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及四端说.
浅析孟子性善论

山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史结课论文浅析孟子性善论目录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一)“四端”是性善论的前提,是人类的特性(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三)性善是一个过程(四)性善论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二、孟子性善论对后世的影响浅析孟子性善论学术动态:山东·济宁,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称号。
孟子是济宁,邹城人也。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邹城人,孟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对我耳濡目染。
我读了一些关于孟子的论著,主要有:黄俊杰的《孟子思想史》卷一和《孟子》(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袁保新的《孟子三辩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台湾文津出版社);徐杨泽波的《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使我对孟子的性善论有所理解。
前辈们大都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即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同时强调,善性是人先天固有的。
但是对于性善论是否是性善完成论上存在着分歧。
以杨泽波先生为主认为,性善论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张鹏伟、郭齐勇在《孟子性善论新探》中却坚持,“性本善论”,“性善完成论”;还有的学者主张性善论。
众说芸芸,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只能成一家之言。
由于,知识面狭浅,文笔浅薄,错误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内容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尊,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即“性相近,习相远”。
可见,孔子也承认有人性,只是未阐明人性究竟为何物。
而孟子,作为孔子的思想的继承者,第一个系统的阐述了人性的问题,构建了自己的“性善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影响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子思学生的学生,有“亚圣”之称。
孟子从善恶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等各个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创建了性善论,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学说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使先秦儒家思想达到了一个顶峰。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
而孟子就在这个时候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人性皆善的观点。
在人性的问题上,当时比较流行有三种观点:一是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还有一种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第三种观点是“有性善,有性不善”。
孟子对上述三种观点都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对告子“生之谓性”的性无善恶论批驳有力。
孟子从人的“类”本质来考察人性的,是把人和动物相对待来论证人性问题的,他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是战国中后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当时的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不把奴隶当做人来看,奴隶也不能获得做人的资格。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上的大动荡,传统的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旧观念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了春秋末期,社会上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起码人格的呼声高涨,对人本身的研究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重视。
他们开始思考人的本性究竟是怎么回事?孔子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但是孔子比较谨慎,对人性和天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是笼统地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对人性问题最一般的概括。
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的本性是相近似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人的思想,但是在人性问题上改变了孔子谨慎和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人性皆善的观点,他引用孔子弟子有若的话说: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
圣人之於民,亦类也。
(《公孙丑上》)他把人和物相比,说明圣人和平民是同类,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也是同类。
既然是同类,天生就是同性,他的实质是对当时流行的奴隶主贵族精神的支柱血统论的批判。
然而,孟子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年岁的收成会影响人的行为,特别是年轻人的行为。
但他认为这不是人性的天性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人的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影响的结果。
他将人的天性比作大麦的种子。
大麦的种子在本性上是一样的,种到地里,经过雨水的滋润,到来年都会成熟。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是修身的第一要务..一事亲为大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二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三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他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四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他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他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五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是否合乎“义”..三、论教育孟子以“性善论”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金乐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看来;人性本善;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是根之于心;所以教育之道;要顺应本性;循序渐进;使其自动扩充;而臻于圣贤之境;便能达到教育目的..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有标准..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高标准;是希贤希圣;即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劳心者”——君子..二是环境移人..孟子认为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尽管善端与生俱来;但后天不良的环境会破坏人的善端;使人由善变恶;所以孟子很重视改善从学者向善的环境..同时;孟子又看到了环境移人的另一方面;即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恶劣的环境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智能;加深人的阅历;促进人成为大有用的人才..三是教学多术..在教学上;孟子说“教亦多术”;他认为“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和“不屑之教”都是教育人的方法..他强调启发教育;认为应该启发和诱导学生;以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在学习上;孟子要求从学的人要学会从实践中反求诸己;自动自发..他提倡学习时要能独立思考;心领神会;提倡知人论世;强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还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四、论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其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期盼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因此;孟子认为这样的时代最有必要也最适合于施行仁政..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想..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保证..“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则行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二是统治者要学会“推恩”..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应该推己及人推恩;行“不忍人之政”..三是发展生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只有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才能发扬孝悌忠义的思想;所以孟子提出“省刑法、薄赋税”“不违农时”等主张..五、论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也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至今还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有人民才有国家、社稷和国君..一国诸侯与社稷的地位都可以变置;唯有人民的地位不容动摇..和同时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二是得民者得天下..孟子认为;邦国的主权在民..舜得到天下;其政治的合法性是得到双重保证;一重是天的接受;另一重是百姓的接受;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具有合法性..“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如果得不到丘民的拥护;则必然要失去天下..在孟子看来;如果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所以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是杀掉了独夫民贼;而不能说是犯上作乱..孟子甚至还认为;人民也有权力“出尔反尔”..为了得民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与民同乐..三是保民之道..人民既然是天下的根本;那么君主就负有保民的义务..保民之道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等诸多方面..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安民指通过省刑法、止战争等手段;使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养民指发展生产;使人民衣食无忧..教民是发展教育;以明人伦..六、论王道为了反对当时的诸侯王所崇尚的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两者都追求称王天下;但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同:王道通过“仁政”来彰显道义;以攻心为主;霸道通过武力争夺名利;以杀伐为务..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被他视为罪人或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孟子的王道思想;与他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道的基础..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他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基础..二是王道的范畴..王道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三是王道的前景..耕织并重;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孟子提出了实现王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因先..因先就是国家政治制度仍然遵循先王的遗规;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对社会分工有高度的认识;反对君民共耕的贤君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二是尊贤..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有贤能之士来辅佐其政..对贤能之士;要致敬尽礼;优遇重用;以达到“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的效果..三制民之产;教化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他认为明君要“制民之产”;使民众生活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劝导人民依礼而行..通过使本国人民安居乐业;来实现吸引他国人民前来归附的王道目标..四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反对国君好战杀人;并视煽动国君战争的人民为“民贼”..不过;孟子也认为;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吊其民..七、论其他除了以上论性善、论行为、论教育、论仁政、论民本、论王道之外;孟子在其他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可鉴之处..在伦理道德上;孟子全面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观..这是对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发展..在文学评论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对诗歌的理解;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这就是以意逆志..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知人论世”..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对真诚、勇气、诚信、尽职、快乐等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在治国管理方面;孟子提出了“以德服人”的主张;他认为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还在察人察言用人减税社会分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孟子还对古代圣人和当时的许多人作出了精彩评价..。
《孟子》思想概说

《孟子》思想概说一、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说:“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又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二、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
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孟子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性善论

性善论基本概念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典故《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做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性善论及四端说

養氣指培養主體的浩然之氣,後者指天理流行之氣, 即由心所帥之氣,理性化的形軀和情意。這種氣和道 德本心相應(配義與道),是由道德本心經常實現而 產生的(是集義所生),而並非偶然地由外在模倣一 般的道德行為而產生的(非義襲而取之),故與本心 的內涵相貫通,∴孟子以「浩然」、「至大至剛」、 「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等語來形容。 ∵養氣(集義)是據內而非據外,∴最後再批評告子 的義外之說是不知義。 在別處,孟子亦說: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離婁下)
「端」是開端、端倪的意思,「四端」指道德本心呈 現的四個基本方向。四端是具道德價值的情感(可稱 為道德情感)。 /惻隱-不忍見他人受苦難的同情心 -羞惡-對於罪惡行為感到羞恥的心 -辭讓-對別人謙讓及尊敬的心 \是非-辨別善惡是非的心 依孟子,四端有普遍性。∴說「人皆有之」、 「無……之心非人也」。 辨別:普遍性與一般性 /普遍性(universality)-對於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有效 或合理的特性,即必然性(necessity) \一般性(generality) -對於大多數有理性的人都有效 或合理的特性,即概然性(probability)
II 四端說
孟子所言的善性,又稱為「四端、良心、良能、良知、 良貴」等,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機能(道德主體),也 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喜歡從道德實踐的四個基本 方向說明善性,此即所謂「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 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 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 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 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摘要:针对战国时期关于人性问题的诸多争论,孟子独辟蹊径,提出“性善”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是内在于人的自觉心的,是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
“性善”即是实现价值之能力内在于性之实质中,孟子通过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来阐述仁、义、礼、智,从而进一步说明“性善”这一观点。
并由“性善”出发,提出养气、成德,提倡要注重人格修养。
关键词:性善;四端说;养气;成德一、前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的“为我论”和墨子的“兼爱论”大行于天下,儒学遭遇敌论之威胁。
因而孟子言仲尼之教,广为论辩,以折百家,保卫儒学。
而在百家争鸣之中,人性问题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
孟子就此从“仁”出发,提出“性善”观点。
性善论的提出既有力驳斥了当时有关性善问题的其他观点,为儒学之振兴锦上添花,也对后世儒学传统,尤其是宋明理学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地位的影响,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在人性善这一哲学命题中,不同的哲人有不同的观点。
但无论人性善或恶,其归属点都在于使人变善。
人性本善,则保持善;人性若恶,则去恶从善。
尤其在道德危机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从善变得尤为重要。
人之本质为善,因而我们要保持这种本性,有本性出发去行善,用性善去规范自身行为。
当人人都保持性善,由性善行仁义时,就是世风日上,社会道德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优越性,成为稳固社会之基石。
二、性善——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一)所谓“性”,在孟子指自觉心之特性讲。
“性”字在古文中与“生”字为同一字,所以人们常常以为,所谓“性”即指生而具有。
告子即主张“生谓之性”。
《告子》上:告子曰:“生谓之性。
”孟子曰:“生谓之性,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诩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认为“生谓之性”,即天生的本来状态叫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也贊成一義下的不動心,即心志不應受經驗的軀 體和情緒所牽動、控制,但他卻主張仁義內在,故心 志不得理時雖不可求諸經驗的軀體和情緒,但言論不 得理時卻須求諸於我們的心志。 ∴孟子提出持志的主張,i.e.以仁心主宰軀體和情緒。 /仁心-是氣的主宰(氣之帥),∴是最為重要的 (至焉) \軀體和情緒-是身體的充實者(體之充),∴是較 次要的(次焉) →要守持其心志而不要讓軀體情緒放肆作亂(持其志, 無暴其氣)。 持志的工夫是屬於價值層面而非事實層面,∴在經驗 上無必然性,故須主體之努力才能實現,否則我們便 免不了受到軀體情緒所牽引而不能實現出道德價值。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
「端」是開端、端倪的意思,「四端」指道德本心呈 現的四個基本方向。四端是具道德價值的情感(可稱 為道德情感)。 /惻隱-不忍見他人受苦難的同情心 -羞惡-對於罪惡行為感到羞恥的心 -辭讓-對別人謙讓及尊敬的心 \是非-辨別善惡是非的心 依孟子,四端有普遍性。∴說「人皆有之」、 「無……之心非人也」。 辨別:普遍性與一般性 /普遍性(universality)-對於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有效 或合理的特性,即必然性(necessity) \一般性(generality) -對於大多數有理性的人都有效 或合理的特性,即概然性(probability)
一
I
性善論與四端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性善論
性善論的涵義: /性-指人的價值的本性,它與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 同的,後者是經驗的、現實的,前者卻是先驗的、理 想的。∴孟子說: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 良知也。(盡心上) \善-依後來儒家用語,指「至善」,即絕對的價值, 不是一般的、經驗意義的善,故不與經驗意義的惡相 對。 性善論:人的價值的本性是善良的。 澄清一:此主張並非一經驗命題而是一價值命題。 澄清二:此主張並非講人性的發生歷程而是講本質歷 程。
孟子的性善論及四端說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 孔子代表儒學的創始階段,孟子則代表儒學的成熟發 展時期。 孟子的哲學系統較孔子嚴密,除了時代背景外,亦與 孟子有高度的思辨能力有關。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 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 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 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公孫丑上) 孟子的著作為自著《孟子》一書,共七篇。 關於《孟子》的參考書:楊伯峻譯注《孟子譯註》 (中華書局);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著《孟子義 理疏解》(鵝湖出版社)。
持志的意義是在孟子評論告子「不動心」之說時所詳 細交代的。 曰:「敢問夫子之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 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 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 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 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 志也。今有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公 孫丑上)
二
I
持志、養氣與成德工夫
性善論
孟子是首位交代成德工夫的理論基礎的儒者,i.e.「擴 充善端」說: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 事父母。(公孫丑上) 四善端只是理想上的根據(開端),但在現實上能否 將善性圓滿開展(充分實現)則無必然性,故必須有 自覺的努力(成德工夫)。
∵有普遍性,∴它們不只是情感,亦是理性。它們與 作為道德之理(道德的原理或原則)的仁、義、禮、 智一一對應。 /仁=惻隱之心 -義=羞惡之心 -禮=辭讓之心 \智=是非之心 辨別: /一般(自然/經驗)情感-無普遍性,如主觀的喜 好 \道德情感-有普遍性,是客觀的情感 四端當中,以惻隱之心最為突出,最易為人所體會, ∴孟子常以此概括其他三端。他又稱此為「不忍人之 心」。 四端的論證(具體指點/逆覺體證):見孺子將入於 井而起同情心。
告子是與孟子同時的的論敵,主要主張是義外之說: 道德價值根源並非在主體之中(心內),而是在主體 之外(心外)。 告子表面上亦認同仁內之說,以為儒家所講的仁心是 內在的,但其仁心並非孔、孟所講的道德本心,而只 是經驗的道德情感。 他的不動心之說之大意:若言論(言)有不得理或即 不如理者,不可求諸心志(心)(∵義在心外);若 心志有不得理者,不可求諸經驗的形軀和情緒(氣) (∵義在客體或即對象之中)。
II 養氣工夫
孟子說人性本善是在理想或即價值層面,但在現實或 即自然層面,人卻有罪惡的產生。他的解釋是: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 非才之罪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蓗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告子上)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 惡的出現並非因為有人沒有善性而作惡,而是其自甘 墮落,摒棄善性而不用(沒有將道德本心實現出來)。
II 四端說
孟子所言的善性,又稱為「四端、良心、良能、良知、 良貴」等,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機能(道德主體),也 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喜歡從道德實踐的四個基本 方向說明善性,此即所謂「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 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 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 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 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