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历史复资料
1.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 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2. 世界历史的主要文明古国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39年)
- 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
- 希腊文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30年)
-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
- 中国古代文明(夏朝至清朝)
地理复资料
1. 地理的基本概念
-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 北半球: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
- 南半球:赤道以南的地球区域。
- 北极:地球的北端点,位于北极圈内。
- 南极:地球的南端点,位于南极圈内。
2. 中国的主要地理特征
- 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位于西部。
- 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的主要平原地带。
-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是中国的主要山脉。
- 河流: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的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江苏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成人高考成考历史地理(高起本文科)2025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5年成人高考成考历史地理(高起本文科)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Ⅰ卷-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下列哪个古代文明最早创造了楔形文字?A. 古埃及文明B. 古巴比伦文明C. 古印度文明D. 古中国文明答案:B解析:楔形文字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今伊拉克境内)的苏美尔人创造的,后来被古巴比伦人继承和发展。
古埃及文明创造的是象形文字,古印度文明创造了梵文,而古中国文明创造了甲骨文和金文等。
因此,最早创造楔形文字的是古巴比伦文明,故选B。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哪项不属于这些措施?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实行分封制D. 统一文字答案:C解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行郡县制(A)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统一度量衡(B)和统一文字(D)则是为了加强经济和文化上的统一。
而实行分封制(C)是西周时期的制度,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相悖,因此不属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故选C。
3、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指南针C. 地动仪D. 印刷术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动仪虽然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由张衡创制,用于监测地震方向,但它并不属于四大发明之列。
因此,正确答案是C。
4、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演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商朝的都城布局以宫殿区为中心,周围分布手工业作坊区B. 周朝的都城布局采用了严格的里坊制C. 秦朝的都城咸阳采用了中轴线对称布局D. 唐朝的长安城首次出现了市、坊分离的布局答案:C解析:A项错误,商朝的都城布局虽然以宫殿区为中心,但手工业作坊区并不一定围绕宫殿区分布,有的作坊区可能远离宫殿区。
B项错误,严格的里坊制是在唐朝长安城才得到充分体现的,周朝的都城布局并未采用这种制度。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地理部分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为主
黑龙江省
吉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甘肃
内蒙古自治区
治宁 区夏 回 族 自
北京市
辽宁省
天津市
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
陕 西 省
山 西 省
河 北 省
山东省
河 南 省
湖北省
四川省
重 庆 市
安 徽 省
江 苏 省
上海
贵州省
江 湖南省 西 省 广东省
浙江省 福 建 省
香港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澳门
特别行政区
台 湾 省
特别行政区
海南省
黑河
面积:57%
人口:6%
面积:43% 腾冲 人口:94%
提示: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
西部地区范围示意图
西气东输工程
南水北调 工程
西电东送 工程
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工程
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90%集中 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由于水电资源分 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 水电的开发和利用。为加速经济发达地区与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互补,1988 年 6月, 国务院决定实施"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 解决我国电力资源分布和负荷中心不均衡矛 盾的最佳途径,对实现全国联网,促进东西 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主要山脉
阿尔泰山脉 天山 阴山 昆仑山脉 秦岭 喜玛拉雅山脉 巫 山 雪 峰 山 南岭 武 夷 山 太 行 山 大 兴 安 岭 长 白 山 脉
北 西 东向
台 湾 山 脉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初中史地生知识点总结

初中史地生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3)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4)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5)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6)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乱象和社会动荡;7)宋代的政治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发展;8)元朝的政治改革和民族融合;9)明朝的政治制度及文化繁荣;10)清朝的建立及政治、经济变革。
2. 世界古代史1)古埃及文明及尼罗河文明;2)古希腊文明及城邦制度;3)古罗马的帝国扩张和政治运作;4)波斯帝国及波斯文明;5)巴比伦帝国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6)古印度文明及印度教、佛教的产生和影响;7)古文明的发展及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近代史1. 中国近代史1)明朝灭亡和清朝的建立;2)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及对西方的接触;3) 19世纪中国的政治改革及对外侵略;4)辛亥革命及中国的民主革命;5)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民族独立运动;6)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建设。
2. 世界近代史1)文艺复兴及欧洲的封建制度瓦解;2)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3)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4)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5)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及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6)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国际关系。
三、地理知识1. 中国地理1)中国的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2)中国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3)中国的区域分布及区域经济发展;4)中国的交通及通讯设施。
2. 世界地理1)世界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2)世界气候及气候类型;3)世界的人口分布及人口增长趋势;4)世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其他知识点1. 世界名山、大河、大湖、沿海国家等地理科普知识;2. 中国古代名城的建筑、历史、文化意义;3. 世界名城及文化古迹的历史、建筑特色。
以上就是初中史地生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是中学历史和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同学们应该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发挥自己的才能。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1、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其来源有二:一指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和大震关(今陇县西北)之间称关中;《长安志》中一指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三辅故事》。
现在通称关中是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
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考核知识点,参见P228、2212、扬一益二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参见P232、2223、湖广熟,天下足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44、东南财赋地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65、南四湖考核知识点:中国江河湖沼演变,参见P110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1、简述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情况。
考核知识点:气候变迁,参见P332、谈我国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情况。
考核知识点,参见P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
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随后,我国农业与牧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形成,并多次发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与华夏诸部杂居。
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带,即渭河、黄河与洛河地区,北界到达汾水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农业区得以迅速扩大。
《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为龙门——碣石一线。
这条分界线经过太行山、北京北等地。
龙门指山西河津、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山,碣石指今辽宁绥中县的碣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论、专题研究】(历史地理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什么是历史地理?伯克利学派课件上著名的地理学家
6-13考试重点熟练掌握全面掌握系统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基础知识】
重点的有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水路交通、清代以来的地理变化
简述元大都的规划布局特点。
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特点
秦汉到明清中国王朝都城在北方地区的空间转移过程和特点
2010年1月
名词解释(5*8)
1、横剖面法
2、读史方舆纪要
3、元和郡县志
4、太平寰宇记
5、郡县制
6、济水
7、陈仓
8、秦楚大道
论述:20*3
1、简述北宋时期开封到杭州的运河包括那几个主要河段?并在地图上标出具体走向(提供地图一张,在上面画)
2、论述秦代、汉代以及隋代、唐代再以及明代、清代的都城和基本经济区变化
3、论述禹贡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地理思想史上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地理思想的影响
前面有人说发考题不好,不过本来邓辉老师每年试题都是有变化的,还是发上来给后人做个参照吧,可以把握一下大方向。
2009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分异特点,以及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门学科体系。
2、五服制度
3、禹贡九州
4、吴会(隆中对)
5、昆明(族,汉代)
6、元和郡县志
7、太平寰宇记
8、黔中郡
二、综合题
1、简述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王朝都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空间转移过程和主要特点
2、简述北宋时期开封到杭州的运河包括那几个主要河段?其中利用了哪些天然河道和古
运河?
3、翻译下段文字,并比较它和唐朝基本经济区分布的区别。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
和去年的题其实有很大不同,不过还是可以看出重点依旧是文献和交通部分。
总结一点经验吧:
1、古文献那一章要好好背,哪怕是课件上只出现过名字的,也得背,考前去找找资料看
一下。
2、交通是重点,不过不要太纠缠于细节了,我们复习时都背了很多道路的具体路线,都
没考。
可能过于注重细枝末节了。
老师更注重是宏观方面的把握吧。
3、背古代交通部分时可以结合地图,尤其是运河那部分。
4、其实平时就应该去翻翻历史地理类的书,考前翻了下侯仁之先生的文集,很有意思呀
,关于北京城水系变迁、规划设计和沙漠地理都写的很详细,虽然今年没考,不过这些基础还是有必要了解的。
(可能很多人平时就有去翻文献,我期末才后知后觉,面壁去……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
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
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区域地理著作。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括地志:《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
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
全面反映盛唐时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的专书。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为李吉甫所撰,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
书中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又分为47个节镇,将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依次作了叙述。
每镇篇首有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宋太宗时地理总志。
乐史撰。
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太平寰宇记》分为十三道,分述各州府之沿革、户口、风俗、土产及所属各县之概况、山川湖泽、古迹要塞等,还分列“四夷”二十九卷,记述周边各族
元丰九域志:北宋中叶地理总志,王存主编,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
元丰三年(1080年)土贡数额,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舆地广记:南宋欧阳忞撰,从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内容完整,体例明了,为后代编一统志之先河。
大元一统志:元世祖时官修,各地方志的总志。
保存了大量宋朝、金朝、西夏、大理国、西辽、吐蕃、蒙古高原、元朝时所修方志书中的珍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大明一统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
寰宇通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
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
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前后编辑过3部。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东汉袁康撰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
《蛮书》为记载南诏史事的史书。
又名《云南志》《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
共十卷。
唐樊绰撰。
《吴郡志》,即南宋平江府志,范成大撰,为地方志名作
《齐乘》:元地方志。
六卷。
于钦撰。
所叙主要为山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