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
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再别康桥说课稿锦集十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锦集十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对象分析《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7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笔В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计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汇总10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汇总10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
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再别康桥》篇1以下是关于诗歌《再别康桥》说课稿,仅供参考!《再别康桥》说课稿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2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3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4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14

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集合五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诵读法《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再别康桥》说课稿一、引言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就是留存下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课文选设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让他们从中感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感受爱情的痛苦与美好”为主旨的教学方案,希望对教师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领悟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和分析技巧。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素养,引导他们掌握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诠释和感悟。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演讲能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课程名称:《再别康桥》课程类别:中学语文课程适宜年级:高一教学时长:1节课(45分钟)教学方式:讲授,分组讨论,个人表达,朗诵发言等形式教学材料:教学PPT、课文原文、白板笔、幻灯片、视频等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老师用图片展示徐志摩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知道他是谁,具有哪些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他感兴趣。
2.询问学生“你们喜欢看诗歌吗?它对你们意味着什么?”并引入今天课堂的主题——爱情。
二、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让每组选择一个“爱情故事”,然后共同完成以下任务:1.小组分享所选的爱情故事,介绍故事里面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过语言和行动传达出故事里的情感主题,并跟其他组进行感情交流。
3.遵循“理解先行再发言”的原则,开始对《再别康桥》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课文解析1.课前预习: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原文,初步领悟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内涵。
2.课程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PPT展示,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文本结构、主题和表达手法,并提示学生如何从创作背景、作者心情和诗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3.语言分析:从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和分析技巧。
再别康桥说课稿集合六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集合六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诵读法《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下面我将主要从七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歌,它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的结合体。
根据教材本单元编写的目的是要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可以从这篇诗歌中体会到现代诗歌特有的审美情趣,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又契合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徐志摩的诗歌中他最擅长的一部分是在于对生活中形象的捕捉和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的追求。
学生通过对诗歌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正所谓“以心悟社会,以手抒情怀”,诗人在写作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志向融进字里行间中。
我们在学习一首诗歌的时候,不能仅因为学而学,而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以第一身份亲临其境。
基于此,我设计了两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来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三美,品味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诗意美。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毕竟是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首先接触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具有意象丰富,诗意朦胧的特点,我个人认为学习现代诗歌可以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然后指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然而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却是在整个新诗学习中的一个瓶颈,我认为,只要掌握了新诗的鉴赏方法,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我是这样设计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1、教学重点:现代诗歌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讨论《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和问答法。
我之所以选择诵读欣赏法是因为不管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一样具有诗歌的特质,有其外在的音乐性,最适合诵读,又有其内在的音乐性,适合用诵读来表现这种内在的气质。
我个人认为,诵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
更重要的是,诵读能让学生以第一身份融入诗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的情感。
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
同时问答法符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的要求,我认为运用诵读欣赏法和问答法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对《再别康桥》的把握。
上这节课之前,我会提前让学生预习,事先了解徐志摩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比如像作者第一次去剑桥和第二次去剑桥是什么样的心情等等,这样等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很陌生,对这节课的教学实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这里我会用崔颢《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来导入课文,同样是再次来到故地,那么崔颢与徐志摩怀着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这样就可以顺利的展开课文。
2、简单释题,并范读一遍。
3、A、诵读: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和意象的独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
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康桥以及再次来到康桥的情感。
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波光”、“青荇”、“水草”、、、、、、并让学生说说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作者的感情以及对康桥的留恋。
最后再由我说出感悟到的美,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然后引导学生考虑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的情愫,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回答可以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
这样通过问答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最后我给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
B、赏析《再别康桥》的语言美,品味画面美。
在整首诗中徐志摩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有机的融入诗中。
柔美和谐的音乐美。
《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行六至八字,大体上每行三顿,音节长短不一,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平仄声交替使用,叠词的运用,使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
绚丽斑斓的绘画美。
在诗的绘画美上,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
如诗的第二节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图,“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诗人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等具体而生动的景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写景又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为了避免诗句过于整齐而呆板,诗人别出心裁的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每行的字数稍有增减,便使诗行整齐中富于变化充满了参差错落之美,让人赏心悦目。
整首诗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富有音乐性和叠词的运用上,还表现在诗中巧妙地使用修辞。
如“轻轻的我走了”按照现代汉语应该是“我轻轻的走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个人认为,前者强调的是“轻轻的”,后者强调的是“我”,
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而且读起来更富有音乐性,语言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美。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我把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为:
七、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