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合集下载

温岭传统风俗介绍作文

温岭传统风俗介绍作文

Introdu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of Wenling温岭,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传统风俗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不仅构成了温岭独特的文化风貌,更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Wenling,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is a place with rich historical culture and unique traditional customs. On this ancient and fertile land, the customs and habit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not only constitute the unique cultural features of Wenling, but also form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people's lives.在温岭,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除夕夜,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菜品,象征着年年有余。

饭后,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发红包,寓意着送去祝福和好运。

In Wenl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of the year. When the Spring Festival approaches, every household will conduct a thorough cleaning, symbolizing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welcoming the new, praying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in the new year. On New Year's Eve, families will gather together to share a sumptuous reunion dinner, with fish being an indispensable dish, symbolizing abundance year after year. After the meal, elders will give red envelopes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ymbolizing sending blessings and good luck.元宵节则是春节之后的又一重要节日。

温岭民风民俗作文

温岭民风民俗作文

温岭民风民俗作文
说起温岭这座小城,大伙儿都不陌生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温岭人,我对这里的民风民俗了如指掌。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温岭生活就得遵循当地的一些传统和习惯哦。

首先咱们来聊聊温岭人的性格特点吧。

大家都说温岭人勤劳朴实、勤恳踏实。

只要你来温岭走走,就能感受到这里人们的淳朴热情。

不论是街头小贩还是商家老板,都会热情好客地招呼你,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有时候买点小东西,老板甚至会送你一些小礼物,这就是温岭人的热情好客了。

说到民俗,温岭有不少有趣的传统习俗值得一提。

比如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贴春联、吃年糕、放鞭炮作为祈福的一种方式。

"年年有余"这个词语就来自于年糕。

再比如中秋节的时候,大家就会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温岭还有很多地方小吃美食,像是虾酥糕、鲜鱼汤圆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温岭味道哦。

老一辈温岭人还很看重一些传统的禁忌。

比如新房子落成时要"请神仙",新车子开张时要"开光"等等。

这些看似有些迷信的习俗,其实都是祖先们的一些祝福和寄托。

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值得弘扬和传承的。

温岭作为一座小城,却别有一番人情味儿。

这里的民风民俗都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透露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
温岭人,我由衷地希望这里的独特魅力能够永远保留下去。

温岭的民俗文化作文

温岭的民俗文化作文

温岭的民俗文化作文
温岭,我的家乡,是个透着各种仙灵习俗的地方!
每年夏天,村里都会举办热闹的龙舟比赛。

扒龙船的人个个都精神振奋,挥舞着船桨,像是在和河水比赛速度。

岸边的人群欢呼,为他们加油,大声地呐喊。

那场面实在太壮观了!
奶奶也很喜欢讲童话,她的故事里有许多关于温岭的传说。

诸如,一些古老的庙宇,里面住着神仙,守护着一方百姓。

此外,传说中会发光的石头,据说能带来好运。

这些故事总是会让我听得兴致高昂。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元宵节。

我们家会一起做汤圆,圆圆的,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街上灯火闪动,全是千奇百怪的灯笼,有兔子灯、孔雀灯,还有众多花灯。

我们一边观灯,一边吃着糖葫芦,那种感觉真是开心!
温岭的民俗文化真是缤纷多彩,每一项习俗都带着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气息。

它们看起来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着我童年的天空。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民俗文化。

温岭特色美食

温岭特色美食
温岭特色美食
鱼面是石塘、箬山、坎门的名菜之一,俗称 敲鱼饼。刮取细腻白色鱼肉,抓一小块捏成鱼团, 在敷有淀粉的砧板上,用小棒敲打,边敲边扑淀 粉,敲成薄如纸张的鱼饼,放热锅文火烙熟,切 成面状,作汤菜或烧点心用。常见的汤菜有鸡汤 鱼面、翡翠鱼面、三丝鱼面、清汤鱼面等,鲜味 可口。
敲鱼饼 晾鱼饼 切鱼面 晒鱼面
温岭“嵌糕”,就是在鲜年糕中放入自己喜欢的菜 肴,是温岭人传统的快餐。
作为早餐业的巨头,无数人从小吃到大,制作方法是,把 一小块年糕用手分两侧按平(这是成功的关键,因为年糕粘 性大,温度高,很多人这一步都不能成功完成),再按个人 喜好加入爱吃的菜,就像麦饼筒,通常有炒面,萝卜丝,土 豆丝,猪肉等等,通常以猪肉的多少来计价,放好后,接下 来的一部蔚为关键,把年糕粘起来,做成一个花边,类似饺 子的形状,如果这一步处理不好的话,年糕很容易散架,再 套上个塑料袋,加点猪肉汤就万事OK了,惬意的话还可以来 豌豆腐生或者绿豆面,加点肉汤,
坞根发糕 “坞根发糕”, 又名“童子包”。 因其形扁长,
上圆下平,宛如击打乐器中的“笃笃鼓”,当地群众 以形称其为“发糕鼓”;这种食品制作时,在每块发 糕下面垫放一幅桐子叶,因“童”与“桐”同音,且 “童子”比“桐子”别有一番意思,所以起名为“童 子包”。
麦饼筒(食饼筒) 温岭人所吃的麦饼,其实就是“春卷”一类食品。
桃浆羹
桃树树干上的裂口,雨后会有树胶沁出,结晶后凝 固称为桃浆。桃浆性微寒,清凉去火能美容。放在 清水里泡上一天,让它“涨”起来,然后洗干净, 和着水烧沸,放糖,最好是冰糖,在烧的时候就放 下去冷藏后味道更佳。
圆 圆是一种小吃,很赞的小吃,张的有点象
上海人自家包的大汤圆。
圆的皮绝对是经典,薄,有韧性,软,但不 粘牙。 里边的陷可比汤圆的陷丰富多了,HOHO, 有豆腐干,炒面(不同与一般意义理解的炒 面),菜,萝卜,MS还有点肉……

乡土温岭

乡土温岭

舞时有牌灯一对,鱼虾蟹灯二对。舞龙的特 点是场面大,热闹。打击乐器有中鼓、大锣、 月锣、小锣、大钹、中钹、小钹及叫锣等。 乐曲主题是二焕及普通狮子锣鼓。 目前松门有东城、松东、东升等村都建有 舞龙队,每支龙队都有近40人,还有东升村 还专门组建训练了一支少年舞龙队,发展状 况良好。旧时一般仅以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六 夜舞,平时不能舞。如今只要有大型的活动 都能舞,如一些商铺开或庆祝喜事等都可以 进行。
现在石塘小人节大体可以分为前期准备与七夕当 日祭祀两个部分。 一、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是指祭祀器物的准备。石塘过“小人节”祭品中 必须有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彩亭(彩轿),民间简单 称为“纸亭”。它们通常以五彩纸和竹子为主原料,扎 成精美绝伦的立体二、三层楼台,每一层又如民间的抬 阁,有做工精致的民间戏文舞台场景。内容多取自民间 戏曲故事人物,如《七仙女》、《八仙过海》、《西游 记》等,个个栩栩如生,色彩绚丽。其中的人物长约10 公分,头部为立体泥塑,身体用竹签为骨,外饰各色绢 纸,栩栩如生。两翼除古装戏故事中的人物外,有些也 用彩纸和绢做成的假山、凉亭、石桌等装饰。彩亭大小 高度不等,一般为50—100公分,按需制作,价格不等。 部分彩亭的亭联为“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横额 为“虫二”二字,即风月无边的意思。当地16周岁男孩
石塘小人节
பைடு நூலகம்
石塘小人节是分布于温岭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 带,除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外,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 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节日。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 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 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因该地 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 留。在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七夕最初为曝衣、曝书的岁时性节日,西汉时牛郎织 女爱情故事渗透其中,逐渐形成为以穿针乞巧、守夜祈 愿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日。北宋期间佛教中摩喉罗六岁 出家成佛的故事亦融入其中,七夕节供奉摩喉罗偶像逐 渐流行开来。南宋建都临安后,该习俗在南方得到扩布。 后,摩喉罗在佛教中的信仰光环逐渐退去,变成纯粹的 玩偶,并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所取代。

温岭民风民俗,节日习俗

温岭民风民俗,节日习俗

温岭民风民俗,节日习俗篇一:温岭人过年风俗温岭人过年风俗年礼送猪肉送猪肉,是女婿送给岳父家的,一般在年里古历十二月廿十几送,所以又叫“年夜肉”。

过去,大户人家,送猪肉时还有用杭州蓝等送礼物。

现在人们送猪肉一般都折算成钱。

(陈丹林口述)石塘人在古历十二月时也要给丈母娘送猪肉,过去有句古话说:“生囡能吃30多斤猪肉”。

现在女婿家到岳父家送猪肉,有各种各样的礼品,也有改为送钞票的,请岳父母家自己选择。

(江招花口述)办年货做年糕做年糕有诸多讲究,过去不是机器做糕的,一般都是用捣1臼做的,几户人家拼起来做,为了吉利,做糕前,要先用早稻秆将炊糕用的饭蒸燂一下,意为祛除不吉,另外,做糕时还要防止病人经过,大致意思是病人不吉利,尽量不要经过。

做糕时,要做糕儿头,还要做三牲米鸡和糕元宝,这三牲米鸡包括鸡头、猪脚、猪头,都是用糕捏着做的,这些可用于谢年和拜土地爷时候用。

糕元宝专门用于接财神。

温岭人做糕,还有一种说法:“早春早做,迟春迟做”。

(周杏林口述)置新衣、买年画旧时,物质匮乏,平时节俭,很少购买物品,只有在过年时舍得花钱。

那时的腊月称“十二忙月”,忙就忙在置办年货上。

如做年糕(手工操作),捣“麻糍”(糍粑)、扼粽子,就要花费很多时间。

还有的买些小孩子喜欢的烤糖、切糖、麻片、炒米块及炒米。

人们去集市上买些年画、财神及祭祀用的香烛炮仗等东西。

(章文定口述)接土地爷接土地爷是农民的大事,关系到新一年收成的好坏。

土地爷是古历十二月廿七到天上娘舅家去拜岁了,正月初三夜转回来,所以要在这一天傍晚接土地爷。

过去接土地爷要有包袱、雨伞,接土地爷的人家先将这两件东西准备好,然后朝西北方向走,因为土地爷是从天门西北角下来的。

接2土地爷时也要点香,点三支香就够了,接时,接土地爷的两人要一问一答,“土地爷,你转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

”“今年五谷丰登,门头顺当,谢谢土地爷。

”“土地爷、包袱、雨伞我帮你拿”(实际上这包袱、雨伞就是主人家准备的)。

温岭节日习俗

温岭节日习俗

温岭节日习俗篇一:台州饮食风俗台州饮食风俗台州地属亚热带,又背山面海,受海洋调节及西北高大山体对冬季寒风的阻滞影响,夏少酷暑,冬少严寒,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这一些自然环境因素,对当地的生活习俗影响明显。

一、饮食主食以稻米为主,薯类、麦类、玉米、豆类为辅。

一日三餐,干稀往往因地因时而异。

黄岩、温岭习惯三餐干饭,只在夏天晚餐时有喝稀饭者。

玉环、仙居习惯早晚稀、中餐干。

天台习惯早餐稀、中晚餐干。

临海习惯早餐吃泡饭;其西北部山区,夏季中晚餐常以薄粥汤就干麦食为主食。

立夏至中秋,农事繁重,力作时上下午各加一餐“点心”,或称“接力”。

菜肴叫“下饭”或“菜蔬”,沿海多海产品,山区多山货,平原兼而有之。

喜食蔬菜与海鲜的干制、腌制品,咸菜、咸鱼、咸肉旧时为居家必备常菜,今咸菜仍十分普遍。

臭苋菜梗汁炖豆腐为特味佐菜。

菜味讲究鲜美,不喜强辣。

宴请时,旧俗有“六碗”、“八碗”等规格,不足其数不成席。

近年宴席冷热菜肴多至数十盆,以散席后剩肴为荣,流于靡费。

风味食品以米粉、麦粉制作者为主。

临海久为台州府治所在,而且当地所产五谷种类较多,其风味小吃较其他县市更为丰富多样。

水浸糕旧历年底,家家以粳米粉蒸熟捣揉制作条状年糕,浸水加明矾贮藏。

以多为荣,往往来年二三月尚有贮藏。

以糯米蒸熟捣制成块状或厚片状者,称“麻糍”,也有浸水久藏的。

近年大多改家庭手工制作为作坊机械加工,城镇居民大多改为随时购食,不再水浸久贮。

米面大米粉蒸熟后,捣块压挤成丝,晒干后可久藏,又称“面干”。

因制作时需用特制工具,故均由作坊加工出售。

豆面以番薯为淀粉,少量烧熟为强粉,和入淀粉,搓揉成熟后以麻孔漏碗挤压成形入沸汤烧熟,经凉水冷却,阴干再晒干,青绿有光泽,滑润可口,和佐料汤煮,称“豆面羹”。

又可作小吃,称“豆面碎”。

天寒时加辣热食最佳。

原为绿豆粉所制,改用薯粉后,其名称照旧。

秋收后,山区农家户户制作,自食并出售。

猪肉麦饼以肉糜为馅,入锅以少许油煎,也有不和油者,香软可口。

周五拓展选修课——乡土温岭

周五拓展选修课——乡土温岭

乡土温岭李雪琴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民俗。

2、了解温岭的民俗习惯。

教学过程:一、地图导入1、知道这张是那个地方的地图吗?——是的,就是我们的温岭。

2、今天我们就走进我们的家乡温岭了解温岭的乡土人情。

二、乡土温岭-——民俗1、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

2、今天我们先来走进温岭的风俗习惯之民俗3、图片曙光碑引入师:这是哪儿?是的是的,这就是2000年第一缕阳光找到的地方。

温岭石塘小人节石塘小人节是分布于温岭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除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外,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节日。

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

因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留。

在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七夕最初为曝衣、曝书的岁时性节日,西汉时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渗透其中,逐渐形成为以穿针乞巧、守夜祈愿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日。

北宋期间佛教中摩喉罗六岁出家成佛的故事亦融入其中,七夕节供奉摩喉罗偶像逐渐流行开来。

南宋建都临安后,该习俗在南方得到扩布。

后,摩喉罗在佛教中的信仰光环逐渐退去,变成纯粹的玩偶,并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所取代。

石塘小人节彩亭中的玩偶即从此发展而来。

闽南民间称织女为七娘妈,认为是小孩的保护神。

七夕为七娘妈生日,家家户户需祭拜她。

石塘、箬山先民从闽南迁入之时,把这一习俗带入石塘一带。

现石塘小人节设彩亭、彩轿、祭七娘妈、祈愿儿童成长,表现了七夕节日内容的延续性。

石塘小人节程序为,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每天清晨需点7支香,祭七女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温岭-- 风俗习惯之饮食
清明习俗温岭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吃青团(温岭话称青腌,即清明团子)。

清明团子是用糯米做的,与做糯米圆用料差不多,只不过,做青团时,要在糯米粉中加入地梅(鼠曲草)或苎叶打成的叶汁,后亦有以芥菜汁代之的,馅料(馅头)有咸甜之别,甜者取豆沙或红糖,咸的馅料则有猪肉、豆腐干、春笋、虾皮等,视各人喜好而定。

糯米粉揉成团后,再用手工包入各种馅头,放锅中炊熟即可。

经蒸炊后的青团,呈现出诱人的青色。

蒸熟的清明团子
端午习俗问起温岭人对端午节的印象时,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说起吃麦饼。

端午就得吃麦饼,这似乎已是温岭人的共识。

端午节,在温岭可说就是麦饼节了。

常吃的有麦饼拭饼麦油煎
(1)麦饼温岭人日常所吃的以麦做的麦饼,大致有以下数种:麦饼、拭饼(也有写作“食饼”、“席饼”、“锡饼”、等麦)油煎(做法与拭饼差不多,然比拭饼厚且粗粝)。

端午节吃得最多的,当是用“地莓”(佛耳草、鼠曲草,即周作人文中所写到的做“黄花麦果”的原料)、苎(麻)叶等做成的麦饼。

温岭人所说的“地莓”,还有真“地莓”假“地莓”之分。

所谓真“地莓”,就是开黄花的那种佛耳草,假“地莓”则不会开黄花,但也可以做麦饼。

不过,现在田头地角“地莓”很难寻了,一般人就用苎叶来做麦饼
了。

苎叶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叶子。

温岭人做麦饼所用的那种苎叶,叶背是白色的。

另有一种叶形细小的野苎叶,据说倘若牛不小心吃了,则会痢血,因此过去放牛时,就十分留意,尽力避免耕牛误食野苎叶。

在采摘苎叶后,一般要将叶脉去掉,然后放在锅中煮,一般煮苎叶时加一点食用碱,这样可使叶色显得更青。

煮好后,再用清水洗净沥去水分,然后把苎叶和麦粉揉在一起,成为绿色的粉团,再摘成一个个鹅蛋般大的粉团,再用擀面杖擀成一麦饼,然后将麦饼放在熬盘(平底的煎盘)上烙,待烙熟就好了。

(2)拭饼传说先贤蔡复一才高八斗,得罪权势,罚他抄书,蔡复一先贤双手并用,没有时间用手吃东西,蔡夫人以拭饼皮包馅喂蔡复一,所以民间传说吃拭饼是先贤蔡复一夫人所发明的。

如1992年版《温岭县志•岁时习俗》一节中记载:“端午,
家家食麦饼,饮雄黄酒……少数人家于是日吃粽子
台北市温岭同乡会编印的《温岭县续志稿•俗尚》在记载
端午习俗时这样写道:“吃麦饼:重午,新麦早已登场,气候温暖,应节食品,麦饼最为适宜,配以雄黄烧酒,又易消化,所以无家不食,而宴客亦以麦饼也。

端午节,亦可称为麦饼节,食粽者甚少。


1992 年版《温岭县志》书中称拭饼是“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

拭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圆”。

再卷入煮好的菜包进去即可,个人觉得和的丝娃娃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饼
皮大了许多倍。

在平底鏊盘上摊拭饼卷好的拭

还有几个节日也是习惯吃麦饼实际上,除了端午节外,温岭还有几个节日也是习惯吃麦饼的,如醉夏、农历五月十三关帝诞、农历五月十八府爷寿日(城东街道肖村前黄洞等处)。

醉夏,一些人写作“疰夏”,即立夏,温岭民间谚语有:“醉夏呒麦饼,白落做世人。

”意思是说,立夏这一天,如果不吃麦饼的话,那么就白白做一回人了。

五月十三是关帝寿诞,温岭旧时各地似都有关帝庙,如县城、松门、南鉴、石粘、泽国、桥下、肖家桥、淋头、箬横……这一天,温岭各地照例也要吃麦饼。

而端午吃麦饼,更是隆重,被温岭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五月十八这天是府庙寿日,肖村前黄洞祀家将,当天,前黄村等地百姓就家家吃麦饼。

而大溪镇四月廿三庙会,据《大溪镇志》记载,当天当地也家家吃麦饼。

馅头中的温岭味道
做好了麦饼,还得准备馅头。

温岭人所吃的麦饼馅头,视家境好坏跟个人喜欢而定,猪肉、猪肝、绿豆芽、炒蛋、豆腐干、土豆、萝卜、虾、鲳鱼、蛎肉饼(岙环人的特色馅头)、黄鳍、茭白、墨鱼、弹涂鱼、咸菜、炒面、洋葱……关于这馅头,石塘人则有说法,叫作“无鱼不鲜,无肉不油,无蛋不香,无绿豆芽不松”,可谓是深得其中三味。

吃麦饼时,每人将一烙好的麦饼在桌上平铺开,然后各人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馅头的搭配组合,将馅头放在麦饼上,再包卷成麦饼筒吃就行了。

也有一些人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吃拭饼,拭饼做法比麦饼简单些,不需采摘苎叶或“地莓”,只要将麦粉调成糊状,主妇用手抓一面团在平底煎盘上涂拭成圆饼状,两面烤熟即可包馅头。

吃麦饼习俗里的传统情谊
作为一种乡土美食,麦饼是如此的美味,因此,除了日常家庭食用之外,在温岭的不少酒店,麦饼也作为一种常备点心供应了,一般都是包好切成两段供宾客食用。

在近几年温岭举行的邻居节活动中,吃麦饼也常是各个社区邻居节重要活动之一,社区居民聚在一起做麦饼,然后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可口的温岭麦饼,其乐也融融。

这叫人不由想起一则逸事来:清道光进士黄壶舟先生
(今温岭石桥头镇人,曾担任横峰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在他的诗集《听松小隐诗钞》中写到麦饼:“春秋佳日固潇洒,暑中小住宁非佳。

邻翁小馈饼卷麦,家人驰送盘登鮭。

”这首诗中虽没有明确写明是否端午的麦饼,但可看出,温岭人吃麦饼还注重邻里情,原来早就有这一传统。

元宵习俗山粉糊是温岭元宵节期间普遍食用的风味食品。

它其实就是温岭人对糟羹的俗称一一又称糊糟羹、粉菜羹、
绺糟羹、元宵羹,相传唐朝初年,刺史尉迟敬德发动兵士修城防盗。

修城大难,
修完已是正月半。

又逢大雪,民工返乡,乡中竟无好吃之物犒劳亲人。

亏得有聪明人将家中所有吃食拌以薯粉共煮,御寒充饥,味道竟是大佳。

人相效仿,流传至今。

这个版本,仅见于方志。

又传戚继光戚大将军于大败倭寇,时也恰逢元宵,本是双喜临门。

无奈吃食已被小日本掠空,大概连做一顿元宵都不够本的。

于是大将军无以劳军老百姓无以过节,就这样又欢喜又无奈。

但大将军毕竟是大将军,灵机一动将残留的乱七八糟一锅煮了,其中就有小日本瞧不上眼的番薯粉。

天可怜见,居然是好味道!于是大军山呼海吃,百姓奔走相告。

因取乱七八糟之物,故名曰糟羹。

当年老戚在江荡倭寇,端的是英勇神武,才华横溢,则则让人叹
服,只这名字让人叹气,什么不好取偏取作糟羹!
山粉糊以薯粉或藕粉为主料调制而成,分咸、甜两种咸山粉糊多以肉丁、冬笋丁、年糕丁、豆腐干丁、香菇丝、蛏肉、牡蛎肉、虾皮、川豆瓣、花生仁、盐等为佐料;甜山粉糊则以红枣、葡萄干、桂圆肉、桔饼、莲子、荸荠、冬笋、红萝卜、花生仁、白(红)糖为佐料。

通常要放葡萄干、桔皮丝、蜜枣丝、金桔丝,还要放各种新鲜水果丁。

其他特有小吃
(1)石连糊•青草糊
石莲糊,在温岭又称“石莲豆腐”,采用石莲籽为原料。

关于石莲糊,温岭有一民间谜语这样描述的:“邓(谐音藤)家大娘,水家丈夫,布巾四做媒,糖小姐陪陪。

” 倒是蛮形象的。

(2)嵌糕
温岭嵌糕,也可以叫温岭夹糕,是温岭特有的小吃。

(方言版本为:
“ gie gao" 。

)温岭人一般将其作为早餐,和麦饼有点类似,把一小块年糕用手分两侧按平,再按个人喜好加入爱吃的菜。

把年糕粘起来,做成一个花边,类似饺子的形状。

(3)坞根发糕
“坞根发糕”,又名“童子叶包”。

是坞根镇特有的点心。

因其形扁长,上圆下平,宛如击打乐器中的“笃笃鼓”,当地坞根群众以形称其为“发糕鼓”;这种食品制作时,在每块发糕下面垫放一幅桐子叶,因“童”与“桐”同音,且“童子”比“桐子”别有一番意思,所以起名为“童子叶包”。

做法为把米粉调成糊状,然后用勺子舀到桐子叶上,再放到蒸笼里炊。

( 4)泡

“泡虾”是温岭人的方言称呼,比如松门等地,一般叫“油鼓”。

因为温岭
濒临东海,海鲜丰富,使得当时的鱼虾卖成现在的咸菜价,所以温岭最早的“泡虾”使用虾等海鲜做馅,故名“泡虾”。

泡虾的做法,一般用面粉加水搅拌成粉浆,在一块大的竹片或一个油勺上摊开粉浆薄片,在上面置入肉末或鸡蛋、葱花、盐粒等,再在馅料上覆一层粉浆,在油锅中汏直到熟透为金黄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