结尾,交待事发的地点和环境。 二、全景 全景是表现事物的全貌。如 拍人物要拍全身,拍建筑要拍整 体,拍会议要拍整个会场等等。 三、中景 中景是集中拍摄事物的主体, 如会场的主席台、大厦的主体部 分;拍摄人物,则一般以腰部以 上为界。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五、现场直播 一些大型的重要活动,需要现场直播,让世人在同一时间了解活动的 情况,如足球赛、奥运会等,都需要多机位现场直播。现场直播是直接播 出,未经过后期的剪接处理,拍摄的差错不可能修正,所以要求摄像人员 要比平时拍摄更加认真,避免出现各种问题。 1.尽可能的熟悉地形、邻近的机位,熟悉节目的全过程,自己负责的画 面更要了如指掌。 2.拍摄时,镜头的处理要比平时更准确、稳定,当导演用你的画面时, 确保画面的质量。 3.对事态的发展要有预见性,主动抓拍好的镜头,供导演使用。 4.不但要服从导演的指挥和调动,还要通过通话系统和你的镜头,反映 本机位的情况,供导演参考。 5.互相协作,避免出现漏洞。
拍片必学的十大摄影机位,让您拍出大师级视角

拍片必学的十大摄影机位,让您拍出大师级视角拍电影就好比说故事,有各式各样的叙事手法。
电影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透过影像和配乐来表达自己的方式。
不过在此之前必须了解一下拍片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拍片必学的十大摄影机位吧。
中景中景是标准的对话性镜头,从人物腰部以上取景。
这是拍摄演员时最常用到的镜头。
此镜头以观众的视角作为对话的取镜距离。
在拍摄采访或对话场景时,一定要使用中景镜头。
特写特写镜头是最适合用来表现充满情绪和戏剧张力场景的镜头,能将人物的想法传达给观众。
视景框应贴近头部和脸部,头顶应碰到视景框上方。
可以使用任何焦距为50mm或更长的镜头来拍摄特写镜头。
而焦距更短的镜头则可能造成一些镜头压缩,使得影像稍微扭曲。
近景中景镜头是从腰部以上拍摄,而特写镜头是贴近人物的脸,近景镜头则是从胸部以上拍摄。
这种镜头非常适合用来捕捉反应。
把它想像成将人物和观众的情绪带到高潮的一种镜头。
这种取景方式是感受贴近人物和主体的一个好方法,有限的移动空间有助于让观众更入戏。
长镜头让观众完全沉浸于你所创造的世界中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拍出有说服力的长镜头。
长镜头在本质上是最接近剧场的电影拍摄手法,它以最纯粹的形式拍出一镜到底的即时镜头。
如果你看过像《人类之子》或《鸟人》这样的电影,就会知道长镜头的张力与写实感。
《鸟人》大特写大特写镜头并不难发现。
这种镜头通常会把很小的东西(或人物脸上的小特征)放得很大。
这种类型的镜头通常用于引起观众对特定物体或动作的注意。
这些镜头背后没有隐藏的暗示,导演基本上只是在告诉观众往哪看。
远景远景镜头非常适合各种动作场景。
拍摄远景镜头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捕捉细节,可以透过远景镜头来增加景深并充分展现场景和地点,将人物的世界呈现给观众。
大远景将远景镜头放大10倍拍摄就是大远景。
大远景镜头的用意在于达到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
大远景可以是空拍,也可以是推轨镜头,被拍摄时人物必须是镜头中最小的一部分。
无人机是最适合用来捕捉最令人印象深刻、极大远景镜头的工具。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教学要求

第六章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学习目标】掌握景别、镜头的概念及影响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
同时掌握在摄像机位与取景中,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的关系,拍摄方向与构图,多机位拍摄等基本技能。
【学习要求】掌握:景别、镜头的概念,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的关系,同一节目多机拍摄的技术要点;理解:拍摄高度与画面特点,距离、方向和高度是拍摄电视的三个基本要素。
【本章内容】景别与镜头:景别镜头的概念,景别在拍摄中的功能,影响景别大小的因素。
拍电视要从不同的距离、方向、高度拍摄。
距离、方向和高度是拍摄电视的三个基本要素。
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拍摄方位与构图;拍摄高度与画面特点;多机位拍摄。
电视摄像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记录。
面对同一事物,观察的距离、方位、高度不同,得出的画面就不同。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观察位置对画面构图的重要作用。
绘画的位置效果是用画笔虚拟出来的。
譬如用浓淡表示远近、向背表示正反、俯仰表示高低等等。
但电视摄像是客观事物在镜头中的反映,只能在实际环境中一个镜头一个画面地拍摄。
摄像机与人眼睛的观察方式不同。
人的眼睛通过转动凸出的眼球,能看到超过 180 度的景物,犹如宽银幕电影,而电视画面只有 4:3 或者 16:9 的有限"画框"。
这个有限的"画框"不变,但"画框"中的画面内容就需要不断更新,电视画面又是活动的,拍摄各种各样的画面需要从不同的方位进行拍摄。
所以,当您扛着摄像机或三角架走向外景地时,机位的选择就是您的第一考虑。
选择机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距离、方向和高度。
这三个要素被称为摄像三座标。
改变任何一个座标,都会直接改变摄像的构图。
【本章知识结构】6.1 景别与镜头6.1.1 景别与镜头的定义6.1.2 景别在拍摄中的功能6.1.3 影响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6.1.4 画面景别和镜头长度6.2 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6.2.1 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6.2.2 拍摄方向与构图6.2.3 拍摄高度与画面特点6.2.4 多机位拍摄6.3.5 变焦距推拉镜头与移动机位推拉镜头的不同第六章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6.1 景别与镜头 6.1.1 景别镜头的定义 1.什么叫做景别由于摄影机与被摄影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的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镜头取景基本操作方法

镜头取景基本操作方法
镜头取景是电影摄影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摄影师选择何时、何地以及怎样的角度来拍摄特定的场景。
以下是镜头取景基本操作的一些方法:
1. 视角选择:根据故事情节和要传达的信息,选择适当的视角。
低角度可让被拍摄对象显得庄重或威严,高角度则可强调拍摄对象的渺小或无助。
2. 位置选择:确定摄像机的位置,包括拍摄的高度和相对于被拍摄对象的角度。
可以选择靠近被拍摄对象拍摄,以捕捉更多细节,或通过远离被拍摄对象来强调其环境。
还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距离,以获得不同的拍摄效果。
3. 主体与背景:将被拍摄对象与背景进行有意识的组合,以创造出令人愉悦、吸引人的画面。
可以通过调整焦距、景深和光线等因素来强调主题并模糊或突出背景。
4. 运动与稳定:选择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决定拍摄时是静止、跟踪、推进还是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视觉效果和动感,而静止可以帮助观众专注于被拍摄对象。
5. 焦距选择:通过调整摄影机的焦距,可以改变拍摄对象的视觉比例和景深。
广角镜头可以捕捉更大的画面,长焦镜头可以放大并细节化被拍摄对象。
6. 规则的运用:了解摄影中的一些规则,如黄金分割、对称性和重复,可以帮
助创造出更吸引人的画面构图。
7. 灯光控制:了解如何利用灯光来增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并通过调整光线的亮度、色调和方向来强调或隐藏被拍摄对象的某些方面。
总之,镜头取景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过程,需要摄影师根据自己的审美和故事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拍摄技巧和方法来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1.远景(大全景)摄影机远间隔拍摄事物的镜头。
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
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
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
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远景能大范围地囊括远近的景物,反映景物的全貌,并且表现四周的环境气派。
中国画有"远取其势"的画论,就是说远景是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的(见图6-2)。
但在远景中,景物的具体活动往往不很清楚,如一辆疾驶的汽车在公路的远景中,就像一只蠕动的硬壳虫;一片长满各种果树的山林,远看只见一片斑驳的色彩,甚至光线较差时,只是一片中国画似的墨黑。
传统的拍法会选择一些近景的景物点缀画面,以显示画面的层次和纵深。
2. 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四周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
它经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
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牧马人》中用远景展示主人公许灵均选定的生活环境后,用全景描叙了他下放劳动发行的过程。
在绿色的摹草原上,牧群在蠕动,一个40岁左右的牧马人仰天躺在草地上听着富有苍凉的敕勒川之歌,使这个已生活了20年的主人公更富有造型性,表现力。
3.中景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
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的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
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
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人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
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一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用处理。
《红樱桃》中很多场景的奥地利精心审慎设计,其中女主人公楚楚坦诚直白自己身世一场最突出。
整场戏大多用了中景、大中景来拍摄。
开始时楚楚用俄语讲述编造的故事后来,女教师要求她讲实情时,经历坎坷的楚楚再也编不下往,久积心头的悲痛、仇恨、哀怨齐涌心头,她转用母语动情地叙述起身世来。
此时创作者用了一个近乎静止的中长镜头把人物难以觉察的细微表情正确鲜明地记录下来。
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和镜头视点合一,在情感上认同,进进,成为身临其境的体验者。
中景是集中拍摄事物的主体,如一幢大厦的主楼,会场的主席台;拍摄人物,则一般以腰部以上为界。
中景的间隔较全景近,所以对景物已不可能框住全体,只能有选择地拍摄主要部分,但画面会更饱满,人物更清楚(如图6-4)。
4.近景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
此种景别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模糊。
观众已难于看全人物的动作,留意中心往往在人物的肖像和面部表情上。
所以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吕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衣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
《老井》有一组旺泉婚后与喜凤的感情戏,都用近景加以精雕细刻。
尤其是夫妻俩为自己儿子取名的场景,通过一个长达215英尺的镜头,把个具有生活本色的画面作了尽兴的渲染。
近景是拍摄景物中最活动、最出色的部分。
如主席台上正在发言的代表,人物自胸部至头项的小半身(见图6-5)。
中近景固然对景物作了取舍,但它舍往的是画面中比较次要的部分,而且除了动作外,已能看到人物的表情。
它比较适应电视小屏幕的播放,也符合观众观看的间隔习惯,既看得清,又不会太逼近,可以轻松欣赏。
因此,中近景在电视中,是使用最多的镜头景别。
5.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
它是视距最近的一种景别,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四周环境中夸大、突出出来,近使观众往留意某某关键性细节,诸如惊愕的眼睛、欲滴的泪水、颤抖的睫毛、抽搐的肌肉等等,造成强烈而清楚的视觉形象。
当视距特近时,就称为大特写。
特写镜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可以先容人物,突出影片的主体形象;可以突出贯串的物体,如《魂断蓝桥》的吉祥物;可突出人物细致的表情或动作;可以反映特写环境,使某个物件含义深邃,如《芙蓉镇》中扫帚的三次特写:分立墙角的扫帚、渐渐靠拢的扫帚、并排合一的扫帚,写了两个扫街人相爱的独特经历;可作转换时空的手段;还可与其它景别镜头反复,使速度节奏加快,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
特写镜头不宜尽不无节制的滥用,一般应和全景结合起来使用。
特写镜头像在一两米的近间隔观看那样拍摄被摄体的局部。
如人的头、手,物体的细部(见图6-6)。
特写画面是对被摄体某一部分的夸大。
由于间隔近,画面清楚度高,鲜明突出,最能表现人物的感情和物体的材质细节。
特写画面由于排除了四周的景物,不能显示环境,在电视画面剪接中,特写是最轻易过渡的景别,不轻易产生跳动的不适感,因此经常用于场景的转换。
随着电视拍摄设备和技术的进步,特写镜头愈趋发展,如用微距技术拍摄的电子元件线路、用高速技术拍摄的水滴、用显微镜头拍摄的雪花等等。
这些画面已提升了人的视力,扩大了视野,也有人将这些特别大的,以至有点夸张的特写镜头称为大特写。
景别的大小给观众提供的信息量也有大小之别。
一般来说,景别越大,信息量也越大,眼睛观看的时间就需要越长。
如一个全景可停留3~5秒让观众看,一个特写画面则只需停留2秒,但假如画面有活动的内容,就需要根据眼睛能看清的速度来决定镜头画面的是非。
时间太短,画面会有一闪而过的感觉,看不清楚,时间太长,会觉得呆滞,不能吸引观众。
所以,当您拍摄画面时,就要考虑每一个镜头在视觉上的需要,决定拍摄时间。
景别构图的大小是人们长期对画面欣赏习惯形成的,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格式。
例如:一座屋子对比它后面的远山是近景,对比它的烟囱就是全景;一个人的脸对比全身是特写,而他的眼睛对比脸又是更大的特写。
拍摄过程中,还是要根据被摄体的活动表现,灵活把握。
拍摄间隔与画面变化的基本规律有两条:(1)机位与被摄物间隔近,画面成像大;间隔远,画面成像小。
(2)机位与被摄物间隔近,摄像机镜头观察的范围小;间隔远,观察的范围大。
要改变画面的景别,除了改变机位与被摄物的间隔以外,还可以改变镜头的焦距来实现。
现在的摄像机都配备了变焦镜头。
摄像时,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机上的推拉键改变。
改变镜头的焦距,摄取自己需要的画面。
焦距越长,画面的景深越小。
就是说:假如我们用长焦镜头往摄取远处的一个目标,由于间隔太远,被摄体以至更远的物体可能看不清,而且画面的层次感将降低。
焦距与被摄画面的变化规律是:镜头越长,景深越小,画面越平;镜头越广角,景深越大,画面越立体。
所以,拍摄时,不要在一个机位拍同一物体的不同景别,这样镜头质量不高,又不能给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
而应该勤跑动走位,选择最佳的方位,尽量用标准镜头在中焦间隔进行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眼观察的习惯,拍出来的画面也会比较理想。
本节思考与练习题1.全景比中近景包括的范围大,看到的东西多,为什么反而用得少?2.变焦镜头可以轻松地拍摄不同间隔的目标,为什么摄像时还要经常前后移动机位?3.试用移动机位和推拉镜头各拍一纽相同景别的画面,对比摄像的效果。
6.2.2 拍摄方向与构图摄影是以焦点成像为特点的,机位固定时,也是以一个视点透视画面的。
因此,拍摄方向不同,直接导致摄像构图不同。
摄影是以焦点成像为特点的,摄像在固定机位时,也是以一个视点透视画面的,因此,不同的拍摄方向,也会直接改变摄像构图。
拍摄方向,是指以被摄物为中心,在同一水平线高度对物体拍摄的方向。
面对被摄物,我们一般会从几种方向拍摄(见图6-7)。
常见的几种方向拍摄:1.正面拍摄,也叫正向构图主要体现庄重,规范,稳重。
这点体现在客户关系上主要是我们给客户的印象是否专业,或者是否感觉专业?首先要给客户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可信赖的印象,所以我们的正面是要很好的展现出来。
正面拍摄是把摄像机正对着被摄物拍摄,也叫正向构图。
正面拍摄的特点:物体多在画面中心位置,画面往往对称稳定。
表现物体庄重、规范;表现人物稳重端庄。
所以,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或严厉的时政节目,播音员多采用正面拍摄出镜。
正面拍摄的缺点是画面变化少、平板,画面缺乏深度和立感。
用于人物拍摄,严厉多于随和,迫近多于亲切(见图6-8)。
2.侧面拍摄有利于表现层次,轮廓,线条等。
在影视作品中,侧面镜头不宜过多使用,固然给观众以神秘感,但是无法眼神等交流,只是做补充。
人都有猎奇心理,保持让客户对你有神秘感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客户工作中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在猜猜猜的低级游戏上。
在某个关键时刻使用这招或许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一定要留意使用频率和时空界定。
摄像机从侧面对物体进行拍摄。
特点:侧面拍摄物体,有利于表现物体的层次和轮廓。
拍摄人物,有利于表现人的轮廓线条、身体姿势,如采用逆光拍摄,更可造成剪影式的效果。
缺点:侧面拍摄摄取的是物体或人的侧面,不是最具代表性的正面。
假如长时间过多使用侧面镜头,会使观众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拍摄谈话对象,由于看不到眼神,更无法与观众交流,只能是作为正面拍摄的补充(见图6-9)。
为了兼顾正侧面的需要,电视摄像更多的是采用半侧面拍摄。
3.半侧面拍摄大概在左右两面30—60度的角度拍摄,有一定的纵深感,层次分明,显得立体饱满。
这在客户关系上有一点吊胃口的意思,让客户保存一份遐想,每一次都留下一个小辫子,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捉住客户。
半侧面拍摄往往是前侧面拍摄。
即在人或物前方左右两面30~60 度的角度进行拍摄。
前侧面拍摄有正有侧,有一定的纵深感,形象较立体饱满,光线有明暗层次,是电视拍摄常会选择的方向(见图6-10)。
反过来,半侧面拍摄也可以从被摄物背面进行,半侧半背,如采用侧逆光,被摄的人或物更显得有棱有角,层次分明(见图6-11)。
4.背面拍摄让人有联想的空间,和想要窥探的欲看,背面轻易引起猜疑。
会给客户心理没底的感觉;但有时会有无声胜有声的美感,在客户关系中要视时机而行动.摄像机从人或物体的背面方向拍摄(见图6-12)。
有些电视摄像著作以为:背面拍摄是较新的表现手法。
实在,中国的表演艺术很早就知道背面的艺术魅力。
中国的戏剧演员出场,经常背对观众、碎步出场。
演员表演哭泣,也会以袖掩面,背向观众,以抽搞耸动的肩膀来表现。
有动作、有内容的背面是很好的摄像素材。
1981年1月6日,西德总理施密特访问摩洛哥,会见摩洛哥国王之前不慎刷破了裤子。
有个摄影记者留意到这一异常情况,从背面拍摄,摩洛哥国王的脸只占画面三分之一,而施密特的背景中,剐破的裤子中间的白色衬裤十分抢眼,照片以《撕破的裤子》刊登后,世界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