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发源和练功的方法

太极拳的发源和练功的方法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涝灾,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太极拳的发源和练功的方法.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太极拳的发源,和练功的方法,顺序。以及健身原理网友太极文章选录 2009-02-25 101439 阅读7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十八世陈照丕,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 (炮捶),新架一、二路 (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明朝末年,退隐将军陈王廷以祖传拳术为基础,以中国古代哲学—太极阴阳原理为基本指导思想,并结合道家养生功和古代中医经络学说创编了一套健体防身拳术。由于该套拳是以太极阴阳原理为基本指导思想,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的特点,因此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太极拳大成拳”。

它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绝佳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代张三丰道士,在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同时,汲取了拳法的精髓,将其融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初期主要在张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盛行,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二、太极拳的特点与原则太极拳拳法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运气和意念的调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圆为主: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圆滑与连贯,既体现在手臂、腿部的动作,也体现在身体相对于空间的连续运动。

2. 以松为主:太极拳要求肌肉保持松散状态,通过松臂、松腰、松肩等动作,使身体更加灵活。

3. 以静为主:太极拳倡导“以静制动”,动作中保持内心平静,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以阴阳互补为主:太极拳运动中追求阴阳的平衡,一方面强调柔和的阴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刚猛的阳性。

太极拳的拳式与套路是指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组合。

太极拳的拳式套路较多,常见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它注重动作的变化与流动,有缓慢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始于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动作简洁、明快,注重用意念引导气流的流动。

3. 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是吴全佑所创,特点是动作大而宽松,力道活泼,手势连续而富有变化。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好处。

1. 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

2. 锻炼肌肉和关节: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流畅,能够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和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对心脑血管有益。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含5篇)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含5篇)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含5篇)第一篇: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

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

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

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

杨福魁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神机营总教习。

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

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太极的来源数十种,您知道有哪些?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太极的来源数十种,您知道有哪些?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太极的来源数十种,您知道有哪些?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历程中诞生的一种武与道相结合的优秀拳种。

集武与道之大成,其拳理。

可称得上是武术领域的最高境界。

就其起源之说,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得不到一个完整统一的共识,我先将各种说法罗列给大家,再阐述我自己的见解。

一、梁朝程灵洗传承说程灵洗,字元涤,梁时江南徽州府休宁人。

程的太极拳是由韩拱月(502一577年)所传,韩的老师是谁不得而知。

程氏世代相传,五百年后传至程秘(1127一1161年),程秘改称'’小九天”,其动作有十五势,即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花、猴顶雪、揽雀尾、八方掌等,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势的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的名称相同,还有几势的名称与现在的名称颇为相似。

程所著的《观经悟会法》一书讲:“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

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

“还留有《用功五志》云:“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而是心问:慎思。

听后当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四性归原耿歌》曰:“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找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二、唐朝许宣平传承说许宣平,唐时江南徽州府歙县人,授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生平不见记载。

许宜平所传太极拳之名为“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得名,名目如下:推碾、凤凰展翅、簸箕式、十字手、双鞭、手挥琵琶、高探马、肘下捶、海底珍珠、上提手、下势金鸡独立、云手、反云手、倒撵猴、揽雀尾、单鞭、提膝拗步、斜飞式、玉女穿梭、指裆捶、如封似闭、野马分鬃、进步搬拦捶、弯弓射虎。

上步栽捶、抱虎归山、扇通背、翻身白蛇吐信、分脚式、转身蹬脚、挂树踢脚、单摆莲、双摆莲、十字摆莲、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白鹤亮翅。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我们对于太极拳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太极拳是起源于哪里相信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起源河洛文化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

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

《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

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

她是中国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

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

《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温县地灵人杰。

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明末清初创造的太极拳,由于时代需要不同,当初是偏重于技击性的。

拳套中有腾空一字腿落地和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高难度动作,有扑腿下腰以面部掠地面经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极为柔软的动作等。

由于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取了螺旋缠丝式的弧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加大了爆发力量。

这种结合,目的虽为技击,但它本身就包含着疗病保健的因素。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

供您阅读!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着的。

随着时代的进展,陈王廷所创造的拳套,既有继承典型的一面,也有创造发展的一面。

百年前,由于火器的演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缩小,促使武术家们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因此太极拳家开始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

显而易见,这是太极拳开始从技击转向保健的启蒙思想。

运动量较大,难度较高的武术套路,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是锻炼有素的武术家到达老年期也是不能适就的。

这是太极拳套路动作上必然要引起变化的另一发展规律。

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套,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年)、陈有本这一代,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并且从这一时期起,为了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随后新架又出现了赵堡架。

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陈家沟拳家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架式和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的动作。

有本的学和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在不改变套路的而下,由简入繁,逐步提高技巧。

因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

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练的拳属于陈王廷旧传的架式宽大的老架系统,直到他的学生杨禄禅(1799-1872年)到北京传习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又逐渐改编了拳套动作。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也称太极拳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许多人都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

下面将就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形式。

据说太极拳源于传说中的“太极”院,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的诞生有三位名人功不可没:第一位是岳飞,他的五行剑术和身法可以视作是太极拳的祖先;第二位是吴大猷,他创造了大猷拳,并将太极拳形态传承了下来;第三位是张三丰,他创立的太极拳术,遍布中国大陆,被称为“太极拳之祖”。

二、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在古代以后不断发展,其中有很多有名的高手,在其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份功勋。

比如,林保护将太极拳融入自然中,从而增强了太极拳的魔力;马汉明则通过太极拳的内容来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一些杂技艺术也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龙阳推手、太极形意拳等。

这些技术对太极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它也影响了许多国家。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门体育运动,以及一门艺术体系,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

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不仅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以均衡、安静、宁静的动作来展示,它通过灵活的身法、锻炼身体和心灵,可以使人体及心灵得到调整和健康。

从古至今,太极拳屡次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传承。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一、有关太极拳的起源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创编并代代相传改进。

到了第十四式陈长兴,陈氏太极拳才定型为现在的一路、二路并开始外传,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杨、孙、吴、武、和等流派。

套路不同,但是拳理还是一致的。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和发劲其他太极拳保留不多。

而现在有关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说法,一是没有确证的历史资料,二是本来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在史书上就五花八门,但没有说明他和太极拳有关系。

如果拳友问我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可能是看金庸写的武侠小说或有关影视剧多吧。

二、有关陈氏太极拳的套路陈氏太极拳在创始之初,套路很多,陈氏家族本身就会拳法,陈王庭依据家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到了陈长兴,逐渐定型为现在的一路太极,二路炮锤,是为陈氏老架,还有陈家陈有本创的所谓新架,现叫小架。

十七世陈发科在他晚年所创陈氏太极拳新架一、二路,这些是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到了解放后,国家体委规定了陈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那是融合了一路和二路传统的架子,现在为了普及陈氏太极拳,陈小旺创编了“三十八式太极拳”、陈正雷创编了“精要十八式”等简化的套路。

本人还是喜欢传统老架子。

三、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在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上,不能不提以下三个人,即陈王庭、陈长兴、陈发科三位宗师。

陈王庭创编了太极拳,陈长兴定型了太极拳,他主要的功劳就是教了杨露禅这个徒弟,这才有了以后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近代,陈发科的功绩不可估量。

19世纪50年代,学拳于陈家沟的杨露禅来京传播太极拳。

在其子杨班侯与杨健侯、其孙杨澄浦三代人的努力下,太极拳在北京已经相当流行。

但是发源于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却不为人所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

太极即太虚。

“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

“虚”者,空虚无物之意。

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

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

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

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

”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

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

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

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

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

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

然相距已有300余年。

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祖陈王廷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着名。

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廷(1600—1680),又名奏廷。

明末清初人。

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

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

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廷的着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的独创有以下几点:(一)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

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华佗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

也就是后来的气功中,内行功的方式方法。

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

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则神经反常而疾病生焉。

“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极拳套路。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自古以来,踢、打、摔、拿、跌是我国武术的五大主要技击法。

由于这五种技击法的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

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

而前人苦心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鉴于此,陈王廷才创造了推手方法。

这种方法伤害性较轻,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的练习方法。

(四)创造了双人刺枪和八杆对练项目陈王廷创造了双人粘枪法。

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八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

结合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陈王廷太极拳理论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又总结和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经验而创立的。

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

如《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境界。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

“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就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情形。

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着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

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

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

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

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揎、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

”子耕耘拳艺精奥,继续保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

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

长兴公教有名弟子杨露禅。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清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传和兆元(赵堡架),李景延(忽雷架)。

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着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着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

他还着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着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

以其刚柔相济,采、扌列、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

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

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

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

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

到北京后(时为北平),有同乡李敬庄(临)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登载宣扬,“我国提倡武术、其目的在于强种卫国,自卫御敌,收复失地。

”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着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

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

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

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

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叫十三总势(十三丹功),是道家采用十三种动物的动作特点编排而成的,包括:狮、蛇、鹊、猿、熊、蟾、龙、鹤、猫、虎、马、鸡、凤。

是道家强身御敌和修炼内丹的养生功法,她是太极拳的早期雏形。

练习其中的不同动作,锻炼效果不同。

练习时呼吸自然,日久可以起到易筋易骨洗髓和炼精化气体用兼修的效果。

十三总势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十三总势(十三丹功)谱:(1)狮子摇头(2)长蛇串珠(3)灵鹊起尾(4)猿猴舒筋(5)老熊推轮(6)金蟾望月(7)蟠龙戏珠(8)鹤舞松荫(9)灵猫扑鼠(10)豹虎推山(11)野马分鬃(12)稚鸡司晨(13)彩凤朝阳老子时,老子创立了盘破门武功,虽然不叫太极拳,但是拳法的风格和太极拳无异。

至南北朝时期之后有小九天、后天法、先天长拳、三世七太极拳、太极元功拳、无极拳(郝大通)、六合八法拳(陈抟)、子午太极拳(傅青主)、北京白云观原始太极拳(分动静快慢四部)等早期的太极拳套路相继问世并在道门中秘密流传,而宋朝时张三丰只是集太极拳大成者,他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自张三丰之后武当太极拳法林立,门派众多。

属于张三丰太极拳系的主要流派有:武当金蟾派太极拳,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太极拳,武当鱼门拳、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邓钟山传功家南派太极拳、严嘉康传武当太极拳、龙心道长传武当纯阳拳、武当隐老传淮河派太极拳、本相道长传武当小锦丝、沈成宽传武当恒山派迷魂拳、刘德宽传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武当神功太极拳、武当榔梅派鱼门拳、武当道人“抨手胡”与湘西苗拳、武当松溪派太极拳、武当玄功铁臂拳、武当三丰自然派太极拳、五遁阴阳八卦掌、天罡气五行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剑形八卦掌、武当刀形八卦掌、武当太极拳108式等。

小九天源流:小九天,程灵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