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合集下载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课件)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北宋东京城
宋朝都城东京的功能变化
内容 功能
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内部布局 管理
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街市 时间、空间上突破官府严格限制
分布
经济重心南移而南移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3.西方古代城市 古希腊:布局为行政、军事防御、宗教、商业。 古罗马:道路系统、排水系统,成为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还有工业者 和商人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各具特色 世界五大文明中心的民居特色及原因 1.两河流域: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支撑屋顶,邻居房子 墙壁贴着,房屋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2.古埃及:泥和木材、椰子叶修建,庭院、院落周围有柱廊。 3.古代中国:南方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筑巢,干栏式民居,地势高的 地方挖穴居住,后来在地面建筑。 先秦以来:房屋设计有等级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对称布局,主次分 明,院落有序,多为木结构。 明朝:砖木结构普及
4.古希腊、罗马:木、石、砖及后来的混凝土,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拱券、希腊柱式,古罗马多层楼板叠加而成的集体住宅。 5.古印第安:圆锥形的帐篷,屋内不分隔间。
思考题 一.比较中、西古代城市的异同 不同:古代中国:中正对称,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政治 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不规则、不对称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同: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 能。 二.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 集镇、城市的出现也推动了村落的发展。
村落
集市
集镇
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结构
一.村落 (一)古代早期先民居住形式的演变 1.演变 2.原因 (二) 村落的形成 1.原因 2.表现 3.构成 4.意义 二.集镇的出现 (一)集镇的形成 1.原因 2.兴起过程 3.意义 (二)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24张PPT)-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新课程标准:了解学习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出现和发展状况, 了解世界不同民居出现的原因和其中体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品读诗文,感悟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代 邵雍《山村咏怀》 村落
2、古邑临河水,昏鸦噪县门。四方争集市,三户自成村。
传世文献中的古史传说是否可信?
——《周易·系辞下》 其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有何价值?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先民居住形式还
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 需补充哪些史料?
室……
——《墨子·辞过》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是以口耳相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 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
院落有序等
济水平、文化习俗
古希腊 木、石、砖、 古罗马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
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 外来人员增多
古印第 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帐篷
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探究四:古代中国民居有何特点?
特点:①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儒家);②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院落有序;四③合院普示遍意采图 用木构抬梁结构;④风格多样,地域特色徽派、建民筑族特色明显。
城市
工商业 多 大
政经军文
发展趋势: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 演进,本质上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 和社会分工越来 越细密的产物。
二、因地制宜——探寻不同民族的宜居之所
自主梳理,世界各地民居的概况.
品读诗文,感悟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代 邵雍《山村咏怀》 村落
2、古邑临河水,昏鸦噪县门。四方争集市,三户自成村。
传世文献中的古史传说是否可信?
——《周易·系辞下》 其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有何价值?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先民居住形式还
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 需补充哪些史料?
室……
——《墨子·辞过》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是以口耳相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 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
院落有序等
济水平、文化习俗
古希腊 木、石、砖、 古罗马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
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 外来人员增多
古印第 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帐篷
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探究四:古代中国民居有何特点?
特点:①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儒家);②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院落有序;四③合院普示遍意采图 用木构抬梁结构;④风格多样,地域特色徽派、建民筑族特色明显。
城市
工商业 多 大
政经军文
发展趋势: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 演进,本质上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 和社会分工越来 越细密的产物。
二、因地制宜——探寻不同民族的宜居之所
自主梳理,世界各地民居的概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精品课件(共41页)

研学目标
依据史料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种居住形式 产生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古代的村 落、集镇、城市的概念,比较这三种居住形式的特点 及联系,分析三种居住形式对人类的影响(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及其特征;在 城市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就如何保护古村落、古镇、 古城,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家国情怀)。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研学提示:
何谓“村落”? 最早的村落出现在哪里? 古代村落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有何特点?村落有哪些社会功能? 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看下列图片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何谓“村落”?
聚居、停留
主题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世界上最古老的村 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集镇是指人口比村落多但比城市少的居民区, 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精品课件(共41页)
特点:过渡性、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精品课件(共41页)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与城市》
新课导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小桥流 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 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三段诗,分别描绘了人类的三种居住形式, 请指出来。
远《山居小景》云:“何处人家水绕门,白沙翠竹
自成村”。
---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原古因时中徽原州人景口色三秀次美南、移迁地民的形而重闭要成塞迁,徙是地历。史南上迁因人战口乱不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说课课件(共16张PPT)

②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风 即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即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② 通过讨论、自主探究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产生的原因。。 高二年学生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求知欲望,记忆学习时理解记忆能力较强故采用大量史料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城市 的出现和发展,逐步培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艰难 性、悠久性和人类智慧的尊重感、崇敬感,培养 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意识。
②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培 养学生的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 学生对待不同文明的包容性和共心性,形成世界 各民族各文明一律平等的价值观。
教法学法 高二年学生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求知欲望,记忆学习时理解记忆能力较强故采用大量史料辅助教学。
② 通过讨论、自主探究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1、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理解探究能力。 即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讲述古代村落、集镇、城市产生发展时,带领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即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①、讲述法 、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等。
学法
①、史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② 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 指导学生。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读懂史料的真实 含义,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注重学习过程中 的生成性
即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② 通过讨论、自主探究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产生的原因。。 高二年学生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求知欲望,记忆学习时理解记忆能力较强故采用大量史料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城市 的出现和发展,逐步培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艰难 性、悠久性和人类智慧的尊重感、崇敬感,培养 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意识。
②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培 养学生的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 学生对待不同文明的包容性和共心性,形成世界 各民族各文明一律平等的价值观。
教法学法 高二年学生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求知欲望,记忆学习时理解记忆能力较强故采用大量史料辅助教学。
② 通过讨论、自主探究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1、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理解探究能力。 即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讲述古代村落、集镇、城市产生发展时,带领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即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①、讲述法 、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等。
学法
①、史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② 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 指导学生。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读懂史料的真实 含义,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注重学习过程中 的生成性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28张ppt)

——加得纳《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2)
穴居
巢居
半地穴
筑屋
自然环境、经济水平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 居营窟,夏则居橧巢。”“营窟”是说四周 用垒土为窟而居,“橧巢”是说聚集柴木为 巢而居,描述的是一幅迁徙无常的场景。半 坡聚落中密布的建筑遗址告诉我们:半坡人 已经告别了那个居无定所的时代。
自然环境 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
产品剩余
居住条件
随葬器物
祭坛神迹
礼仪等级
定居成为可能 村舍体系诞生
贫富差距分化 公共权力出现
社会阶层分化 早期城市诞生
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从二里头到春秋时代以王都为顶端的早期王朝社会统治结构的三个特点: (一)“早期王朝”绝非单一的国家(state)。它是由无数的诸侯国构成的“国家联盟”,应总称为“国 家群”(state complex)。王室与各地诸侯均有自己的国家,而各地诸侯所统治的社会对于王室相对保持 一定的独立性。 (二)各国家的聚落群都可见一定的阶层结构,即“大族邑—小族邑—属邑”,总体上构成“邑制国家”。 (三)早期王朝并非如战国时代出现的那样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社会。
人口驻扎的聚居区。人口聚集的自然屯落。
偃师城和郑州城,二里岗时期(15001350BC)最典型的两座遗址,有学者认为 这时的中央王朝国力超过商晚期(殷墟为 代表)和西周早期。可以看到有类似后世 的内外城之别,手工作坊、宫殿、墓葬、 甚至祭祀区都有专门分布。
在商代后期的都城殷墟,并存着基坛建筑、地面建筑和半地穴 式房屋。正可谓反映着使用这些建筑的人们的阶层差距,也反 映着神殿或宗庙、贵族阶层的住宅、普通房屋、粮食贮存仓库 等建筑物的机能不同,也就是说这些因社会分化而产生的不同 都反映在了房屋建筑的构造之中。
穴居
巢居
半地穴
筑屋
自然环境、经济水平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 居营窟,夏则居橧巢。”“营窟”是说四周 用垒土为窟而居,“橧巢”是说聚集柴木为 巢而居,描述的是一幅迁徙无常的场景。半 坡聚落中密布的建筑遗址告诉我们:半坡人 已经告别了那个居无定所的时代。
自然环境 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
产品剩余
居住条件
随葬器物
祭坛神迹
礼仪等级
定居成为可能 村舍体系诞生
贫富差距分化 公共权力出现
社会阶层分化 早期城市诞生
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从二里头到春秋时代以王都为顶端的早期王朝社会统治结构的三个特点: (一)“早期王朝”绝非单一的国家(state)。它是由无数的诸侯国构成的“国家联盟”,应总称为“国 家群”(state complex)。王室与各地诸侯均有自己的国家,而各地诸侯所统治的社会对于王室相对保持 一定的独立性。 (二)各国家的聚落群都可见一定的阶层结构,即“大族邑—小族邑—属邑”,总体上构成“邑制国家”。 (三)早期王朝并非如战国时代出现的那样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社会。
人口驻扎的聚居区。人口聚集的自然屯落。
偃师城和郑州城,二里岗时期(15001350BC)最典型的两座遗址,有学者认为 这时的中央王朝国力超过商晚期(殷墟为 代表)和西周早期。可以看到有类似后世 的内外城之别,手工作坊、宫殿、墓葬、 甚至祭祀区都有专门分布。
在商代后期的都城殷墟,并存着基坛建筑、地面建筑和半地穴 式房屋。正可谓反映着使用这些建筑的人们的阶层差距,也反 映着神殿或宗庙、贵族阶层的住宅、普通房屋、粮食贮存仓库 等建筑物的机能不同,也就是说这些因社会分化而产生的不同 都反映在了房屋建筑的构造之中。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40张ppt)

特点:布局工整、整齐划一 、宫殿居中、中轴对称、囊括山 水、等级森严、尊卑有序 理念:皇权至上、礼制观念、追求天人合一、儒、道精神
三、城市的产生
战国
隋唐
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政治中心
宋元
隋唐以后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货物集散地
明清
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4)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如数量、分布区域、城市功能等)
一、村落的产生
兴隆洼聚落遗址
耶莫遗址
自主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学习聚焦,分析古代村落形成的原因?
①农业发展、食物供应增加、人口增长,人们筑屋定居 ②安全的需要③自然环境的影响 ④房屋建造技术⑤生产力的发展
一、村落的产生
阅读课本思考村落有哪些设施?村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防御壕沟
安全
住宅
居住
窖穴
4、中国古代城市
类 天子 诸侯国 卿大夫都
别 王城 都
城
城 墙 高 度
九雉 zhì (雉 为一 尺)
七雉
五雉
南 宽九 北轨 道 (九 宽 路 辆车 七轨 宽 的宽 度 度) Nhomakorabea宽 五轨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 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 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 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 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趋势: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筑屋
一、村落的产生
2、村落产生的前提 农业出现、人们筑屋定居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 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 方......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村落。”
思考:什么是村落?
——杨林《中外经济史》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日本白川乡的荻 町的合掌屋
伊朗 风塔
叙利亚北部——蜂 窝泥屋房
英国茅 草屋
意大利 阿普利亚 圆锥形石灰岩民居
民居多样性的原因? 自然环境影响
巢居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民居多样性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中国古代木架构房屋
中国古代砖瓦架构房屋
民居多样性的原因?
文化习俗影响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 会。......在住的方面,自春秋以来,史籍上就 载有等级限制......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恒河流域 哈拉帕文化
村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良渚早期城市遗址
物质生存:定居 繁衍 防卫 精神纽带:族群身份 乡土认同
集镇的出现
军事职能
经济职能
政治职能
博压也。博,当作簿,局戏也。压, 当作厌,笮也。谓局戏以此镇压,如今 赌钱者之有桩也。未知许意然否。引申 之为重也,安也,压也。从金,真声。 陟刃切,十二部。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特点? 因地而建、因势而成,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具有
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吊脚 防潮 湘西 吊脚楼
堡垒 防盗 福建 客家土楼
黄土高原 窑洞
安徽 徽派建筑
挖洞 防晒
马头墙 防火
特点? 设计理念: 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礼仪制度 建筑材料: 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1、古代的村落 、集镇、城市是 人类的三种聚居 地。 2、三者关系: 村落为集镇、城 市的发展提供条 件;集镇、城市 的出现也带动了 村落的发展。 3、发展趋势: 城市化不断发展 ,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产生了深刻 影响。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 、城镇与城 市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 城市化进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构成:主要 分为宫殿区、手工 业区、商业区和居 民区。
(2)发展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 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 积,以及城墙高度等都有规定;城邑大 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 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①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 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的城市: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 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 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二、集镇的出现
1.演变进程:
学习任务1 阅读教材P55第1段,总结集镇出现的进程、 原因。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集镇雏形
地区经济中心
集镇
农手 业工
业
农 业
手 工 业
商 业
二、集镇的出现
1.演变进程:
2.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交通便利; 政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事需要;
北京市四 合院民居
福建客 家土楼
4.意义:民居是物化的历史和 社会文明的象征。研究民居对 于研究古今中外的历史状况与 风土人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和现实意义。
牛刀小试
1、如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图可知
C
A.交通因素决定都城选址 C.古代都城呈东移的趋势
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 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
4.作用: ①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②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③推动城市化。
•
城
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先民村落的特点
公共墓地 居住区
窑场
壕沟 半坡遗址聚落复原图
组成: 房屋、墓葬、窖穴和公共活动场所 选址: 1、接近水源 2、水运交通便利
3、地形平坦 4、土壤肥沃
2、影响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提高了生活质量 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集镇的出现
集镇: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 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 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 集镇。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 课标要求 和特征;
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 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考古镜头四:房屋 动脑筋: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子?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 屋复原图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黄河流域(北方) 干旱、风沙大、 气 候较寒冷,半地穴 式房屋可以抵挡风 沙、保暖。
明清
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概数量括增指多出;古地代理中位国置城南市移的、演东变移趋;势经(济如功数能量增、强分。布区域、 城市功能等)
思维内升容 华 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的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 功能 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内部布局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 限制;
政府管理 由政府直接代西 北地区、唐宋以后东南沿海以及明清时 期兴起哪些城市?
对外商路
1.汉代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敦煌、楼兰、龟兹( qiū cí )等
2、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战国
隋唐
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政治中心
宋元
隋唐以后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货物 集散地
地域分布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3、西方古代城市
雅典卫城
罗马水道工程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两河流域:黏土、芦苇 2、古埃及:泥、木材 3、北美:动物毛皮 4、古希腊、罗马:
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为主要特征
拱券 ( xuàn )结构
希腊柱式
5、中国: 远古:干栏式、半地穴式
平遥古城
2、中国古代著名城市
朝代
都会的崛起
战 国 各诸侯国国都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唐 代 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宋 代 汴京(东京)、临安(杭州)
元 大都 明 清 北京城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 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上述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有何特点?
➢ 此种建筑通风防潮, 也防蛇、虫、洪水、 等的侵害;
➢ 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 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想象图 一房多用的效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5、中国: 远古:干栏式、半地穴式 汉代: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明清:北方: 窑洞、四合院
南方:干栏式、封闭式院落、 徽派民居、福建土楼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2、原因: 商业的发展、繁荣
地理位置优越
明清中国四大名镇
广东佛山镇---冶铁业 湖北汉口镇---航运业 河南朱仙镇---棉纺织业 江西景德镇---制瓷业
3、影响 ①便利了农村居民物品交换,促进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 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由来 “城”——为了防 卫,并且用城墙等 围起来的地区 ; “市” ——商品交 换的场所。
一、村落的产生 村落: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 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 居民聚居点。
半坡村落遗址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代表:
半坡居民
活动时间 距今约6000年前
活动区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河姆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约7000年前
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一、村落的产生
1、原因
农业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 现了房屋的建造,他们把房屋建在 一起,在外面挖壕沟,建围墙,最 早的村落就这样出现了。
二、集镇的出现
1、过程: 北魏:军事目的 北宋:商业目的 明清:专业分工
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的繁荣
再现千年前胶州湾繁华——胶州板桥镇
板桥镇复原模型
徽宗崇宁元年(公元 1102年)七月在杭州、明 州(今宁波)、密州(今山东 诸城、胶州一带)、秀州( 今上海淞江)等地设市舶司, 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 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 当时的密州市舶司就设在 板桥镇(今胶州市区),是 北方唯一的市舶司。
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
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 干:“上面” ➢ 栏:“房屋”
卯榫
( mǎo sǔn)
卯榫
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 榫加固物件。
榫 卯
河姆渡遗址的榫(sǔn)卯mǎo建筑构件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草编残片 用于干栏式建筑铺垫地板
请问这种房屋有什么 优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
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
房屋名称 特点
建筑原因
河姆渡居民
干栏式房屋
半坡居民
半地穴式房屋
通风防潮
防沙、保暖
炎热多雨、潮湿 气候干燥寒冷雨水较少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42张PPT)
四合院,又称四 合房,是中国的 一种传统合院式 建筑,其格局为 一个院子四面建 有房屋,从四面 将庭院合围在中 间,故名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