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检查项目

合集下载

胃功能三项

胃功能三项

胃功能三项
胃功能三项是指胃动力、胃酸分泌和胃粘膜保护三个方面的功能。

胃动力是指胃肌肉的收缩和运动,把食物从食管推送到小肠。

胃动力的正常功能可以保证食物在消化道中顺利进行,从而有效地吸收营养。

一些常见的胃动力障碍包括胃胀、胃痉挛等,导致消化不良、胃口差和腹痛等症状。

一些调节胃动力的药物如消食片、胃复安等可以帮助改善胃动力障碍。

胃酸分泌是指胃壁细胞分泌胃酸,起到杀菌、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胃酸过多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食管反流病等消化系统疾病。

胃酸分泌功能可以通过常规的胃酸测定和血液检查来判断。

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可以通过服用抗酸药物和调整饮食来改善。

胃粘膜保护是指胃粘膜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消化酶的侵害。

胃粘膜受损会导致胃溃疡、炎症和出血等疾病。

一些常见的胃粘膜保护剂如胃腐食类药物、胃炎复方片等可以帮助改善胃粘膜受损的情况。

总之,胃功能三项是指胃动力、胃酸分泌和胃粘膜保护三个方面的功能。

它们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和营养吸收。

如果出现胃动力障碍、胃酸分泌过多或胃粘膜受损等问题,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维护身体健康。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包括胃运动功能测定,肠道通过时间测定和压力测定等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介绍: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包括胃运动功能测定,肠道通过时间测定和压力测定,直肠-肛门运动功能测定,胃电图(EGG),胆道运动功能检测,胃充盈及排空功能检查,小肠充盈及排空功能检查,酸返流试验八项检查,主要检查胃肠道功能。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正常值:1. 肠道通过实践测定和压力测定食物通过肠道时间正常,并且小肠内压力正常稳定。

2. 胃运动功能测定进餐一小时后, 胃内没有或者有少量不消化标志物。

餐后胃窦收缩频率>50次小时, 平均波幅>30mmHg/2小时内, 常表明胃动力降低。

3. 胃电图中正常情况下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大于1。

正常胃电主频为2~4周/分,餐后应占75%以上。

4. 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CCK) 测量胆囊的排空指数, 正常可达70%。

5. 酸返流试验中正确时胃内pH值为1~4,高压区食管内pH值为5~7。

6. 直肠-肛门运动功能测定是直肠初始感觉值为87.3ml(P<0.05),直肠排便值为128.4ml(P<0.05),直肠疼痛值为206.1ml(P<0.05)。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 肠道通过实践测定和压力测定食物通过肠道时间长或者短,并且小肠内压力大,为肠易激综合症。

2. 胃运动功能测定进餐一小时后, 胃内仍存留大部分不消化标志物, 尤其在小试餐后, 表明患者可能缺乏消化间期相收缩或收缩幅度低下。

餐后胃窦收缩频率<50次小时, 平均波幅<30mmHg/2小时内, 常表明胃动力降低。

3. 胃电图中正常常情况下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小于1。

4. 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CCK) 测量胆囊的排空指数, < 40% 则可认为胆道功能障碍。

5. 酸返流试验中pH<4持续5min以上为阳性,为胃食管返流症。

6.胃肠道排空缓慢或者滞留,充盈时间长。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是评估胃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 (PGI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I/PGII),以及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

PGI和PGII是胃黏膜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原,PGI主要分泌于胃体部位,PGII主要分泌于胃底部位。

PGI和PGII的比值(PGR)可以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胃黏膜的损伤程度。

当PGR值低于1时,说明胃黏膜细胞分泌功能减弱,可能是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后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阳性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程度相关。

通过检测胃功能四项指标,可以评估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胃部疾病。

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

胃动力检测

胃动力检测
胃肠电图 检测仪
消化内科 沈菊
发展历程
胃肠电图检测是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广大 医学专家用来研究胃肠功能性疾病的一种 新的研究方法,在临床上用来诊断胃肠功 能性疾病成为比较可靠的手段。中华消化 学会于1999年制定了胃肠电图临床诊断标 准,并与国际胃肠电学会胃电图临床诊断 标准接轨,从而规范了我国胃肠电图临床 应用研究工作。
检查前准备
1.停服药物两天以上 2.一至二天禁食烟、酒、辛辣、油腻或刺激
性食物 3.空腹6小时以上 4.避免重体力劳动和紧张的精神活动 5.安静仰卧5-10分钟 6.电源要稳压,仪器要接地良好 7.排除一切干扰及咳嗽、深呼吸等影响因素
检查注意事项

3.波形反映面积:反映胃电图的功率大小,一定意 义上体现其胃肠舒缩功能。正常成人50-150。
4.波形主频率:反映胃电图波形合成的主要频率成 分,正常成人为2.4-3.7。
5.餐后/餐前功率比:反映餐前、餐后的功率变化。 正常值为〉1. 〈1胃动力不足。
2.安放电极处应以无水(或95%)酒精脱脂 3.以记录胃体、胃窦两导联为主,多导记录
增加胃小弯、胃大弯 3.接地电极位于右小腿内侧踝部 4.参考电极位于右手腕内侧
有效电极体表投影位置为:
胃体(1导联):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左旁 开3-5cm,往上1cm。
胃窦(4导联):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右旁 开2-4cm。
原理和特点:
胃肠电图检测方式是通过体表电极无创性 采集胃肠生物电信号,利用检测提供的定量分 析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胃肠生物电信号(胃肠电 图)的特异性,了解胃肠的蠕动情况及胃肠动 力的强弱,从而为判断如FD、胃肠节律紊乱综 合症(GDS)、胃肠动力不足、肠易激综合症 (IBS)、胃动过速、胃动过缓等疾病提供科 学依据,同时也为做过胃/食管或肠道手术的 病人术前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的对比提供 检测手段。

胃肠动力测试实验报告(3篇)

胃肠动力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胃肠动力测试,探讨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的影响,为中药大黄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体重(20±2)g,共40只。

2. 实验药物:大黄提取物(以干重计)。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

4. 实验仪器:胃肠动力测试仪、电子天平、手术显微镜、剪刀、镊子、注射器等。

三、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

2. 给药方法:大黄低剂量组给予大黄提取物100mg/kg,大黄中剂量组给予大黄提取物200mg/kg,大黄高剂量组给予大黄提取物400mg/kg,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各组小鼠均通过灌胃方式给药,连续给药7天。

3. 胃肠动力测试:在实验结束后,采用胃肠动力测试仪对各组小鼠进行胃肠动力测试。

具体操作如下:a. 将小鼠麻醉后,固定于手术显微镜下。

b. 用手术剪刀在腹部进行开腹手术,暴露出小肠。

c. 将肝素钠溶液注入小肠,以防止血液凝固。

d. 将小肠插入胃肠动力测试仪,记录胃肠蠕动情况。

e. 测试结束后,将小鼠恢复麻醉状态,并进行缝合。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小鼠的胃肠蠕动速度、蠕动频率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各组小鼠的胃肠蠕动速度: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的胃肠蠕动速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2. 各组小鼠的胃肠蠕动频率: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的胃肠蠕动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胃肠神经递质、平滑肌收缩等功能,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改善胃肠动力障碍。

六、结论大黄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为中药大黄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消化道动力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且有日渐上升趋势。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约有近50%患者因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就诊,其中30% -40%最终确诊为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该疾病几乎占胃肠道疾病的半数以上。

人体消化道疾病与消化道生理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研究和消化道疾病的诊断都直接依赖于消化道生理参数的检测。

如前所述,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对整个胃肠道多项参数进行长时间的动态监测和分析。

胃肠道动力检测是消化道腔内压力测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用于研究和诊断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胃肠疾病其它检查方法的补充和综合应用,显示了较高的临床意义。

本文根据实际的医用要求,探讨胃肠动力诊查方法。

一、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概念功能性胃肠病(FGIDS)罗马Ⅲ体系与胃肠动力疾病(DGIM)新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例如最常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

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餐后饱胀、腹部胀气、暖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嘈杂、胸骨后痛、反胃等症状,且经胃镜等多种检查无特殊异常,病程超过12周以上而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现已获悉:新发消化不良患者中,能从组织结构方面作出解释的只是少数,多数病人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很高,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病不能工作而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显著,并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

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用于检查和评估这类疾病的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与提高。

胃肠动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人体胃肠运动的生理、病理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一般指胃酸、胃蛋白酶、胃黏液和胃壁电位四个指标,其解读如下:
胃酸指标:胃酸是胃中最重要的消化液之一,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胃酸指标主要反映胃酸分泌的量和质量。

正常情况下,胃酸的分泌量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较高或较低的胃酸分泌量都可能导致胃部不适。

胃蛋白酶指标:胃蛋白酶是胃液中的一种酶,可以分解蛋白质。

胃蛋白酶指标主要反映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胃蛋白酶的活性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较高或较低的胃蛋白酶活性都可能导致胃部不适。

胃黏液指标:胃黏液是胃黏膜分泌的一种液体,可以保护胃黏膜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胃黏液指标主要反映胃黏液分泌的量和质量。

正常情况下,胃黏液的分泌量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较高或较低的胃黏液分泌量都可能导致胃部不适。

胃壁电位指标:胃壁电位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胃液之间的电位差,主要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胃壁电位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较高或较低的胃壁电位都可能导致胃部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胃功能四项指标只是对胃部健康的初步评估,如果出现相关症状或异常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治。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_01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_01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胃肠动力检查手册》前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关胃肠道疾病的研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内科医师而言,消化道一直是肉眼无法看到的盲区。

自从有了纤维内窥镜的应用,胃肠病学家才有幸能看到消化道,并知道有否病变。

但凭此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某些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尤其是动力异常性疾病,依据视力所见是不能确定诊断的。

近年来,由于对胃肠道生理学的大量研究,从而建立了很多新的技术,如 pH 监测、胃肠测压及最近的胃电图,这些新技术已在世界各地成为胃肠道疾病研究的常规方法。

这些技术需要临床医师和临床研究者的掌握和使用。

本书作为实用手册,目的就是使任何胃肠中心都能针对疑有的功能性疾病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并告诉他们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检查。

书中所述及的种种检查方法需要一定的胃肠道解剖学基础知识,故本书第一章复习了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并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论述。

随后的四章是消化道各主要部位功能性疾病的检查方法。

为便于参考,每一种疾病均按相同的标题进行编写,并将最佳的诊断方法作为重点加以阐述。

1/ 3第八章叙述操作方法。

在此部分内容,我采用相同的标题(适应症、禁忌症、仪器、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检查步骤、术后注意事项、资料分析、注意事项);读者可将此书作为手册,从中迅速查阅。

本书有两章对小儿胃肠道疾病的内容,可能会使读者感到惊奇。

因为儿科疾病的诊断较为特殊,坚于无法确切叙述病情的儿童来说,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定量分析非常有用。

儿科疾病胃肠道定量检查,有时可与成人完全一样,有时则需较大的修正。

本书是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

许多十分繁忙又大力鼓励我的临床研究者对本书编写提出了宝贵意见,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可能完成此书。

十分感谢本书的所有编写者,特别感谢 Eamonn Quigley 博士在百忙之中仔细审阅了全部内容并为本书作序。

并感谢 ManfredRitter 博士撰写动态计数检测章节、 Jonas Zaar 先生提供原始插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UESRR
>=85%
a
15
a
16
a
b
c
图1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钡餐食管造影
a
17
a 扩张前 b 扩张后4周 c 扩张后12-24周
扩张后
Ws
Ws
Ws
扩张前
Ws
Ws
Ws
a
18
a
19
a
20
24 小时pH监测适应症
➢胃食管反流(GER)的诊断及治疗,可 以有助于诊治有反酸、恶心症状的患儿。 如果内镜或切片已证实有食管炎,则无 需再进行pH监测。
禁忌症
插管禁忌者
a
11
静 态 食 管 测 压 仪 器
a
12
a
13
a
14
食管测压参数
• LESL
2-4cm
• LESP
14-21mmHg
• LESRR
>=85%
• EB 远端时限 2.7-4.8
近端时限 2.5-4.1
近端振幅 51-119mmHg
• UESP
40-140mmHg
• UESL
3-4cm
(2)建立以症状为基础识别FGIDs的排它 性诊断方法,特异的症状(群)作为某 种FGIDs 的诊断依据;
(3)按部位进行分类(6类21种疾病)
(4)增加了神经胃肠病学新概念,有助于 解释这类疾病发病机制和不同FGIDs症状 的可重叠特点;
a
2
罗马II体系的特点和核心 2
(5)诊断FGIDs 前必须排除由器质性病变 导致的功能紊乱,亦即与器质性疾病伴 随的功能紊乱不能诊断为FGIDs,而且, FGIDs每种病的诊断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标准;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指存在消 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 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 病。
a
1
罗马II体系的特点和核心 1
(1)对疾病的认识从单一生物学模式转变 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
➢大便失禁 ➢判断存在上述疾病患儿是否需药物、
手术或生物反馈治疗
a
24
• 适应症
胃电图
·胃轻瘫
·评估提示有胃动力障碍症状(恶心、呕吐、餐后饱胀、 腹痛)
·检测改变胃肌电活动的药物疗效(止呕药、促胃肠动 力药)
·检测有胃肠道其他部位症状,是否也存在胃运动功能 异常: (a)检查慢性便秘患者有无其他部位受累
明确了这是一种由神经支配调节障 碍导致的胃肠运动或感觉疾病,可 能伴有内脏感知的异常,称之为胃 肠动力性疾病。
a 2002,曼谷新分类5
新分类的特点及核心
(1)依神经胃肠病学为基础,以客观存在 的特异性动力异常作为诊断依据,强调 了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2)按神经损害部位及动力异常特点进行 分类,诊断和命名(原发于胃肠局部神 经源或肌源性动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继发于全身器质 性病的胃肠动力病),以客观上能复现 的器官功能改变为其强有力的分类学基 础;
畴,如抑郁、焦虑、疑病症和应激诱发
的疾病等。
a
7


式 图
胃 肠 病


a
8
a
9
胃肠动力的检测及治疗项目
食管:食管测压、24小时食管pH监测 胃:胃电图、5hGE、water-loading test、胃电起搏
小肠:H2呼气试验、24hGITT 结肠:48/72hGITT 直肠肛门:直肠肛门测压、肛门生物反馈
Mean ± SD Normal 1.5 ± 1.4 < 4.2 2.3 ± 2.0 < 6.3 0.3 ± 0.5 < 1.2 20.6 ± 14.8 < 50 0.6 ± 1.3 3 or less 3.9 ± 2.7 < 9.2
a
23
肛门直肠测压适应症
➢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盆底痉挛 综合征等)
a
6
新分类的特点及核心
(3)强调动力检测在诊断这类疾病中的必
要性和特异性,并全新评估了胃肠动力
检测方法,从器官、组织、细胞等效应
器水平阐明了胃肠动力性疾病神经胃肠
病学发病机制。新分类体系中还提出了
“心因性动力病”(psychomotor disorders)
这一全新概念,从神经胃肠病学角度将
与心身疾病相关的情感综合征归入此范
指标
a
26
胃电图
如何准确地记录EGG 体表电极部位 皮肤阻抗和人为活动的干扰
心理测试:SDS、SAS、ANS、人格测试
a
10
食管测压
适应证
· 评价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贲门失弛缓症,胡桃夹食管, 弥漫性食管痉挛,LES高压) 继发性食管动力障碍——硬皮病,糖尿病,慢性特 发性假性小肠梗阻(CIIP)
· GERD、pH监测前LES 定位 · 抗反流手术前除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 吞咽困难患者。
➢非典型表现的GERD患儿(如咽喉部症状, 非典型胸痛,复发性肺炎,呼吸
暂停,反应性气道疾患,肌张力障碍)。
➢ 治疗前后评价(如判断用药剂量等)。
➢ 抗反流手术前、术后评价。
➢ 科研。
a
21
24 小时pH监测术前准备
➢ 患儿无需特殊准备。 ➢术前最好空腹3~6 小时,以防餐后插
管引起恶心、呕吐及误吸 ➢ 术前24~48 小时停止抗反流治疗 (a) 术前7 天停用奥美拉唑。 (b) 术前48 小时停用促动力剂
(6)每组疾病的发生部位、症状不同,但 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包括动力异常、 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相互作用、脑-肠 肽和受体改变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FGIDs 罗马II体系的核心是胃肠功能紊
乱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行为的生物-
社会-心理概念的形成a 。
3
a
4
胃肠动力性疾病
(Disorder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DGIM)
(b)检查胃轻瘫是否是导致GERD的原因之一
(c)预测Nissen胃底折叠术预后
(d)评价胃底折叠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
• 禁忌症
不能静坐或静卧的患者。a
25
单导胃电图特点
• 可精确测量胃慢波,但不能反映锋电位 • 通过通带滤波和适应性滤波删除干扰噪音 • 从目测、描述性分析转为定量、统计学分析 • 采用傅立叶频谱分析精确分离胃慢波 • 功率比可反映餐后胃动力但不是正常活动的
a
22
DeMeester and Johnson scoring
24 h component % time < pH 4 total % time < pH 4 upright % time < pH 4 supine # reflux episodes < pH 4 # reflux episodes > 5 min Longest episodes (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