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合集下载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2. 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及其作用;3. 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土壤的性状及其适用范围。

导学内容:一、土壤的组成:1. 无机成分:主要包括矿物质和无机物质,如石英、长石、云母等;2. 有机成分:主要包括有机质、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如腐殖质、腐殖酸等。

二、土壤的性状:1. 质地:土壤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2. 结构:土壤颗粒的聚集形式,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根系发展;3. 酸碱度:土壤中的pH值,影响植物的发展和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4. 肥力: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对植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5. 水分:土壤中的含水量,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发展。

导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土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二、讲解(20分钟):讲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

三、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土壤的性状及其适用范围,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四、讨论互动(2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土壤的重要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的进修收获。

导学反馈: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土壤的主要组成是什么?(2)土壤的性状对植物发展有什么影响?2. 安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土壤,描述其性状及适用范围,并分析其优缺点。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培养对土壤的重视和珍爱认识,为未来的环境珍爱和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土壤的组成和形状--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下同步课件

土壤的组成和形状--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下同步课件
第四章 土壤
土壤的组成和形状
周老师
土壤的组成
动物 鼠类、蚯蚓、蚂蚁······
生物部分 植物 苔藓类、藻类、蕨类······
微生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细菌
(作用:提供养料)
固态
腐殖质12% (约占固体质量的5%)
动物的排泄物、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 人工施用的有机肥
非生物部分
(体积比)
液态
(作用:固定植物根系,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土壤的质地
砂粒较多。土壤颗粒较粗。 较疏松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不易粘结。 粘粒较多。土壤颗粒较细。 通气通水差,保水保肥能力强。
砂粒、粘粒比例适中。土壤质地较均匀。 通水通气,保水保肥性较强。
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
1、岩石开始风化。
2、岩石进一步风化, 最低等生物出现。
结论:
土壤是经过漫长 的岩石风化和生 物积累过程才逐 渐形成的。
粉粒 0.001~0.005mm
黏粒<0.001mm
砂粒 0.05~1.00mm
土粒粒经大小示意图
土壤矿物质中,各种粗细不同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土壤的
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矿物质颗粒的多少是影响土壤结构的最
重要因素。
砂土
壤土
黏土
砂粒>50% 粘粒<30%
砂粒<50% 粘粒<30%
粘粒>30%
土壤名称 砂土 黏土 壤土
矿物质38% (约占固体质量的95%)
岩石风化而成,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因素
水分25% (作用:植物生长必要的条件)
气态 空气25% (作用:植物根呼吸氧气的来源)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探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

华师大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华师大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6、土壤的形成如果分成四步,它们分别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土壤最终形成。
固体物质 液体物质 1、土壤里面有微小生物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 。 气体物质 答案 50% , 2、通常在土壤物质中固体物质占的体积比例是______ 50% 。水分占的体积 土壤颗粒空隙占的体积比例是_________ 25% ,空气占的体积比例是_______ 25% 。 比例是_______ 砂土 ,粘粒较多的土壤 3、我们把砂粒较多的土壤称为_______ 壤土 。 粘土 ,砂粒、粘粒比例适中的土壤称为_______ 称为_______
岩石开始风化 6、土壤的形成如果分成四步,它们分别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土壤最终形成。
3
4
归过程有什么特点?
1、土壤里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通常在土壤物质中固体物质占的体积比例是______, 土壤颗粒空隙占的体积比例是_________。水分占的体积 比例是_______,空气占的体积比例是_______。
矿物质颗粒大小的比例
土壤的组成
土壤中有什么?

矿物质+腐殖质
微小生物、固体物质、液体物质、气体物质
小、微动物+低 等植物+微生物 水(溶液) 空气
小型动物:鼠类、蚯蚓、蚂蚁等。
微型动物:线虫等
低等植物:苔藓类,藻类、地衣等。 微生物:真菌、细菌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在土壤表层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 转化为黑色的腐泥状物质,粘附在矿物质的表面,我 们称之为腐殖质。

4.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4.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新知讲授
肥沃的土壤 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 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中的这些物质和能量,如能适时适量均衡地供 给植物,增强土壤和植物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 那么土壤的自然肥力就高。
新知讲授
影响土壤的因素
受自然因素影响 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灌溉
施肥
巩固提升
1.土壤中含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颗粒物,其中含砂粒比
4.1.2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导入新知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新知讲授
土壤质地
土壤是由粗细不同的土粒混合组成
砂粒 较大,粗糙而有粒感
粒级分类
粉粒 较小
黏粒 最小,光滑而柔软
砂粒 0.05~1.00mm 粉粒 0.001~0.05mm 黏粒 <0.001mm
新知讲授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中,各种粗细不同的土粒混合在一 起,表现出土壤的粗细状况。
砂土
壤土
粘土
矿物质颗粒 的多少是影 响土壤结构 最重要的因 素。
绿 肥
新知讲授
团粒结构被破坏的土壤表 层,土粒分散,土壤间隙 小,土体板结成块状体。
土质黏性重,土体会出现“天 晴硬似一把刀,天雨烂成一团 糟”的状况,不利耕作。
新知讲授
土 壤 的 分 层
新知讲授
土壤的利用 人类开垦利用土壤,栽种各种作物,获得了食粮及各种工 农业生产的原料。所以土壤和人类息息相关。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

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基石。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对于保护土地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的组成科学教案,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

2.熟悉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和作用。

3.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4.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和空气组成的复杂体系。

其中,无机物包括矿物质和土壤颗粒,有机物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体,水和空气则是填充在土壤颗粒和有机物之间的空隙中。

2.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和作用(1)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

它们对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石英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矿物质,它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可以增强土壤的抗压性和抗侵蚀性。

长石和云母则能够吸附和释放一些离子,对土壤的养分供应和保持水分平衡有重要作用。

(2)土壤颗粒土壤颗粒是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主要由砂、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组成。

它们的粒径大小和比例对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有着重要影响。

砂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黏土颗粒较小,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差。

因此,不同比例的土壤颗粒组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土、粘土和壤土等。

(3)有机物质有机物质是土壤中的生物质,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体。

它们的分解和转化对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残体和动物残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可以释放出有机酸和氨等养分,为作物提供营养;同时,它们也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4)水和空气水和空气是填充在土壤颗粒和有机物之间的空隙中的物质。

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能够溶解和运输养分,为作物提供水分;同时,它也能够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稳定性。

空气则是土壤中微生物生存和作用的必要条件,它也能够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肥力。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4章第1节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第一课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4章第1节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第一课时)

新华师版科学七年下课时教学设计
空气容易流通,通气性好。

黏土粒径小,空隙也小,空气不易流通,通气性差。

土壤粒径大小适中,透气性也适中。

课堂练习
1.构成土壤的物质中,所占质量比例最大的是(D )
A. 水
B. 空气
C. 腐殖质
D. 矿物质颗粒
2.在土壤的组成中,哪一种成分越多,土壤越肥沃(B )
A.空气
B.腐殖质
C.水分
D.矿物质
3.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D )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固体、液态、气态都有
4.比较一下田地、森林、校园等不同环境下的土壤,应该哪里的土
壤含生物多,为什么?
习题训

知识应
用与理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探究了土壤的组成,我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如
下:
状态成分作用
气态空气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液态水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固态腐殖质提供养料
矿物质固定植物根系,提高肥力
知识小

总结概

板书。

《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2)理解各组成成分在土壤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土壤组成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土壤资源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特点。

(2)矿物质、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土壤组成的复杂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土壤组成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观察和简单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土壤组成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土壤组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图片,如黑土、红壤、黄土等,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颜色、质地为什么会有所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的组成。

2、讲授新课(1)矿物质①讲解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土壤固体部分的 95%。

②介绍矿物质的来源,主要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

③举例说明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形成了不同质地的土壤,如砂土、壤土和黏土。

(2)有机质①强调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②讲解有机质的来源,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等。

③分析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分和养分等方面的作用。

(3)水分①说明水分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如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②探讨水分对土壤中物质溶解、运输和生物活动的影响。

(4)空气①解释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与大气相比,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4.1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4.1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土壤的组成和性状”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增加实践环节、优化课堂活动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未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土壤的组成和性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土壤观察和分析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个性化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持续关注: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跟踪,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测试:在课堂中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对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生物。

3.了解土壤的腐殖质与土壤肥沃程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实践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2.通过对土壤利用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土壤的组成及各物质的比例
2.土壤的利用及土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自己准备1-2包土壤,烧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看幻灯片几副地球上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并用一幅扎根与壤中的大树做导图
师:将这些树苗种植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土壤。

师:为什么种植在土壤里比较合适?土壤里有哪些物质?能为植物生长提供些什么?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活动:土壤中有什么?
让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土壤,观察它的颜色、气味和状态。

给出下表,小组讨论完成。

分组交流结果。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呢?出示下表,学生讨论、操作,完成下表
在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结果。

师: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死亡后的尸体在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下返回到哪里去了?
学:土壤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土壤的腐殖质形成过程,引出腐殖质的定义。

师:我们把粘附在固体颗粒物质表面,由动植物残体在土壤表层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转化为黑色的腐泥状物质称为腐殖质。

师:土壤中腐殖质的多少与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何关系?
学: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植物生长就越好。

师:在土壤中大小不一,粗细不均的固体颗粒状物质我们称它为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我们称它为矿物质,它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师:分析上述表格能否得出土壤的成分?小组讨论完成,请把结果填入下表。

师:在土壤的固体物质中,矿物质、腐殖质的质量各占多少?
学:矿物质占95%左右,其余的为腐殖质。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土壤物质的体积比例的扇形图
师:土壤是大多数陆地植物的生存空间,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主要取之于土壤。

那么土壤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土壤是经过漫长的岩石风化和生物积累过程才逐渐形成的。

师:土壤就像一层薄膜覆盖在陆地表面,薄的仅为十几厘米,厚的也只有一米左右。

一般每形成一厘米的表土,需要100—400年的时间。

在极其寒冷的地区时间则更长,可达1000年左右。

因此土壤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土壤形成示意图,讲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师:观看土壤自由沉降的图。

仔细观察有何不同?
学:矿物质颗粒大小不同,粗细不一。

师:大家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学:可用土壤颗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法来证明。

师:每一小组请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把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分组交流实验结果
师:固体颗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学:固体颗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快慢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大沉降越快。

师:科学家们经过严格的实验分析,精确地测定土壤中各种颗粒的大小。

一般把颗粒直径大于1mm的颗粒称为砾石;把直径0.05—1mm的颗粒称为砂粒;把直径0.001—0.05mm的颗粒称为粉砂粒;把直径小于0.001mm的颗粒称为粘粒。

根据它们的不同比例,再划分出土壤的质地类型。

砂土:砂粒的含量大于50%,粘粒的含量小于30%。

壤土:砂粒的含量小于50%,粘粒的含量小于30%。

粘土:粘粒的含量大于30%。

师:不同质地的土壤,它们的肥沃程度一样吗?在肥沃的土壤中什么动物数量会比较多?
学:不同质地的土壤,它们的肥沃程度不一样。

在肥沃的土壤表层中蚯蚓数量会比较多。

师: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土壤质地一样吗?在上面生长的植物类型一样吗?
学:不一样。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类型土壤的利用
师: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各种不同的自然土壤,生长着不同类
型的植物。

因此人类在利用土壤时应符合什么规律?
学:自然生态规律。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小资料:我国的耕地,结合我市的工业发展与土壤利用情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根据学生发言交流情况教师总结我市工业发展的代价: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以及污染程度的加剧。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