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文《统计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统计学(第二版)课件及习题答案《统计学》参考答案

《统计学》(教育部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统计概述一、填空题1.数量方面定量认识2.统计总体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3.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品质标志不变标志可变标志4.总体指标名称指标数值5.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静态指标动态指标二、单项选择题1.B 2.C 3.A 4.B 5.B三、多项选择题1.ABDE 2.ABC 3.ABCD 4.ABD 5.ABD四、问答题1.什么是指标?指标和标志有何区别和联系?①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指综合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②指标与标志有两点区别:一是说明的对象范围不同,即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二是具体表现的表示方式不同,即指标的具体表现都用数值表示,标志的具体表现只有数量标志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则用文字表示。
③指标与标志有密切联系:一是标志表现是计算指标数值的基础;二是两者随研究目的不同具有转化关系。
2.指标有哪些具体分类?指标按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按性质或内容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按时间状况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
3.什么是指标体系?设置指标体系有何意义?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单项指标的局限性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统计中必须科学地设置指标体系,以便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反映现象的全貌和事物间的联系。
4. 统计工作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如何理解统计“质—量—质”的认识过程?统计工作过程大致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阶段。
四个阶段基本体现了统计“质—量—质”的认识过程。
统计首先要对现象进行初步的定性(质的)认识,作出统计设计;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去进行量的调查和整理;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揭示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性,达到高一级的质的认识,实现统计之目的。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填空题1.准确及时全面(系统或经济)2.调查项目3.全部工业生产设备每台工业生产设备每个工业企业4.单一表一览表表头表体表脚5.调查得到的统计数字客观现象实际数量表现登记性代表性二、单项选择题1.A 2.C 3.C 4.C 5.B三、多项选择题1.BCDE 2.BCDE 3.ABD 4.ABCDE 5.ACE四、问答题1.什么是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有哪些种类?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总体单位登记其有关标志表现,以获取统计研究所需要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学基础(第2版)》参考答案

《统计学基础(第2版)》参考答案【习题与实践训练】答案第一章判断题1.×2.×3.×4.×5.×6.×7.√8.×9.× 10.√ 单项选择题1.B2.D3.D4.D5.A6.C7.D8.B9.A 10.C 多项选择题1.BCDE2.ABCD3.ACD4.ADE5.ABC6.ABCDE7.ADE8.BCE9.ABCDE10.BCD 填空题1.工作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2.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3.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4. 变动的数量标志5.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品质标志统计总体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6.指标条件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指标单位7.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基本专题 8. 定性数据定量数据9.母体子样 10.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应用能力训练题 1.略 2.略3. ⑴总体:持有该公司信用卡的所有顾客;总体单位:持有该公司信用卡的每一位顾客;样本:300名顾客;样本量:300名;品质标志:过去六个月是否购买产品;数量标志:每位顾客购买金额;数量指标:300名顾客购买总额;质量指标:平均购买额为1782.67元;统计量:300名顾客平均购买额为1782.67元;参数:持有该公司信用卡的所有顾客购买总额。
⑵本案例采用的统计方法属推断统计。
4.轿车生产总量,旅游收入是数量指标;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出生率,安置再就业人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是质量指标。
区分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方法是: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
5.总体:中国农民;样本: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户农村住户的农民;变量:现金收入、工资性收入、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6.略。
第二章判断题1.×2.×3.×4. √5.×6.×7. ×8. √9.× 10. × 单项选择题1.C2.A3.A4.C5.B6.D7.A8.C9.B 10.D 多项选择题1.BDE2.ACD3.BCD4.ADE5.BCE6.ABCE7.ABCE8.BDE9.BDE 10.ABC 填空题1.单一表一览表2.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3.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4.直接观察法5.有意识随机6.统计调查方案7.表头表体表脚8. 访问法(采访法、询问法)9. 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10.网上直接调查网上间接调查1应用能力训练题 1.略 2.略3. ⑴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直接调查统计报表⑵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直接调查普查⑶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直接调查抽样调查⑷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直接调查重点调查⑸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直接调查典型调查4. ⑴直接观察法直接调查⑵实验法直接调查⑶访问法直接调查⑷网上调查直接调查 5.略6.略第三章一、判断题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二、选择题1.B 2. B 3. C 4.A 5. D 6.A 7.D 8.B 9.D 10.A 三、多项选择题1.ACD 2.BCD 3.ABDE 4.CD 5.ACE 6.BCE 7.BCD 8.ABE 9.BCDE 10.BC 四、填空题1.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2.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3.品质分配数列变量分配数列4.组限每个组的最大值每个组的最小值组中值 5.反比6.上组限不在内7.等距分组异距分组8.按某标志分的组各组相应的分配次数或频率或标志值频数频率 9.钟型分布、U型分布和J型分布。
黄良文《统计学》课后习题-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其存在的意义。所以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统计数据。
1.7 统计学的对象有什么特点,其中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对象包括那些内容,又有什么 特点?
答: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其具有的特点包括: (1)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数量性。统计研究是运用各种数据来反映客观事 物量的类型、量的顺序、量的大小、量的关系等等。统计研究就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具体 化,而“数字是统计的语言”。 (2)统计研究对象具有总体性的特点。统计研究要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 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3)统计研究对象具有单位的变异性。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 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随机的。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也要研究自然技术 因素对社会生产生活变化的影响,研究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具有上述的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外还具有社会性的 特点。
1.2 统计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指导统计实践活动的科学。在历史上漫长的时 间各国虽然有统计活动但未曾出现统计学,只有当统计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一定的 材料、经验和方法才可能产生统计学。
1 / 9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小、量的关系等等。
(2)总体性。统计研究要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
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3)单位的变异性。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
《统计学》教材各章参考答案

各章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D 2.C 3.B 4.D 5.D 6.D 7.B 8.A 9.B 10.A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CD 3.AD 4.BCDE 5.ABDE(三)判断题:1.×2.×3.×4.√5.×(四)简答题:答案略(五)综合题答案略第二章统计调查(一)单项选择题:1.C 2.C 3.B 4.C 5.C 6.A 7.B 8.C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1.ACD 2.ABC 3.ABCD 4.ABC 5.ACD6.ABCD 7.ABDE 8.BCE 9.ABE 10.CD(三)判断题:1.×2.×3.×4.√5.×(四)名词解释:答案略㈤(五)简答题:答案略第三章统计整理(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C 4.B 5.B 6.A 7.B 8.C 9.B 10.B (二)多项选择题:1.AB 2.BD 3.ACD 4.AD 5.BCD6.BD 7.ABC 8.AC 9.ABC 10.CD(三)判断题:1.×2.√3.×4.×5.×(四)名词解释:答案略(五)简答题:答案略(六)计算题:1.解:2可见,组距1000元的分布数列,更为合理。
(2)对选中的分布数列,计算频率、较小制累计次数、较大制累计次数、组中值:(3)略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A 4.B 5.C 6.B 7.B 8.C 9.B 10.D(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CE 3.ABCDE 4.BCE 5.ABCD(三)判断题:1.X 2.X 3.X 4.√5.X(四)名词解释:答案略(五)简答题:答案略(六)计算题:1.解:该企业集团实现利润比去年增长百分比 =110%/(1+7%)-1=2.80%2.解:(1)2011年的进出口贸易差额=12178-9559=2619(亿元)(顺差)2011年进出口总额的发展速度=21737/17607×100%=123.46%(2)2011年进出口额比例相对数=9559/12178×100%=78.49%2011年出口额结构相对数=12178/21737×100%=56.02%(3)该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出现贸易顺差。
统计学(第二版)-统计学答案

答案第一章概论一、解释概念1. 总体和总体单位——凡是客观存在的并至少具有某一相同性质而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当它作为统计的研究对象时,就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就称为总体单位。
2. 标志和标志表现——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
3.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质的特征的名称。
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量的特征的名称。
4. 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的表现都一样的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
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的表现不完全相同的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
5. 指标和指标体系——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故又称为综合指标。
指标体系就是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二、填充内容1. 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学2. 总体性、社会性、数量关系、数量界限3. 数字、概率论、大量观察法4. 总体、方法论5. 信息、监督、信息6. 统计数学模型、统计逻辑模型7. 静态统计推断、动态统计推断8. 同质、相对9. 离散变量、连续变量10. 定性规范、指标数值三、选择答案1. (b)2. (b)3. (c)4. (c)5. (a)6. (c)7. (a b)8. (b d)9. (b)10.(a)11. (a)12. (a)13. (b)14. (a)15. (c)16. (c)17. (d)18. (c)19. (a b c d)20. (c)四、判断改错1.(√)2.(×)但需要对个别事物进行调查研究。
3.(√)4.(×)这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对全国的城市居民家庭总体具有代表性。
5.(×)统计分组法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6.(×)我国所有的企业能够构成总体。
7.(√)8.(√)9.(√)10.(×)定比尺度中的“0”,表示“没有”或该事物不存在、未发生;定距尺度中的“0”,表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数值,不表示“没有”。
统计学 人大第二版 重点复习资料

)
解:已知家庭人口数 X ~ N (,2.1) ,
x 3.75(人),n 60(户),
0.05,z 1
2
1.96
1 0.95,
则总体均值 在1-α置信区间为:
(x
z
1
2
n
,x
z
1
2
) n
(3.75 1.96 2.1 ,3.75 1.96 2.1)
22
n= = 则:
������
1
������ ������
2
2
2
1 96 16
2 =170.73≈171(只收不舍)
06
第七章 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基本原理: 1) 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发生。 2) 采用逻辑推理方法是反证法。
2.假设检验步骤: 1)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合适的假设;原假设(H0),备择假设(H1)
i. 样本量大小(最明显) ii. 总体变异性(各单位间的相似度) 7. 非抽样误差:其他原因引起的误差。
习题: 例 了解学生对食堂饭菜满意程度,计划抽取 10%学生,怎样保证随机性?可能 遇到问题?可能对结论产生什么影响?怎么解决?
答:1.按年级或专业分层,再按一定男女比例分层抽样,保证随机性。 2.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问题设计是否合理 3.可能导致抽样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的误差 4.尽可能合理的随机抽取数据,数据录入、分析时尽可能避免非抽烟误 差,合理设 计问卷问题
例 解释什么是抽样误差,什么是非抽样误差?二者的区别? 答:抽样误差:抽样随机性引起的;非抽样误差:其他原因引起的误差 区别:抽样误差是一种随机性误差,只存在于抽样概率中。非抽样误差 在任何调查中都有可能产生。
《统计学》课程重点及答案.考试必备

第1章统计一、学习指导统计学是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它几乎被应用到所有的学科检验领域。
本章首先介绍统计学的含义和应用领域,然后介绍统计数据的类型及其来源,最后介绍统计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各节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如下表所示。
二、主要术语1.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 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3.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
4.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5. 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6. 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
7. 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8.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9.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10. 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
11.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收集方法。
12. 普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
13.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14.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5. 样本容量:也称样本量,是构成样本的元素数目。
16. 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7. 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8.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19. 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20. 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
21. 数值型变量: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
22. 离散型变量:只能取可数值的变量。
23. 连续型变量: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区间中取任何值的变量。
第2章数据的图表展示一、学习指导数据的图表展示是应用统计的基本技能。
本章首先介绍数据的预处理方法,然后介绍不同类型数据的整理与图示方法,最后介绍图表的合理使用问题。
本章各节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如下表所示。
黄良文《统计学》章节题库(相关与回归分析)【圣才出品】

(xi x )2
Lxx
Lxy Lxx Lyy
Lyy r Lyy 。
Lxx
Lxx
6.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相关系数为 0.8,且 (xi x )2 2 , ( yi y)2 5 ,
则回归系数为( )。
A.0.32
B.2
C.8
D.12.5
【答案程的表达式中,一定错误的是( )。
A. yˆ =-25-3x r =0.89
B. yˆ =-5-6x
r =-0.94
C. yˆ =23-21x r =-0.96
D. yˆ =-36+3x r =0.988
【答案】A
【解析】根据同一组数据求出的回归直线方程中 ˆ1 的数值和相关分析中的相关系数 r
圣才电子书
C. r ˆ1
Lyy Lxx
D. r 1 ˆ1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A
【解析】样本相关系数 r
(xi x )( yi y)
(xi x )2 ( yi y)2
Lxy ,所以回归系数 Lxx Lyy
ˆ1
(xi x ) ( yi y) Lxy
11.对估计的一元回归方程 Yˆt ˆ0 ˆ1X t 进行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若在给定的显著
5 / 2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 H0,则可认为 x 与 y 之间( )。 A.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B.不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C.不存在因果关系 D.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答案】D
1 / 2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在回归直线 yˆ ˆ0 ˆ1x 中,如果 ˆ1 <0,则 x 与 y 之间的相关系数( )。 A.r =0 B.r=1 C.0<r<1 D.-1≤r<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导论
1.1复习笔记
一、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
1.统计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工作就是通过社会调查或科学实验,搜集客观现象的现实数据,用来描述和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的变化情况。
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包括:
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外扩张的需要,大大拓展了统计的活动范围。
②设立统计专业机构,促成统计活动专业化、独立化。
③统计方法的完善,大大提高了统计的认识能力。
④电子计算技术为统计活动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手段。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初的统计学是作为国家重大事项的记述。
这一学派称为国势学派或记述学派,其创始人是17、18世纪德国的海尔曼·康令(H.Conring,1606—1681)和高特弗洛里特·阿亨瓦尔(G.Achenwall,1719—1772)。
经历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方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拉普拉斯(place,1749—1827)和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Quetelet,1796—1874)。
政治算术派是以总体数量比较的方法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W.Petty,1623—1687)和约翰·格朗特(J.Graunt,1620—1674)。
此后,应用概率论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数理统计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迅速得
到发展。
描述统计学以卡尔·皮尔逊(K.Pearson,1857—1936)为代表,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推断统计学以费歇尔(R.A.Fisher,1880一1962)为创始人。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事物客体。
统计对象的特点包括数量性、总体性、单位的变异性的特点。
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具有上述的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外还具有社会性。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统计的组织系统
①统计的社会系统
统计活动系统包括统计主体、统计客体和统计宿体三个组成部分。
其统计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图1-1统计流程图
②统计工作系统
统计主体的认识活动,有一个严密的工作系统。
这个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和管理等阶段。
2.统计研究的方法
(1)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统计研究客观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是从现象总体上加以考察,就总体中的
全部或足够多数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
大量观察法的数理根据是大数定律。
具体应用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
(2)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研究方法。
统计分组法是研究总体内部差异的重要方法,其重要意义有:
①通过分组可以研究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②通过分组可以研究总体中的构成和比例关系。
③通过分组还可以研究总体中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综合指标法
①概念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②综合指标和统计分组的关系
综合指标和统计分组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
统计分组如果没有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就不能揭示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而综合指标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分组,就无法划分事物变化的数量界限,就会掩盖现象的矛盾,成为笼统的指标。
所以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时,必须科学地进行分组,合理地设置指标,指标体系和分组体系应该相适应。
综合指标法和统计分组法总是结合起来应用的。
(4)统计模型法
①概念
统计模型法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②基本要素
统计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社会经济变量、基本关系式、模型参数。
(5)归纳推断法
归纳法:在统计研究过程中,从观察总体中各单位的特征,得出关于总体的某种信息,这种从个别到一般,从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
统计推断法(也称为归纳推断法):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
它可以用于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也可以用于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
二、统计学的性质和分科
1.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从中作出正确推断的认识方法论科学。
实质性统计学:将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具体表现的统计学。
方法论统计学:将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归纳、分析方法的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而不是实质性科学。
2.统计学的分科
(1)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
①理论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把研究对象一般化、抽象化,它以概率论为基础,从理论的角度,对统计方法加以推导论证,中心内容是统计推断问题,实质是以归纳方法研究随机变量的一般规律。
②应用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是从所研究的领域专门问题出发,视研究对象的性质采用适当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以解决所需研究的问题。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应用统计学。
③两者的区别
理论统计学是以方法为中心建立统计方法论体系,并在各种方法项下阐明所能解决的问题。
而应用统计学则是以问题为中心,建立专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并在各种问题项下阐述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理论统计学从事随机变量的数量分析,而应用统计学不仅从事数量分析,还需要质量分析。
④两者的联系
理论统计的研究为应用统计的数量分析提供方法,大大提高了分析的认识能力,而应用统计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又会开拓理论统计的研究领域。
(2)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是研究为了反映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而需采用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加工整理方法、数据综合分析方法,计算各项指标反映数据的构成和分布等方法,以及用一定形式的表式和图形把结果显示出来的方法等等。
推断统计学是在概率论的基础上研究由随机样本的数量特征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并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或检验。
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始终是基本的统计方法,推断统计学也是以样本的描述方法为基础的,离开了对实际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推断就会失去依据,再好的推断方法也无
济于事。
3.统计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1)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①联系
统计学是研究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它和数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论统计指标的设计与计算,统计分布的描述,统计估计与检验等都离不开数学方法的应用。
②区别
从研究内容看,数学研究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阐明适合所有领域的运算规则,统计学则是研究现实存在的数量关系,表明所研究领域客观现象的数量规律的具体表现。
从研究方法看,数学的研究主要是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的方法,从严格的定义、假设的命题和给定的条件出发去推证有关的结论。
而统计学则是应用归纳推断的方法,根据调查或实验观察到大量现象的个体情况,来归纳判断出现象总体的情况。
统计数据是反映客观事实的,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抓住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能把统计问题简单归结为数学问题。
(2)统计学与相关实质性学科的关系
①应用统计学所用的统计指标、分组、计算方法应该根据实质性学科所确定的范畴概念和基本理论,保证应用统计学的指标涵义、指标口径和实质性学科相一致。
而且在统计分析中,也需要实质性学科的理论作指导,对统计数据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
②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它又是检验实质性学科理论的实际依据,从事实质性学科的理论研究,除了规范性的理论分析,还应该着重实证性的数量分析。
实证的数量分析需要实质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实质的理论分析又需要实证的数量分析来验证。
应用统计学着重研究方法,实质性学科着重研究规律,两者不能相互代替或抹杀另一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