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故事_1

合集下载

关于大山里的神话故事

关于大山里的神话故事

关于大山里的神话故事大山里的神话故事在大山深处,有一片神秘的土地,被称为神话之地。

那里居住着各种神奇的生物和传说中的神灵。

人们通常将这些故事传承下来,代代相传,以此表达对大山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敬爱。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大山里的神话故事。

1. 水中仙子据传,在大山的一处深谷中,有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泊的中心有一座小岛,岛上居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子。

她有着闪烁的翡翠般的双眼,长发如瀑布般飘散。

每逢月圆之夜,她便化身为水中仙子,漂浮在湖面上。

人们相信,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前往湖边,向仙子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那么他们的愿望将会实现。

有一次,一位贫穷的农夫前往湖边,看见了水中仙子。

他向仙子许愿,希望能够在农作物丰收,家庭幸福。

仙子欣然听从,从此以后,农夫的庄稼长势喜人,家庭幸福美满。

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大山,人们纷纷前往湖边向水中仙子许愿。

2. 山中巨兽大山里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山中巨兽的存在。

这个巨兽体型庞大,据说站立起来能够与大山齐高。

每隔一段时间,它会在大山间穿梭,发出震天的嘶吼声。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通常会在这个时候躲避到安全的地方。

有一位名叫李华的小伙子勇敢地决定去寻找山中巨兽的踪迹。

他凭借自己的锐利观察力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它的巢穴。

李华发现,山中巨兽原来是一只被捕捉的幼年猛兽,它被困在一个巨大的陷阱中。

李华感到非常同情,于是他决定救出这只生命。

经过一番的努力,李华终于将山中巨兽解救出来。

巨兽感谢地凝视着李华,然后转身消失在山间。

从此以后,人们对山中巨兽的恐惧逐渐减弱,他们认为,巨兽可能是大山中的守护神,保护着大山里的生灵。

3. 鸾鸟传说大山里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一对鸾鸟的故事。

据说,这对鸾鸟是爱情的象征,它们一生只与同伴在一起,终身不变。

每当有人看见它们飞翔的身影,就意味着爱情的降临。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正沿着山涧走过,突然他看见了一对鸾鸟在飞翔。

他感到非常幸运,因为他正好与自己心爱的女孩走在一起。

他对女孩说:“我们一定要像这对鸾鸟一样,一生相伴,永不分离。

西藏的红色故事

西藏的红色故事

西藏的红色故事
西藏是中国的一颗明珠,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浓厚的红色故事。

红色,象征着革命与奉献,也是西藏的底色。

在西藏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作纳木错的湖泊。

它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上,湖水湛蓝,周围群山环绕。

红军长征时,他们经过了
纳木错。

冬日的寒风吹得红军战士们的脸生疼,但他们坚定地敬毛意志,没有一人退缩。

纳木错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也流淌着红军们
的血液与忠诚。

尼洋河是红色故事的另一个见证者。

在这条湍急的河流中,红军
浴血奋战,保卫了西藏的稳定与和平。

有一次,敌人的炮火猛烈地袭
击红军,他们身上的红星闪耀着希望。

面对敌人的强大火力,红军战
士们舍命冲锋,宁愿牺牲自己来保护队友,也要守护红色的理想。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红色故事的象征之一。

这座宏伟的建筑曾经
是僧人们的居所,也曾是达赖喇嘛的庙宇。

然而,在西藏的历史上,
布达拉宫也承载了红色革命的希望与胜利。

当毛主席亲临西藏时,他
和藏族同胞一起参观了布达拉宫,并向他们竖起了革命的拳头,呼唤
着改革的号角。

西藏的蓝天下,红旗永远在飘扬。

西藏的百姓们热爱这片土地,
更热爱那五星红旗,它是他们心灵深处的信仰。

他们不仅敬仰毛主席,更热衷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西藏的红色故事,丰富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红军浴血奋战,用不朽的革命精神书写着西藏的辉煌篇章。

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奋
斗与付出,为我们的明天点亮一盏红色的灯笼。

大山深处的故事

大山深处的故事

大山深处的故事《大山深处的故事》嘿,你们知道不,在那大山深处啊,可有着好多好玩的事儿呢!让我给你们讲讲我经历过的一件事儿吧。

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着一起去大山里玩。

那山啊,可真是高,一眼望不到顶。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往上爬,一路上嘻嘻哈哈的,别提多高兴了。

走了一会儿,我们看到前面有一棵特别粗的大树,那树干得有好几个人才能抱过来呢。

我就提议说:“嘿,咱爬上去看看呗。

”小伙伴们都点头说好。

于是我们就开始往上爬,可这树还真不好爬呀,树皮糙糙的,把我的手都划破了几道口子。

我正费劲地往上爬着呢,就听到下面一个小伙伴喊:“哎呀,你慢点,别摔下来咯!”我扭头冲他喊:“知道啦,啰嗦!”好不容易我爬到了一个树杈上,坐下来喘口气。

这时候另一个小伙伴也爬上来了,他一屁股坐在我旁边,说:“哎呀妈呀,可累死我了。

”我们俩相视一笑。

就在我们坐在树上东瞅瞅西看看的时候,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

“啥声音啊?”我小声问小伙伴。

“不知道啊,听着怪慎人的。

”小伙伴也有点害怕。

我们俩就静静地坐在那听着,那声音越来越近,好像是什么东西在树林里穿梭。

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只大野猪!哎呀妈呀,可把我们俩给吓坏了。

我结结巴巴地说:“快……快跑啊!”小伙伴比我还慌张,直接从树上掉下去了,好在下面有厚厚的树叶,没摔伤。

我也顾不上害怕了,赶紧滑下树就跟着小伙伴一起跑。

边跑边喊:“野猪来啦,野猪来啦!”其他小伙伴听到我们的喊声也都吓得四散逃窜。

我们一路狂奔,直到觉得安全了才停下来。

大家气喘吁吁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哎呀,刚才可真是太刺激了!”“就是啊,差点被野猪给追上咯!”我们在那嘻嘻哈哈地说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

这就是我在大山深处的一次有趣经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好玩的呢。

大山深处啊,总是有着这样那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广西红色故事

广西红色故事

广西红色故事
广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孕育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也传承了红色基因,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在广西的大山深处,有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至今仍然让人
动容。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时,面临着艰难险阻。

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与敌人进
行了顽强的斗争。

在这段长征路上,广西土地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
的鲜血,也铸就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其中,有一位叫做黄继光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牺牲,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永远的赞歌。

黄继光同志出生在广西一个
贫苦农家,从小立志投身革命事业。

他在红军长征途中,英勇杀敌,坚守阵地,最终壮烈牺牲。

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广大人
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一位叫做刘胡兰的女红军战士,她的事
迹同样让人感动不已。

刘胡兰同志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农
村家庭,从小就立志要为人民服务。

她在红军长征途中,英勇杀敌,
坚韧不拔,最终壮烈牺牲。

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广西红色故事,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诗,是一部永远的英雄史诗。

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来自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

来自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

2020年第9期建版X I N C H A 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暖棚已经投入使用,年产万斤的白灵菇销售初具规模,承载当地文化和红色资源的村史馆已经供游客参观,美化乡村环境的2万余株绿化花草正笑迎宾客;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至2019年的1万多元,贫困户和村集体“双脱贫”……眼下,长白县马鹿沟镇南尖头村这个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南麓、鸭绿江上游的边境小山村在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正焕发生机,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做好产业扶贫“南尖头,南尖头,贫困帽子扣在头,幸福生活没奔头……”南尖头村,与朝鲜惠山市隔江相望,是连接临江进出长白的必经之路。

曾经,这里南有鸭绿江环绕,背倚十八道沟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便利。

但近年来,由于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民老龄化程度加大,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村”。

全村不仅老龄人口众多,且党组织力量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是长白县有名的后进村。

2016年,驻村工作队第一次走进这里,就被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深深刺痛,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让村民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6年初,省委党史研究室包保南尖头村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启动。

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逐户走访了解情况,摸清每户的致贫原因及家庭基本情况。

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产业、兴文化、强党建”的扶贫工作思路。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选准选好真正适合帮扶村发展的扶贫产业尤为重要。

驻村工作队从南尖头村可用耕地少、劳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

通过市场走访调研、聘请农科院专家论证,决定帮助其发展白灵菇种植项目。

白灵菇享有“白色灵芝”和“素鲍鱼”的美誉,栽培技术要求高,市场占有度不高,属于高端产品,极具开发前景。

南尖头村地处鸭绿江源头,海拔690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北部高山阻挡了寒流南侵,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区域环境,且因其海拔相对较高、冬季较长,非常符合白灵菇这类中低温2020年第。

来自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

来自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

来自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作者:鞠卓远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20年第09期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暖棚已经投入使用,年产万斤的白灵菇销售初具规模,承载当地文化和红色资源的村史馆已经供游客参观,美化乡村环境的2万余株绿化花草正笑迎宾客;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至2019年的1万多元,贫困户和村集体“双脱贫”……眼下,长白县马鹿沟镇南尖头村这个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南麓、鸭绿江上游的边境小山村在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正焕发生机,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做好产业扶贫“南尖头,南尖头,贫困帽子扣在头,幸福生活没奔头……”南尖头村,与朝鲜惠山市隔江相望,是连接临江进出长白的必经之路。

曾经,这里南有鸭绿江环绕,背倚十八道沟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便利。

但近年来,由于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民老龄化程度加大,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村”。

全村不仅老龄人口众多,且党组织力量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是长白县有名的后进村。

2016年,驻村工作队第一次走进这里,就被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深深刺痛,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让村民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6年初,省委党史研究室包保南尖头村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启动。

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逐户走访了解情况,摸清每户的致贫原因及家庭基本情况。

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产业、兴文化、强党建”的扶贫工作思路。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选准选好真正适合帮扶村发展的扶贫产业尤为重要。

驻村工作队从南尖头村可用耕地少、劳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

通过市场走访调研、聘请农科院专家论证,决定帮助其发展白灵菇种植项目。

白灵菇享有“白色灵芝”和“素鲍鱼”的美誉,栽培技术要求高,市场占有度不高,属于高端产品,极具开发前景。

南尖头村地处鸭绿江源头,海拔690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北部高山阻挡了寒流南侵,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区域环境,且因其海拔相對较高、冬季较长,非常符合白灵菇这类中低温型菌类培育要求。

大山深处的故事作文内在含义

大山深处的故事作文内在含义

大山深处的故事作文内在含义
在调研的过程中,在我们走访的贫困户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滕建元爷爷,爷爷已经93岁了,但他的身体丝毫不逊我们这些年轻人,除了耳朵有点背之外,他稳健的步伐让我们难以想象,在我们眼前的竟是将近百岁的高龄老人。

老人的健康离不开政府的扶贫帮助,对于这些高龄老人来说,政府的帮扶,无疑是对他们精神以及物质上最大的支持!老人家住在一个只有几十平米的房子里,虽然房子小,家里的生活条件差,但老人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93岁的高龄,自己也打理了一亩三分地,种种蔬菜,减少平时的开支,老人还笑着给我们看了他自己养的老母鸡,今年下的蛋,拿到集市上还换了一些钱,从老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对生活的热爱,闲暇时,和其他老人在一起下下象棋,生活也是过得多姿多彩!
经过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xx溪村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在产业扶贫上面取得较大的成功,目前已经投入90万,用于400多贫困人口,平均每人可得2000元。

产业方面主要用于种植猕猴桃,冬桃和黄桃。

危房改造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村里有2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而我们访问的滕戴茂一家就是通过享受危房改造政策补助了4万元修建小平房,从我们看到的来说,滕戴茂一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村里的低保户有9户,村里无儿无女的残疾人也进入了村里的养老院,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伐木工人的故事

伐木工人的故事

伐木工人的故事在大山深处,有一群勇敢的伐木工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危险,去挑战那些巨大的树木。

他们的故事,或许并不为人所知,但却充满着艰辛和勇气。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山林间,伐木工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们穿着坚固的工装,手持锋利的斧头,踏着坚实的靴子,走进了茂密的树林。

这些工人们大多来自贫苦的家庭,他们深知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改变命运。

在树林里,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有的树木高大挺拔,有的树木扭曲坚硬,有的树木密布刺棘。

但伐木工人们从不退缩,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熟练的技艺,一步步地将这些巨木砍倒。

他们用斧头劈砍,用绳索拉扯,用机械推倒,最终,那些高大的树木纷纷倒下,露出一片片空旷的土地。

然而,伐木工人的工作并不只是简单的砍树。

在砍伐树木的过程中,他们要时刻注意安全,避免树木倒下时的意外伤害。

他们要考虑树木的倾倒方向,要观察周围的环境,确保自己和同伴的安全。

他们要处理好砍伐后的树木,将树干锯成合适的长度,将树枝清理干净,将木料整理有序,以便运送出山。

除了面对繁重的劳动,伐木工人还要忍受孤独和寂寞。

他们常年在山林中劳作,很少有机会回到城市和家人团聚。

他们的生活简朴,食宿都要依靠自己解决。

但他们从不抱怨,他们知道这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愿意为了生活和家人默默付出。

然而,伐木工人的故事并非只有艰辛和辛苦。

在他们的工作中,也有着许多感人的瞬间。

当一棵棵巨木倒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当他们面对困难,互相帮助,他们会感到团结和友爱;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用于建设家园,他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伐木工人的故事,或许平凡,但却充满着坚韧和勇气。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家人的幸福。

他们或许不被人所瞩目,但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却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社会做出了贡献。

伐木工人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

让我们铭记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让我们学会尊重和感恩,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山深处的故事
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乡村落下了帷幕,人们早早地关了门,熄了灯,就连同行的伙伴们也都入睡。

静静坐在院子里,盛夏的夜晚在农村里极为凉爽,微风吹来,而我却愈发地清醒......
“我没有妈妈”一句话过后的死寂似乎打破此刻的静谧,它一遍一遍在我空荡荡的脑海里重复,让我不得不一遍一遍地回想今天发生的一切。

11岁的小男孩紧张地握紧双手,微微皱起眉头,黝黑的脸上露出的纠结、悲伤交缠的表情,或许是因为这些大哥哥反复问起父母的信息,他最终还是红着脸哽咽,“我没有妈妈。

”他始终低着头,声音很小,小得几乎听不见,这五个字却犹如巨石拖沉了我的心情,除了一遍遍地拍打着他的肩膀,我再想不出其他的方式给予安慰。

座座大山连绵,盘踞在粤西茂名信宜这一片,空留有一条条蜿蜒的山路带着人来,载着人往。

今年,学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支教点定在了信宜市双寿镇,这是一个贫苦镇,由于深居群山,没有多余的
土地耕种,所以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外出打工赚钱,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所以信宜双寿小学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

据了解这一带地方的年轻人或中年人都外出打工赚钱了,孩子要么留给家里的爷爷奶奶辈负责带着,要么寄托到亲戚家养着,剩下的极少一部分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照顾自己了。

我们这一行人带着一腔热血前来,努力着融入这座大山,希望用这短短的十几天能够对这里进行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

团队里的人各司其职,而我则被分配到新闻组,努力用我的镜头以及笔墨记录我们这十几天的滴滴点点。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