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红楼梦》委婉语的翻译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摘要:总体上来说,《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扬宪益夫妇的译本更多采取直译,而霍克斯的译本更多采取意译,无论直译还是意译,绝对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行。
本论文试着探讨比较扬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中涉及文化翻译时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希望为汉英翻译的研究提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红楼梦》直译意译1 导语《红楼梦》的完整译作现有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版本和英国牛津教授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ins)的译本,由于《红楼梦》帙卷浩繁,翻译难度极大,尤其涉及文化的翻译。
翻译这样的文化巨著,对译者的中英文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大卫·霍克斯和扬宪益在翻译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时,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
霍氏更多地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意译,也就是翻译理论界的归化法(domestication),将中国传统文化化入英语语言文化中,将不同的历史文化高明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能使《红楼梦》更好地被英语读者接受,使它在世界范围内更广的传播。
但是霍氏意译法,毕竟是一个将源语(即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归化入译入语(即英语)中,有时就会出现翻译地不够准确。
因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某些特有的文化就不可能在译入语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译语。
彭发胜说:“归化翻译意味着,以译入语文化既有的价值观、信条和再现手段来重组源语文本,以译入语读者可以理解的文本强行取代源语中的文化差异。
”杨宪益夫妇翻译中国特有文化现象时,与霍氏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采用直译,即翻译理论界所说的异化法(forreignization)。
杨氏翻译主要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介绍给译入语读者。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更多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尤其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就有必要用直译(异化法)向译入语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东西,而不是经过改造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从文化的角度谈_红楼梦_中称谓语的翻译

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潘福燕3(潍坊学院公共外语部, 山东 潍坊 261043) 摘 要: 本文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实例及切入点,探讨中西称谓的异同,分析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关键词: 称谓;文化;翻译中图分类号:I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02)01-0047-04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①。
按此释义,称谓既包括称谓语,又包括称呼语。
严格地说,称呼和称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称谓语是对他人介绍,表示身份的词语;而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
如“父亲”一般看作是称谓语,“爸爸”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
但在实际使用中,“称呼语”和“称谓语”往往很难泾渭分明地划清界限,因此本文所述的称谓,既包括称谓语,也涉及称呼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具体反映。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中的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本文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实例及切入点,探讨中西称谓的异同,分析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语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 ”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看杨译本《红楼梦》的委婉语翻译

(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看杨译本《红楼梦》的委婉语翻译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2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3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4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5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6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7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8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9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10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11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2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13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14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15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16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7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8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19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20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21 对中西方传统节日之文化差异的研究22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23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24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25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the Bell T olls by Hemingway26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27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28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2930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31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32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33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34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3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36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37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38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39 《等待戈多》中的矛盾分析-分裂的语言与互补的人物40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41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42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43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44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5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46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47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48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49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50 浅谈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应用51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52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53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次要人物——贝内特太太的代表性54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Signs5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56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57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58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59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60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61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62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63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64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65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66 浅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权主义67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68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69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70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71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72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73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74 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75 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76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77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78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79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80 冲破人生的枷锁——试析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七个枷锁81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82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83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84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85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86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87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88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89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9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91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92 论安东尼. 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93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9495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96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97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98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99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00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101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102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103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104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10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106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107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108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09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110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111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112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113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14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15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116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117 《圣经<箴言>》的修辞分析118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119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120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121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22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123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124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25 浅析奥利奥品牌在国际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126 《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解析127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128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29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130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131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132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33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134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135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136137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138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139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140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141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142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43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144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145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146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147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148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49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150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151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152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53 汽车广告功能分析154 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155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156 《圣经》与人类文明起源157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158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159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160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161 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162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163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164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Titl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165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166 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167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168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169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170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171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172 Wo men’s Image in Pygmalion173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74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175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176 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研究177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178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179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180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181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182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183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184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85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186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187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188 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谈品牌翻译189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90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91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192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193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194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195 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96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197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98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199 浅析中国式英语问题及对策200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浅谈《红楼梦》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浅谈《红楼梦》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它既继承了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学特点,其中更是包容了大量的文化意象。
本文就《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问题作一探讨。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文化意象无外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其中最常见的文化意象就是儒家文化。
该书中描绘出的春节传统庆典场景,仿佛将现在的春节氛围重新复兴,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其中更是融入了儒家文化的渊源,例如“典故、习惯、节义”等等。
另外,《红楼梦》中还有大量的道家文化意象。
这些文化意象主要以自然为依托,以自然元素的本质作为论证,以让人们明白和深入体验自然规律的变化,以此让人们体悟道家思想的原理。
在封禅的场景中,贾宝玉就被贴上了道家的禅宗徽章,而他多次被描述为“搏击”、“冥思”等神秘活动,实质上正是体现了道家文化当中精神观念的体悟。
此外,《红楼梦》中也不乏佛教文化的意象。
该书记载了大量的佛教场景,例如金陵帝陵举行超度之礼,受责之恩典,以及杨康所勉励王熙凤参前见佛等等。
此外,在整本书中穿插着各种佛教思想,例如佛家对于婚姻、对于劫难不可抗拒的观点以及诸多的善恶观点等等,深刻地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历史性的中国文学作品,但它的文化意象并不是局限于中国文化,它同样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比如,在书中出现的几种场景,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化,比如多次出现的婚礼场景,就可以追溯至西方的婚礼仪式,这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西方文化的渗透。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所出现的文化意象分外丰富多彩,文化意象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反映出西方文化的渗透,饱蘸着深厚的历史感和理想追求。
翻译这些文化意象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
最大的问题在于,文化意象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感和理想追求,翻译者应当把握不可替代的原有意义,而不是任意替换。
此外,由于文化意象的内涵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翻译者应当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力把握译文的神韵,同时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
_红楼梦_委婉语的翻译策略_文化视角

第8卷第3期2008年9月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DONGH U A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l.8,N o.3Sept.20085红楼梦6委婉语的翻译策略)))文化视角*沈炜艳(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083)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两种文化移植的过程。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研究5红楼梦6中委婉语的翻译,讨论在翻译中如何采用直译、音译及直译加注、代换、意译、增译等方法把原语文化完整地传递给译语读者。
关键词:翻译;文化;5红楼梦6委婉语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9034(2008)03-0181-05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两种文化移植的过程。
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差异正是翻译的难点。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两种语言中文化的差异。
一方面要准确地译出意义,使读者充分理解原作的含义;另一方面要把原作中的原语文化尽量完整地展现给译语读者,使译语读者所接受的信息无异于原语读者。
5红楼梦6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委婉语丰富多彩,适用于不同的语体、场合、感情色彩和人物身份,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斑斓色彩。
故本文拟从文化视角透视5红楼梦6中委婉语的翻译,讨论在翻译中将原语文化传递给译语读者的策略。
一、文化、语言与翻译/文化0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0、/人造自然0。
美国语言学家E.Sapir在5语言论6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
《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

一、避讳死亡死亡,可以说是所有文化中的禁地。
对于死亡的表述,不同语言都有多种委婉的表述方式。
汉语中有“长眠”、“逝世、去世”、“归西”、“了解尘缘”、“如土、归寂”、“崩、薨”等词,而英语也有多种表述方式“go to sleep”、“return to dust”、“pass away”、“demise”、“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
例1、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人都会归了西。
译文: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Everyone will have ascended to the Western Paradise.解析:“归西”便是死亡的委婉语,译为“ascended to the Western Paradise”相较于“go west”,更形象表现出“归西”的因果内涵,更利于西方读者了解有关的宗教文化。
例2、凤姐儿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半日方说道:“...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什么趣儿!”译文:Xi- feng’ s eyes became moist. She said at last, “ but she’s only a child still.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her as a result of this illne ss, I think all the fun would go out of life!”解析:凤姐与秦氏关系要好,面对好友重病,凤姐自然对“死”讳莫如深,文中的“怎么样了”,便是死亡的委婉语。
译者采用“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这样模糊的表达,再现了原文的意图,也突显了凤姐对秦氏的不忍和怜惜之情。
例3、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译1:Once I’ve closed my eyes and breathed my last.译2:I’ ll be glad when I’ ve drawn my last breath and closed my old eyes for the last time.解析:原文“闭了眼”、“断了气”都是死亡的委婉语。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我们国的四大名著,我们大家有看完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论《红楼梦》中汉语委婉语翻译的“语用等效”

论《红楼梦》中汉语委婉语翻译的“语用等效”摘要:委婉语是一种中西文化共有的语言现象,是利用含蓄、婉转、文雅的语言代替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从而起到修饰或美化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一些汉语委婉语的翻译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即:汉英委婉语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语义转换,而是需要建立在充分考虑文化语境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翻译的“语用等效”。
关键词:委婉语;“语用等效”;文化语境一、引言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利用含蓄、婉转、文雅的语言代替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从而起到修饰或美化的作用。
委婉语具有很强烈的文化色彩,在社会发展和人类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中西文化,英汉委婉语的翻译越来越受到关注。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大作,其中蕴含了汉语言的精华,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特别是著作中大量的委婉语在体现出汉语艺术极高造诣的同时,也为汉语委婉语的翻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杨宪益先生翻译的版本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二、《红楼梦》中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翻译成功的翻译是要在原语和译语之间达到对等的转换,语用翻译的核心是等效翻译,它从语用等效和社会语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等效翻译强调最切近目的与信息的功能对等,即不拘泥原文形式,只求得保留原作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其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
(周迈,2003)语用翻译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避免交际中的信息错误和交流障碍,提升译文的质量,达到委婉语翻译的“语用等效”。
委婉语的翻译要达到“语用等效”,需要特别注意原语的“语用意义”,即“字面含义”和“言外之意”。
这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文化语境理解和辨析委婉语所暗示的含义,使得翻译能够在保留原语含义的同时,其引申的文化内涵也能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作为译者,必须了解和熟悉足够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知识,尽可能地避免语言沟通障碍,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实现等效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内涵 , 并受文化 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 , 两种语 言的翻译 不仅是两种语 言的转换 和交 流 , 也是两种文化的移植 , 一 是
种跨文化交际行 为。《 红楼梦》 中国古代 四大名 著之一 , 是
蕴含了中国丰富的文化精髓 , 已被 译 为 多 种 文 字 而 享 誉 世
界。作者曹雪芹在《 红楼梦》 品中运用 了大量 的委婉语 , 作 其 大致 可分 为两 类 : 一是 出 于畏惧 心理 对 凶祸词 语 ( 主要
20 年第 4 09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14 3 期
从 文化 视 角看 《 楼 梦》 红 委婉 语 的翻 译
张 晖
( 山学院 大 学外语教 学部 , 东 泰 山 泰安 2 12 ) 7 0 1
摘 要 : 不仅是语 言符号的转换 , 翻译 也是一种跨 文化 交流 的活动。本文从 文化翻译 的视角 出发 , 结合 两个英译本 , 究和 研
手段和翻译技巧。本文以杨宪益 、 戴乃迭 的《 红楼 梦》 英译 本( 简称杨译 ) 霍克斯 、 富德 的《 与 闵 红楼梦 》 英译 本 ( 简称
霍 译 ) 研 究 对 象 , 文 化 视 角 方 面 探 析 了他 们 对 作 品 中 为 从 委 婉 语 的 翻译 策 略 以及 将 原 语 文 化 完 整 地 传 递 给 译 语 读 者 的有效途径。
探讨 了《 红楼 梦》 作品 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 指出翻译过程 中应 当恰 当地使用异化与, d , ) E 最大程度地表 达委 婉语 中所 蕴含 的文 z
化 内涵 , 原语 文化 完整 地 传 递 给 译 语 读 者 。 将
关键词 : 文化翻译观 ; 红楼梦》 《 委婉语 ; 异化 ; 归化
原语信息最贴 近的 自然对 等 ” 当译 者在 翻译 的过 程 中遇 ,
到某些无法逾越 的由于语 言文化差 异而造成 的障 碍时 , 如 果采取异化法就会使译 文 晦涩难懂 , 时译 者就 可 以将译 这 文纳入 目标语语言文 化规范 的轨道 , 要尽 可能地将 原语 文 化转换成 目标语文化 。实际上 , 异化与归化并无优劣之分 ,
场合 、 人物身份 、 感情色彩等等 , 成为《 红楼梦 》 语言 艺术宝
库 中引人注 目的焦点之一 , 过《 楼梦》 品 中委 婉语 的 通 红 作
使用 , 可以了解 中华 民族 的心态特征 、 维方式 、 思 社会 行为 及价值准则等文化 内涵。在翻译过 程 中, 如何 最佳地 表达
委 婉 语 在 原 语 中 两 者 各 有 所 长 , 各有 所 短 。适 度 归 化 , 度 异 化 应 当成 为 也 适 翻 译 策 略 的 和 谐 音 符 。若 过 多 归 化 , 丧 失 异 域 色 彩 ; 过 则 若 多 异 化 , 语 读 者 理 解 上 会 产 生 困难 , 难 产 生 共 鸣 , 以 译 很 所 在 处 理 文 化 差 异 时 , 别 是 在 委 婉 语 的 翻译 上 , 在 语 言 和 特 要 形 式 统 一 的 基 础 上 , 取 不 同 的 翻译 策 略 。 采
是 死亡 ) 回 避 ; 是 由 于 民 间 荣 辱 观 和 羞 耻 感 对 涉 及 到 的 二 性 及 排 泄 的词 语 的 回 避 。 委 婉 语 涉 及 到 人 际 交 往 、 庭 婚 家 配 、 病 与 死 亡 等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 用 于 不 同语 体 、 疾 适
化之 间的交流 。翻译对等就是原语与 目标语在文化功能 上 的对等 。它要求译语从文化视角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 达
的 意 义 、 式 及 风 格 , 仅 要 忠 实 原 语 , 且 在 考 虑 异 域 文 方 不 而
2 文 化 视 角 下 的 翻 译 观
英 国 著名 翻译 理 论 家 S snB snt 的 翻 译 思 想 中 有 ua ase t
一
条 重要 的原 则 : 译绝 不 是 纯粹 的 语 言 行 为 , 翻 而是 深 深 植
委婉语 就是语言使用者 考虑 到社会变 化 、 会心 理等 社
根于有关 文化深处 的一种行 为 ; 翻译 就是 文化 内部 的和 文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9 H 1 .
1 引 言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 21(09 0 — 09— 3 10 — 86 20 )4 02 0 化的前提下把翻译标 准” 、 、 ” 为一体 , 译文 “ 、 信 达 雅 融 使 神 形” 茂 。 并
语 言 和 文化 是 不 可分 割 的 , 言 反 映 文 化 , 不 仅 是 文 语 它 化 的 载 体 , 是 文 化 交 流 的工 具 , 同 的语 言 负 载 着不 同 的 也 不
不同的文化之 间既有 普遍 的共性又 有各 自的个性 , 普 遍共性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 的交流提供 了主要 的可行 性依据 , 而不 同文 化所 具有 的个 性则 构成 了 翻译 的障 碍。 在对待如何处理文化差 异的 问题 上 , 翻译界 存在所谓 的归
化 和 异化 两 种 对 立 意 见 。所 谓 异 化 是 主 张 译 文 应 以 原 语 或 原 文 作 者 为 归 宿 ; 谓 归 化 是 主 张 译 文 应 以 目的 语 或 译 文 所 作 者 为 归 宿 。 美 国 著 名 翻 译 家 V n t是 异 化 的 代 表 人 物 , eui
他认 为翻译 “ 要偏 离本 土 主流价 值观 , 留原文 的语 言和 保 文化差异 。 译文不仅要 忠实地表 达作者所 叙述 的 内容 , ” 而 且要最 大限度 地向读者展 现原作 在语言 文化上 的特色 , 保 持译文 的异 国风貌 、 国情调 , 异 让译 文读者 了解 异国文化 特 异之处 。而归化派代表人物 Nd 则 主张“ i a 译文基本上应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