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赏析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_精品

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_精品

《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精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魅力无穷,影响深远。

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为英文,使得这部经典之作得以跨越国界,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领略其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部英文版的《红楼梦》,感受杨宪益先生如何将这部精品之作呈现给世界。

一、忠实原著,传达精髓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红楼梦》时,始终坚持忠实原著的原则。

他深入研究原著,力求在英文版中传达出作品的精髓。

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景描绘等方面,杨宪益先生都力求做到与原著相符,让读者在阅读英文版时,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二、语言优美,韵味悠长在翻译过程中,杨宪益先生注重语言的优美和韵味。

他运用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将原著中的诗词、对话、描写等元素巧妙地转化为英文,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具有英文的美感。

三、文化交融,展现东方魅力《红楼梦》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他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英文表达,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成为一部展现东方魅力的佳作。

例如,在处理人物称呼、节日习俗等方面,杨宪益先生都力求做到既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又能展现中国文化特色。

四、深入浅出,易懂易读为了让更多外国读者能够读懂《红楼梦》,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注重深入浅出,力求让英文版《红楼梦》易懂易读。

他在注释、附录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成为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适合大众阅读的精品之作。

杨宪益先生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它不仅让外国读者领略到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让我们共同品味这部精品,感受杨宪益先生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

五、细腻的情感描绘,触动人心在《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中,杨宪益先生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尤为细腻。

他精准地捕捉到了原著中角色的喜怒哀乐,将这些复杂的情感以流畅的英文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红楼梦》David Hawks版精彩译文赏析

《红楼梦》David Hawks版精彩译文赏析
《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
作者:中青网 文章来源:
伦敦大学教授英译《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家喻户晓。50年代大陆拍摄的《红楼梦》在香港创下了连映二百多天的纪录,至今仍未有一部电影可以打破该纪录。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汉英翻译的极品,同时更为望各位忠实读者能欣赏地道中文与地道英语的讲写之法,从而提高研习中英文的兴趣。
五四运动后不少白话文作家都歌颂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红学专家,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红学佳作,淙淙汩汩,源源不绝。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经把《红楼梦》英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但由于种种问题,都只是节译而已。
直至70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竟然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全部《红楼梦》的英译。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文写得非常流畅。
原文通畅易晓,雅丽芊绵,是地地道道的好文字;译文亦步亦趋,简洁流畅,从平凡中见功力,更觉难能可贵。
希望你们把原文译文反复熟诵,探究中英文的地道写法。下文开始提供对白英译,希望能协助大家提高英语会话的能力。
灵心妙手 译笔一流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园地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它塑造了众多独特鲜明的人物,是一部不朽的艺术珍品。书中的主要角色,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都宛如活在我们的心中。可见曹雪芹刻画人物,功力深邃。
"The more she read, the more she liked it, and before very long she had read several acts, She felt the power of the words and their lingering fragrance. Long after she had finished reading. When she had laid down the book and was sitting there rapt and silent, the lines continued to ring on in her head."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对其译本中语言的运用,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通过解析,提出作者的观点:译文不仅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而且要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求,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标签:文学翻译;艺术意境;审美意义;美学价值《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

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

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

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

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

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

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

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

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Introduction《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红楼梦》中,一个关键的事件是贾宝玉和黛玉的“钗黛判词”,即贾宝玉写了一份判断黛玉是否有罪的文件来定她的罪名。

在《红楼梦》中,这个事件对当时女性权利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以及贾宝玉和黛玉之间双方的情感。

本文将分析“钗黛判词”中作者使用的英语翻译本,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Analysis“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分别是:The first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David Hawkes,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court document, written by a scribe at the request of Bao Yu, statedthat ‘all these things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and she should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 y of them.’ It further declared that ‘whatever damage may have been done by her, it should not be held against her but rather be attributed to her own misfortune.’The second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Gao E,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judgments rendered by Bao Yu and penned by a scribe declared ‘that whatever of hers had been taken away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that whatever losses shehad suffered should not be counted against her, but regarded as a misfortune.’从这两种英译本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霍克斯版《红楼梦》英译本解析

霍克斯版《红楼梦》英译本解析

霍克斯版《红楼梦》英译本解析Huxley's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 faithful and accurate rendi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Written in a style that is both accessible and poetic, the translation is able to capture the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story and its characters.Huxley's translation is highly praised for its accuracy, as it closely follows the original text. He uses the sam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word choice as the original, making it easy to compare the two versions. He also adds in explanatory notes and annotations to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xt.The translation is also praised for its poetic style, which captures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language. Huxley's translation is able to convey the atmosphere and emotion of the original story, as well as its themes and characters. He also adds in cultural references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he story. Overall, Huxley's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how to accurately and faithfully translate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His poetic style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make the translation both accessible and enjoyable to read.。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原词:梨香园 Y: Pear Fragrance Court H: Pear Tree Court
杨译:Fragrance的意思是香气 霍译:直接将其译成了梨园 观点:杨的版本比较好,表现出了香,毕竟后来 这作为薛宝钗的住所,霍的版本直接译成梨园, 缺少女孩子的文气。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句子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文化
原句 薛蟠心中暗喜道:“……可知天从人愿。”
Y: It shows Heaven is kind . H:Fortune is on my side.
杨译:用Heaven表示天。 霍译:直接将这句话用理解的意思表达。
观点:明显这句话是霍的版本比较好。 杨的版本着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表示,选择了 直译,因此语言的弹性受到了限制,用 Heaven表现天,为了让外国人理解天对中 国古代人民的重要性。 而霍的版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对等。天从 人愿的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能够实现,就是幸 运,所以他的版本在读起来的时候更为通顺 易懂。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称谓
原词:贾母
H:Grandmother Jia Y:The lady Dowager(贵妇、继承亡夫爵位的遗孀) 霍译:考虑到了贾母王夫人和薛蟠的血缘关系
杨译:更加注重老太太在此语境的尊重之意
观点:虽然是简单的称谓也要考虑到深厚的内涵意义,都从某 一角度恰当的表达了文章的含义。
杨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霍译: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和接受。 观点: 杨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霍译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英语语言的表达更地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语的翻译
• (1)3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 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礼?”(曹雪芹 2007 :33) 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
bout with bated breath ' ,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 ?' (Hawkes &Minford 1973 (v ol .1):90-91)
都用直译的方法解释了原文,而汉语和英语都 可以用樱桃来形容嘴唇。
•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形容尤 三姐嘴唇是“檀口点丹砂”。 “檀”是一种浅红色或浅绛色 的颜料,在古代常被女子用作 口红,所以“檀口”便成了描 写女性浅红色嘴唇的一个专用 语。丹砂,也叫朱砂,是古代 中国妇女最早的口红。
• “檀口点丹砂”杨译为“her fragrant lips glowed red as cinnabar”不仅把嘴唇的“红”
和涂嘴唇的颜料“朱砂”译出,还用 “fragrant lips glowed”尽译出嘴唇化妆后的
香艳和色泽,向读者传达了东方审美标准。 霍译本译为“lips incarnadine”,仅用 “incarnadine”翻译略显简单,没有原文极 尽修饰嘴唇香艳之意,但译者为适 应西方
文化,这种简化也是一种可取之道。
《红楼梦》英译本评析 The Evalu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一、从归化和异化分析 • 二、外貌类形容词语翻译 • 三、习语的翻译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
• 例.“巧媳妇做不出无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 呢?(《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 译文(1)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Yang杨宪益)
• 另外,在《红楼梦》六十八回里形容王熙 凤的眼睛“目横丹凤,神凝三角”,杨译 为“her almond eyes were as bright as those of a phoenix”,霍译为“trigon phoenixeyes,slant,hard and bright”。两位译者尽
管用不同的形容词解释丹凤,三角眼,但
•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形容袭人的头发是“乌 油头发”,杨译为“glossy,black hair”很符合 中国人 的审美习惯,且西方读者能领略其美 感;霍译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把“乌油头 发”译为“the lustrous,raven-black hair”, “raven”意为“乌鸦”,“raven-black”用来修 饰头发,表示头发有乌鸦毛一样 黑色光泽。 把乌鸦和头发相联系,用“raven-black”
• 《红楼梦》第三回把带有女性化气质的贾宝玉 的脸形容为“面如秋月”,用中秋之月用来赞
美宝玉的脸面圆润和肤色白皙。杨宪益深谙中 国文化把“面若中秋之月”译为“His face was as radiant as the mid-autumn moon”,增加形 容词“radiant”点明其脸面“亮”的特点; 霍克 斯则直译为: a face like the moon of MidAutumn,译出面形似月的特征,但难以译出
尽可能地还原了原著的特征,都增加了 bright一词显示出王熙凤眼神里流露出来的 聪明能干,传达人物的内在神韵。
3、形容脸面的词语的翻译
• 《红楼梦》中用大量形容人物脸面 形状和肤质的词语且极赞美之情, 如“腮凝新荔,鼻腻鹅脂”“香 腮”“粉面含春”“面若银 盘”“面如春花”,面如桃 瓣”“面如秋月”。
• 译(2)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Hawkes戴维 霍克斯)
• 在例句中,虽然rice与bread仅一字 之差,并不影响读者对原文意义的 理解,但霍氏的译文会让读者误以
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 “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 they all seem to b 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 so boisterous and pert ?” (Yang &Yang 2003 (vol .I):50)
为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以面包为主 食,而实际上东方人是以大米为主
食。这就抹煞了东西方在饮食文化 上的差异。
《红楼梦》英译本中外貌类形容词 的翻译对比
• 1、形容头发的词语的翻译:
• 头发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里是衡量 女子貌美 的淡青的色泽。《红楼 梦》用到形容头发的词语有: 云堆 翠髻、靛青的头、黑鬒鬒、漆黑、 油光、乌油似的头发。下面以 “乌油头发”为例作汉英对比分析。
• That’s all! •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Hale Waihona Puke 对人物面容的赞美之情。相对而言,杨译传达 了东方文化,减少了语义流失。
4、形容唇齿的词语的翻译
• 中国传统对唇齿的审美要求是嘴唇红润小 巧且带香味,牙齿整齐。《红楼梦》对唇 齿的形容有“唇绽樱颗,榴齿含香”和 “檀口点丹砂”两处,下面分别以这两处 翻译为例作汉英对比分析。
• 《红楼梦》第四回形容仙子的唇齿时写道“唇 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用樱桃来比喻女子的
• 来形容美女的漂亮头发,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观。
2、形容眉眼的词语及其翻译对比
在第三回里,描写探春的眼睛是“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霍克斯译为“ Expressive eyes shot out glances that sparkled with animation”忠于原文,而杨宪益 则译为“lovely dancing eyes”,短短三个单词, 令人拍案叫绝。“dancing” 不仅写出探春眼睛的炯炯有神,更凸显了她的 聪颖和机灵,符合曹雪芹的 原意。
• 宝玉听了, 忙上来悄悄的说道:“ 你这么个明白人, 难 道 连`亲不间疏, 先不僭后' 也不知道? (曹雪芹 2007 :
• 霍译:`“ Old friends are best friends an d close kin are kindest ” ,' said Bao-yu , coming over to where she sat and speaking very quietly .(Hawkes )
• 杨译:Baoyu stepped to her side and said softly , “Someone of your intelligence should know that distant relatives can’t come between close ones , and new friends can’t take the place of old .(Y an g )
唇色红润鲜亮,唇形小巧可人,用石榴比喻牙 齿,形容牙齿整齐。“唇绽樱颗,榴齿含香”杨 译为:“Her lips are cherries and sweet the breath from her pomegranate teeth。”霍译为:“And she reveals,through parted cherry lips,Teeth like pomegranate pips. ”从译文看,两位译者
•)
• “ 亲不间疏, 先不僭后” 从字面理解为亲 近的人不隔远, 非亲非近的人不能超越本分 而占先。言外之意就是指 亲疏不同对待不 同。
• 杨译从字面上分别对应 原文, 译出了结构对 应、意义一致的两个并列句, 相比 之下, 霍 译将谚语背后的意思说了出来, 并用 and 将 两 个简单的分句连接起来, 使译文在结构上 更加符合原 文简短精练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