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最大的书》课件
合集下载
教学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大雁归来 课件01

整体感知——人物简介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 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 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这 里他写出了《沙乡年鉴》,《大雁归来》就是其中的 一篇。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 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 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 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深入探究
3.在文章中描写的这个大家庭里,除了人、大雁、农场、沼泽,还有哪些成员? 沙锥鸟,猫头鹰……(和谐、温馨、热闹的氛围)
4.请同学们回头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大雁归来》,能否改为《大雁》? 作者呼唤的仅仅是大雁的归来?
不仅是大雁的归来,还有人正在失去的美好人性的 归来,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归来。
6.为什么说“将人类的行为与大雁对比,表明大雁是联合的先驱。”?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团队合作的联合观念,可谓
全“雁”一体化,这一点,正是人类所不及的。
整体感知——文本活动
7.怎样理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 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
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到阳光充足、 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 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 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南飞的大雁 冬季的大雁 归来的大雁 春天觅食过程中鸣叫的大雁
整体感知——文本活动
段落 第7段 第8段 第9段 第11段 第12段 第13段
段意 孤独哀鸣的大雁 成群结队的大雁 四月夜间群居鸣叫的大雁 富有联合观念的大雁 吹起联合号角的大雁 向大地洒下野性诗歌的大雁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9-最大的书--课件

“这能说明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 地沉下去,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 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 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 很久很久 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 地沉下去,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 很多 很多万年 慢慢 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 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大自然中还有那些书?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红岩
趴下
印 刨 埋 陆
脚印 刨坑 印书 刨地 埋伏 陆地 活埋 大陆
铁 质 厚 底
铁块 厚礼 生铁 厚利 地质 底下 物质 海底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
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Hale Waihona Puke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
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岩石这本书能告诉我
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
藏着铁矿……把这本“书”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 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 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 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川川认真地 说:“这上 面有字吗?”
“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 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 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语文】第19课《报任安书》课件(粤教版必修5)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
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 “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 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 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 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愁闷,这就是我们 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报任安书》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全信以申辩自
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主线,倾诉自己无端受宫 刑的冤屈,吐露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后的创痛,并述说 自己何以忍辱苟活的深层动因。全文共6个自然段, 可分成五个部分来赏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诉说自己困厄受辱的处境,陈 说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倾吐了愤懑的心情,并 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朋友的怜念。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对自己写作《史记》
的思想动力,对《史记》的构成作了介绍。第一层列 举了文王、孔子、屈原等名人在厄境中著书立说,被 后世传颂。这些事例,用孟子的话说是“殷忧启圣”, 用现代的话说是“逆境成才”,是符合坏事可以变成 好事的辩证观点的。这八个排比句从此成为激人奋发 的名句。文中所叙述的八件事,虽不能说都是“圣贤 发愤”之作,但作者不过旨在说明“发愤著书”是普 遍现象。第二层紧承第一层,说明自己在效法圣贤, 发愤著书,并介绍了有关情况:方法、篇数、篇目、 特点等,更主要的是说明自己著书的原委和宗旨,以 及忍辱成绩此书后的最大意愿,而这些又都“难为俗 人言也”。
第五部分(第6自然段)司马迁再次倾诉自己遭 受酷刑后产生的深不可灭的耻辱感,答复任安的问题。 具体写了痛苦的原因、表现,说自己已形同宦竖,又 不能引退隐居,只能在世上隐忍苟活,实在无法推贤 进士,也不想用言辞自饰,是非功过,只有死后乃定, 又一次陈说其苦衷。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件(共25张PPT)

(3)结果: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B、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
& 苏维埃
临时政府
(工人、士兵) (资产阶级)
(4)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指方向
阶段革命论: 主张俄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民主革命, 然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的思想核心: 要解决政权问题。即:布尔什维克应该依靠 无产阶级和贫农,为把目前的革命转变为社会 主义革命而斗争!
材料2:
1861年改革后,俄国经济状况及世界地位
• 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0%; • 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 • 按人均计算,俄国的钢产量仅及美国的 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5。
1861年改革后,俄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国 家,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
材料 3: • 1914年-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
①从空想到科学: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
③由理想到现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④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二战后社义阵营的形成;
⑤重大挫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 、 苏联解体。
⑥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国际社运的三大首创:巴黎公社破旧立新、十月革命 开创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农村 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材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 无产阶级的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转到无产阶级 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 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列宁提出的口号是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9张PPT)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使论述逐层深入。
【二】
品析方法
5.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1)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道理论证(引证法)。运用道理论证,可 以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第1课时 顾 颉 刚
课时目标
01 理解并积累“虚妄”“不攻自破”等重点词语。 02 把握文章论点,理清文章结构。(重点)
导入
罗素:“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
穆尔:“维特根斯坦。”
罗素:“为什么?”
穆尔:“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
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 维特根斯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场哲学家的对话中, 猜猜:维特根斯坦最后说 了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不主动思考问题。 他缺乏怀疑精神。 …… 怀疑与学问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维特根斯坦
【一】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 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 者、奠基人。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 代学术史略》《中国当代史学》等。
③做学问,其次需要提倡怀疑精神。我们反对怀疑论,但不能反对怀疑精神。 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相伴随,而怀疑则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怀疑论没 有句号,永远是问号;而怀疑精神伴随着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是在寻找句号, 而且相信会有句号。尽管它可能不是最后的句号,但随着具体问题的解决,对某 个问题而言,可以画个句号。而新的疑问,又促使研究者迈开新的研究历程。这 就是研究的深入。没有疑问,永远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创造性思维就 是具有怀疑精神的思维,它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最保守的思维是习惯性 思维,轻车熟路,率由旧章。古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 是有道理的。读书如此,写论文如此,著书也是如此。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最大的“书”》精品PPT课件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 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19 最大的“书”
zhì kān
地质 勘探 地质勘探队员
hén hén yìn méi tàn yán
雨痕 波痕 脚印 煤炭 岩石
cè hòu
一册厚厚的书 一片陆地 一块石头
bǎozàng páo
宝藏 刨根问底
地质 勘探 地质勘探队员 雨痕 波痕 脚印 煤炭 岩石 一册厚厚的书 一片陆地 一块石头 宝藏 刨根问底
——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 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 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 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雨痕 矿 物
波痕
❖ 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 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泪水流过的痕迹叫( 泪痕); 受伤了,皮肤上留下了( 伤痕) 伤口愈合了,但留下了伤疤,叫( 疤)痕 车子在泥地上走,留下的叫( 车痕)
cáng zàng
躲藏 宝藏 西藏 埋藏
❖ 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 看着什么。
❖ 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吗?
❖ 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 把岩石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 宝藏。
❖ 川川总爱刨根问底。
想一想:
❖为什么说川川总爱刨根问 底?
刨根问底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 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19 最大的“书”
zhì kān
地质 勘探 地质勘探队员
hén hén yìn méi tàn yán
雨痕 波痕 脚印 煤炭 岩石
cè hòu
一册厚厚的书 一片陆地 一块石头
bǎozàng páo
宝藏 刨根问底
地质 勘探 地质勘探队员 雨痕 波痕 脚印 煤炭 岩石 一册厚厚的书 一片陆地 一块石头 宝藏 刨根问底
——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 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 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 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雨痕 矿 物
波痕
❖ 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 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泪水流过的痕迹叫( 泪痕); 受伤了,皮肤上留下了( 伤痕) 伤口愈合了,但留下了伤疤,叫( 疤)痕 车子在泥地上走,留下的叫( 车痕)
cáng zàng
躲藏 宝藏 西藏 埋藏
❖ 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 看着什么。
❖ 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吗?
❖ 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 把岩石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 宝藏。
❖ 川川总爱刨根问底。
想一想:
❖为什么说川川总爱刨根问 底?
刨根问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一等奖教学课件

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
学法小结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用“___”画出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课件
听课文朗读,听准字音。
遨游 晶莹 裹着 摇篮 和蔼 璀璨 资源 矿产 恩赐 慷慨贡献 滥用 威胁 基地 目睹
yínɡ
ɡuǒ
lán
ǎi
zī
kānɡ
kǎi
ɡònɡ
làn
jī
dǔ
áo
cuǐ
càn
kuànɡ
cì
xié
带着你的感受朗读第3-4自然段。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
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无法移居的理由,并简单概括。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40万亿千米
表明范围之大
:即使有能移居的星球也距离地球太远
人类是如何对待矿产资源的?会带来怎样的危机?
加速矿产资源枯竭
不加节制地开采
人类生活所需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人类是如何对待其他资源的?又带来了怎样的危机?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
学法小结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用“___”画出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课件
听课文朗读,听准字音。
遨游 晶莹 裹着 摇篮 和蔼 璀璨 资源 矿产 恩赐 慷慨贡献 滥用 威胁 基地 目睹
yínɡ
ɡuǒ
lán
ǎi
zī
kānɡ
kǎi
ɡònɡ
làn
jī
dǔ
áo
cuǐ
càn
kuànɡ
cì
xié
带着你的感受朗读第3-4自然段。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
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无法移居的理由,并简单概括。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40万亿千米
表明范围之大
:即使有能移居的星球也距离地球太远
人类是如何对待矿产资源的?会带来怎样的危机?
加速矿产资源枯竭
不加节制地开采
人类生活所需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人类是如何对待其他资源的?又带来了怎样的危机?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

出示:煤炭陆地刨根问底铁矿宝藏脚印地质勘探队员(注意地质勘探队员这一词语)
2.回顾对话,整体感知。
快看!这神秘的老朋友是谁呀?(岩石)对啦!岩石就是最大的“书”!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一个不懂的问题,谁还记得?(岩石为什么是最大的书?)板书:?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阅读来解决它!请你自己打开书83页小声读一读,找一找答案。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
岩石上有字、画。
川川长大以后想当地质勘探队员。
不懂的内容主要是:
为什么说岩石是最大的书?
刨根问底的意思?
根据学情,我的思考:
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进行分类,“为什么说岩石是最大的书?”“刨根问底的意思?”是课文内容理解的难点,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学习对话帮助学生突破。而“什么是矿物?”“为什么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以及“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则是有课文内容延伸出的问题,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想借助这篇文章去了解更多的关于岩石的知识,有深入探究的愿望。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学习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阅读,让学生解决不懂得问题。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语文
学段
低段
年级
二
授课日期
2017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然而,阅读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生课上习得,课外应用,是贯通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打破课内外阅读界限,将课内外阅读融会贯通,树立教阅读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书是阅读的内容,平常的课外阅读读物也是阅读的内容,教师把课内外阅读贯通之后,在课上从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到学会阅读,再到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把阅读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而培养一个会阅读的学生。
2.回顾对话,整体感知。
快看!这神秘的老朋友是谁呀?(岩石)对啦!岩石就是最大的“书”!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一个不懂的问题,谁还记得?(岩石为什么是最大的书?)板书:?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阅读来解决它!请你自己打开书83页小声读一读,找一找答案。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
岩石上有字、画。
川川长大以后想当地质勘探队员。
不懂的内容主要是:
为什么说岩石是最大的书?
刨根问底的意思?
根据学情,我的思考:
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进行分类,“为什么说岩石是最大的书?”“刨根问底的意思?”是课文内容理解的难点,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学习对话帮助学生突破。而“什么是矿物?”“为什么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以及“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则是有课文内容延伸出的问题,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想借助这篇文章去了解更多的关于岩石的知识,有深入探究的愿望。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学习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阅读,让学生解决不懂得问题。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语文
学段
低段
年级
二
授课日期
2017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然而,阅读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生课上习得,课外应用,是贯通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打破课内外阅读界限,将课内外阅读融会贯通,树立教阅读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书是阅读的内容,平常的课外阅读读物也是阅读的内容,教师把课内外阅读贯通之后,在课上从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到学会阅读,再到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把阅读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而培养一个会阅读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音字 藏zàng( )壳qiào( )
cáng( ) ké ( ) 埋 mái( )
mán( )
多音字 藏zàng(宝藏)壳qiào(地壳)
cáng(捉迷藏) ké(贝壳) 埋 mái(埋没)
mán(埋怨)
近义词
奇怪—( )、脚印—( ) 透明—( )、
近义词 奇怪—(奇特)、脚印—(足迹) 透明—(晶莹)、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 交谈。 ——歌德
最大的 “书”
我会读
zhì kān páo 地质 勘探 刨根问底
hén yìn méi yán 雨痕 脚印 煤炭 岩石
cè hòu
bǎozàng
一册厚厚的书 宝藏
我会认 质勘 刨岩
痕印煤宝 册厚
册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反义词 认真—(
)、 厚—( )
反义词 认真—( 马虎 )、 厚—(薄)
cè 册(书册 )(画册 )C yán 岩(岩石 )(岩层 )Y bǎo 宝(宝贝 )(国宝 )B pā 趴(趴下)P yìn 印(脚印)(印象 )Y Páo刨(刨土)P
mái埋 ( )( ) lù 陆( )( ) tiě 铁( )( ) zhì 质( )( ) hòu 厚( )( ) dǐ底( )( )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痕”就是——事物留下的印迹
我知道了“书”中的字指____雨__痕___、 ___波__痕___、 ___矿__物____。
“这上面有图画吗?”
“有。你看,这儿有树叶, 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 哩!”
___树__叶____、__贝__壳_____、__小__鱼____都 是“书”中的画。
岩 石 中 的 树 叶
2、刨根问底什么意思?
比喻追究底细 ,问清楚。 问底、盘根问底、寻根究底 。
3、最大的“书”是什么?
4、最大的“书”上有什么?
近义词:追根
5、川川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6、大自然中还有那些“书”?
人们根据找到的化石,可以知道古代 动植物的情况。恐龙就是这样的例子,科 学家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发现了恐龙化石。 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是在云南省出土 的。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 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 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 书吗?”
读一读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 厚厚的书吗?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 厚的书。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 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 的书吗?”
“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
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 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 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 物。它们都是字呀!”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们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噢,原来 是这样。”小燕子话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 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 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 树叶
• 树叶
• 贝壳
• 贝壳
岩 石 中 的 小 鱼
小鱼
观 察 它 们 有 什 么 不 同
有些动物和植物,由 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 起来,死后就不会腐烂 了。很多年以后,这些 动植物就成了化石。
“这上面有图画吗?”
“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 还有一条小鱼哩!”
印在石头上的树叶、 贝壳、小鱼,它们说明 了什么?
“这能说明什么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 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 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 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 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 变成了高山。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 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 陆地。后来,陆地沉了下去了 ,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 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 ,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 们脚下的这座山。”
雨痕
波痕
矿物
“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 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 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 都是字呀!”
• 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 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泪水流过的痕迹叫( 泪痕); 受伤了,皮肤上留下了( 伤痕) 伤口愈合了,但留下了伤疤,叫( 疤)痕 车子在泥地上走,留下的叫( 车痕)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作业
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 与同学一起交流。
shū cè cè yán shíbǎo bèi pā xià
jiǎo yìn páo tǔ mái mò lù dì
tiě dīng dìzhìhòu zhǐ dǐ xià
shū cè yán shíbǎo bèi pā xià
刨 在课文中把川川的问题找出来
“叔叔,您在看什么?”
“哪里有书啊?”
根
“这上面有字吗?”
问
“这上面有图画吗?” “这能说明什么呢?”
底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请2个小朋友读1-4自然 段,其他小朋友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 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 厚厚的书吗?”
mái埋 (埋没 )(掩埋 )M lù 陆(陆地 )(大陆 )L tiě 铁(铁路 )(铁钉)D zhì 质(地质 )(物质)W hòu 厚(很厚 )(厚纸)H dǐ 底(底下)(海底)D
形近字 刨( )埋( )铁( ) 泡( )理( )跌( ) 底( ) 纸( ) 低( )
形近字 刨(刨土)埋(埋头)铁(铁路) 泡(泡茶)理(理发)跌(跌倒) 底(底下) 纸(报纸) 低(低头)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 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 矿……把这本“书”读懂,就 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 着煤碳,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 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铜矿、金矿、石油、有色金属等
这些岩石书的作用可大了,
它能告诉我们
绿色情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色情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去,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
“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 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说。
小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 下水。”
一天,爸爸带__________去_________。 爬到_________,遇到了一位_____________, 他为川川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一天,爸爸带__川__川______去__爬__山_____。
爬到_半__山___腰___,遇到了一位_地__质__勘___探__队__员_, 他为川川介绍了_最___大__的___“__书___”__。
。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 呢?”
“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哪 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 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 更多的宝藏!”
你觉 得川川是 个怎么样 的孩子?
“太好了,太好了!” 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 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 的‘书’!”
川川长大了想干什么?
我问你答
1、地质勘探员是干什么的?
书册 岩石 宝贝 趴下
jiǎo yìn páo tǔ mái mò lù d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脚印 刨土 埋没 陆地
tiě dīng dìzhìhòu zhǐ dǐ xià
铁钉
地质 厚纸 地下
cè 册( )( ) yán 岩( )( ) bǎo 宝( )( ) pā 趴( )( ) yìn 印( )( ) Páo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