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七章土壤养分

合集下载

《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土壤学》第一章绪论1、掌握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等概念;2、明确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学术观点。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1、掌握粘土矿物、原生矿物、同晶替代等概念;2、明确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3、掌握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类型与性质;4、了解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掌握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C/N、土壤有机质矿化率、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HA/FA等概念;2、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3、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明确腐殖物质的组分及特点、;4、明确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调控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第四章土壤的物理性质1、掌握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粘粒)、土壤孔性、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团粒结构、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物理机械性等概念;2、掌握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以及不良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措施;3、掌握土壤孔隙类型,明确孔性的影响因素,了解其调节途径;4、明确土壤结构的类型,了解土壤结构形成的机制,比较不同结构体与肥力的关系;5、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1、掌握土水势、土壤水吸力、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呼吸、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等概念;2、熟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有效含水范围及影响因素;3、明确水分含量表示方法,了解水分含量测定方法;4、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掌握其运动的方式;5、了解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第六章土壤的化学性质1、掌握土壤胶体、离子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CEC、盐基饱和度、潜性酸度、活性酸度、总碱度、碱化度、土壤Eh、土壤缓冲性等概念;2、了解土壤胶体表面类型及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3、掌握阳离子交换过程的特点、影响因素,明确离子交换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以及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5、明确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6、明确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土壤酸碱性的改良;7、了解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植物生长、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土壤学16(土壤养分)

土壤学16(土壤养分)


碳酸磷灰石 3Ca3(PO4)2 •CaCO3

羟基磷灰石 3Ca3(PO4)2 •Ca(OH)2

氧基磷灰石 3Ca3(PO4)2 •CaO

磷酸三钙 Ca3(PO4)2

磷酸二钙 CaHPO4
磷酸一钙 Ca(HPO4)2
Chap. 16 土壤养分
2)磷酸铁和磷酸铝类化合物(Fe-P、Al-P) 主要存在于酸性土 3)闭蓄态磷(O-P) 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 主要存在于酸性土 (石灰性土壤中包被的胶膜是难溶性的钙
3.土壤淹水 4.集中施肥
Chap. 16 土壤养分
§3土壤钾素
土壤钾素的来源: 母质来源
地壳含钾约为2.45%,土壤全钾在 5~25mg/kg 之间 钾肥
Chap. 16 土壤养分
土壤钾素的形态: 1.按化学组成 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 非交换性钾 矿物钾 2.按植物营养有效性 速效钾、缓效钾和无效钾
钾素转化与循环
分化作用
含钾母质
分解
固定
固定作用 径流
难溶性钾
分解 固定
吸收 固定
溶解
代换性钾
代换
水溶性钾
吸收
分解
生物吸收 分解
有机体内钾
流失
Chap. 16 土壤养分
土壤钾的固定、释放与影响因素 土壤钾的固定与影响因素 土壤钾的释放与影响因素
铵的硝化
2NH4+ +3O2
2NO2- +2H2O+4H++660kJ
2NO2- +2O2
2NO3- +167kJ
硝化作用是专性微生物(亚硝化菌和硝化
菌)完成—自养硝化(中性pH、好氧条件)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一. 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U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 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 掌握上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左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 上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 上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4. 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上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上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上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上壤环境问题。

三.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介绍上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上壤和上壤肥力的槪念、上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 使学生了解上壤在农业生产及丄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 理解上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上壤的重大意义:3. 掌握上壤和上壤肥力的槪念及正确认识土壊的几个基本观点:4. 了解上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丄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槪念。

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教学内容:上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上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1. 理解上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上壤质地对上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上壤肥力的影响。

2. 掌握髙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 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重点:上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教学内容:上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上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土壤?1.1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土壤不仅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物理层,它还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性和功能:- 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养分、水分和栖息地,从而支撑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

- 水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土壤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接收者,通过渗透、蒸发和径流等过程参与水循环,维持水文平衡。

- 养分循环的枢纽:土壤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包括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是所有生命体必需的。

- 环境净化器:土壤具有过滤、吸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

- 土壤保持文化遗产:土壤记录了地球历史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这决定了当地的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效率。

- 文化影响:土壤条件影响人类居住模式、饮食习惯和传统技艺,如稻田文化、葡萄种植文化等。

- 经济发展:土壤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农业、矿业和旅游业等。

1.3 土壤的概念与土壤学内容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等。

- 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涉及pH值、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等。

- 生物性质: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包括微生物、昆虫、植物根系等。

土壤学内容主要包括:-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土壤如何从母质经过生物、气候和时间的作用形成,以及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

-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性质和发生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 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探讨土壤如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PPT课件

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PPT课件
爆物品混存。
-
18
(三)酰铵态氮肥
含有酰胺(—NH2)的氮肥。主要有尿素、石灰氮等。 ①成份:N45~46%。占化肥总产量的40%。在造粒中常因温度过高 而含有少量的缩二脲等,其含量超过0.1%时对种子、幼苗和叶片有 危害作用。
②性质:白或黄色结晶,常加入疏水物质造成粒状。无臭无味,稍 有清凉感。20℃时的溶度为105。本身有吸湿性,但加入疏水物成 粒后吸湿性明显降低。化学和生理中性。 ③在土壤中的转化: 溶解为分子态:少量被以分子吸附,少量被吸收。 水 化铵解。为脲NH酶4+的:活在性脲与酶温的度作、用酸下碱,度转等化的为关碳系酸很铵大、,碳中酸性氢,铵水或分氢适氧宜 时,速度和温度正相关:
• 肥效快:
多为水溶性
或弱酸溶性,施用后2-3天内见效。
• 便于贮、运、施
• 养分单一
-
6
氮肥生理反应示意图
硫酸铵 NH4+ SO4=
硝酸铵 NH4+ NO3-
硝酸钠
Na+ NO3-
作物吸收部分 土壤残留部分
生理酸性 生理中性 生理碱性
-
7
第一节 土壤氮素与氮肥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形态与转化 1、土壤氮素的含量与来源 2、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3、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土温(正相关)、NH4浓度(正相关)等。
-
11
二、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一)铵态氮肥
• 铵态氮肥的主要品种: 液氨、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等
• 铵态氮肥的共同特点: 1、易溶速效 :施入土壤后植物可直接吸利用。 2、化性不稳:遇碱易挥发。 3、 吸附保持: NH4+通常以吸附态存在,不易流失。 4、 容易硝化:好气时NH4+转化为N03-,氮素易淋失。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 中国大学mooc 第一讲绪论单元测验-绪论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B、水域底部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D、浅水域底部参考答案:A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B、环境A、营养D、健康参考答案:B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B、交界面上A、中心D、底层参考答案:B学派。

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B、农业化学土壤学B、农业地质土壤学A、土壤发生学D、现代土壤学参考答案:A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B、贮存和供应养分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A、生物支撑作用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参考答案:AD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B、有机质A、空气D、水分参考答案: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9、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

参考答案:土壤物理##%_YZPRLFH_%##土壤物理学单元作业-绪论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土壤所面临的健康问题?(40%)1)隐蔽性 2)滞后性 3)累积性 4)不均匀 5)周期短参考答案:第二讲地学基础单元测验-地学基础1、根据矿物成分和二氧化硅含量的变化,可将岩浆岩分为4类。

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最高的是。

B、超基性岩B、基性岩A、中性岩D、酸性岩参考答案:D2、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按其堆积年代和当时的气候特点,可分为4层: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土壤养分》课件

《土壤养分》课件
《土壤养分》课件
contents
目录
土壤养分基本概念土壤养分的来源土壤养分的转化与循环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养分的测定与评价土壤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养分基本概念
CATALOGUE
01
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养分
养分来源
养分形态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大气沉降等。
包括水溶性、交换态和难溶性等。
土壤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对土壤养分的溶解、扩散和植物吸收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合理的水分管理对于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和颗粒物通过自然沉降和风力作用等途径进入土壤的过程。
大气沉降为土壤提供了氮、磷、硫等元素以及其他有益的营养物质,对土壤养分的补充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等,它们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矿质元素,如氮、磷、钾等。
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它包括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养分。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保水能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是维持土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过少或过多施肥都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养分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养分对植物品质的影响不同,如氮肥过多可能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影响品质。
养分对品质的影响
THANKS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施肥计划
通过合理施肥和有机物料投入,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养分平衡管理
定期监测土壤养分状况,及时调整施肥计划,确保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

土壤学:第七章红壤黄壤

土壤学:第七章红壤黄壤

Part 2 about
形成过程
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 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1.脱硅富铁铝化过程 2.生物富集过程
H2O
脱硅富铁铝 化过程
K Mg
Na Ca 原生矿物
-K -Na -OHCa
Mg 蒙脱石 H+
-Mg -Ca
高岭石 H+
-Si
高岭石 H+
Fe Al 铁铝氧化物
<25%
2020/11/25
• 5.粘粒硅铝率低,以高岭石为主 SiO2/AI2O3=2.0~2.4
• 6. 供肥、保肥性能差 ?
阳离子交换量CEC不高: 15~25cmol(+)/kg,有效阳离子 交换量ECEC很低,仅6.57cmol(+)/kg
2020/11/25
形成条件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6~20℃, ≥10℃积温5000~6500℃,无霜期240~300
天,年降水量1200~2500mm,多集中在夏半
年,干湿季明显
气候的影响: • 利: • 光热资源丰富, • 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沛的雨水 • 弊: • 造成养分的淋溶流失 • 季节性干旱使作物缺水 • 暴雨造成无植被复盖地水土流失盐基淋失 和富铁铝化过程, 但同时也进行着生 物与土壤间物质、 能量转化交换和强 烈的生物富集,丰 富了土壤养分物质 来源,促进了土壤 肥力发展。红壤就 是在富铝化和生物 富集过程相互作用 下形成的。
红壤特征---剖面图
在生长比较茂密的植被情况下,红壤剖面以是均匀的红 色(10R 5/8)为其主要特征。 Ah层:一般厚度为20~40cm,暗棕色( 10 YR 3/3), 植被受到破坏,腐殖层厚度只10~ 20cm; Bs层:为铁铝淀积层,厚度0.5~2m,呈均匀红色 (10R5/8)或棕红色(10R5/6),紧实粘重,呈核块状 结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因而分化为铁铝 淋溶淀积(BS)与网纹层(Bsv)等亚层; (S铁铝 v网 纹层 ) Csv层:包括红色风化壳和各种岩石风化物,呈红色、 橙红色(10R6/8),另外,在B层之下,有红色、橙黄 色(10 YR7/8)与灰白色(10Y5/1)相互交织的“网 纹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氮素的生物固持作用: 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氮并将其转化为
细胞体有机态氮的过程。
3.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 (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铵或氨,在有氧的条件下, 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杆菌的作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NH4+ → NO3-
(2)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缺氧条件下, 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NO、N2O、N2) 的过程。
土壤中钾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土壤中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转化及影
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土壤保肥性概念、方式,土壤供肥性概念、表现。
概述 一、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
土壤养分 指植物所必需的、主要由土壤提供的营养元素 。 有效养分 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速效养分 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
土壤中不同形态钾的平衡关系
及固定释放
风化作用(极微)
矿物钾(无效钾)
风化作用(极微)
闭结在长石、白云母类矿物中钾
风缓 化慢
风缓 化慢
交换性钾(速效钾的主要成分)
非交换性钾(缓效钾) (包括伊利石、易风化的黑云母中钾)
吸附
解吸 释放
固定
土壤溶液钾
随水流失
(速效钾的小部分)
植物吸收
(三)土壤有效钾
土壤钾素养分含量分级与丰缺度 (引自《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
利用的土壤养分,多为矿质养分。不足的1%。 无效养分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二、土壤养分的分类
1. 依据作物的生理需求及含量分: 生物体中含有90余中元素,其中植物必需的元素有16种:
大量元素 C 、H 、O 、 N 、 P 、K 中量元素 Ca 、 Mg 、 S 微量元素 Fe、 Mn 、 B 、 Zn 、 Cu 、 Mo 、 Cl
中;⑦ C/N比适当的条件下,矿化作用最强烈,最彻底。
2)氨化过程 微生物
氨基酸 - RCH2COOH + NH3 + E 酶
条件: ① 好气或嫌气; ② 真菌、细菌、放线菌等; ③温度较高且特别敏感 ④ 水分60-70%; ⑤ pH值要求在4.8-5.2 ⑥ C/N比适当的条件下,矿化作用最强烈,最彻底。
思考题
1、土壤中氮的形态有哪些?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 2、土壤中氮的转化途径有哪些?哪些属于有效化和无效
化途径?
3、有效氮、速效氮、碱解氮有何区别? 4、影响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它们如何产生影响?
5、简述硝化作用的利弊,农业生产上如何控制? 6、土壤中磷化合物主要有哪些?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 7、土壤中无机磷的固定机制有哪些? 8、为什么淹水条件下磷的有效性提高?
学固定。 (4)物理化学吸收: 离子交换。 (5)生物吸收: 植物根系和微生物选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二 .土壤供肥性-土壤供应养分的数量、强 度和持续性。
判断: 作物长相:形态、长势、产量、品质 土壤形态:耕作层、土色、质地、结构 施肥效应:砂土“饿不得饱不得” 室内化验结果:有机质,CEC、盐基饱 和度、有效养分
氮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 铵的矿物固定与释放作用 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 铵的吸咐与解吸作用 铵—氨平衡与氨的挥发
1、有机态氮的矿化:
1)氨基化过程(水解过程) 水解
蛋白质--氨基酸、酰胺等 朊酶
条件: ① 好气或嫌气;② 真菌、细菌、放线菌等; ③ 在通气良好;④ 温度较高;⑤ 水分60-70%;⑥ pH值适
(二)土壤氮素的调节
1.有机肥与无机氮肥配合施用。 2.粗细有机肥配合使用。(激发效应) 3.防止土壤氮的损失: 水田不施硝态化肥 避免频繁的干湿交替; 氮肥要深施覆土; 碱性土少施碳铵; 应用氮肥增效剂(如硝化作用抑制剂) 施用缓控释肥 4.避免NO2-的积累: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第二节 土壤磷素养分
一、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 土壤磷的含量不如氮、钾多。我国土壤全磷(P)含
量一般为0.17~1.1 g kg-1,耕地土壤受耕作施肥等 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磷量的局部变异很大,一般 在0.4—2.5 g kg-1之间 (二)土壤磷含量的影响因素 土壤含磷量受母质、成土、施肥制度的影响。 我国土壤中全磷含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逐渐 递增的地域变化趋势
(二)土壤氮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来 生物固氮:固氮菌。 50-200kg/hm2左右 源
降水:雷电氮素氧化为NO3-(0.4-1.2kg/年/亩) 灌水:主要是NO3—N(肥水井NO3-+NH4+>10ppm)。 施肥:农田化肥和有机肥。150-450kg/hm2 /年
影 气候:温度高,N少;湿度高,N多。
(含量<5%) 酰胺类化合物
蛋白质
有机态氮 水解性
多肽
(>95%) (含量50—70%) 核蛋白 缓
非水解性 杂环态化合物等 效
含量30—50%

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分级与丰缺度
(引自《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
级 别
丰缺度
有机质 (g kg-1)
全氮 (g kg-1) 碱解氮 (mg kg-1)
第三节 土壤钾素养分
一、土壤中钾素的含量及存在形态
(一)土壤钾的含量 一般在5-25 g kg-1左右,平均为10 g kg-1,石灰性土
壤可高达30 g kg-1以上,而红壤、砖红壤则可低于 2 g kg-1。 我国土壤全钾量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增加。
(二)土壤钾的形态 1.矿物钾:占土壤全钾量的92%-98%。为无效钾。 2.非交换性钾:粘土矿物钾,占全钾的2%-8%。为缓效钾 3.交换性钾:占土壤全钾量的1%~2%。速效钾的主体。 4.水溶性钾:浓度一般为2~5 mg L-1,占土壤全钾量的 0.1%~0.2%,占土壤速效钾总量的10%左右。
失去其有效性。 (4)生物固磷:磷吸收到生物体内暂时被储存。
(二)土壤磷素的调节
1.调节土壤酸碱度:调节其pH值至6.5~6.8 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固定,增加溶解 3.土壤淹水:还原态,增加磷的溶解 4.科学施用磷肥:
①集中施肥:减少固定 ②施于近根区(磷的移动性小); ③与有机肥配施; ④水旱轮作,旱作重,水稻轻; ⑤酸性土壤施碱性磷肥(钙镁磷肥),碱性土壤施酸性磷肥(过磷酸钙); ⑥施用颗粒状肥料 ⑦豆科作物以磷增氮。
第七章 土壤养分
概述 第一节 土壤氮素养分 第二节 土壤磷素养分 第三节 土壤钾素养分 第四节 土壤中的钙、镁、
硫(自学) 第五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
素 (自学) 第六节 土壤保肥性和供
肥性
要点
土壤中氮的含量及影响其含量的因素,土壤氮素 循环、转化及影响转化的因素
土壤磷的形态和土壤有效性,土壤中磷的固定及 其机制
思考题
9、为什么磷肥的有效性较低? 10 、 土 壤 中 的 钾 素 有 哪 些 类 型 ? 对 植 物 的 有 效 性
如何? 11、农业生产中如何减少土壤对钾的固定? 12、土壤钙、镁、硫的形态及其转化。 13、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及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14、什么是土壤保肥性?有哪些方式? 15、什么是土壤供肥性?有什么表现形式? 16、如何调节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
三.土壤保肥供肥性调节
(1)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 物性质,提高作物需要的有机无机养分。
(2)合理施用化肥,调节阳离子组成,改善 养分供应状况
(3)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用地养地相结合, 进行合理轮作。
(4)合理耕作改土,深耕浅耕相结合 (5)合理灌排,以水促肥
肥沃土壤的特征:
深厚的耕作层:一般作物20-30cm 良好的土体构型:上松下实,保肥保水、扎根好。 优良的保肥供肥性能:养分高(碱解氮100mg/kg、有效 磷40mg/kg、速效钾150mg/kg、有机质10mg/kg土以 上),质地适中,结构好。 协调的水气热状况:水含量适宜,孔隙状况好(通气孔隙、 保水保肥孔隙)。 优良的耕作性能:耕性好,耕后不起坷垃,易耙碎,平坦 污染少
1

>40
>2.0
>150
2 稍丰
30~40
1.5~2.0
120~150
3 中等
20~30
1.0~1.5
90~120
4 稍缺
10~20
0.75~1.0
60~90
5

6~10
0.5~0.75
30~60
6 极缺
<6
< 0.5
< 30
三、土壤中氮素的循环转化及其调节
大气层的气态氮循环和土氮的内循环
(一)土壤氮素的 循环转化
级别 1 2 3 4 5 6
丰缺度 丰
稍丰 中等 稍缺
缺 极缺
全钾 (g kg-1) >25.0
20.1~25.0 15.1~20.0 10.1~15.0 5.1~10.0
<5
速效钾 (ug kg-1) >200
150~200 100~150 50~100 30~50
< 30
第四节 土壤中的钙、镁、硫
第五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自学)
第六节 土壤保肥供肥性
一 土壤保肥性
土壤保肥性-土壤保储养分的性能,取决于土壤吸收性。 土壤吸收性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悬浮体的能力。
方式: (1)机械吸收 :土壤对颗粒物质的机械阻留。 (2)物理吸收: 靠分子引力吸附于颗粒表面。 (3)化学吸收 :可溶性盐类生成溶解度很低的化合物,又叫化
响 植被:草本植物 > 木本植物

豆科> 非豆科

阔叶林>针叶林
耕作:耕地土壤一般低于自然土壤,旱地低于水田。
质地:砂土、壤土、粘土,低 高
地形:低平处高于坡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